為何說「儒道」思想皆源自《易經》?如何讀《老子》?不自是故彰

2020-12-17 瑞讀

一、

《老子》中有「恍兮惚兮」一詞,我們現在一聽「恍惚」一詞,就理解為精神散亂,昏頭昏腦。

其實,「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們姑且不用繁瑣的訓詁學來解釋這兩個字,單就字形,便可看出「恍」是豎心旁加一個「光」字,「惚」是豎心旁加一個「忽」字,兩字意謂心地光明,飄散自在,活活潑潑,根本不是顛三倒四,昏頭昏腦。

正解、誤解是否也是一體兩面的衍生?

詞有誤解,名言也有誤解。

比如有人喜歡引用拿破崙說的「拿破崙的字典裡沒有難字」。乍聽很有氣魄似的,其實,拿破崙就太「自是」,所以變成拿破了輪,結果還是要失敗。只引用拿破崙的話,沒有看到拿破崙的一生,拿破崙有他偉大之處,但在戰功上他是像項羽一樣的人物,並沒有真正的成功。他的字典裡面沒有難字,那就是老子說的「自是」,「自是」的人身居高位則容易剛愎自用聽不進有益的意見。

所以,成功果然很難,老子曰:「不自是故彰」,人不自是,才能開彰大業並守持住。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真正學佛學道,關鍵還是不要「自是」,不要「著相」,只要到某一階段,必然變化氣質,心境開朗,雖不能返老還童,至少也能心境平和、身心愉悅。

二、

一般來說,我國北方民風,溫柔敦厚,樸實無華。方方正正,頂天立地的仁道文化,往往由北向南發展。而思想跳脫、空靈優雅的文化,則誕生於南方之地較多。

孔子的文章章法,是屬於齊魯文化的傳承,具有北方樸實敦厚的氣質。老子的文章,瀟灑而有韻律,具有南方文學的風格。

包括楚辭,以及詞賦等華貴美麗的文學作品,出於南方較多。後代思想的發展,修道、修佛的老莊、禪宗也在南方較多。

三、

我們知道《易經》是儒家「四書五經」裡的「五經」之一,歷代都是儒家學者必讀書目,孔子讀《易》都因為反覆翻看太多次導致「韋編三絕」,就是把串聯《易》這本竹簡書的皮繩翻斷了好幾次。古代的書是竹簡書,一般都用皮繩串聯起來。

其實「老莊」與「孔孟」之道,追源溯流都是從《易經》的淵源而來。

老子每舉事例,即正反兩面都說到,這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作用。

《易經》,是哲學中的哲學,經典中的經典。它認為一體都含兩面,兩兩分化,便成多面。

像曲直之間,老子指出「曲則全」,就是在特定情況下曲比直要更好。比如善於言詞的人,講話只要有一些曲轉就圓滿了,即可達到目的,又能彼此無事。若直來直往,有時傷人,事還行不通。不過曲線當中,當然也須具有直道而行的原則,老是轉彎,便會滑倒而成為大滑頭了。曲直之間有如兵法的運用,如嶽飛所說:「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老子又說:「察見淵魚者不祥。」真正懂《易經》的人也有一句話叫「善易者不卜」,真正通《易》的人不會給自己算卦,也不願意做什麼未卜先知的人,他們知道「卦」是會變的,不是固定的,預測並不是預知。

人何必需要前知呢?萬事還是不要前知,人生才富於追求的意味。

四、

秦漢以上的思想、學術,道與德兩個字,往往是各自分開的。道,是形而上的「道」,它與形而下的「德」字對稱。德,是代表用,德者,得也。德是良好行為的成果。

只有好句,不能構成一篇好詩,有好句無好詩,便非好文章。好的文章是全面的,絕不能拿一句來代表全體。我們讀古書同樣容易犯此毛病,往往斷章取義,抓住一句好句子,忘記了全篇的大義所在,所以不能透徹了解,不能融會貫通。

讀《老子》不要把它一句句地讀,要完全了解它的宗旨,以原書原文來理解它本身,就可融通無礙。

相關焦點

  • 老子思想的人生啟示
    對生命的珍視是老子的重要思想,老子之道,是宇宙的根本之道,也是治國之道,亦是「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思想中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懷。《老子》第25章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為萬物之靈,故可以與道、天、地並為宇宙中的「四大」,這是老子對人之價值的極大弘揚。
  • MBA教授洞見 | 從儒道釋的思想中汲取智慧
    儒道釋思想博大精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闡釋了人生該如何「拿得起」「放得下」的智慧。老子、釋迦牟尼和孔子是同時代的聖哲,他們相繼誕生在公元前六世紀中葉。據考證,老子大約誕生在西周晚期公元前571年,釋迦牟尼誕生在公元前566年,而孔子誕生在公元前551年(此後不足百年,古希臘的先哲蘇格拉底誕生)。釋迦是佛陀部落的姓氏,牟尼即「佛」,也是「聖人」的意思。從這個意義上說,老子、孔子也是「佛」。
  • 復旦大學EMBA邀請倪可講師講授《易經哲學縱橫談》課程
    從今人角度來看,儒道兩家學說是不同的思想,但若考證其發展歷程,卻可發現二者其實本出一源——《易經》,《易經》融天地人於一爐,歷來被道家所尊崇,同時,儒家又將其列為儒學經典「四書五經」之首。《易經》與儒、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對儒、道這兩派學說產生的影響,一直是後世學者爭相討論的課題。
  • 那年,老子對孔子說:你又不是聖人,幹嘛讀這本書?
    孔子既見老子,老子告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也。」  孔子讀書,老子見而問之曰:「何書?」  曰:「易也。聖人亦讀之。」  老子曰:「聖人讀之可也,汝曷為讀之?其要何說?」  孔子曰:「要在仁義。」
  • 研討丨從古璽看老子思想在先秦的流傳
    1.重道安宗,自然無為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他以為「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視「道」為最高準則。老子又強調「宗」。他說:「道衝用之或不盈,淵似萬物之宗。」「言有宗,事有君。」可見宗之意與道相同,「安宗」亦即「安道」。
  • 易經探析:周易對儒家、道家、佛教思想都有影響
    古代所稱的易經並不只是一本書,而是有周的《周易》、夏的《連山易》和商的《歸藏易》,合稱「三易」。《易經》一詞大約出於漢初,當時有五經博士,易是五經之一,故稱《易經》,包括六十四卦。為了解釋《易經》就有了《易傳》,共十部分故稱」十翼」,「傳」即傳述、傳承的意思。由此觀之,《周易》由文王所創,孔子傳授,漢代大儒發揚,顯然都是儒家傳人,所以易經一向都是儒家經典之一。像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都是儒家觀念的體現。
  • 《易經》和《老子》為什麼都強調「變」?為什麼要「和光同塵」?
    孔子在《禮運篇》上說:「故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及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這段話大意是說:「用人的智慧在於去掉人的奸詐。用人的勇氣在於控制人的衝動易怒。用人的仁愛在於去掉人的貪念。
  • 「鬼」怕《易經》,為何南懷瑾卻告誡世人晚上不要讀《易經》?
    不讀易,不可為將相。這句話是否經常聽老人提及,有沒有很耳熟的感覺。雖然現在這個社會易經沒有了將相的稱謂,但《易經》依舊備受追捧。它作為群經之首,是諸子百家的思想啟蒙,也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文化的神經。
  • 常讀《易經》不僅可窺探古人智慧,還有這4點好處!
    這裡面影響較為的大的,《易經》一定排前列。易經地位高,名氣還大,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中國哲學思想的開始。在2000年前就被稱為了「群經之首」、「群經之始」。其後的文化現象或書籍都或多或少地收到了《周易》的影響,所以從《易經》裡就可以大體了解中國文化發展的脈絡。
  • 為什麼你總覺得讀不對《易經》
    在《易經》的學習上,首先要有一顆平常心,與學習一些其他的學問、技能保持同樣的心態,不要覺得學習《易經》是一個什麼了不得的事情,雖然,《易經》中研究的確實都是一些「高、大、上」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給自己帶上了一個思想的壓力,覺得他的內涵高深莫測,恐怕自己的能力有限,領悟不了,那可就糟了。
  • 傅佩榮:為什麼三十學儒、四十學道、五十讀易經 思想食堂
    「易」是萬變,「經」是常法,《易經》闡述的就是如何看待多變的人生和世界。安德利亞·波切利,義大利著名盲人歌唱家弱點讓人更珍惜才華傅老師如今以幽默風趣、侃侃而談聞名,但早些年,他甚至連一段完整的話都說不完整
  •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誤解
    老子一向的主張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於是才能立足不敗之地。在這世界上,不爭就不會樹敵。而那些爭強好勝的人,在老子看來都是缺乏任性的。所以他說,物壯則老,是為不道,不道早已。無獨有偶。老子認為,水的身上就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是最高的善——上善。
  • 《易經》文化,陰陽變化,知其造化
    《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要說中國的文化,首先要說到三家,這三家是個啥,儒家道家和佛家。儒道兩家思想是建立在《易經》的基礎之上,從正反兩個角度去分析各種各樣的事情,找到合理的方法把問題解決好,產生合理的價值。
  • 為什麼西方星座這麼流行,而我們的《易經》成了算命的封建迷信?
    老子《道德經》基本理念就是周易的陰陽思想,並且這本書和孔子的《十翼》具有相同的功能,都是對周易思想的解讀。《老子》的每一篇對應的就是《周易》的每一卦。老子思想中的三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與坤道的理念吻合。
  • 為何老子和莊子,要排斥儒家的仁義思想?關鍵有三個原因?
    孔子曰仁者愛人,是人類一種快樂的感情,老子說這很做作,莊子說盜亦有道,連盜匪都講仁義;孔孟說在仁者愛人的本原上,要執行仁政道家代表人物說這是瞎搞,還不如清靜無為,因為治大國如烹小鮮,不要去招人嫌;孔孟說統治者要執行仁政愛民如子,道家代表人物說那是殘害人民,因為「愛民,害民之始也」;孔子曰做人要文質斌斌成為正人,莊子說那是不真實的,莊子甚至兇狠地講,僅僅踩到別人的腳之後,才能文質斌斌地給別人道歉。
  • 輕鬆學《易經》:發現老子讀《周易·易象》的文稿——《文子·上德》
    復卦為天根,故《老子》雲「復歸其根」,《周易》復卦之後是天命無妄卦(見《無妄·彖》),故《老子》雲「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此即無妄也。《周易》無妄卦之後是大畜卦,《老子》雲「知常容,容乃公」,容、公與大畜義近。老子為周守藏室之史,《周易》是周史必修典籍,秦漢以來「儒道同源」說被「儒道紛爭」說所淹沒,故於《老子》與《周易》的淵源未能發現。
  • 《易經》有一條重要心法,只有4個字,書上很少記載,用心記住!
    《易經》,除了主流的《周易》,還有其它不同的易學體系,本質規律一樣,運用規則不同。如果條件允許,我建議大家全面讀一讀,吸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使用。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條《易經》的重要心法,只有4個字,其它的易學書上很少記載,我是從《杭州易學七種》讀到的,結合自身的實踐,以及王陽明心學,我認為這條易學心法很經典,大家要用心記住!《易經》的4字心法:數由心生。
  • 11歲女孩央視講《易經》火了 孩子該不該學易經?
    其實是錯誤的,簡單的說《周易》和《易經》的區別就是從屬關係上的不同,《易經》包含了《周易》,按照南懷瑾老師的說法《周易》和《易經》的區別在於:《周易》是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羑裡城」的時候,他研究《易經》所作的結論。我們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都是從文王編著了這本《周易》以後,開始發展下來的。所以諸子百家之說,是源自於當時《易經》所畫的八個卦象。唐朝宰相虞世南曾言:「不學易,不足以為將相。」
  • 讀《大學》善做事,讀《論語》善經商,讀《中庸》會做官,讀《老子》有智謀。讀完國學經典,已讀了上萬個字
    最能代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國學經典有:《大學》《中庸》《老子》《論語》等。目前的教育模式皆偏重於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缺乏文化的薰陶與人格的培養。民間有這樣的說法:讀《大學》善做事,讀《論語》善經商讀《中庸》會做官,讀《老子》有智謀
  • 專訪|陳鼓應:《老子》與《論語》,是必讀的經典!
    他們的人本思想繼承了殷周時期的人文精神,激發了先秦諸子澎湃的人文思潮。因此,我總覺得,《老子》和《論語》是首先要讀的。不只是在古代,現代也是如此。我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論語》是必讀的。念大學之後,我開始讀《老子》和《莊子》。在倫理教化方面,儒、墨、道、法互有補充。就道家而言,《老子》凡事皆要追究「本」、「根」、「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