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哲學以儒、道互補而著稱。從今人角度來看,儒道兩家學說是不同的思想,但若考證其發展歷程,卻可發現二者其實本出一源——《易經》,《易經》融天地人於一爐,歷來被道家所尊崇,同時,儒家又將其列為儒學經典「四書五經」之首。
《易經》與儒、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對儒、道這兩派學說產生的影響,一直是後世學者爭相討論的課題。
日前,復旦大學EMBA班邀請到國內知名的易經應用專家倪可先生講授《易經哲學縱橫談》這一課程。整個課程中,倪可先生從理論出發,用實踐貫穿始終,從不同角度闡述從儒道經典到人格修煉的發展歷程。
倪可老師是著名的易學應用專家,同時也是儒學專家,他自幼隨祖父深入學習國學古今著作,將《論語》、《易經》、《老子》、《莊子》、《金剛經》等融會貫通,博彩納粹,自成一套「三皇易學智慧體系」,同時以辨證唯物主義視角致力於國學、佛學、道學、易經等方面的研究。
課程伊始,倪可老師便講明:儒家和道家皆來源於《易經》,但兩者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人們經常會爭論《易經》到底是儒家還是道家的經典,要知道《易經》所承載的智慧不是任何一家學派所能獨自享有的,他是中國古典思想精華凝結的產物,代表的是中國的智慧。
隨後,倪可老師進一步闡述,儒道同源於《易經》,卻帶來的不同啟示和影響。
倪可先生表示,儒家有自己的一套處世準則,講求禮、仁等入世修行,一切行為都要做到中規中矩,這種積極入世的態度與《易經》中的卦、爻辭不謀而合,如周易乾卦中的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是說君子得重用,不僅要整天自強不息,發奮有為,還要一天到晚心存警惕,時刻帶有危機感,這樣才能免除災禍,順利發展。
這與儒家思想幾乎是同出一轍,事實上,儒家正是繼承了周易的義理思想,並將其發揚廣大了,總結出了一套為人處世的哲學,這麼多年來為眾多學者所津津樂道,並日益成為人們對最高理想境界的追求。
相比儒家,《易經》更為先進,主張積極變革,《易經》提出:「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這些難能可貴的思想,也是儒字維護正統不變思想所遠遠不及的。
與儒家的積極入世不同,道家則主柔順,推崇避世,突出無為,崇《易經》之坤地陰靜,道家的《老子》為《易經》的思想做了重要的發展,但是卻與《易經》的思想完全相反,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倪可先生通過本體論、哲理、社會觀、倫理觀四個角度,論述了《老子》與《易經》完全截然相反的思想,《易經》中「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的唯物的,強調強調萬物包括人,起源於宇宙運動,而老子則提出「有生於無」,結果走向了唯心的宇宙本體論。
道家的消極入世原則與《易經》所推崇的積極入世完全相悖,這也就是為什麼儒、道本同源於《易經》,世界觀、社會觀、人生觀卻南轅北轍的根結所在。
通過倪可先生的深度講解,《易經》與儒道之間的神秘面紗被漸漸撥開。
課程最後倪可先生總結道:《易經》強調通過內在矛盾運動進行知我否定,而不是依靠外力,他所高度強調的主觀努力,積極上進甚至更高於儒學。而道家《老子》所採取的消極的、看破社會隱居無為的生活方式,告訴人們看淡人世浮華名利,從側面表明了一種修身養性超脫的世界觀。現場學生紛紛表示聽倪可先生講課,如醍醐灌頂,受益良多,希望能將其所學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來。
Tags:復旦大學 EMBA 邀請 倪可 講師 講授 易經 哲學 縱橫談 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