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易經與國學智慧》課程回顧

2020-12-25 清大經管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不僅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對中國的哲學、醫學、天文、政治、倫理、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古代,是帝王、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課程。

在21世紀瞬息萬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作為一家建築企業的領導,科學地掌握易經的應變之道,才能真正即達到修身養性的初衷,又能提升自己的管理智慧和規劃能力,清華大學崔國文教授多年研究《易經》,他以清晰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為大家系統解讀了《易經》,幫助同學們科學地掌握易經的變化之道,提升自我修養、人生境界。

清大經管基於百年清華文化的深厚積澱,以新常態下國家經濟發展需要為出發點,結合國際企業管理發展成功經驗,經過多年的行業積累、廣泛的工程行業影響力,整合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主動創新教學理念,面向社會拓展專業化的企業培訓、項目管理諮詢、項目考察、資源平臺整合等服務。

崔國文教授在易學界是泰鬥級人物,精心鑽研數十載,深入研究其精髓,對《易經》的研究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崔教授把《易經》和管理科學完美結合,把古代經典和現代文化充分地融會貫通。此次崔教授主要講授「易經與領導智慧」,其中的精髓就是《易經》的現代解讀與應用,對建築企業的行業精英、企業管理者來說,是一次提升管理智慧的絕佳機遇。

課間休息時分,學員紛紛圍繞在崔教授的周圍,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共同學習探討易經的奧秘。崔教授告訴大家,《易經》是一門綜合性的學問,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想學好它,還得根據個人在生活中不斷地積累經驗進行推理總結。

本科主講內容

一、易經的內涵與博大精深

「易經就是把你的道路拓寬,在你選擇的時候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崔國文教授言簡意賅地道破了困擾在現場同學和嘉賓心中的迷霧。

易經以陰陽、五行、幹支、八卦為最基礎的組成部分,更是易經的精華所在。

陰陽——陰陽和而萬物生。世間萬物都有陰陽屬性碰撞而生,是萬物的基礎。

五行——金木水火土,天上五星,地上五季,自然萬物,都有五行屬性,順其道而起運勢。

幹支——古人以自然與智慧結合,提煉精華,記錄時間,記錄事件,審勢而斷運。

八卦——抬頭觀天文,低頭看地理。八卦與六十四卦分別解釋人生哲學與命理運勢。

易經真看似深奧難懂,崔教授輕輕點撥就打消禁錮,簡單卻不失幽默,把易經智慧立體呈現出來。正如崔教授所說:易經是中華科技、文化的源泉!

二、詳解六十四卦

「每個人的每一天都是向著死亡前進的,日子不會越過越多,而是越過越少,也正是如此,我們才需要過好每一天。」下午課程一開課,崔教授就講這樣一段話。通過易經裡面所體現的哲理思想,改變我們的現實生活和人生走勢!

64卦象雖看起簡單,但卻蘊含萬象!如何識卦?如何辨卦?如何解卦?識卦知現狀,辨卦判時勢,解卦轉時運。如何在走向死亡的路上過得更精彩?讓每一個過去的一天都過得更有意義?生活百態,均有卦象,識之,辨之,解之,順也!

舉例論證:泰卦

「泰」字與太、極、最諸字意義相通。其在中華文化辭典中,主要是安寧、平安的意思,含義十分吉祥。如安泰、富泰、康泰、和泰、福泰、通泰等等。

泰卦的卦象為上坤下乾,坤為地,乾為天。從卦象看,天在地下,地在天上,是天地錯位,為什麼還說是吉卦呢?《周易》所設六十四卦,凡陰陽交感的卦都是吉卦,否則為兇。泰卦三陰三陽,陰陽兩兩應會,陰氣下行,陽氣上升,陰陽交匯,「三陽開泰」,所以既吉祥又亨通。

[原文]《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譯文]《彖傳》說:「泰卦象徵亨通太平:陰柔者往外,表示陽剛者入內,吉祥,順利。」這表明了天地的陰陽交合,萬物的生養暢通,君臣上下交相溝通,志同道合。本卦卦象內陽剛而外陰柔,內剛健而外柔順,內為君子而外是小人。這表明了君子之道漸長,小人之道漸消。

每一個卦都蘊含著高明的哲理,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事實根據。

三、《易經》的實用性

中華《易經》是一部集信息學、邏輯學、統計學於一體的重要巨著,它既包涵了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自然科學的結晶,它既包括了星相學、生態學、地質學、心理學,又與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息息相關,在古代中國無論是城池選址布局、環境設計,還是決定軍事戰略、人事命理,都要以《周易》作為根本依據。

四、《易經》與人生價值觀

崔國文教授指引我們用一種平常心去看待《易經》無所不能的玄妙,帶著客觀理智的思考去理解《易經》的真諦。同時通過科學與《易經》的對話,使我們不會在面對科學時自卑,也不會在面對古學時自大。古今中外研究《易經》的人眾多,同時也形成了很多派別,每一種派別都因其研究的側重點不同而各有見長,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因此崔教授特別強調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易經》學以致用的原則。

五、《易經》與手相

崔教授指出手相不僅可以看出人的身體健康狀況,還可以透視一個人的吉兇禍福,仔細看手相的話,他可能在天天的變化。例如不珍惜自己的身體,生活沒有規律,手相就會變得相對凌亂。相反,珍惜身體,加上多行善事,手相也會向好的方面發展。崔教授詳細講解了如何來看手相上的主要紋路。

六、《易經》與建築風水

崔教授著重將《易經》中的建築風水、家居風水理論及應用方法,與建築企業的專業方向做了較多的聯繫與分析。其語言風格幽默生動,內容針對性強,由淺入深的為我們講解了有關易經的源起與發展,他將看似深奧的八卦圖相,描繪成生動的自然萬象,既便於記憶、理解又使人印象深刻。同時對伏羲八卦在建築選址及建築設計中的應用,及如何用周文王八卦布置出真正以客戶的健康、運勢為核心的家居布局進行了清晰的講解。

崔國文教授的講演非常具有感染力,在有限的時間裡讓聽眾感受到了《易經》的奧秘和價值,聽眾在聽講過程中輕鬆地記住了《易經》的兩個八卦圖,還掌握了一些風水布局的常用方法,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實踐具有非常實際的指導意義。

在授課現場,崔教授從實際出發,旁徵博引,深入淺出,讓易經變的淺顯易懂,加上崔教授的幽默、睿智和大家風採,讓整個現場掌聲陣陣。

此次崔教授來到清大建築業總裁班,給總裁班帶來一股「易經風潮」,給建築業的總裁們注入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

最新課程展示

清大高級工商管理(建築業)總裁研修班33期8月課程

8月25日:《易經與領導智慧之建築風水》

講師:崔國文 國家著名易經大師、清華大學教授

8月26日:《建築產業的宏觀經濟形勢》

講師:劉玲玲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哲學博士

相關焦點

  • 以道御術—《國學智慧與現代管理》課程紀實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當中,從歷史更迭的宏大格局,到為人處世的細枝末節,無一不體現著國學管理的思想和智慧。這些思想和智慧,散落在浩如煙海的歷史當中,等待今天的我們去傳承和發揚。2020年7月25日—26日,為期兩天的國學課程《國學智慧與現代管理》課程於西安交通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餐廳二樓學術報告廳隆重舉行,本次課程榮幸邀請到張永光教授蒞臨我校為高級工商管理CEO研修班同學們傳道授業解惑!
  • 倪可先生《易經智慧與企業管理》課程寧波站圓滿結束
    本文轉自【新藍網】;2020年6月13日,倪可先生受亞洲城市大學浙江教學區邀請,前往寧波市委黨校,開展為期兩天的《易經智慧與企業管理》培訓課程。倪可老師感慨:「疫情『肆虐』之下,終於可以和大家在線下相聚,暢享這份幸福時光,為踐行致遠的徵途積蓄力量。」
  • 復旦大學免費公開課 臺灣國學大師馬叔禮親臨解讀《易經》
    動以其時  自強不息洗盡鉛華  天然雕飾剛柔有度  欣悅有節終始相續  生生不已         易經智慧        獲稻十月,〖復旦人文智慧課堂·國學精修課程〗特邀臺灣學者馬叔禮先生,開展為期兩天、四大模塊解讀《易經》課程;透過陰陽五行和易經哲理,揭示華夏文明獨特的宇宙觀,暢談人文與自然的關係。        十月國學盛宴,邀您入席!
  • 劉君祖老師公益講座回顧:易經智慧正解 ──解密現代人生困惑
    易學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國人,尤其是一些企業家的關注
  • 國學公共課 臺灣學者馬叔禮:大哉!孔子——《論語》的智慧
    10月19日下午,臺灣知名學者馬叔禮先生做客復旦國學公共課,為學友們解讀《論語》的智慧,這是馬叔禮老師第四次到訪復旦,同時也是他來大陸高校講學的第七年
  • 【課程回顧】馮滬祥:《易經》對企業成功管理的最大價值:憂患意識、創新意識、使命意識
    在中國臺灣地區,也有王永慶對傳統國學智慧的佐證。究竟千年的國學智慧能夠給現代企業管理帶來哪些永恆的啟示?而作為中華文化之源的《易經》,對於企業家而言,最大的價值是什麼?2014年9月13日,國學大師馮滬祥教授來到浙江大學,為浙大CCE中心的企業家總裁班學員,講授《從易經看成功管理》。
  • 易經培訓課程學校
    易經培訓課程學校,2018年10月,成立天之驕子文化教育,打造青少年智慧型家庭教育平臺。易經培訓課程學校, 系統學習《易經》基礎知識,奠定國學厚重根基;重點解析風水學常識,剖析中國風水真相;掌握基本《易經》理論,教習卦佔卜原理;洞察風水學真諦,學會風水實操基本技能;卦德關於卦德象與德的區別解碼卦的卦德法卦之德還是法卦之象?您的企業想培訓什麼課題?
  • 浙江國學講堂課程_清大總裁班靠譜廠家
    浙江國學講堂課程,清大總裁班靠譜廠家,以創新理念為先導,以社會服務為宗旨,以人才需求為導向,以資源整合為基礎,以規範管理為保障,以質量評估為手段的精品課程為核心。
  • 國學根文化《易道養生》實修課程-易道養生官方平臺
    ,並從導師近四十年的實修親證中精心提煉出的切合現代人要求的簡單易學又快速有效的國學根文化養生法。從命理易數入手,開啟究竟智慧,趨吉避兇。每天5-10分鐘,30天內即可恢復到5到10年前的精氣神狀態,兼具美容駐顏與瘦身塑形,同時精神日益煥發,從而全面調理亞健康。
  • 直播預告:國學智慧與綜合學習能力提升
    蘇興校長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國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國學課程客座講師蘇老師自幼受家庭薰陶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弱冠之年即學習《論語》、《道德經》、《易經》等傳統文化經典。蘇老師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攝取智慧,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常年為多所大學、政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進行國學培訓,受到過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人民日報、中國教育電視臺等20餘家媒體的報導,在國學教育行業有很高的知名度。
  • 北大國學易經教授陳炳地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聘為客座教授
    日前,著名的北京大學國學與易經特聘教授、北京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專家陳炳地先生,又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聘為客座教授。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創新體制機制,堅持政研企與產學研融合,挖掘中國企業創新案例,貢獻中國方案與中囯智慧,以培養具備新時代企業家精神的稀缺人才,為實現高質量發展與商業生態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智庫支持。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的辦院特色,是以「商學智慧+商業文明」為核心,培養具備政研企、產學研整合協同能力、跨界交叉複合型的商界人才。
  • 臺灣著名國學大師曾仕強去世,曾在《百家講壇》主講易經、胡雪巖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著名學者、國學大師曾仕強於11日19點54分在臺灣安詳辭世,享年84歲。11月11日21時39分,微博官方認證帳號@曾仕強-教授 發布了該消息。12日,曾仕強個人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訃告,並回顧了曾仕強的生平事跡。
  • 國學知識:《易經》是本什麼書?
    它的內容極其豐富,極其廣泛,儒家,道家,兵家,法家,墨家,名家,陰陽家,以及中醫,都和《易經》有著及其密切的聯繫,因此它被列為百經之首,享有最崇高的地位。 孔子說人們「日用而不知」,事實就是如此,《易經》裡的思想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 復旦大學EMBA邀請倪可講師講授《易經哲學縱橫談》課程
    日前,復旦大學EMBA班邀請到國內知名的易經應用專家倪可先生講授《易經哲學縱橫談》這一課程。整個課程中,倪可先生從理論出發,用實踐貫穿始終,從不同角度闡述從儒道經典到人格修煉的發展歷程。倪可老師是著名的易學應用專家,同時也是儒學專家,他自幼隨祖父深入學習國學古今著作,將《論語》、《易經》、《老子》、《莊子》、《金剛經》等融會貫通,博彩納粹,自成一套「三皇易學智慧體系」,同時以辨證唯物主義視角致力於國學
  • 國學培訓 | 易經數字能量速成班招生簡章
    易經定義《數字能量學》《周易》在古代一直被奉為學術圭臬,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其中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諸子百家,易經為百家之源,可見易經在中國古代的學術價值。有一門學問,兼具預測學與能量調理學,那就是《數字能量學》。
  • 易經智慧,財富人生—堅持五福,百日築基
    這些年,國學越來越熱,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那易經在國學中是怎樣的地位呢?學習易經可以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新思維?學習易經又和我們的人生有什麼關係呢?
  • 易經有多深奧?國學大師南懷瑾告誡世人:晚上千萬不要讀易經
    說起南懷瑾,很多人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個慈眉善目,仙風道骨的老人形象,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儒釋道兼修,是一位著名的國學大師,許多人都以他為偶像。在大師眼裡,儒、釋、道中的那些妙語是中國人的聖經,是我們生活的指南,從中我們可以獲得逾越障礙的技巧,掌握擺脫煩惱的智慧。國學大師南懷瑾告誡世人:晚上千萬不要讀易經!為什麼呢?
  • 歷經7500年的國學易經講的是什麼,如何學習易經?才不會學偏
    現在很多人都在學習國學易經。本是好事但買來書本一看。根本都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晦澀難懂,如同天文一般。索然無味隨即便放置一邊。下面我們先來看看易經是講什麼的,何時出現的。在5000年的時間長河中,易經有連山,歸藏至周易三變而來。周文王拘羑裡而演六十四卦。後有周公姬旦整理,春秋時期的孔子及其弟子做十翼(對卦辭爻辭註解)由此百經之首的易經理論體系終究大成。距今2500多年。所以易經有時經三古,人經三聖之說。易經主要講的是以八卦為主的爻辭卦象。(理數相佔)沒有一定的基礎知識是很難懂的。他以文王64卦為基礎。以天幹地支為輔助。
  • 《易經》智慧:經典三句,值得你一讀再讀
    3.人們在做,天空在注視好房子將清祝剩餘,而壞房子將擁有剩餘—— 《易傳·文言傳·坤文言》這句話意味著,只有每天做善事的人才會為子孫後代留下很多福氣,而那些不做善事的人只會給後代造成麻煩和傷害。這句話帶給現代人的認識是,從一個到多個的一切都會慢慢到達積累的過程,最終,數量的變化將導致質的變化。
  • 千年智慧,啟迪後人,源於《易經》的著名校訓
    不過,細想之下,倒是合乎道理,戊戌變法希望學習西方,進行有限的政治改革,不過,隨著清政府的垮臺,北大也進行了很多改革。作為五四運動的策源地,現在的「校訓」可以說是其精神見證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