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這三句話,就離悟道不遠了

2020-12-22 易說蓮花

《道德經》只有五千文,句句如珠璣,句句是箴言。雖然每個字都能讀懂,但能悟到其中道的人,卻不多。

第七十三章中,老子這三句話,悟到一句就夠用一生了。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

這句話在中華書局版本的《道德經》,翻譯為:勇於敢的就會死,勇於不敢的就會活。

勇敢的會死,難道要苟且偷生才能活?這樣讀《道德經》是很費解的。

老子講的是天道,如果我們用人道的思維去理解,肯定有偏頗。道心有私,為人心;人心無私,為道心。

天若有情天亦老。在天道的層面,只有規律的變化,並無感情色彩。「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要讀懂老子的話,首先要知道天道的規律。

天道的規律,有兩股基本力量運轉,一是生,二是消,生是陽的力量,消是陰的力量。陰消陽長,陰進陽退。

古人把這種看不見的能量變化,轉化成看得見的圖形,於是就有了北宋周敦頤創作的太極圖。

而中國,乃至全人類的審美主流,都基於對稱美,而對稱美的根源,即是陰和陽的力量和諧統一。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

相對立的二者,代表陰,和陽的力量。

有一句俗話,非常貼切地揭示了這種規律,說:「不作不會死。」

從物理學微觀的層面看,動起來,意味著能量的消耗;動得越快,能量消耗越快。當一樣東西,能量耗盡,則消散,終結。

反過來,不動,靜止下來,意味著能量的不消耗,不消耗則能量保存,不消散。

所以說,不作不會死。規律上,就是如此。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老子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不要輕易折騰,不折騰,則沒有消耗;亂折騰,則消耗自身。

修行常常要定靜。

呂純陽道人說:「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世俗人也要定靜,不能亂折騰。

古人說:凡事三思而後行。

事情沒有考慮清楚,沒有周密的計劃,不要著急去做。

我有個做生意的朋友,在生意火爆那兩年,頭腦發熱,連著開了3家分店,結果運營2年,節節虧損,最後倒閉,賺到的錢又吐出來,只剩下最初的1家店。兜兜轉轉,折騰一圈又回到原點,白忙活一場。

生活中的無數案例,都印證老子這句話的經典:「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

我們讀老子,千萬不能鑽牛角尖。

這句話,不是說不能折騰。而是不逞能,不衝動,想清楚,胸有成竹,勝算在握,才去行動。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

不少專家說,老子這句話是錯的。

只能說,老子的道,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欣賞。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不同悟性的人,聽聞道,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人勤勉實踐,有的人莫名其妙,有的人不以為然。

天道和人道不一樣。

人道,愛拼才會贏,要爭才會勝;要說話,才能回應;要召集,才能過來;要有心機,才能深謀。

天道是什麼樣?

老子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

天道和人道,貌似不一樣,其實也一樣。

悟道的人,可以把人道和天道,和諧統一。怎麼做?

「不爭而善勝」

有個典故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A和B相爭,結果卻被不爭的C,把好處拿走了。這就是「不爭而善勝」的妙處。

這條規律,不管是兩千年前的春秋戰國,還是日異月新的現代社會,博弈的邏輯和力量,一直存在,從未改變。

「不言而善應」

生活中,最讓人討厭的事,就是空口承諾,無心兌現。

戀愛時,你說:「我喜歡和你在一起。」

他回應說:「那我們就永遠在一起,不分離。」

甜言蜜語,讓你心花怒放,卻只是說說而已。

另一種情況是:

你說:「我喜歡和你在一起。」

他笑而不語,什麼都不說。然後偷偷地努力賺錢,買了一枚戒指,等時機合適的時候,向你求婚。

前者是「言而應」,後者是「不言而善應」,誰是真心,誰是假意,一目了然。

「不召而自來」

假如你在創業,手上有一個很好的項目,可是資金不夠,你處處求人投資,可是別人總是對你持懷疑態度,先觀望。

這是「召而不來」。

你咬緊牙關,熬過最黑暗的前3年,公司的運營上了軌道,商業模式日益完善,投資者看到商機,紛紛來找你合作。

這是「不召而自來」。 。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就是「不召而自來」境界。

「坦然而善謀」

一般人認為:老謀才能深算。胸無城府,則天真單純。

用老子「守正用奇」的規則,應該是:守住純,才善謀。坦然而善謀。

什麼樣的人,可以做到「坦然而善謀」?

順其自然的人。

這樣的人,坦坦蕩蕩,光明正大,心中不藏事,思緒不牽絆。過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每天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憂不慮,順其自然。應物而動,本性不迷。

道家聖人關伊子身上,有「坦然而善謀」的特徵。

《莊子》中說他:「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

《易經》和《黃帝內經》說:「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

一個人,有深謀遠慮,靈感成雛形點子,則陰陽可測。

而坦然的人,平時心中不藏智謀,遇到事才隨即應對。無招勝有招,看似沒有方法,其實就是最好的方法,「神用無方」,則陰陽不測,謂之神也。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現代人說法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就是來自老子的原話。

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是指天道之大,之無窮,之無盡,天下萬物皆囊括在內,沒有疏漏的。

也就是說,天道的規律,作用在任何人事物上。每一個人,只要打開覺知,都可以悟道,領悟天道的規律,打開自身的智慧。

《道德經》貌似深奧,只要你能領悟,其實既簡單,又無比受用。

畢竟,相比蠻幹和瞎折騰,順應規律做事,能讓我們用最少的力氣,收穫最大的成功。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讀懂領導的這些潛在詞,你離升職加薪就不遠了!
    職場有很多的潛在規則,特別是領導更是有許多的潛在詞,作為職場人員如果能讀懂領導的這些潛在詞,你離升職加薪就不遠了。當領導與你說以下這些話時,你就要注意了,領悟好了,今後可以過得風生水起,沒領悟好,可能就要被關進小黑屋了。
  • 記住這三句話,你就離成功不遠了!
    記住這三句話,你就離成功不遠了!松濤閣文摘欣賞      提示:哪個人不想成功?哪個人不想出人頭地?可是,我們苦於理不清努力的思路,看不到奮鬥的方向,或建不起成功的信心。看到這三句話,讓我們眼前亮了。這三句話,助你成功!
  • 丁元英的三句話,你要悟透了,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所謂高人,我覺得丁元英配得上,從他的語言思維就能感受到這個人物不一樣,已經掌握了成功的密碼。其實仔細觀看這部電視劇,從一開始電視劇就給觀眾留下了「神人」的高手印象,然後一步步走出來,也並沒有特別神話他,不過一言一行確實與眾不同,一直透露著 「鬼才」的思維。
  • 【悟道】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三個內涵發人深省
    這是道家思想《道德經》的名篇之一,有一句名言可能很多人都聽過,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充滿了辯證思維,也充滿了智慧。我從幾個方面來分享。首先,這句話的本意是說,真正的智者,往往言辭不多;而言辭多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智者。
  • 佛說:讀懂這兩句話,就能看懂全部金剛經!
    我們要想讀懂全部金剛經,最好從這兩句話入手。這兩句話,是從整部金剛經中提煉而來,也是金剛經的精華部分,可以說全部金剛經,都在圍繞著兩句話來說的。第一句話: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這句話是金剛經告訴我,什麼是諸佛?如何成為諸佛。其實學佛就是在學,如何才能成為佛,像佛一樣,離一切相。
  • 職場上這5句話不要說,說了你離開除也不遠了
    如果你說不好話,那離開除也不遠了。職場中這5句話一定不要做。1、不要說我認為,我覺得。在公司開會或與領導匯報工作,你總是說我認為,我覺得,這樣會讓別人認為你這個人很沒主見。我一定要用主語。2、不要說左右、抽空,要說整、一定。在和你的客戶通話時,你給他說「我周日10點左右再給你打電話吧!」。
  • 王陽明為何說「滿大街都是聖人」,讀懂這句話,人生觀瞬間飛升!
    王陽明為何說「滿大街都是聖人」,讀懂這句話,人生觀瞬間飛升!「滿街走的都是聖人」這句話出自《傳習錄》。一日,王汝止出遊歸。先生問曰:「遊何見?」對曰:「見滿街都是聖人。」先生曰:「你看滿街人是聖人,滿街人到看你是聖人在。」
  • 一課譯詞:三句話不離本行
    [Photo/pexels]「三句話不離本行」,中文俗語,字面意思是「never to say three sentences without talking about例句:下班後,我很少與我的搭擋去喝酒,因為他老是三句話不離本行。I don't usually go for a drink with my partner after work because he can hardly open his mouth without talking shop.那位商人三句話不離本行。
  • 一課譯詞:三句話不離本行
    [Photo/pexels]「三句話不離本行」,中文俗語,字面意思是「never to say three sentences without talking about one's own work」,指人的言語離不開他所從事的職業範圍,言談都與自己的職業相關
  • 一個人,讀懂了老祖宗留下的這3句話,能消禍弊害大器晚成!
    古人總結了很多社會生存法則,《論語·裡仁篇》裡這3句話每個人都必須謹記,細細體會,遵循裡面的規則,定能消除禍害,福氣滾滾!總會有一些不遵守社會規則的人,他們往往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去幹一些有違倫理道德的事情,但是最終只會落得不好的下場。但是君子則是崇尚優秀的品德,循規蹈矩,遵紀守法,保持良好的品性。
  • 孩子學習成績再好,染上這三個壞習慣,離成績下滑也就不遠了
    孩子學習成績再好,染上這三個壞習慣,離成績下滑也就不遠了:這主要是因為學習本身就是一個枯燥、耗費腦力的過程,孩子學習疲倦了,可能不由自主地就分神、想睡覺。但是,孩子在上課的時間,不跟著老師學習,反而開小差、睡覺,肯定是一個壞習慣,孩子學習成績的「殺手」。孩子上課沒好好學習,把時間都浪費在開小差、睡覺上,他想要跟上其他同學的學習節奏,就需要課下花時間補回來。
  • 讀懂曾國藩這三句話,你就掌握了成大事的底...
    讀懂曾國藩這三句話,你就掌握了成大事的底層思維,接下來,能否成大器,就看你的行動力了!【一】利可共不可獨。人性是貪婪的,明明已經有了,還想要更多,甚至侵佔別人的,自己吃肉,連湯也不願意給別人喝一口,這樣的人一定會招致怨恨,甚至成為眾矢之的。所以,戒掉自己多吃多佔的「多吃多佔思維」,敢分會分,集眾人之私,方能成一己之功!
  • 聰明人很少說這4句話,如果你也這麼做,那就離成功不遠了
    有人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讓10個人拍成一排,第1個人說「冰山上一朵雪蓮」,傳給第2個人,到最後一個人就把這句話聽成了「張大嫂買菜沒給錢」。有時你無心說的一句話,但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進行放大,結果你是跳進黃河都洗不清了。所以聰明的人很少說這樣4句話,如果你這麼做了,那麼成功離你就不遠了。怨話。
  • 領會了,離升職就不遠了
    老闆和員工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最近工作怎麼樣」,很多人覺得,這不就是老闆的口頭禪嗎?還有的人說:這不就是電梯裡老闆怕冷場的寒暄話嗎!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在這種時候,十之八九的老闆都是話裡有話,這句話的背後包含了老闆的許多潛臺詞。
  • 無非就是這三句話,值得反覆去讀!
    金剛經,到底說了什麼,不同的人,讀金剛經,會有不同的感悟,但大多數人,都有三條相同的感悟,這也是金剛經,透露給我們的核心思想。 其實,金剛經雖然文字有幾千個,但其核心內容,無非只有這三句話,可以說,佛與須菩提的對話,都是圍繞這三句話展開的。
  • 讀懂這三句話,才能暢意人生
    所尉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不修善果終究沒有善緣,好的事情和善的為人才會給自己帶來福報和好運。並不是越善良的人越容易被欺負,讀懂下面這三句話,才能更加暢意人生,領悟福報的真諦。做惡不可怕,但是多行不義必自斃,人賤自有天收,天理循環因果報應,惡人最終也會嘗到自己種下的惡果。2.福報耗盡子孫衰一個家庭要想興旺發達就必須記得行善,不斷為自己的子孫後代積攢福報。如果經常做惡,恃強凌弱,就會給自己的家族或者後輩帶來一些災禍,是不利於家族的健康發展。
  • 科目三考試,把這5個口訣做到爛熟於心,就離駕照不遠了
    但是也經常會聽到身邊考駕照的朋友抱怨,科三路考簡直太難了,考了好幾次都沒過,心態都考崩了。其實朋友們,科三考試並不難,記住這5個口訣,離駕照就不遠了。第一口訣:一踩二掛三喇叭,四轉五看六手剎。上車首先就是要系好安全帶,踩離合掛檔,再按喇叭,然後打開轉向燈,開周圍情況,確定安全後放開手剎,開始開始考試。第二口訣:慢打低速輕離合,換擋乾脆好給油。
  • 老實人不善交際,讀懂鬼谷子的三句話,讓你做個「圓滑」之人
    讀懂鬼谷子的這三句話,讓我們在保留忠厚誠實的情況下,做個「圓滑」之人。一、對待君子,應坦誠相待鬼谷子:夫仁人輕貨,不可誘於利,可使出費。釋義:仁人君子必然輕視錢財,不可以用金錢來誘惑他,反而可以讓他們出資資助。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通常心胸坦蕩,一身正氣,不追求名利。
  • 易經入門:十句話帶你讀懂易經
    第四句話:易經為何又區分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  先天八卦又稱伏羲八卦是按其數字排列運行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這就是先天八卦數。  2、我們講易經有三個關鍵詞,就是:陰陽、五行、八卦。整個易經學術的核心,就只有這三個詞。八卦符號是古代的一種語言,我們運用易經就相當於是把一種古代語言翻譯為現代語言而已。我們大多數人都懂得基本的英語,英語有26個字母,而八卦這種古代語言,有多少個字母呢?只有8個字母;學會基本英語交流需要掌握多少個單詞,保守估計也要一兩千個單詞吧。而整個易經體系有多少個單詞?
  • 不管你有錢沒錢,離這3種人遠一點,小心被坑
    所以想在職場上有穩定的發展,最好還是要離這些人遠一點,以免給自己找不必要的麻煩。方便了他人卻損害了自己的利益,這麼不划算的事情對誰來說,都不是一件心甘情願想遇見的事情。那你可要做好對以下三種人格外小心的準備了,跟你有沒有錢沒有太大的關係:一、無誠信的騙子---離他們越近,你的運氣就會越差勁:這可能是句廢話,既然是個騙子,怎麼可能會有誠信呢?但是如果你不知道他是一個騙子的前提下,怎麼知道他又沒有誠信呢?所以這句話想告訴大家的是,要提前學會對騙子作出一個辨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