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莊子》中,為什麼有許多「孔子與老子會面」的場景?

2020-12-17 玲瓏文史

在《莊子》內篇中,孔子與老子並沒有直接見面、對話。兩人唯一的關聯,是在《德充符》中,老子通過叔山無趾的闡述,表示希望能讓孔子「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以「解其桎梏」。由此可知,在內篇中,老子應是同情嘆惋孔子之受桎梏,希望能解除其束縛。

孔子與老子是否真有會面之事,早已無從考察。然而,此事除了出現在《莊子》外雜篇外,也曾出現在《禮記曾子問》、《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史記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語觀周》等篇章。可見當時之儒者、道者多借「孔老會面」此一主題抒發己見。

《莊子》外雜篇中,道家後學創造出許多孔老會面與對話的場景。孔老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大道」與「人性」的問題上。有時是孔子呈現出求道若渴的低姿態;有時是老子教訓孔子之執迷不悟。

孔子見老子 畫像

外雜篇安排孔子向老子問道,當然蘊含著儒家有其不足,應向道者學習的意味,儒、道自然高下立判。然而,老子願意「改造」孔子,正代表其認為孔子仍有提升、超越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天運》篇中老子教導孔子之言,所反映的並非是原始道家思想,而是黃老道家思想。這也說明了,無論原始道家,抑或黃老道家,皆以「孔老會面」一事寄託己意。

《知北遊》中的「孔子問於老子」

外雜篇中,時常出現孔子向老子問道的場景,如《知北遊》中老子指出:疏通心靈、超越智慧,才能悟道,是以此「齋戒」即「心齋」也。道「難言」,但語言仍具引導、啟發作用,故勉強為孔子說個概略。

老子先從「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說起,說到天地、日月、萬物皆因道而各得其正,得道者更能「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人於天地之間,也是依循道化而生而死,人們以為有壽夭之別,其實只是一瞬之間,何必執著?

「不形之形,形之不形」,從無形到有形,又由有形回歸無形,這是所有人共同的迴環往復之途。唯有得道之聖人與眾人不同,他不求博學多智、能言善辯,與道合一,卻從不論述大道。

老子畫像

有趣的是,老子大談道之境界,先是詳細敘述道之情狀與功用,後又認為大道不可聽聞,亦不可論述。點出了「道」不得不落於言詮,卻又無法完全借「言」而傳的微妙關係。

在道家後學那些嚮往老莊道術者的眼中,老子是「淡然獨與神明居」的得道者。後學者對於「道」境的描述,由簡略走向詳細,由無言走向有言,以譬況之言鋪陳隱喻「道」之無所不在、充塞天地,多少是受到戰國時期論辯之風的影響。

外雜篇的作者正是託言於老子,以論述「道」境。那麼,道家後學又多設計了一個「孔子問於老子」的情節,意義為何?

這代表道家後學仍秉持「道可道,非常道」理念,老子本不欲多言大道,是因為孔子謙虛求教,所以才勉強言之。這不但證明了只有道家老子能體證大道,而且孔子也有求道之心,孔子的生命仍有向上提升、超脫世俗的機會。

《天地》、《天運》中的「孔子向老子請教聖人之道」

再看《天地》篇。孔子以公孫龍「離堅白」之說,向老子請教聖人之道。老子認為,辯者只是被技藝、才能所束縛,導致形體勞累、心神不寧的人罷了,他們的聰敏與才能,反將招致災禍。多數人是有形體而無知無聞,難得的是與大道俱存、物我相融之人。唯有忘物、忘天以忘己,才能與天合德,此即「入於天」。

公孫龍畫像

就表面的文字來看,老子似乎是針對名家而發,但老子說話的對象卻是孔子,這其實是「一箭雙鵰」——批判名家、反省言辯的同時,也在批判儒家對才能、智慧的重視無益於大道。一句「丘,予告若,而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直接批評孔子尚未通達大道,不能了解至理。

那麼,道家後學為何不安排老子直接與名家學者對話呢?恐怕正是因為道家後學認為,相較於名家來說,孔子較可能由迷轉悟,領悟道家之理。

果然,孔子在《天運》篇中,終於悟道了。孔子依舊是以求教者的身份,向老子請教。孔子自言,其以研讀六經的方式,向君王要求爵位,結果七十二君中,無一人願意用他。

這其實是在諷刺當時的儒家後學——他們以為精熟六經,就可以以古制今。儒者以此來尋祿求譽,更讓道家後學不齒。

在老子看來,無論先王六經,抑或孔子之言,皆「陳跡」也,無法順應時局的變化。性、命、時、道潛藏於生命流行之中,似存若亡,無跡可尋,是以「難明」。「道」一旦進入說解,即陷入「分別義」。先存探求之心,反而將因執著於「跡」,而惘然無所得。換言之,唯隨任自然之化,才能自安;唯有自安,才能安人。

孔子雕像

孔子在老子的提點下,三月後悟道,了解行為處事都必須隨順自然變化,才能安時處順。老子最後「可,丘得之矣!」的認同,確認孔子成為得道之人。在《天運》篇中,孔子本是求道者,在聽聞老子的一番話後,徹底悔悟,進而轉化為悟道者。

《田子方》中「孔子驚嘆老子境界之高」

在《田子方》中,孔子也呈現了同樣的變化。在這則文字中,孔子驚嘆於老子「遺物離人而立於獨」的境界。

老子形似槁木,實是「遊心於物之初」。寂靜無言中,蘊藏著萬物生機,動與靜並非二端,靜中涵藏著動,雖是沉默,卻是充滿創造力的沉默。

這樣的境界難以智慧認知、以言語說明,但是,老子還是嘗試為孔子說明概況:陰陽發乎天地,二氣互相交融,萬物便因此而產生。日月運行,萬物生滅,循環往復,而不知其宗。人若能遊於此至樂之境,即是「至人」。生死乃旦夕之事,何況禍福?外境變化無常,何足以患心?真正可貴的是自身之主體。

《東周列國·春秋篇》孔子劇照

孔子聽聞後大嘆「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佩服老子以至言修養心性。老子則澄清,「至人」不修而自明,不必如「克己復禮」工夫般刻意去修持,「心」無需「修」,無心反能處順。求索語言文字的意義、模仿先聖之修養工夫、執定於某一標準,其實也就失落了主體性與「至言」所能展現的各種可能。

在此,老子不但為孔子解說了道境,也破解了孔子對「修養工夫」的執著。孔子在見老子之後,馬上將自己受教於老子之事告訴顏回。孔子感嘆自己以往不知「道」,幸而老子開示,才讓自己得以窺見天地之大全。

顯而易見,莊子後學的思路是:孔子向老子求道,成為悟道者之後,又傳授顏回。在《莊子》內篇中,只見老子有心拯救孔子,而尚未付諸行動;只見孔、顏皆為道家之人,論心齋坐忘之功夫。在外雜篇中,莊子後學則將不同的寓言連貫起來,其新增的關鍵就在於「孔子向老子求道」。因為孔子求教於老子,是以孔子能悟道,並以此影響顏回。

由是以知,在道家後學認為,在這些非道者之中,孔子最有轉化、提升的可能性。

《天運》中處處顯現出黃老道家的義理傾向

在上述「孔老會面」的寓言中,《天運》篇中的老子思想與他篇殊異,其文曰:「(孔子)五十有一而不聞道」,這是諷刺《論語》中孔子自謂「五十而知天命」的說法。

孔子所謂的「知天命」,在道家看來,仍然是不識天地、未達大道。文中又稱孔子為「北方之賢者」,與老子這位「南方之賢者」分庭抗禮,顯現出南北道術之不同,當然也蘊含著「南方之賢者」高於「北方之賢者」的意味。

《孔子》劇照

孔子自言其求道的過程,是借著探求「陰陽度數」去求取大道,結果一無所得。事實上,孔子本身並不熱衷於陰陽度數的研究,此處老子所批評的,顯然是戰國時期部分傾向研究陰陽五行的儒生。

道家後學雖然將茅頭指向「孔子」,但這位「孔子」並不只是單純地代表儒家。在道家後學的觀念中,就強調才能、技藝這點來看,名家、儒家無別;就標舉「愛」這點來看,墨家、儒家無別;就熱衷陰陽度數來看,陰陽家與部分儒生也無別。

由此看來,「孔子」已經成為「箭靶型人物」。「孔子」不僅代表後世的儒家後學,甚至連其他各家相關的學說,也可以含納在內。

《天運》篇中說逍遙大道可以借路於仁、寄宿於義,又說遵循自然變化的道家聖人能使用八項「正人之器」,處處都顯現出黃老道家「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義理傾向,而此舉是為了達到「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目的,明顯與其他文字有所不同。可見道家後學的立場出現分歧,唯一相同的是,他們都以「孔老會面」作為論述己見、闡揚學說的場景。

相關焦點

  • 孔子老子莊子之中,為什麼只有莊子才被稱作「真人」?
    本文引子中,啟功一語道破真相,累皆因為名,這叫「浮名累」。誰能做到不被浮名所累呢?咱們可以列出三個人。孔子、老子、莊子。孔子做不到。所以他被後世尊列聖人位。老子也做不到。孔子一生其實熱衷於仕途,他想通過當官來把自己的思想傳遞給世人。當然,這也符合一般士大夫的願望。所以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影響最深。那麼面對社會亂象,老子是怎麼做的呢?老子選擇的是棄官不做。騎著青牛,過函谷關準備西遊了。因為遇到關尹,所以留下了一本《道德經》。
  • 《莊子》書中寫孔子比寫老子還多,這是為什麼
    《莊子》一書是由我國先秦時期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周及其弟子所著,主要闡述莊子的言論和思想。莊子的思想繼承於老子,他和老子也是道家學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莊子的想像力極強,《莊子》一書中有著非常多的寓言故事,大部分故事都是莊子自己編的,而這些故事也幫助莊子生動形象的將一些抽象的哲理具體化,給人以無窮的回味!莊子的理論雖然是從老子的學說中發展演變而來,但是讀完《莊子》後你會發現,在《莊子》一書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人物,不是老子,也不是莊子,也不是惠子,而是孔子。《莊子》全書光是引用孔子的言論就多達28處!
  • 成語「白駒過隙」竟然與老子、孔子、莊子有關
    在數不勝數的成語中,有很多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個動人的小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成語「白駒過隙」,它的出現可以說極富傳奇色彩,因為它誕生在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百家爭鳴時期。它的出處與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和儒家創始人孔子有關。
  • 「爭鳴時代」的老子、孔子和莊子三大師的人生觀有何分歧?
    顧炎武說:「《莊子》書凡述孔子,皆是寓言,漁父不必有其人,杏壇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葦間、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魯國之中也明矣。」(《日知錄·卷三十一》)但是,一個道家人物隨口謅出的詞,為什麼卻被坐實,一個虛構的寓言,如何竟然成為歷史?
  • 孔子、老子和莊子如何看待生死問題?莊子:死亡是生命另一種形式
    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莊子·雜篇·列禦寇》 評析:莊子所生活的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們相互爭霸,百姓的生活始終處於動亂之中。 這種生命安全隨時面臨著威脅的時代,像老子、莊子和孔子這樣的大思想家們,都對生死這個哲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 老子莊子思想中的心理學光芒
    點擊「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 1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後期楚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做過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典籍。老子學識淵博,據說孔子曾問禮於老子,並向他請教過很多問題。
  • 孔子和莊子見過面嗎?在孔子眼裡莊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那麼,孔子和莊子既為同時時代的思想家,他們有沒有見過面?在孔子的眼裡,莊子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們還真的見過面,孔子和老子的見面,那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他們見面後到底談些什麼,莊子對孔子怎麼評價,在後世史料中還真的沒有記載。
  • 莊子:孔子51歲時仍未得道,老子指點3個核心,聽聞而悟道
    第36篇讀書雜談之《莊子》莊子:一個人悟道的先決條件,老子指出3個要點莊子:孔子51歲時仍未得道,老子指點3個核心,聽聞而悟道>《莊子》中說,孔子是聖賢之人,推崇仁義禮儀,51歲時仍未得道,於是他從魯國南行至楚國沛地,拜見老聃。
  •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莊子捏造了孔子見老萊子的故事?
    首先莊子本人是沒有見過老子,莊子所講的「老萊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而告老萊子」,這個故事是根據《論語》改編的。據《大戴禮記》孔子語子貢以近古之賢者,自伯夷叔齊以下有十幾個人,有的人見於《論語》,有的人見於《左傳》,唯獨老萊子無聞,其名最早見於《莊子·雜篇》而被後人熟知。在《戰國策·楚策》中提到老萊子以「齒堅易折,舌柔長存」的道理教導子思,而《淮南子》中又以此說商容教老子,兩說必有一誤。
  • 莊子與老子最大的差別在哪裡?為什麼讀完《老子》最好再讀讀《莊子》?
    正如傅老師指出的,雖然群體不可能圓滿,但是個人可以追求圓滿。所謂的圓滿,就是悟道。群體越大,當然就越不可能群體中的每個人都同樣悟道,更何況群體是不斷變化的。莊子所闡述的個人悟道,其實是個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即個人的心靈與至高的道密切契合了。
  • 春秋時代的春與秋: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啟示
    這也許是他們的第二次會面,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後兩千五百餘年的歲月中,我們將漸漸知曉這場對話對於世界歷史、對於人類文明的偉大意義。   一   他們,一個是孔子,一個是老子。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孔子是兩千五百年來儒家的始祖,老子是兩千五百年來道學的濫觴。
  • 歷史上孔子三見老子,老子三段話,道盡天道玄機,令孔子羞愧不已
    第一次會面歷史上孔子第一次會見老子時,老子還在周王朝藏書室中做史官。這次會面孔子除學到了很多禮制制度外,小編覺得,對孔子感悟最深的應該是老子的這段話,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兩人離別時,老子指著黃河說道:「你為何不能學習水的德行呢?」孔子不解,問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樣的?」
  • 一套解讀孔子、老子、莊子的書,風靡日本幾十年,都說了啥?
    一套共六本,分別是《論語讀本》、《墨子讀本》、《孟子讀本》、《老子讀本》、《孫子讀本》、《莊子內篇讀本》。 講解《老子》的是金谷治,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著有《研究秦漢思想史》、《研究管子》等作品。
  • 為何老子和莊子,要排斥儒家的仁義思想?關鍵有三個原因?
    道家學派的始創者是老子,他繼承者、發展者是莊子,這兩人就如孔子和孟子畢生的仇人,是以抵制 儒家學派的仁義禮智當成自己的責任。事實上,這倒不是道家代表人物對儒家學派的孔孟兩位大師有何看法,原來,外傳老子還曾經教誨了孔子。這兩人思想異同,重點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儒教思想的核心是仁,如此道家的道家代表人物,就極度抵制仁的思想。
  • 歷史上,老子到底活了多少歲?為何《史記》說他活了160歲?
    之前和大家聊了聊老子《道德經》中的養生方法,有的朋友就私信和我討論,老子是真的活了一百六十歲嗎?這現實嗎?那不如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關於老子的記載,要追溯到《史記》,太史公是這麼說的:「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可能老子活了一百六,也有人說他活了二百多歲總而言之,是很長壽的。
  • 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在軸心時代裡,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後世的人類社會。偉大的精神導師孔子和老子,這是西方哲學界對中國思想巨人的承認。
  • 《莊子·人間世》老子和莊子,對於「有」和「無」的精彩論述
    接下來,我們分享莊子「人間世」這篇內容的第二個重點:莊子對「有用」和「無用」的精彩論述。01在道家思想中,除了「道」字以外,最重要的什麼字?答案是「無」字,為什麼?在道家思想創始人老子的《道德經》中,「無」字出現了近100次,要知道老子的《道德經》一共才5000多字,「無」字就出現了近100次,可想而知,在道家思想中「無」字的重要地位。
  • 老子,孔子,季子,三大聖人穿越大半個中國來握手!
    下聯出自《莊子》的《徐無鬼》。而上聯則出自《史記吳太伯世家》。故事中的主人公呢,就是吳太伯的後人——季札。(圖)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名札,又稱公子札、延陵季子,《漢書》中稱為吳札,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下面我們介紹一下季札的出生年月,這個非常重要。他是出生在公元前576年,死於公元前484年。
  • 揭秘《莊子》中失傳的修行功法
    有人說,《莊子》是一本修行人的書籍,因為其中多次提到學生向老師請教、學生之間互相交流的場景,而且交流的都是與道相關的內容。比如《齊物論》中南郭子綦向子遊解說自己靜坐中體悟到的「天籟」;《德充符》中申徒嘉和子產討論德與形、內與外;《人間世》中孔子向顏回傳授「心齋」;而在《大宗師》中卻是顏回向孔子演示「坐忘」。如此種種,貫穿全書。然而在現實中,卻很少發現有誰是依照《莊子》這本書來實踐修行的。
  • 傅佩榮:莊子憑什麼與老子並稱「老莊」?就憑這一句!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莊子說,其學問「無所不窺」,以老子的思想為依歸;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內容充滿奇思妙想,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