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解讀孔子、老子、莊子的書,風靡日本幾十年,都說了啥?

2021-01-09 騰訊網

在今天文章開始前,想請大家花3秒幫忙做一件事:

1、點擊頂部藍字「駱新書房」

3、設為星標

感謝您的支持

在浩瀚中國史上,有無數值得銘記的高光時刻。

其中,思想和文化發展盛況空前的,當屬春秋戰國。

道家、墨家、儒家、法家、兵家……諸子百家爭鳴,可謂群星閃爍,對後世思想及中華民族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諸子精神以及他們的經典作品,在歷代學人不斷註解下,基本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研讀脈絡。

那如果跳出這個框架,換個視角再來看諸子,會有什麼不一樣呢?

答案就在這套《講談社·諸子的精神》(以下簡稱《諸子的精神》)裡。

一套共六本,分別是《論語讀本》、《墨子讀本》、《孟子讀本》、《老子讀本》、《孫子讀本》、《莊子內篇讀本》。

每本都值得仔細研讀,修身養性,千百年前的聖人的思想放到今天,依舊會給我們帶來許多啟發:

《論語讀本》教我們如何愛世界、愛家人、愛自己,克己復禮;

《莊子內篇讀本》教我們如何暢遊自己的精神世界,尋找自我;

《孫子讀本》會教我們如何更好地處理事情、對待職場……

出版方很特別,是日本綜合性出版社——「講談社」。

註:講談社,日本最大的綜合性出版社,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同集英社、小學館並稱為日本出版界的「漫畫三雄」。

作者都是日本知名漢學家。

講解《論語》的宇野哲人,是德仁天皇的老師,為天皇講《論語》6年多,即使是日本「資本主義之父」——澀澤榮一,每月也會聽一次他的《論語》講義。

《孟子讀本》的作者貝冢茂樹,六歲就跟祖父小川駒桔學習「四書五經」等中國經典作品,在甲骨文和金文方面造詣頗深,是「京都大學三傑」之一。

講解《莊子》的是福永光司,曾任京都大學人文學研究所所長,對中國思想史,尤其是老莊思想及道教研究頗深。

《孫子》《墨子》都由淺野裕一來講解,他主要研究中國哲學,著有《中國的經典——孫子》《解讀孫子》等作品。

講解《老子》的是金谷治,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著有《研究秦漢思想史》、《研究管子》等作品。

今天,一條生活館聯合後浪將這套《講談社·諸子的精神》推薦給你,帶你從國際漢學視角,看不一樣的諸子經典。

附贈一套與書封呼應的書籤,數量有限,手慢無。

一套共6枚。

書籤上的文字都是從書裡摘出來的,分別代表諸子的性格和思想,直擊人心。

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

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

孟子:「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墨子:「兼相愛,交相利。」

莊子:「夏蟲不可語冰。」

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

反面是日文翻譯。

採用了橡膠磁材質,簡潔有質感,方便實用。

《講談社·諸子的精神》,現在一條生活館有售▼

限時特惠 159(定價 263.4)

特惠至7月3日23:59

為什麼要讀日本學者分析的中國經典?

歷史學家朱維錚曾打過一個比方:

想像中國是僅有一個窗戶的房間,中國的歷史學家在屋內,看似洞察一切,卻不知道房間的坐標在何處。

而外國學者,雖然只能通過窗戶看裡面,卻能告訴我們房間的位置。

閱讀經典也同樣需要國際化的視角。

相比歐美漢學家,日本這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友鄰,對中國經典的了解更為深刻,能從中立的視角,給我們帶來全新的認識和感受。

在我們的印象裡,先秦諸子是遙遠而又神秘的存在,是需要頂禮膜拜的「聖人」。

但在《諸子的精神》裡,你會發現,聖人們更像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例如,孟子說: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

書裡翻譯為:工作不是因為貧窮,不過有時也會因為貧窮而工作。

而且,當諸子與國際接軌,從如今的世界觀來看他們當時的認識和主張:

莊子的思想與存在主義和尼採的「超人哲學」,孫子的軍事思想同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

你會發現冥冥之中有著隱秘的連接。

最後,這套《諸子的精神》是日本學者寫給日本大眾的中國經典科普讀本,內容細緻嚴謹,深入淺出。

國人讀起來更沒壓力,輕鬆理解先秦聖人們的精神內涵,日常翻閱,修身養性。

《講談社·諸子的精神》,現在一條生活館有售▼

限時特惠 159(定價 263.4)

特惠至7月3日23:59

依託精善底本,嚴謹專業

諸子經典流傳兩千多年,過程中產生了很多不同的版本。

講談社儘量選用年代久遠且精善嚴謹的文本作為底本,並參考歷代大家的註解,儘量還原作品原文面貌。

例如《孫子讀本》,選用的就是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竹簡,一下子就將能夠回溯的年代,往前推了1000多年。

《老子讀本》採用了王弼注本,同時適當地依照馬王堆帛書、河上公本與傅奕譯本等進行了修改,儘量追溯作品原貌。

可以說,這套寫給日本大眾讀者的《諸子的精神》不僅做到了通俗易懂,同時還兼顧了專業嚴謹,怪不得能在日本風靡數十年之久。

多角度解讀中國經典

重回先秦時代

經典都有自己產生的時代背景和原因,我們只有「回到」過去,才能更好地理解它所表達的真正意義。

比如,孫子頗為重視、反覆提及的「勢」,這一概念在被後人不斷解釋之後,似乎成了無所不能的「奇術」。

但回到當時的戰爭語境中,孫武長期在吳國擔任將領,吳國的戰士都是缺乏戰鬥意志的普通民眾。

所以比起士兵個人的素質,他更加重視整體的氣勢,這裡,「勢」指的是整體的氣勢。

結構新穎獨特

像是《墨子讀本》和《孫子讀本》這種大段的文章,講談社將譯文放在了原文之前,減少了原文的陌生感,拉近讀者與經典的距離。

中文版本還特別加入了對陌生名詞的註解,更好懂。

漢學大家細緻解讀

除了譯註外,作者利用自己對漢學的積累和研究,對經典進行深度解說。

了解更多背景和細節知識。

小開本設計,攜帶方便。

章節體例短小,方便碎片時間閱讀,隨時感受聖人思想,提升自我。

相關焦點

  • 《莊子》書中寫孔子比寫老子還多,這是為什麼
    《莊子》一書是由我國先秦時期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周及其弟子所著,主要闡述莊子的言論和思想。莊子的思想繼承於老子,他和老子也是道家學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莊子的想像力極強,《莊子》一書中有著非常多的寓言故事,大部分故事都是莊子自己編的,而這些故事也幫助莊子生動形象的將一些抽象的哲理具體化,給人以無窮的回味!莊子的理論雖然是從老子的學說中發展演變而來,但是讀完《莊子》後你會發現,在《莊子》一書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人物,不是老子,也不是莊子,也不是惠子,而是孔子。《莊子》全書光是引用孔子的言論就多達28處!
  • 成語「白駒過隙」竟然與老子、孔子、莊子有關
    在數不勝數的成語中,有很多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個動人的小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成語「白駒過隙」,它的出現可以說極富傳奇色彩,因為它誕生在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百家爭鳴時期。它的出處與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和儒家創始人孔子有關。
  •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莊子捏造了孔子見老萊子的故事?
    錢穆先生說要破除「孔子見出關著五千言老子之傳說」,其根本主張是:孔子沒見過老子。然而除了《史記》中言辭鑿鑿之外,成書更早的《莊子》之中也多次說到孔子求學於老子。 漢畫像石《孔子見老子圖》也可以證明古人對此事確認不疑。
  • 「爭鳴時代」的老子、孔子和莊子三大師的人生觀有何分歧?
    但細揣莊子之意,他筆下的「杏壇」,不過是孔子帶著弟子從茂密濃鬱的森林中走出,恰好碰到的一個水邊高臺而已,此水即是漁父打漁之地,謀生之所而隱居之處,蘆葦豐茂,絕無可能在魯國都之內。也就是說,「杏壇」,本來就只是莊子隨口謅出的一個詞,絕無可能是孔子專門講學之所,則今天孔廟裡的杏壇,就只能是後人望文生物而造出來的。顧炎武說:「《莊子》書凡述孔子,皆是寓言,漁父不必有其人,杏壇不必有其地。
  • 莊子:孔子51歲時仍未得道,老子指點3個核心,聽聞而悟道
    第36篇讀書雜談之《莊子》莊子:一個人悟道的先決條件,老子指出3個要點莊子:孔子51歲時仍未得道,老子指點3個核心,聽聞而悟道>《莊子》中說,孔子是聖賢之人,推崇仁義禮儀,51歲時仍未得道,於是他從魯國南行至楚國沛地,拜見老聃。
  • 孔子老子莊子之中,為什麼只有莊子才被稱作「真人」?
    有人說了,誰還不是一邊被生活碾壓得無處躲閃,還一邊吟誦著詩和遠方負重前行。本文引子中,啟功一語道破真相,累皆因為名,這叫「浮名累」。誰能做到不被浮名所累呢?咱們可以列出三個人。孔子、老子、莊子。孔子做不到。所以他被後世尊列聖人位。
  • 在《莊子》中,為什麼有許多「孔子與老子會面」的場景?
    在《莊子》內篇中,孔子與老子並沒有直接見面、對話。兩人唯一的關聯,是在《德充符》中,老子通過叔山無趾的闡述,表示希望能讓孔子「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以「解其桎梏」。由此可知,在內篇中,老子應是同情嘆惋孔子之受桎梏,希望能解除其束縛。孔子與老子是否真有會面之事,早已無從考察。
  • 孔子、老子和莊子如何看待生死問題?莊子:死亡是生命另一種形式
    弟子們回答說:我們擔心烏鴉、老鷹之類的東西啄食先生。 莊子:在天上被烏鴉、老鷹啄食,在地下被螞蟻吃,你們從烏鴉老鷹嘴裡搶食,然後交給螞蟻們,這是何其偏心啊。
  • 孔子和莊子見過面嗎?在孔子眼裡莊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孔子和莊子為同時牮思想大家,但對於後世,二人的名聲雖然都很大,但總體上莊子沒有孔子的影響大。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那麼,孔子和莊子既為同時時代的思想家,他們有沒有見過面?在孔子的眼裡,莊子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 林語堂說,什麼使中國人成為哲學家的?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孔子與老子誰偉大的問題?在這兩位思想巨人面前比較高低實際上是很難的事情。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了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
  • 老子莊子思想中的心理學光芒
    點擊「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 1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後期楚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做過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典籍。老子學識淵博,據說孔子曾問禮於老子,並向他請教過很多問題。
  • 傅佩榮:莊子憑什麼與老子並稱「老莊」?就憑這一句!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莊子說,其學問「無所不窺」,以老子的思想為依歸;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內容充滿奇思妙想,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 《莊子》其書
    有力證據之一是《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明確指出《胠篋》篇出自莊子之手;其二是《呂氏春秋·仲冬紀·當務》顯然襲用了《胠篋》的一段文字:「故蹠之徒問於蹠曰……天下未有也」,這也說明《胠篋》成文應早於秦統一前成書的《呂氏春秋》。 二、認為《莊子》成書於漢代的說法又可細分為兩種:西漢與漢代。
  • 莊子其人其書
    莊子是個謎一樣的人物,他的思想宏大深邃,源遠流長,但作為歷史上的一個客觀人物,其人其書的真實面貌我們卻知之甚少。他的生卒年、故裡以及該書究竟哪些出自其本人之手等重要問題,至今都沒有完全考證清楚,爭議性的說法很多。至於他的生平事跡、興趣愛好、家族背景以及寫作過程等等,史書留下的客觀記錄就更少了。
  • 道家四書:《老子》《莊子》《淮南子》和《列子》
    據說他姓李名耳,諡聃;「老子」大約乃是老先生的意思——在先秦諸子中,他的年輩最高,孔子曾經向他請教過關於「禮」的問題。 《老子》凡八十一章,五千言,歷來的闡釋研究非常多;上世紀七十年代,長沙馬王堆漢墓挖出了兩種帛書本的《老子》,引起巨大轟動,更推動有關研究不斷走向深入。
  • 《莊子·人間世》老子和莊子,對於「有」和「無」的精彩論述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解讀《莊子》這本書,前面一篇文章,我們分享了《莊子·人間世》的第一個重點:莊子的處世智慧和人生哲學。
  • 莊子與老子最大的差別在哪裡?為什麼讀完《老子》最好再讀讀《莊子》?
    2019年,我有幸跟隨傅老師,系統地學習《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道德經》《莊子》和
  • 剖析莊子的人生履歷,會發現,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
    莊子是戰國時代宋國蒙人。    歷史評價極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哲學思想,獨樹一幟,世人習慣性的並提老子、莊子,有了老莊哲學一說。  今天就剖析莊子的人生履歷,才會發現,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  莊子的第一份職業,蒙地漆園小吏。  沒有未來,沒有希望,不符合莊子的人生追求!最重要的是,收入少,生活清苦,莊子辭職另謀出路了。  開始了精彩的人生布局!
  • 孔子和老子誰的文學成就更高,對後世的影響更大?
    孔子和老子誰的文學成就更高,對後世的影響更大?一個民族得以長足的發展和繁衍,與其優秀的文化及精神文明有著重要的聯繫。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傳承永不斷。在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上,億萬華夏人民生生不息,優秀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 名家名言我之賞析解讀——孔子、老子、陶潛、朱熹之四句名言
    ——老子老子這句名言,見於道德經。萬事都自零開始,成事要靠經久的積累,由量變進而質變。方可一蹴而就。天上不會掉下餡餅,也沒有免費的午餐。成事要靠點滴努力,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欲成其大自小開始,戒嬌戒躁,謙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