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其人其書

2021-02-19 人大出版社學術守望者

莊子是個謎一樣的人物,他的思想宏大深邃,源遠流長,但作為歷史上的一個客觀人物,其人其書的真實面貌我們卻知之甚少。他的生卒年、故裡以及該書究竟哪些出自其本人之手等重要問題,至今都沒有完全考證清楚,爭議性的說法很多。至於他的生平事跡、興趣愛好、家族背景以及寫作過程等等,史書留下的客觀記錄就更少了。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蹠》、《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汙我。我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由此可以確知的是,莊子名為莊周,戰國時期人,很有學問,思想根植於老子,對孔子思想多有批評,其書以「寓言」為主,《漁父》、《盜蹠》、《胠篋》三篇是他所作。此外,他淡泊名利、個性獨特、終身不仕,過著簡單的生活。但是,「蒙地」究竟是今天的哪裡,他生活在戰國時期的哪一時段,《漁父》等外、雜篇是否出自其本人之手等問題都很複雜。 

 

關於莊子的故裡蒙地,目前有兩種最為主流的說法,一說屬宋國,即今天的河南商丘境內;一說屬楚國,即今天的安徽蒙城境內。

 
宋國說,有三個比較明顯的古代文獻證據:《史記•莊子列傳索隱》說莊子乃「宋之蒙人也」;《淮南子•修務訓》高誘注「莊子名周,宋蒙縣人」;《漢書•藝文志》班固說莊子「名周,宋人」。馬敘倫在《莊子義證》之附錄《莊子宋人考》中又提出兩個有力的證據,一是《史記•宋世家》所據《左傳•莊公十二年》的「宋萬弒湣公於蒙澤」;一是《史記•宋世家索隱》所據莊子佚文:「桓侯行,未出城門,其前驅呼闢[按:闢乃宋桓侯名字],蒙人止之,後為狂也。」以上都證明了莊子是宋國人。當代持這一看法的學者相對比較多。 

 
楚國說,始於宋代,多是從莊子的思想風格上來推斷的。朱熹在《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五中說:「莊子自是楚人……大抵楚地便多有此樣差異底人物學問。」還有很多學者認為其與屈原的風格有相似之處,譬如光怪陸離的想像、恣意放蕩的筆法、意味雋永的隱喻。康中乾則認為:「莊子的文風有楚文化的特色,這確是實情。但不能因此就說莊子為楚人。」他的思考可謂冷靜、嚴謹,畢竟風格相似的作品未必出於一地,關鍵還要看思想指向。楊義在《莊子還原》中則提出了一個比較中和的說法,他認為:「莊子為宋國蒙地人,但莊子思想上承老子,乃為楚學,多有楚人的文化基因。」 書中有大量例證,說明莊子的祖脈在楚,其家族為楚莊王后裔,大約在楚悼王、肅王之際流亡於宋,所以他的思想、風格中都有楚文化的基因。莊子有楚國情結,時常流露故國之思。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根據:

1.楚悼王死後,宗室發生暴亂,莊子家族受到牽連。從楚國北境到宋國有一條由墨者把守的通道,對於因吳起之變而逃亡的楚國公族,墨者會給予救濟。莊氏的某一支可能通過這條道逃到宋國。 

 
2. 莊子「其學無所不」,可見受過良好的教育。其能與侯王直接對話,楚王還專門派「大夫二人」請他去楚國做官,這都說明莊子不是一般的平民,而很可能是「破落貴族後裔的身份」。 

 
3. 《莊子》中描寫的楚人多聰明、智慧、修養很高(如郢人運斤、漢陰丈人、佝僂承蜩等故事),而宋人則多鄙陋(如宋人資章甫而適越等故事)。 

 
4.《莊子》中流露出濃厚的思鄉情結,如《徐無鬼》中的「不亦去人滋久,思人滋深乎」,《則陽》中的「舊國舊都,望之暢然」。 

 
5.《莊子》中諸多意象顯示出楚民俗信仰,如《逍遙遊》中的「鯤鵬」意象與楚人的「神鳥情結」有密切關聯。這些說法確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入理解《莊子》的視角,但其中也或多或少有些推測的成分,並無鐵證。總的來說,以上兩種說法各有道理,至今還有很大的爭論,隨著出土文獻的不斷增加,還有進一步考實的空間。其對我們理解《莊子》的哲理思想並不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只是提供一個更好地理解《莊子》的背景。 

 
關於生卒年,《史記》只說「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具體年份可能在司馬遷的時代就已經模糊不清了,所以他沒有具體說。目前學界比較一致認可的是馬敘倫的考證結果,即莊子生於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即魏惠王二年、楚宣王元年),卒於公元前286年(周赧王二十九年)。

 
《莊子》文本目前流行的是郭象本,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一般認為,內七篇是莊子本人所著,代表莊子思想,寫於戰國中期。外、雜篇是莊子後學所著,不晚於戰國末期,可能摻入了一些後代文字。劉笑敢在《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一書中對此作了嚴謹的考證。其概念方面的重要證據是:「內篇雖然用了道、德、命、精、神等詞,但沒有使用道德、性命、精神這三個複合詞(由詞根和詞根合成的詞),而在外、雜篇中,道德、性命、精神這三個複合詞都反覆出現了。」 例如,內七篇中「道」字出現四十二次,「德」字出現三十四次,但沒有二字連用的「道德」一詞,而漢語詞彙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在漢語詞彙中首先出現的是單純詞,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複合詞才逐步出現。這樣的例子很多,因此劉笑敢斷定內篇早於外、雜篇。當然,還有一些次要證據。 

 

《莊子》內七篇為莊子本人所作,這一點基本沒有什麼爭議。外、雜篇則比較複雜,因為其思想有與內篇牴牾之處,譬如最明顯的是外、雜篇批評孔子的言論甚多,內七篇中則沒有如此。但也有與內篇吻合的地方,譬如《秋水》中視野的不斷開顯與《逍遙遊》中「鯤鵬」的逍遙境界、《齊物論》中「道通為一」的境界都是一致的。所以,很難說外、雜篇沒有莊子的痕跡,有可能是莊子後學根據他的意思修改完成的,也有可能偶爾竄入一些另類的思想。劉笑敢在《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中斷定外、雜篇是莊子後學所作,並且將其分為「述莊派」、「無君派」與「黃老派」,具體內容如下: 

 
「述莊派」以繼承與闡發莊子思想為宗旨,對莊子的本根論、人生論以及方法論都有比較深入的演繹和發揮。與莊子不同的是,這一派的思想更為現實,並賦予其更多的合理性,例如把莊子「無心」、「無情」的主張用於現實目的。《達生》中「佝僂承蜩」、「梓慶為」等故事都說明了這一點,它們不似內篇中庄子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而更多地思考如何將精神上的專一用到現實的成功中來。另外,這一派還提出了道家的「性超善惡論」,對道家人性論的建構具有不可忽視的貢獻。

 
「無君派」對莊子思想作了很多重要的改造,激烈地抨擊君權及仁義道德,強調因順人性之自然,提出人性淳樸、沒有剝削、萬物平等的「至德之世」(《馬蹄》),而不是逃到「無何有之鄉」(《逍遙遊》)。春秋戰國時期,仁與義是儒墨顯學所推崇的重要道德觀念,這一派正是把批評的矛頭對準於此。《駢拇》篇開宗明義便說:「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認為仁義是道德敗落的結果,聖人標榜仁義不但無功,反而有過。仁義是重要的傳統道德規範,無君派卻把仁義與道德對立起來。 

 
「黃老派」是莊子後學中年代較晚的一派,其思想與莊子相距最遠。這一派吸收了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兼談道德、仁義、法術,還提出了君無為而臣有為的觀點。這一派對儒、法思想的容含,最明顯的體現是在《天道》篇。《天道》曰:「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這裡明顯容含了法家的刑名思想,又曰:「君先而臣從,父先而子從,兄先而弟從,長先而少從,男先而女從,夫先而婦從。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故聖人取象焉。」這明顯容含了儒家尊卑有序的思想。

 
由此可見,《莊子》三十三篇尤其外、雜篇的思想比較複雜,我們需要對出自莊子本人之手的內七篇有深刻、準確的理解,才能分辨出外、雜篇中哪些可能是莊子的思想,哪些可能是莊子後學發揮的思想,哪些可能是完全與莊子意圖相悖的別派竄入的思想。同時這也提醒我們,不能先入為主地把《莊子》三十三篇看成是一個邏輯謹嚴、內容一致、沒有矛盾的哲學體系。畢竟我國古代書寫哲學的方式與西方不同,其多用箴言、寓言,寫作方式本身也荒誕詭譎,並且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門下弟子的記錄與傳承。此外,古代也不像今天這樣有版權意識,作品不受法律的保護,經文常常被任意更改,詮釋者可以主觀地加入自己的思想,並且還常常根據時代、現實的需要刪修、整理。這些都導致了我們識別孰為莊子本人所作所述的困難,但這不妨礙我們了解《莊子》的主旨,因為貫穿這部經典始終的主線、核心精神是清晰的。  

相關焦點

  • 《莊子》其書
    有力證據之一是《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明確指出《胠篋》篇出自莊子之手;其二是《呂氏春秋·仲冬紀·當務》顯然襲用了《胠篋》的一段文字:「故蹠之徒問於蹠曰……天下未有也」,這也說明《胠篋》成文應早於秦統一前成書的《呂氏春秋》。 二、認為《莊子》成書於漢代的說法又可細分為兩種:西漢與漢代。
  • 楊立華:關於莊子,我們所能做的,不過讀其書,「想見其為人」而已
    這裡以《莊子》內七篇為文本基礎的莊子哲學研究,得益於前輩學人的敏銳洞察和紮實考證,特別是劉笑敢教授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卓越貢獻。對莊子本人著述的辨明,使我們有可能進探其思理所達之境。隨著文本和思想闡發的次第深入,我們將會看到《莊子》內篇令人驚訝的整體性和完成度:思想與概念展開的高度一致,精巧到近乎無跡的結構安排,看似偶然實則必需的敘述方式。
  •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莊子》品讀
    《逍遙遊》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可作為《莊子》一書的代表。 「逍遙遊」是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莊子人生論的核心內容。「逍遙遊」是指「無所待而遊無窮」,對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化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地遊於世間。
  • 《莊子》入門書(三)
    《莊子淺說》2012年三聯書店版,封面。莊子的生活態度:泯除心計、順其自然在生活態度上,莊子是順其自然的。他認為如果一心一意去算計人家,必然會導致物物相殘的後果。陳先生指出,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成心謀算他物,就會招引別物來謀害自己。因而,唯有泯除心計,乃能免於物物競逐的循環鬥爭中。
  • 莊子眼中的書
    所謂「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猶藥也,可以治愚」等說法,無不表明在我們的眼中,書是多麼神聖。但是,在莊子的眼中,書遠沒有這麼神聖,反之,他以為某些書乃是「糟粕」。  在《莊子.天道》中,講了這樣一則故事:  看到齊桓公在堂上讀書,一個製作車輪的名叫輪扁的工匠放下手中的工具,問齊桓公正在讀的書講的是什麼。齊桓公告訴他,是聖人的話語。
  • 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陽明則因人掩其書!
    他的著作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38卷。史稱其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在書法上,王陽明也有極高造詣。他曾對弟子說:「我開始學習寫字,對照臨摹古人的字帖,只是得到字的形狀。後來拿起筆來不輕易落在紙上,專注思索,靜心思考,在心裡構造它的形狀,時間久了才開始懂得它的法則。」
  • 為什麼說「書如其人」
    學生問老師:「都說書如其人,書與人究竟是什麼關係?是人決定了書,還是書影響了人?」「老師回答說:「當然是二者兼而有之。」老師的回答是正確的。古人造字的時候,是以人和自然物象為參照的,許多構成人美的因素當然地成為構成字美的因素。人的對稱與字的對稱、人的勻稱與字的勻稱、人的顧盼呼應與字的顧盼呼應.……都是人決定字的例證。這便使書與人有了「如」的可能。但是人與人又是不同的。所處時代的不同、社會地位的不同、職業的不同、年齡的不同、性別的不同.
  • 莊子身世的千古之謎,揭秘莊子的七十二變
    莊子一生默默無聞,是個真正的隱士,連同他的的身世也成了千古之謎。司馬遷《史記》也只是寥寥幾筆:蓋蒙城漆園小吏,雄文萬千,以老子之大義為本宗,云云。從莊子磅礴萬一的文字中,起碼可以看出莊子絕非蓬蒿之輩,其帝王霸氣躍然筆端,力透紙背。
  • 孔子和莊子見過面嗎?在孔子眼裡莊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孔子和莊子為同時牮思想大家,但對於後世,二人的名聲雖然都很大,但總體上莊子沒有孔子的影響大。他本人首開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為歷代歷朝讀書人必修之內容。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而 孔子也因此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 按莊子之德來消解壓力: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孔子: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旁白: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才去扶助他人。莊子: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錯上加錯)。孔子:讓耳目的感觀向內通達而又排除心智於外,鬼神將會前來歸附,更何況人!莊子: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旁白:經易=變易+簡易+不易
  • 《莊子》筆記(坤)蔡璧名:莊子的姿勢、意識與感情②
    「沒有腐朽氣」是蔡璧名老師最可貴的品質,這是對莊子清雋高逸的精神氣質最好的詮釋。莊子在他那個時代鮮有知音,他曾滿懷期待地說:「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莊子齊物論》臺灣大學的蔡璧名和傅佩榮二位老師,我不知道能不能稱得上是「知其解者」,但聽他們的課,都會給人以不一樣的啟發和享受。
  • 淺談莊子其人——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莊子是一位賢士,且又有楚王請他出山相助,但他卻也只願做一隻自由之龜,過一些超然物外,貧窮卻非潦倒的生活。如此的莊子,又怎不令我敬佩?生於亂世,卻又始終如一地堅持對於自由的追求。在權貴面前可以如此灑脫和淡然的,天下又有多少人?而在這些為數不多的人中,莊子當數第一人。莊子不屑權貴,不僅是因為他安貧樂道,權力和財富對他毫無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在他心中自由是他真正想要的,與其順從君王,不如與天地合一。
  • 《孟子》七篇解讀 | 孟子其人其書
    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他就從這種遊學、遊說的活動中回到他的家鄉,跟他的學生著書立說。「萬章之徒」表示是好幾個人。序,就是敘述,這個「序」其實和敘述的「敘」是相通的。這句話一方面說明我們今天 傳下來的《孟子》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學生萬章這些人共同的作品;另外說明他的書的宗旨是「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主要是傳承發揚孔子的思想,特別是發揚《詩經》和《尚書》的一些重要的思想。這是我們看到現在流傳下來的《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裡面對孟子思想的記述。關於《列傳》的理解,我們還可以參考另外一種文獻,就是《孟子題辭》。
  • 莊子,真正的自由精神!
    莊子是先秦諸子中文採最好的,其原因之一就是想像力豐富。連司馬遷都說他「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我們在高中學過莊子的幾篇,無一不是如此,隨便拿出兩句都讓人流連忘返,如《秋水》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又如《逍遙遊》裡:「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 荀子莊子人與自然思想有何分歧 荀子: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荀子的思想是兼具眾家之長,但是荀子的思想也反對了很多思想,莊子也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荀子莊子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就存在分歧,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他們的分歧是在哪裡。   天人關係是荀子莊子哲學的重要的內容,荀子和莊子都以天人相分為其理論的邏輯起點,最終都實現了天人合一。
  • 《莊子》究竟是本什麼書?莊子到底講些什麼?聽這堂課不但漲知識,更是一種享受!
    2019年,我有幸跟隨傅老師,系統地學習《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道德經》《莊子》和
  • 細說《莊子·逍遙遊》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裡,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
  • 金聖歎:《莊子》乃天下第一奇書
    最近重讀《莊子》,儘量只看古原文,似乎更能與它的文氣相通。於是記錄一二,為日後再復讀作比對。《莊子》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內篇為莊子所作,要讀懂莊子的文章真意,細讀內七篇就可以了。外篇和雜篇為莊子的弟子慕其文風所作。
  • 莊子經典的一句名言,一直被多人引用過,一針見血,發人深省!
    《莊子》中曾說過一句話告誡世人,一針見血,發人深省不管是從膾炙人口的莊周夢蝶還是到齊物論,再到鼓舞人心的《逍遙遊》。在中國,沒有人敢說自己把沒有讀過莊子的文章,很多人喜愛莊子,更是將他道法自然的觀點奉為圭臬。只是,讀懂莊子的人卻是非常的少!
  • 莊子的世界與世界的莊子
    到現在為止,對《莊子》一書有興趣的西方人,只有兩種:一種是研究中國思想史的學者和他們的學生,一種是陶醉於所謂「東方智慧」的信徒,後者看《莊子》也不是真看。當然,有時候也有具有一定文化素養的普通讀者,出於好奇或認真,也看看《莊子》譯本,但往往不能理解其思想內容,覺得非漢學家是看不懂的,所以看了幾篇就放在一邊了。至於真正愛好哲學思考的西方人,在現有的譯本中看不到他們所能理解的論題。這就是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