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學習並實踐莊學,教我們收回感官過度外馳的注意力、反本全真愛養心身,確實能讓學生的生活往更好的方向邁進。」灑脫通透的蔡老師不泥古、不局限於「章句小楷之間」,與這個時代「和光同塵」,這是傳統文化得以發揮和長養的必由之路。
「沒有腐朽氣」是蔡璧名老師最可貴的品質,這是對莊子清雋高逸的精神氣質最好的詮釋。莊子在他那個時代鮮有知音,他曾滿懷期待地說:
「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莊子齊物論》
臺灣大學的蔡璧名和傅佩榮二位老師,我不知道能不能稱得上是「知其解者」,但聽他們的課,都會給人以不一樣的啟發和享受。我想他們是二千多年後南華真人的「知音」應該是沒問題的。
本文是《南都》對蔡璧名老師的採訪,其中很多關於研習《莊子》方面的觀點與某心有戚戚焉,錄以記之,以砥礪同學。
蔡璧名
蔡璧名在臺灣大學中文系開課講《莊子》,不少學生慕名前來聽講。她身姿嬌小,長發垂肩,在講臺上朗聲念誦:「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課程放到網絡上,反響熱烈。作為臺大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蔡璧名的課毫不艱澀苦悶。通過漫畫投影的視覺輔助和白話翻譯,學生易於進入古典哲學的語境,講莊子,也在講與每個人休戚相關的人生。
漫畫中,莊子被賦予一清俊少年的形象。這與《莊子》散發出來的瀟灑飄逸的氣質非常契合。
蔡璧名解釋,史料佐證,莊子是職司管理一座規模不算大的漆樹園的小吏,衣衫襤褸、頸項枯瘦。「但若從精神層面來看,自我二十歲進入中文系修習《莊子》專書,閱讀其文字、了解其思想開始,就覺得莊子可能是中國思想史,乃至文學史、文化史中,最瀟灑的一名男子。」
從《莊子》中獲知的修養身心之道,一度挽救了她的性命。2007年,蔡璧名被查出罹患癌症三期,在抗擊癌症、恢復健康的過程中,《莊子》一書為她提供了綿延不絕的精神支持。她發現,《莊子》內篇教導的「心如死灰」、「不以好惡內傷」、「用心若鏡」、「安之若命」、「心齋神凝」……是一套成效驚人的心身療愈方案,使她扛過化療、放療的傷痛。她慨嘆現代人生活中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讓性靈與健康受到難以逆轉的損害。如果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那麼,「四分之一部《莊子》治心身」。
訪談
南都:你的書名叫《正是時候讀〈莊子〉》,可否解釋一下當代人讀《莊子》有何必要?
蔡璧名:回顧半世紀以來人類生活的轉變,發現計算機、手機、網際網路等的發明,帶給人們更加便利、快捷的生活;但若將注意力收回「人」自身,則相較於1960年代,抑鬱症的罹患率增加了10倍;患者初次發作的平均年齡也由21.5歲下降到14 .5歲;有將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罹患抑鬱症;有60%的大學生自覺活在「存在的真空」中。這是美國當代心理學家所作的統計數字,但並不表示類似的情況沒有出現在美國以外的國家。
《莊子》書中用「月固不勝火」、「生火甚多」等「火」或「內熱」的文字,來描述人在經驗現象中的負面情緒。而漢字「煩」的構形,正像一把火燒上頭。此等煩擾的影響絕不只範限在心情的層面而已,身體也會連帶受到波及。活在21世紀的我們,雖然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創新、便捷的物質文明,但同時卻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
而兩千多年前身處戰國時代的莊子,面對長年的徵戰、數以萬計的死傷人數,生為人究竟如何在仿佛受刑、被懸綁於天地之間的處境中,活出心身的安適與生命的逍遙?《莊子》這本書所講述的,就是如何在這般惡劣的環境中,養成乘御逆境的心身能力。
莊子的時代雖然戰禍頻仍,卻沒有今天的電子遊戲,也沒有手機、遊戲機、沙發等,這些「物質之累」讓人的身體從頂天立地蜷曲成一顆馬鈴薯的物質文明,且無須面對食品安全、環境汙染等問題。
當代人雖然與莊子身處不同時代,但心身不得不面對的挑戰卻不亞於戰國中期。或許可以這麼說:現代人急需謀求心身安適這一點,與莊子的時代並無不同,甚至更為迫切,因為當今物質世界的誘惑更多、壓力更大,要能自主地致力心身的強化與逍遙,是更為艱難的—當代人讀懂《莊子》、活用《莊子》的迫切性由此可見。
南都:《莊子》也許是中國古典思想著作裡最特別的一部,應該怎麼理解充盈著《莊子》這部書中的詩意?
蔡璧名:若說李白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則《莊子》絕對是提供李太白詩文中詩意最重要的來源之一,這點應該不會有人反對。
這本書影響了陶淵明的一生,影響了李太白的一生,影響了白居易的一生,影響了蘇東坡的一生。唐玄宗下詔稱《莊子》為《南華真經》,尊莊子為「南華真人」。清初名評論家金聖歎,評定《莊子》是「天下第一才子書」。
在這個時代,如果不想在優勝劣敗的競走中疲憊一生,或想在人生的驚濤駭浪間存活、無傷,都需學習《莊子》練就日益精進的乘御之力。
南都:在臺大,你的授課對象都是一些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他們對《莊子》思想的接受度如何?有沒有具體的例子可以顯示,對《莊子》的閱讀讓他們的自我和生活起了小小的改變?
蔡璧名:在讀莊子的教學過程當中,透過姿勢跟意識的升進,很多同學的情緒狀況都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多年來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每一年上完「莊子的感情」專題,過些時日問同學:
「他們與最在乎的親人、朋友或者情人之間的情感,在學完莊子的用情後,是否有正面的影響?」
連續三四年,百分之百的同學都覺得獲得改善。這與其說是我上課的成果,還不如說是莊子的功勞。
今年我給同學出了個作業,請同學用三十天的時間確實紀錄並實踐自己擬定的「提升心身月計劃」。實踐的同學都明顯感受到自己心情與身體的進步,並覺察愛養自我心靈與身體是多麼重要。
因為從事這樣的修煉,能夠使心神維持靜定,保全自己不受外在世界的波瀾攪擾,如此一來,任何事情都能以更放鬆的狀態完成,不論是讀書、運動、睡覺、談感情,都有更好的進展、成效與質量。學習並實踐莊學,教我們收回感官過度外馳的注意力、反本全真愛養心身,確實能讓學生的生活往更好的方向邁進。
在當代的大學教書,我想每位老師多少都會遇到一些因為抑鬱症、躁鬱症而就醫服藥的學生。我曾經遇過一個患有重度憂鬱症的學生,她聽從醫生的建議,只在學校修一門課,她選了我的《莊子》。透過學習並實踐莊子在心靈、身體的工夫,那位同學後來可以不必服藥就治理好自己的情緒。她說:
「跟著莊子課的節奏,學習如何放慢速度,從想消滅疾病到和它一起生活下去。才明白疾病原來只是投射,是對自身生活方式的一種提醒。
我深刻感謝莊子冷靜而溫熱地留下這些文字,讓我對自身的認識更清明。」
其實我遇到來修習《莊子》課的同學裡面,像這樣從吃藥到停藥,從無法上課到全面複課的學生並不少。我們的文化能有如此這般另外一種功效,這可能是連莊子自己都不會想到的。
我開設這門課程以及詮釋這本經典的用意,就在教哲學照顧生命,讓學術歸返生活,希望讀者從此輕鬆拾級而上。
同題閱讀:
《莊子》筆記(乾)蔡璧名:正是時候讀莊子①
《莊子》筆記(十)我們註定無處可逃?
《莊子》筆記(九)吹萬不同,鹹其自取
《莊子》筆記(八)珍瓏棋局與莊子的「無用之用」
《莊子》筆記(七)藐姑射之山的「神仙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