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莊子 | 辯證看待莊子的思想

2021-02-08 秋實語文

少年,放聲朗讀吧!

每天閱讀20分鐘,遇見不一樣的你!


一、莊子思想的積極影響

 

莊子思想的產生,具有特定的社會背景。他厭惡當時「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社會,拒絕與統治者合作,視名利如腐鼠,追求獨立自由的人格,以及「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生活態度,為後人開闢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外的另一條路。

 

他從現實社會的束縛和羈絆中超脫出來,在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的狀態中體會到了宇宙、人生至深的哲理,拓展並延伸了超然物外的天道自然思想,實現了「至人」「神人」「聖人」的理想人格,進入了自由而真實的人生境界,以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狀態詩意地棲居於道的境界之中。

 

人們在追求世俗名利時,常會扭曲本性,迷失自我,這必然會帶來痛苦,此時莊子的處世觀和獨立精神便能很好地給人以啟發。

 

二、莊子思想的消極影響

 

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系。

 

在認識論上,他走向相對主義,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生活的態度上,他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莊子的主張類似於獨善其身,消磨人的銳氣。莊子不理世事,獨處於自己的天地,妄圖脫離現實而存在。

 

人處在社會中,擁有社會屬性,應該積極為社會做貢獻。

 

三、小結

 

取莊子獨立人格、自由精神,積極投身社會,將自我價值的實現與社會奉獻結合起來。

 

相關焦點

  • 莊子倫理思想
    ,若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繫刪除莊子思想是先秦諸子中唯一從較高的哲學理論的層面對自然作出系統觀察和描述的思想體系。莊子「自化」觀念具有巨大的思想史意義。就莊子思想本身來說,「自化」明顯地意蘊著對必然和規範的否定傾向,它是我們在下面還將論及的莊子人生哲學的自由觀和莊子社會批判思想的自然觀基礎,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形成了區別於其他先秦諸子思想的特色。從莊子思想以外的更廣闊的角度來觀察,中國傳統思想的某種非宗教特色,也根繫於莊子的「自化」觀念。
  • 解讀丨莊子的智慧
    莊子繼承了「道」的思想,以道為「生生者」,中國古典哲學中凡闡述大道及天地萬物所孕育之蓬勃生機,皆出自莊子。同時,莊子提出「氣化論」解釋萬物的形成與整個的運化、演化,認為「氣」是自然界的基本物質粒子,人的生死就是「氣」的聚散。   莊子將老子「玄之又玄」的道,化而普於萬物,並將高遠的「道」轉化為心靈的境界。「心齋」境界的提出,也屬於精神生命修養的最高境界。
  • 以莊子思想解讀寓言《鄭人買履》《刻舟求劍》,眼界大小決定境界
    莊子名周,是戰國時蒙人,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寓言」一詞正式出現是在《莊子》一書中。寓言就是用故事的形式巧妙的表達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按老子思想,其實還包括一個宇宙論的架構,這種宇宙論架構對兩漢思想亦甚有影響並直接導出了道教的神仙追求。這種嘗試雖游離於先秦道家的主流,但卻成了後來道教的思想源頭之一。 第二節 莊子的「齊物論」 莊子把老子的思想發展到以個人本我、本真與自由為價值取向的一種內在精神生命的追求,並對我國傳統文化人的心理性格產生過重大影響。
  • 莊子的世界與世界的莊子
    金白鉉:從朝鮮中期以前歷史記載中,讓我們能確定《莊子》傳入或流行的時期的文獻證據還沒找到,可是?究者間或指出新羅和?元曉的「和諍」思想裡有《莊子・齊物論》思想的浸透。還有高麗文人李奎報文藝論的思想根據就是道家,特別是莊子思想。
  • 莊子的思想是如何傳播的
    說起老子和莊子,大家非常熟悉,但是,他們畢竟是戰國時代的人,他們的學問是通過一些什麼樣的人去弘揚發展的呢?中國濃鬱的道家思想社會文化氛圍又是通過一些什麼樣的人去培育和形成的呢?就是說,如果沒有一批推崇莊子的人做了大量的宣傳和解釋工作,莊子的思想恐怕在傳播上還是有問題的。
  • 莊子思想淺論
    而《莊子·知北遊》曰「有先天地生者之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又有其物也。」顯然質疑「道一元論」。應該說莊子的宇宙論是「氣一元論」和「天機論」。「通天下一氣耳。」「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萬物皆種也,以不同相禪,始足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這個機就是運行的氣,也就是「天機」。
  • 「至誠專一」,莊子《養生主》思想,原來講的是這個道理
    那麼緊接著出現的《養生主》具有什麼有的思想邏輯,以及使命呢?一直以來,眾多學者對莊子解讀都呈現一個趨向:只認可莊子思想的一半價值,因為他們認為莊子的另一半是消極避世的。同樣,在對《養生主》篇的解讀上也有這樣的情況。
  • 換個視角,看一位印度人如何解讀莊子
    換個視角,看一位印度人如何解讀莊子文/洪門三少前段時間讀了奧修的《莊子心解》,覺得有必要寫一篇讀後感,記錄我對這本的書的理解。我沒有系統讀過《莊子》原著,但這並不妨礙我讀奧修的《莊子心解》,與其說這本書是在解讀莊子,不如說是奧修藉助莊子來闡述自己的思想,所以即便不懂《莊子》,但只要能看懂奧修在說什麼,基本上就能理解書中的內容了。
  • 莊子《逍遙遊》的人生智慧啟示
    莊子《逍遙遊》作為《莊子》這本書的開篇,一直以來為人論道,廣為傳誦,它既有著鮮明的語言文學藝術特色,生動、活潑、豐富、立體,也充滿了思想思辨的智慧,同時其思想意境境界也高遠、飄渺、超然、自在,讓人充滿了遐思和期許。
  • 在莊子的認識論中,莊子認為只有用心靈,才能了解事物的深層道理
    提到莊子,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就看下莊子的認識論。莊子的認識論也是最能顯示莊子哲學特色的重要思想。莊子承認世界萬物是不依人的意志而客觀存在的,說「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因而他把在人之外存在的事物叫「外物」。
  • 荀子莊子人與自然思想有何分歧 荀子: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荀子的思想是兼具眾家之長,但是荀子的思想也反對了很多思想,莊子也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荀子莊子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就存在分歧,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他們的分歧是在哪裡。   天人關係是荀子莊子哲學的重要的內容,荀子和莊子都以天人相分為其理論的邏輯起點,最終都實現了天人合一。
  • 《莊子》入門書(三)
    三聯書店2012年版的「寫在前面」介紹道:陳鼓應是研究莊子的著名學者,本書是他研讀《莊子》的心得。一向被視為深奧幽玄的《莊子》以及迷離傳奇的莊子,在作者筆下有如撥雲去霧,氣朗風清,不愧為大家寫小文章,有助於引導普通讀者進入莊子的世界,了解《莊子》的風貌。讓我們隨著陳先生的描述,一起了解莊子的生活態度,理解《莊子》的思想世界,並進而體會莊子哲學的當代意義吧!
  • 羅祥相:莊子「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思想新解
    《莊子•養生主》提出,「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本來,莊子主張人們以「緣督」為「經」,即順守中道為處世經法,以保身、全生、養親、盡年,非常具有思想啟發性和現實指導意義。但因其「為惡無近刑」一句,一定程度上允許人們「為惡」,故一直為朱子等人所批評。本文擬新解莊子這一思想,以澄清人們的一些誤解。
  • 楊朱,被莊子思想掩蓋的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楊朱,戰國時期的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由於年代久遠,並未有著作流傳於世上。學說觀點散見於《孟子》、《莊子》、《史記》等著作中。生活的年代是孟子之前,孟子說他生活的那個時代「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則歸墨」,可見楊朱思想的流行。
  • 老子莊子思想中的心理學光芒
    2 莊子 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強調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 莊子在戰國時期已經開始倡導心理學中的自我認識與自我悅納。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莊子的負能量?還是莊子的大智慧?
    要是如此,我感覺這句話真是有滿滿負能量了,但它能流傳兩千多年,還是作為莊子的核心思想在被人討論,絕對不會是那麼簡單的。今天就稍微來掰扯掰扯這句話。這句話是出自《莊子·外篇·胠篋第十》中。《莊子·胠篋》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
  • 對立與融合:論《莊子》與儒家思想
    蘇軾在《莊子祠堂記》中立論曰:莊子對孔子是「實予而文不予,陽擠而陰助之」。這是說莊子在字面上是批評孔子的,但實際上是支持孔子的。在當代論者中,最流行的看法是,《莊子》與儒家是對立的,由此又衍生出儒道互補論來。  我的看法與上述看法都不同,我以為從傳世《莊子》文本的編排次序來看,莊子學派是先批判儒家思想,後又與之在一定程度上相融合的。茲略述之。
  • 【學生習作】由莊子思想說開去
    莊子在死前,不要求厚葬,不貪圖榮華富貴,不追求所謂的名利,只求回歸自然,這才是最本真的幸福。能夠把自己放入茫茫宇宙中,坦然面對自己的渺小,以及對自然相互依存的關係,才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把自己的軀體甚至於思想,與自然融為一體。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莊子作為老子思想的繼承者,更是提出此「天人合一」之思想,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 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寓言的哲理思想與智慧啟示,你知道嗎?
    莊子莊子又名「莊周」,戰國中期宋國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他繼承發展與豐富了老子的思想,與老子並稱「老莊」,他的哲學思想體系,被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今天,筆者就來與讀者朋友們一道分享與學習他們在這次辯論中各自展示的思想,觀念、文化內涵,感受這兩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的哲理思想與人生智慧,感悟生活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