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視角,看一位印度人如何解讀莊子

2020-12-11 洪門三少

換個視角,看一位印度人如何解讀莊子

文/洪門三少

前段時間讀了奧修的《莊子心解》,覺得有必要寫一篇讀後感,記錄我對這本的書的理解。

我沒有系統讀過《莊子》原著,但這並不妨礙我讀奧修的《莊子心解》,與其說這本書是在解讀莊子,不如說是奧修藉助莊子來闡述自己的思想,所以即便不懂《莊子》,但只要能看懂奧修在說什麼,基本上就能理解書中的內容了。

因此,你不必擔心自己沒讀過《莊子心解》就看不懂這篇讀後感,我只是藉助這本書來說說我自己的想法,而我的想法是淺顯易懂的,至少不會給你帶來閱讀上的阻礙。這就像一個人沒有讀過《紅樓夢》原著,仍然能把蔣勳寫的《說紅樓》系列讀得津津有味。

先簡單介紹下這本書的作者奧修,他是印度人,曾經在印度的一所大學裡擔任過九年哲學教授,能言善辯善演講,對佛教有深入的研究,但他不排斥外來的思想,比如中國的老莊思想、西方的基督教、伊斯蘭教,他都能兼而並受之。他是印度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在印度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奧修做為一名印度人,去解讀莊子並著書《莊子心解》,我並不感到奇怪,因為印度思想和中國思想統屬於東方思維,這正如佛教能夠傳到中國並能得到廣發的傳播一樣,一名印度人去研究莊子也是不足為奇的。

當然,印度文化的主流還是佛家思想,這點連奧修也是無法迴避的,所以在《莊子心解》這本書中很多內容奧修都是用佛教上東西來解讀莊子,當然這也是源於佛教思想和老莊思想有很多相通之處。

莊子講「無為」、講「灑脫」,佛教講「放空」、講「解脫」,這兩者基本上是相通的,在我看來他們都是東方思維對人內在的神性的解讀。

奧修認為人要放空自我,人要保持覺知,人要順其自然,這些我都可以理解並接受,只有這樣做人才能觸及到內在的神性部分。但是奧修又誇大了對這些認知的理解,使其陷入了絕對的虛無主義。

他認為人應該像乞丐、像醉漢那樣活著,毫無目的毫無章法地活著,在他看來絕對的無意識、絕對的自由才是生命的最高層級,這是把人內在的神性最大化了。

然而,人除了具有神性外,還具有人性。

奧修在書中一直強調,人一定要把頭腦忘掉,才能毫無阻礙地行動。

頭腦是什麼?頭腦是思維、是理性,如果真得拋卻了頭腦,那麼人與其他萬物又有什麼區別呢?而奧修強調的正是人與萬物沒有區別,人要回歸到純粹的自然屬性上去,在哲學層面上的認知或許沒有問題,但是人類繁衍了幾萬年,繁衍出了人類的獨特性,繁衍出了人類獨有的生活方式,人類文明也因此而存在,而這一切都依賴於人類的頭腦,如果拋卻頭腦,人類的現實生活該怎麼維持?

人的內在既有神性的部分,也有人性的部分。套用西方哲學的話,人的神性部分該是「酒神精神」,而人性部分該是「日神精神」。「酒神精神」誕生出藝術文化,讓人從中獲得解脫;「日神精神」衍生出理性和邏輯,讓人類的生活有序而不亂。

所謂一個人能夠達成內在的和諧,大抵就是指人內在的神性部分和人性部分達到一個平衡狀態,這種平衡狀態可以是靜態平衡,當然更多的時候可能是一種動態平衡,只有達成這樣一種平衡,人才能算是一個健康和全然的人。

從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來看,西方更注重理性和邏輯,也就是更重視內在的人性部分,所以西方有蘇格拉底、有亞里斯多德,有康德等等這些偉大的哲學家。而造物主(姑且認為有這麼一個存在)把神性部分留給了東方,神性部分是神秘的、是玄之又玄的,所以東方有了老莊、有王陽明、有喬達摩悉達多等。

奧修在著作《莊子心解》時把東方思維中神性部分運用到了極致,固然有失偏頗,但並非毫無意義。

在中國,自從洋務運動爭論「中西體用」問題開始,西方思維中理性和邏輯隨著「西學東漸」之風吹進中國,在當時的確可以用「勢不可擋」四字來形容。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後,西方的科技和思維更是來勢洶湧,讓我們防不勝防。

經受長約一個半世紀的西方思維的薰陶,我們內在的神性和人性開始失衡,理性和邏輯成為我們認知和處理問題的主要方式,我們的生活失去了神性的滋潤,自我得不到解脫,生活變得枯燥、急躁、乾燥,生活方式和審美等都逐漸機械化,人的生命不再充滿活力。

所以,在當下奧修的《莊子心解》就像一劑猛藥,雖然劑量重了點,但能讓中國人乃至東方人尋找到我們自身本該有的內在的神性部分,重新認知我們的文化和審美,從而獲得必要的解脫,然後全然地生活著。

以上就是我讀完《莊子心解》後的一些想法,如果你對老莊思想感興趣的話,記得留言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一套解讀孔子、老子、莊子的書,風靡日本幾十年,都說了啥?
    那如果跳出這個框架,換個視角再來看諸子,會有什麼不一樣呢? 答案就在這套《講談社·諸子的精神》(以下簡稱《諸子的精神》)裡。; 《莊子內篇讀本》教我們如何暢遊自己的精神世界,尋找自我; 《孫子讀本》會教我們如何更好地處理事情、對待職場……
  • 【原創】渾沌之死--《換個角度看莊子》系列文選
    我們換個角度來來看這個寓言故事就會發現,莊子實際上是在談一種「渾沌之死」的認知現象。討論這種現象是一項重大的科學發現,其價值遠遠超過虛幻不實的所謂莊子帝王術,甚至與帝王術沒有一毛錢關係。
  • 解讀丨莊子的智慧
    莊子:將高遠的「道」落實到人心   「道」的本意是人行走的道路,後來引申出技藝、方法、事理、規準、法則及和諧、秩序等涵義。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中三個「道」分別代表不同的語境意義。第一個「道」包含了天道和人道的雙重含義。
  • 換個視角看中韓「泡菜之爭」
    中韓網民各挺各的說法,質疑對方的主張,不僅使以「泡菜」為首的兩國民間圍繞飲食文化、服飾傳承等文化遺產之爭再次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尷尬,也使經貿日益一體化下的東亞如何看待、理解和接受彼此的傳承與文化成為新的試金石,更使疫情下關係改善明顯,經貿不斷創新、人文往來有序重啟的中韓關係走勢面臨新的考驗。
  • 上帝視角、動物視角及凡人視角看世界
    ——莊子《秋水》視角的獨特性,取決於視野的開闊性。一,上帝視角。我認為上帝視角應該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旁觀者視角,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所見。第二個層面是全知或全能視角,能以非現實的方式不受限制的描述任何事物。
  • 不同視角看世界;上帝視角、動物視角及凡人視角照片
    ——莊子《秋水》視角的獨特性,取決於視野的開闊性。一,上帝視角。我認為上帝視角應該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旁觀者視角,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所見。第二個層面是全知或全能視角,能以非現實的方式不受限制的描述任何事物。
  • 莊子的世界與世界的莊子
    而莊子則認為事物先是不同的,然後才關注具有差異的事物如何和諧共處。顯然,莊子的思想更能有效地解決當前不同民族、國家所產生的地區衝突以及因為文化中心主義所導致的霸權主義。       主持人:您能具體談談韓國的莊子學研究情況嗎?
  • 莊子的三個段子,揭示人生的三種境界
    來源: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ID: gxjhshys)說到中國歷史上的大智之人,莊子絕對算得上一位。莊子的思想既有豐富的哲學思考,又有浪漫的情感所託,宛如萬花筒,從每個角度都可看出其中的繽紛與瑰麗,時至今日,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 笪志剛:換個視角看中韓「泡菜之爭」
    中韓網民各挺各的說法,質疑對方的主張,不僅使以「泡菜」為首的兩國民間圍繞飲食文化、服飾傳承等文化遺產之爭再次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尷尬,也使經貿日益一體化下的東亞如何看待、理解和接受彼此的傳承與文化成為新的試金石,更使疫情下關係改善明顯,經貿不斷創新、人文往來有序重啟的中韓關係走勢面臨新的考驗。
  • 莊子如何用「機」釋道
    一段時間以來,不少人將「機」解讀為紡織機。它有別於西方碼頭的起重機,被視為中國農桑文明與西方商業文明差異的具體體現。但也有觀點提出,「機」最早應指「弩機」。在功用上,「機」更是特指控制駑、弓等發射的機關。   機械可以節省人工   卻容易讓人做事取巧   機,曾經是中國古人仰望星空、內省道德的一個獨特視角。
  • 於雪棠:英語世界《莊子》「卮言」研究述評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東亞系副教授傅雲博(Daniel Fried)認為,卮是一種用於農業灌溉的尖底瓶,而非玉制禮器,其說詳見論文《永不穩定的言辭:莊子的卮言及用於灌溉的尖底瓶》。西方學者有其特定的學術傳統和問題意識,遵從中國古代註疏之外,其研究視角必然會有別於本土學者。首先,宗教因素的介入十分明顯。
  • 以莊子思想解讀寓言《鄭人買履》《刻舟求劍》,眼界大小決定境界
    莊子是大智之人,大智慧者,永遠不會只教給我們小技巧,而是把一個個小的故事及意義蘊含在寓言中,讓人久久回味。莊子用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看待事物的能力,大境界,方會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小境界,則會一生碌碌無為。
  • 你以為莊子是出世逍遙,是因為沒有讀懂這兩則故事
    莊子及其文章能夠受到萬世的尊奉——且超越了諸多不同流派的限制——原因並不在於莊子的文風多麼瀟灑,而在於他附著於文字上的情懷表達。 當百家之言仍在爭論如何治世有方時,莊子卻對困頓的現實發出了蔑視的聲音。他代表的是世外的逍遙,正如可以翱翔九天的大鵬一樣,人間的紛擾引不起他絲毫的興趣。
  • 飛空載具凌雲初見 換個視角看江湖
    而近日體驗服更新的一種新趣道具,卻在極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份遺憾,讓我們得以換個視角,看江湖!體驗服活動時間:2018年4月28日 0點 – 2018年5月16日 0點。正式服活動時間:待定,預計將於五月上旬接力更新。
  • 「至誠專一」,莊子《養生主》思想,原來講的是這個道理
    一直以來,眾多學者對莊子解讀都呈現一個趨向:只認可莊子思想的一半價值,因為他們認為莊子的另一半是消極避世的。同樣,在對《養生主》篇的解讀上也有這樣的情況。很多學者認為莊子《養生主》的思想核心是「養神」,即拋棄對物質層面的追求,獨養精神,因此認為莊子有「消極避世」的一面。
  • 解讀莊子 | 辯證看待莊子的思想
    一、莊子思想的積極影響 莊子思想的產生,具有特定的社會背景。 人們在追求世俗名利時,常會扭曲本性,迷失自我,這必然會帶來痛苦,此時莊子的處世觀和獨立精神便能很好地給人以啟發。 二、莊子思想的消極影響 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系。
  • 《莊子 秋水》解讀
    這個長長的對話根據所問所答的內容,又可分成七個片斷,至「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是第一個片斷,寫河神的小卻自以為大,對比海神的大卻自以為小,說明了認識事物的相對性觀點。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是第二個片斷,以確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極其不易,說明認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總體的無窮性所影響。
  • 以一個印度人的視角出發,我們會有哪些「奇怪的現象」呢?
    印度人大多數時候非常的自信,認為他們是最棒的。舉例來說他們甚至覺得上海還要再發展20年才能趕得上孟買。同時印度的很多宗教傳統,經常給人非常「奇葩」的感覺。各地風俗不同,習慣不同,咱們不對這些事做對與錯的判斷,只要它在印度是合理的就好。那麼如果以一個印度人的視角來看我國的話,中國會在印度人的眼裡出現哪些「奇怪的現象呢」?
  • 莊子:一個人是否得道,從他說話就可以看出來了
    第51篇讀書雜談之《莊子》莊子: 一個人是否得道,從他說話就可以看出來了莊子:道行深的人,開口說話,就可以從人群中脫穎而出一個人是否得道,德行有多深,從他說話就可以看出來了。對和錯,是看參照物而言,看具體的環境而言。比如說,大白天在路邊撒尿,是不道德的,會被人指責;如果碰到「五一」假期大堵車,堵上幾個小時,有些人憋不住了,就在路邊解決,這個時候,沒有人會指責。某個學生上學遲到,是不對的;如果他是因為送一個生病的同學去醫院,而導致遲到,那麼他的做法就沒有錯。
  • 如何提升孩子的抗壓能力?家長換個角度解讀試試看
    遇到一件事情如何去解讀,是提升孩子抗壓能力的關鍵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並不是能不能解決問題,而是有沒有直面問題的勇氣。在現代的家庭結構中,很多時候是父母和老人的過於溺愛,讓孩子有什麼事都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依賴別人,而不是自己去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