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丨莊子的智慧

2021-02-26 大道知行

         莊子:將高遠的「道」落實到人心   

「道」的本意是人行走的道路,後來引申出技藝、方法、事理、規準、法則及和諧、秩序等涵義。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中三個「道」分別代表不同的語境意義。第一個「道」包含了天道和人道的雙重含義。簡單來說,日月星辰的運轉和四時的交替,都有內在的規律,這就是天道;人間有需要共同遵守的法條、規範,這就是人道。第二個「道」是言說,就是語言文字表述的那個道理,是我們的現象界、感覺世界、經驗世界的法則,不是永存的那個道。第三個「道」是「常道」,永存之道。比如,我們可以看到一棵樹的樹幹、枝葉和盛開的花朵,可是我們看不見大樹的根,老子所要探討的就是深層的源流。他將文化意義的「道」提升為哲學的最高範疇,即將「道」提升為宇宙的本原和萬物的本根,統攝天道與人道,從人間的規範探討天地的法則與萬物的根源。   

莊子繼承了「道」的思想,以道為「生生者」,中國古典哲學中凡闡述大道及天地萬物所孕育之蓬勃生機,皆出自莊子。同時,莊子提出「氣化論」解釋萬物的形成與整個的運化、演化,認為「氣」是自然界的基本物質粒子,人的生死就是「氣」的聚散。 

  

莊子將老子「玄之又玄」的道,化而普於萬物,並將高遠的「道」轉化為心靈的境界。「心齋」境界的提出,也屬於精神生命修養的最高境界。此外,在自然說方面,莊子更為深入地發揮了人的自由性與自在性。   

但莊子在內涵上與老子有很大的不同——老子「無為」,莊子「遊心」。「遊心」不只是精神自由的表現,還是一種審美式的人生態度,更是藝術人格的體現。《老子》五千言,主要是向當時的君主提的建議書,是救世之書,包含治身與治國。莊子重視生命的內涵,要保持內在精神狀態的自得自適,這與他所處的戰國中期有很大的關係。   

世人雖然往往以老、莊並稱,然而進入到他們的世界裡,立刻就感受到老子的機警和莊子的豁達,形成鮮明的對比。   

       莊子的人生哲理   

《莊子》中共有180多個寓言,這些寓言表達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和想像力。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遊》

這無疑是一則想像哲學中具有典範性的題材。莊子借變形的鯤鵬,拉開了一個無限性的思維空間。為什麼莊子要描寫巨鯤大鵬?形的巨大乃是用來襯託心靈的寬廣。其中「化為鳥」的「化」字是重要的哲學概念。《老子》中只談到自化,側重於政治教化。莊子把「化」轉到人要觀察外在的變化,順應變化,要參與變化,同時要安於所化。   

鯤鵬展翅寓言意味著幾個重要的意義:   

一是人生是一個動態的歷程。尼採《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有「精神三變」(人生經歷三種形變和質變):首先有駱駝的精神,忍辱負重,奔向沙漠。之後轉變為獅子精神,就是對於傳統或者世俗不合理的價值觀念進行挑戰。但抗擊舊價值的獅子精神不足以創新,所以精神還得轉換為嬰兒。嬰兒精神代表著創造新價值的開端。而鯤鵬寓言,則意味著人生由鯤之深蓄厚養,待時而動,轉化為鵬的待勢而起,以施展其凌雲之志,不自覺地散發出莊子「放」的精神。   

二是展現了多維視角跟多重觀點。開放的心靈才能開拓心的視野,孟子說「天無二日」,而莊子說「十日並出」,十個太陽可以一起照亮這個世界。莊子講的「以明」,就是以開闊的心胸,如實地反映多彩世界千姿百態的美景。所以《逍遙遊》其實不是形在逍遙,而是心靈的高舉和精神的提升。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莊子·應帝王》  

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的本意是好的,卻導致渾沌的死亡,莊子以此說明帝王「有為」的危害。即便是出於善意,如果不能推己及人,有時也會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因此我們要充分尊重個體之間的差異,不以己意度人並強加於人。什麼是居住最好的標準,什麼是味覺最好的標準,什麼是最美的標準,常人大則以人類為本位,小則以自我為中心。我們人類的自我中心,一直在毀損這個地球的生命。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莊子·秋水》   

在莊子諸多寓言當中,我個人最欣賞、最喜歡這則寓言。莊子和惠子,一個是道家,一個是名家,不同的世界觀導致他們不同的人生觀。莊子看到小白魚在水裡出遊從容,產生移情作用,把外物人情化,把宇宙人性化,說魚是很自在的、很快樂的,這是莊子伸張感性同通的一個心態。惠子說,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惠子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問題,即主體如何認識客體,這是一個中西方哲學共有的重要哲學問題。最后庄子說:「請循其本。」這個「本」就是心、性、情。   

這個寓言表達了兩個重要的意涵。一是對話。不同學派、不同的思想觀念,甚至不同意識形態要進行對話,在差異中求會通。二是主體如何認識客體。我們不僅要用理性的頭腦分析問題,還要有感性的心情,以情性來接觸理解外物,情理兼顧。   

         莊子思想的時代精神   

莊子哲學精神最具獨到之處有四點:第一,寬容胸懷;第二,個性尊重;第三,齊物精神:《齊物論》中「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即肯定各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及其獨特的價值。「以隸相尊……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將卑賤的和尊貴的等同看待,萬物都歸於一體,而相互含蘊在大全的世界中。第四,異質對話。在中國異質文化交流的歷史上,莊子的思想曾起過良好的作用。佛學思想進入中土,道家有接引之功,莊、禪的融合更在隋唐產生了輝煌的文化成果;北宋儒學明確排斥佛老,卻暗中援引莊子,無論在理論的建構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上,都產生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們遇到了比佛、儒更具有強烈異質色彩的西方文化,中西對話的工作,需要儒釋道共同來承擔。而在承擔之中,莊子思想最具關鍵性,因為他那開闊的心胸和審美的心境是當今世界最為欠缺的,他所具有的宇宙視野最能和全球化視域相對應,而他所倡導的自由精神和齊物思想則最具現代性的意義。   

莊子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文學上,莊子的獨特風格常常成為啟發後代浪漫主義創作的思想源泉;在哲學上,莊子直接激發了魏晉玄學及禪宗的思辨;在社會思想和人生態度上,莊子對時代的災難有痛切的體會,對知識分子的命運有敏銳的感受,正因如此,他的聲音直到今天還能得到普世的肯定和日久恆新的共鳴。

相關焦點

  • 講座丨《莊子》哲學中的真善美問題
    講座丨《莊子》哲學中的真善美問題 2020-06-11 16: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莊子《逍遙遊》的人生智慧啟示
    莊子《逍遙遊》作為《莊子》這本書的開篇,一直以來為人論道,廣為傳誦,它既有著鮮明的語言文學藝術特色,生動、活潑、豐富、立體,也充滿了思想思辨的智慧,同時其思想意境境界也高遠、飄渺、超然、自在,讓人充滿了遐思和期許。
  • 換個視角,看一位印度人如何解讀莊子
    換個視角,看一位印度人如何解讀莊子文/洪門三少前段時間讀了奧修的《莊子心解》,覺得有必要寫一篇讀後感,記錄我對這本的書的理解。我沒有系統讀過《莊子》原著,但這並不妨礙我讀奧修的《莊子心解》,與其說這本書是在解讀莊子,不如說是奧修藉助莊子來闡述自己的思想,所以即便不懂《莊子》,但只要能看懂奧修在說什麼,基本上就能理解書中的內容了。
  • 【國學智慧】莊子智慧:立乎不測之地
    老子說這種人「胥易技系,」「易」就是變更,已經把人性變更了,人性用得過度了,變易了,已經不是真的性情了。那麼,看起來與普通人很不同,他的技術「技系」已經分散而不是整體的了。「勞形」,他這個生命很勞苦,不是完整的了。「怵心」,心裡頭有憂愁。莊子也講,聰明的人能幹的人:「能則勞,智則憂,無能者無所求。」這是莊子的名言,下面會講到。
  • 解讀莊子 | 辯證看待莊子的思想
    一、莊子思想的積極影響 莊子思想的產生,具有特定的社會背景。 人們在追求世俗名利時,常會扭曲本性,迷失自我,這必然會帶來痛苦,此時莊子的處世觀和獨立精神便能很好地給人以啟發。 二、莊子思想的消極影響 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系。
  • 你以為莊子是出世逍遙,是因為沒有讀懂這兩則故事
    作者丨清虛道人 首發丨騰訊道學 魯迅先生曾評價莊子曰 針對這些敘述,後人往往解讀為莊子是借大鵬離塵脫俗的形象,寄託了自身渴望逍遙遨遊的理想。 因為在大鵬至上的視角中看待人間紅塵,世上的氣象萬千都不過是一場紛紛然;若是能做一場離群索居的隱者,返觀是是非非的凡間紅塵,會發現人們都是在為了蠅頭小利而奔走。與天地永恆相比,這樣的庸庸碌碌又有什麼可留戀的呢!
  • 莊子: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莊子智慧 】
    點上方綠標收聽【莊子智慧】主講:逍遙子
  • 以莊子思想解讀寓言《鄭人買履》《刻舟求劍》,眼界大小決定境界
    莊子名周,是戰國時蒙人,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寓言」一詞正式出現是在《莊子》一書中。寓言就是用故事的形式巧妙的表達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
  • 哲學辯思|形上學與莊子
    普遍相對於個別很高一層,更具有智慧,因為普遍是對於「經驗」之後的原因與原理的更深一層解讀。這種明了「原因與原理」的智慧便是一種可稱之為「普遍」適用性的智慧。因為如有一物不明,就不能說是普遍。原理與原因是最可知的,明白了原理與原因,其它一切由此可得明白。所謂普遍也就必然是以本身為目的,研究原因與原理的學術具有的。凡能得知每一事物所必至的終極者,這些學術必然優於那些次級學術。
  • 《莊子 秋水》解讀
    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識,遠遠不如他所不知道的東西多,他生存的時間,也遠遠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時間長;用極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沒有窮盡的境域,所以內心迷亂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來,又怎麼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為細小的限度呢?又怎麼知道天與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 莊子:真正逍遙的人,都達到了人生的這三重境界【莊子智慧 】
    點上方綠標收聽【莊子智慧】主講:逍遙子莊子認為,真正逍遙的人,得天地之正道,順從六氣的變化,悠遊於無窮之中,達到了「無功,無己,無名」 的理想境界。放低自己,勿自以為是莊子舉了個例子。正是如此,《莊子》中談到「辯也者,有不辯也。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也是同樣的道理,爭論炫耀的,往往都是眼界有限,才學不足的人。把自己看的很低,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過人之處,謙卑地對待他人的人,不但不會受到輕視,反而容易贏得他人的尊重和愛戴。
  • 莊子的世界與世界的莊子
    不過,林羅山原來是個僧人,非常喜歡老子、莊子和列子,最喜歡莊子,他讀莊子一開始依據的文本就是南宋林希逸的《莊子?齋口義》。林希逸是宋代的理學家,一方面他非常注重佛教,另一方面他非常喜愛老子、莊子和列子,他對莊子的看法基本上在朱子的框架內。大約在室町時代(1392-1573),林希逸的這本書傳到日本,日本的知識分子正式開始研究老莊。
  • 《莊子》經典的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
    小編推薦莊子的四句話,帶你品讀其中的智慧。一、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大意:人生存於天地之間,如同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一眨眼就過去了。——《莊子齊物論》大意: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
  • 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寓言的哲理思想與智慧啟示,你知道嗎?
    今天,筆者就來與讀者朋友們一道分享與學習他們在這次辯論中各自展示的思想,觀念、文化內涵,感受這兩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的哲理思想與人生智慧,感悟生活的真諦。物我合一我們學習莊子與惠子的「濠梁之辯」,並不是單純的欣賞他們精彩的辯論,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和感悟這個寓言故事中所蘊涵的哲理、人生智慧及帶給我們的啟示。
  • 《莊子》中七個成語,道破人生七大智慧
    《莊子》是中國古代經典名著之一,後人在其中的語句中總結出了成語,這些成語中包含的,都是人生的智慧。今天我們將要探討其中的七個成語,來看莊子留給後人的精神寶藏。但是如果我們試圖從莊子的角度理解更深的意思,這句話其實有更高的站位和格局。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生老病死的輪迴,與其感慨生命易逝,不如以更達觀的心態對待生死,生不過是享受世間的境遇,死也不過是一種解脫罷了。
  • 莊子哲學智慧解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逍遙遊》道德修養極高的人順應客觀,忘掉自己。神人沒有功績心,聖人沒有名望心。1,執著於什麼,死於什麼。在莊子的哲學中,處處彰顯著做人做事的智慧。從這點可以看出,莊子認為一個人的心境一旦達到一定的地步,就不會過於關注自我之小世界,他放眼的應該是更高更寬的極致世界。對此,有位哲學說的好,你執著於什麼,熱愛於什麼,傾心於什麼,往往就會死於什麼,為何呢?因為這些你痴迷的生活習慣大都是人類欲望的禍因,欲望讓你的心一直執迷於其中,看不到世界的真純與美好。一旦執,就會迷。
  • 現代人,還能利用莊子的智慧,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嗎?
    現代人還能利用莊子的智慧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嗎?本文之作,將首先從論語書中孔子的反應,定位儒家的心態,再以莊子的立場,提出非孔的意見,然後深入莊子哲學的體系中,說出他的全福生命及理論的觀照,消解了儒道之爭後,回到現實,進入今日,思考一下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的人們,如何汲取莊子的智慧?以潤滑自己人生?
  • 城市更智慧,管理更精細丨「三立三進三突圍」系列解讀⑥:台州深化...
    城市更智慧,管理更精細丨「三立三進三突圍」系列解讀⑥:台州深化社會治理路徑 2020-04-20 14: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莊子》裡的3大成語,照亮心智提升涵養,感受聖賢大智慧!
    莊子是東周戰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莊子》。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是出自《莊子》的3大成語,照亮心智,提升涵養,感受聖賢大智慧!《莊子》裡的3大成語一:邯鄲學步典故:生活在趙國邯鄲的人,很擅長走路,不但走得快而且姿態優美。一個燕國少年特意跑去邯鄲,學習邯鄲人走路的方法。結果他不但沒有學會,還把自己原來的走路方法忘記了,最後爬著回去的。
  • 10個成語,讀懂《莊子》智慧
    2、 大人無己「大人無己」出自《莊子·秋水》,是說一個人品德高尚,不自私。原文為「至德不得,大人無己」。人是相互的,社會是相連的,沒有哪一個人能像石頭一樣獨自生存。你幫人人才幫你,以真心才能換真心。人不能只要求別人高尚不自私,還要嚴格要求自己。3、 邯鄲學步「邯鄲學步」出自《莊子·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