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一個人是否得道,從他說話就可以看出來了

2020-12-14 易說蓮花

第51篇

讀書雜談之《莊子》

莊子: 一個人是否得道,從他說話就可以看出來了

莊子:道行深的人,開口說話,就可以從人群中脫穎而出

一個人是否得道,德行有多深,從他說話就可以看出來了。道行深的人,開口說話,就可以從人群中脫穎而出。莊子寫了得道人和普通人的兩個不同特點。

1、得道人不執著對和錯。

《莊子》曰:「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同於己為是之,異於己為非之。」

莊子說,我們普通人的行為模式是,與自己的意見相同就應和,與自己的意見不同就反對;與自己意見相同就肯定它,與自己意見不同就否定它。

環視周圍,反思我們自己,的確如此。

天底下,沒有絕對正確,也沒有絕對錯誤。對和錯,是看參照物而言,看具體的環境而言。

比如說,大白天在路邊撒尿,是不道德的,會被人指責;如果碰到「五一」假期大堵車,堵上幾個小時,有些人憋不住了,就在路邊解決,這個時候,沒有人會指責。

某個學生上學遲到,是不對的;如果他是因為送一個生病的同學去醫院,而導致遲到,那麼他的做法就沒有錯。

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所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普通人,就會固執自己的看法,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

而得道的人,已經跳出對和錯的二元世界,穩穩地與太極合一,那麼他們就不會執著於對和錯。這樣的人,不會偏執一種固定的說法,也不會批判別人的是非,而是用包容的心態去看待一切,「善者不辯」,就是這樣的。

2、得道人不帶自我成見。

每個人都有一個小小的自我,正因為有這個自我,所以我們會因為得到而開心,會因為失去而難過,有榮辱之心,受外界擾動。

這個自我,就是我們從內往外看世界的窗口。每個人的自我,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即使是同一個東西,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就是主觀的自我成見。

得道人,早就放下了自我,物我兩忘。

放下了自我,就不會把自己看得太重,別人讚美自己,不會太高興;別人辱罵自己,不會太在意,榮辱不驚,則不受他人和外界幹擾。這樣的人,看問題的角度就是全局的,不受自我的局限,不帶自我成見。

《莊子》曰:「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

莊子說,如果講的是不帶主觀成見的話,那麼雖然終身說話,卻好像沒有說話;如果能悟透萬物之理,即使終身沒有說話,卻未嘗沒有收到說話的功效。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相關焦點

  • 《莊子》名句賞析——感悟道家的人生智慧!
    莊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一生窮困潦倒,但他卻安然自得,過得瀟灑自在。他著作的《莊子》一書,也是道家的經典,莊子借用很多形象生動的寓言故事,講生活中深奧難懂的道理,活潑鮮明的表達出來,他的思想,符合我們國人追求自然、和諧,淡泊明志的本性,深受大眾喜歡。
  • 莊子故事:孔子一番話,鮮活描述了真正得道高人「無分別智」境界
    《莊子》裡記載了孔子的一番話: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人生,要學會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問題,從客觀層面看世界,從超然立場上看紛爭。人間有紛爭,我就跳出紛爭之外;你爭我奪,我就不爭不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才是大爭,無為才是大為,平凡才是大智。佛家與道家,所謂的「得道」,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就是看天地萬物,莫不合於道,因此無論到哪裡,都感覺很和諧,一切渾然天成。
  • 莊子:一個人真正的強大,從獨來獨往開始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當莊子遇到「白骨精」 現代社會是否還需要傳統文化
    於是有的人緊張、有的人浮躁、有的人焦慮、有的人火氣很大……當而立之年小有所成時,忙忙碌碌中偶爾停下來的瞬間,是否思考過安身立命之法?逢不惑時節四顧張望,社會、家庭責任一肩扛,是否對自己的前程往事盡在掌握心無迷惘? 臺灣以講授《莊子》而著名的譚傑中(JT叔叔)說:「人生至難是人與人的調和」——在職場、在社會皆是如此。 在工作的場合面對像大白鯊一樣的上司時,要怎麼對付他?
  • 一個人是否靠譜,無非是看他有沒有這6種表現
    一個人是否靠譜,無非是看他有沒有這6種表現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我們時常會需要去認識陌生人。俗話說得好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只有相處過後,時間長了,自然雙方有了一定的了解。靠譜往往是對一個人十分不錯的評價,相信大家心裡應該清楚。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判斷一個人到底是否靠譜呢?其實,在我看來無非就是看他有沒有這6種表現。第一種表現:信守承諾,說話算數信守承諾,說話算數的人不管在什麼地方,往往會比較吃香。舉個例子,對方答應的事情,一次又一次的變卦,你會不會很不爽?
  • 《莊子》的虛舟哲學:人就是不要把自己當人
    在《內篇》中提到過很多得道的高人,他們大水淹不死,大火燒不死,閃電雷爆劈不死,斧鉞刀叉砍不死,整天乘雲騎月,遨遊於四海之外。讀《莊子》這部分內容一定要小心,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很多「神棍」就喜歡拿著這些內容招搖撞騙,自己卻什麼本事都沒有。
  • 【國學智慧】莊子智慧:立乎不測之地
    「陽子」是姓,「居」是人名,「陽子居」去見老子,他說有一個人,這是什麼人,不去管他,這個人「響疾強梁」,「疾」不是生病,是腦筋反應快,第一等聰明人,某一個地方一動,他聞一而知十,馬上就反應出來,馬上就曉得。譬如你畫一個圈圈,他說這是數學上的零。「強梁」,精神身體非常地健康強壯。「響疾強梁」,這樣的人很難得。聰明人與笨人的差別在哪裡?反應快叫聰明人,反應慢叫笨人。
  • 所謂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在當今的社會上具有普遍性嗎?
    網友回覆:所謂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在當今的社會上具有普遍性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可以變相認為人脈,也可以變相認為團隊,這種規律很具有普遍性。問題是要「得道」,即要得人心。而不是「得官」,即拿到權力後就光宗耀祖,全家貴族。以權謀私,假公濟私。中飽私囊,為所欲為。在當今社會是否具有普遍性?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空口無憑,實例為證。你可以解剖麻雀,實地調查一個地方,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看看其頭頭腦腦們是否有特殊的血緣、姻緣、官緣(如秘書出身),是否有沾親帶故的七大姑八大姨佔據要害部門、實權部門。
  • 【國學分享】莊子逍遙的境界
    我們說先秦諸子中庄子是唯一貧窮的,他不僅僅是唯一貧窮的,他也是一個唯一不和國君說話的人。我們在讀先秦經典就是春秋戰國時候的經典的時候,我們說老子是帝王之學,其實孔子、孟子、荀子、韓非子、墨子都是帝王之術,因為他們都是在和國君說話,他們說話的對象就是國君是諸侯是王。他們用心良苦跟這些人說話,就是希望這些國君能夠聽他們的話,採納他們的思想建議,把他們的思想作為國策,他們還是在為帝王謀天下。
  • 這八個字,若能徹悟,就是得道之人,會有大福報!
    意思是說,一個人的行為舉止符合天道規律,那麼天道也會與其同在,助其得償所願。這樣的人,有了正能量的加成,運氣越來越好,福報越來越多。那麼,如何認知大道,成為得道之人呢?本期內容,悅讀國學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方面的內容。道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每個人其實都可以感應得到。
  • 一個人什麼時候最容易暴露本性?莊子揭秘赤裸裸的人性
    道家的大神級人物莊子,在他的《莊子·列禦寇》中談到了這個問題,揭秘了赤裸裸的人性。他認為,在下面幾種情況下,一個人最容易暴露本性。一、看一個人忠誠嗎?莊子說:遠使之而觀其忠。一個人你看他忠誠不忠誠,就是把放到一個不受監督的地方或位置去。這裡的遠,我麼可以理解為遠離監督。
  • 金聖歎:《莊子》乃天下第一奇書
    以前散讀《莊子》,不求甚解,一邊看解析一邊囫圇吞棗,讀來頗覺費勁。只覺莊子的文字空靈,是個不喜體制,熱愛自由的灑脫之人,飄逸,不食人間煙火的得道之人,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之前聽老師說過,讀古原文才能與古人同頻共振,翻譯後作者的文氣消失殆盡,意思也有偏頗。吳鞠通寫書的特點就是,寫一段,自己解釋一下,怕別人誤會。
  • 一個人說話的語氣裡,藏著他的運氣
    一個人的性格命運,更多的是體現在嘴上,畢竟我們與人相處,最基本的就是溝通交流。大多數人,都會通過你和他說話的態度和方式來判斷你這個人。通過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就已經反映出他的內心了。所以說,從一個人說話的方式和語氣裡,就可以看出他人生的好壞,藏著他餘生的運氣。01、大多數誤解,其實都來源於語氣俗話說,一句好壞說得人笑,而一句壞話說得人跳。一個人若是能夠很好的掌控自己的情緒,好好說話,那麼他的人生會更加順風順水。
  • 一個人是否厚道,只看這一點
    我恍然大悟,原來他成績這麼好的真正原因是拼命努力,他製造出來自己不努力的假象,只是為了打擊別人,讓自己極大地滿足虛榮心。後來,我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母親,母親笑著對我說:你千萬不要跟著別人的思維跑,真正看清一個人,不要看他說了什麼,而要看他做了什麼,看一個人是否厚道,就看他是不是按照自己說的在執行。長大後,我參加工作。
  • 揭秘《莊子》中失傳的修行功法
    這個時候,神與道通,進入山林就可以看到木材的天性。選其材而與鐻合,心中先有成鐻而後動手加工,這樣才是以天(性)合天(道),故而做出來的鐻,人人都驚嘆鬼斧神工。在《大宗師》中,顏回所說的「坐忘」,其實也是講的這一過程,原文如下: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
  • 莊子: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莊子智慧 】
    當一個人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他會給自己的所有行為都找個理由,哪怕是你想幫你,也別指望他會感激。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他會讓你覺得清醒才是錯的。女傭回答他:「我很喜歡這個習慣,如果您不介意,我以後會叫您你牛二先生,因為這是我前主人的名字。」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意願,就算是身份地位懸殊,也不能因此踐踏別人的內心。一個人不能總是沉迷自我,面對別人的意願,我們也要酌情給予理解。
  • 看人只服莊子:識別小人,先把他灌醉,再誘之以利
    一個人內在感情有所變化的時候,會在情貌上有所表現,如歌哭、舞蹈、或怒或笑等等。而莊子以酒醉將人對自身有意無意地偽飾儘量解除,還原其本真狀態,藉以觀察他平時不能顯現的真實情志,從而對他的為人、儀表等做出接近本質的判斷。這種考察方式可見莊子對人性體察之微。
  • 這些細節,就是他對你是否感興趣的標誌,看出來了嗎?
    無論是什麼樣陳詞濫調的情況,例如你現在感覺到很冷,你看一下它是否會將自己的茄克披在你的身上,或者你看一下他發送簡訊是怎樣給你做的,無論你提出什麼,他都會不顧一切的為你做這樣一件好的事情,他向你表示無論你做些什麼,他都會在你的身邊的這樣一個方式,甚至他會覺得如果你有一天能夠開始考慮和他真正的一個關係的話
  • 莊子如何用「機」釋道
    我們為孔子的執著感動,也為莊子的智慧而嘆服。   祛除精神上的外在累贅   才能得心應手、通達於道   莊子認為「機械」、「機事」會生「機心」,使人「純白不備」、「神生不定」,以至「道之不載」。這是否表明莊子反對人們去認知和把握「機」呢?
  • 一個人有沒有見過世面,從他的這幾種表現就可以看出來,很管用!
    當你看到有人問路時,你一定感到自豪;與朋友聚會,吟著他的酸酸的詩;與人交談並嘗試使事情成真。無論你去多少地方,無論使用多少昂貴的物品,文化質量都無法提高,它們都是井底的青蛙。事實上,一個人有沒有見過世面,從他的這幾種表現就可以看出來,很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