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故事:孔子一番話,鮮活描述了真正得道高人「無分別智」境界

2020-12-22 簡詩歌

《莊子》裡記載了孔子的一番話:

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天下一切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擁有不同的名稱,各不相同;如果用一個統一的觀點看,萬物都是一體的。萬物,就是一個「一」,這就是「天地一馬」。

人類在娑婆世界生活,被滾滾紅塵所迷,看問題往往失之偏頗。每個人,都喜歡在一個特有的時間、特有的地點、從一個特別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因此眼中的世界龐大、無序、紛繁蕪雜,令人眼花繚亂、目盲耳聾,令人不知所措、難辨西東。

如果用智慧作為眼睛,去看待這個世界,那麼一切事物,其實都源自於同一個「點」。這個點,就是道。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人,乃至於萬物,其實都來源於「道」。

人生,要學會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問題,從客觀層面看世界,從超然立場上看紛爭。人間有紛爭,我就跳出紛爭之外;你爭我奪,我就不爭不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才是大爭,無為才是大為,平凡才是大智。

佛家與道家,所謂的「得道」,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就是看天地萬物,莫不合於道,因此無論到哪裡,都感覺很和諧,一切渾然天成。天、地、人都是可愛的。看到別人的好,看到天地的可愛之處,看到任何事物上面那一絲絲「道韻」,就是得道。得道之人,擁有「無分別智」。

孔子接下來,對「得道」的境界作進一步解釋:

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遊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達到這個境界的人,忘記了聲色犬馬,忘記了耳朵和眼睛喜歡的東西,而專心打坐;忘記了外境,而專心探索內境;物我兩忘,看山不是山,聽音樂不是音樂;他的心,永遠那樣平和,不喜不怒,心猶如一片湖泊而沒有一絲漣漪。在這種境界裡自由徜徉,這就是「遊心乎德之和」。

這種人,達到「無分別智」境界,看待萬物都是客觀的,外物無法動其心,好的壞的、美的醜的,他看到了卻沒什麼反應,因為他覺得沒什麼不同。悅耳的聒噪的,他聽到了卻沒有表示,因為他知道那都是「道」的聲音。「不見其所喪」,就是看不到、或者不認為萬物的缺點是缺點。好壞都是道,優劣都有道,無分別心,才是道心。

這裡又提到前文,孔子所推崇的那個王先生的修養:

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王先生是個殘疾人,沒有腿;然而他並不因此而或悲或喜,因為在他看來,即使世界末日對他也沒有影響,何況肉體得失?他看待丟失一條腿,猶如扔下一點泥土。

今天,從孔子與常季的對話中,我們稍微體驗到一點點「得道」的樣子。通過聖人孔子、高人王駘的言行,我們懂得了得道之人,擁有「無分別智」。這一點,對於人生頗有借鑑意義。

相關焦點

  • 莊子:真正逍遙的人,都達到了人生的這三重境界【莊子智慧 】
    莊子認為,真正逍遙的人,得天地之正道,順從六氣的變化,悠遊於無窮之中,達到了「無功,無己,無名」 的理想境界。【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無功者,不把自己的功績作為炫耀吹噓的資本,踏實穩健,淡泊名利;無名者,不把個人的得失榮辱時時掛記在心上,超然灑脫,忘懷得失;無己者,不把自己與所做的事情區分開來考慮,順應自然,無所拘束。作為凡人的我們,怎樣做才能接近莊子所言的理想人格呢?
  • 在《莊子》中,為什麼有許多「孔子與老子會面」的場景?
    在《莊子》內篇中,孔子與老子並沒有直接見面、對話。兩人唯一的關聯,是在《德充符》中,老子通過叔山無趾的闡述,表示希望能讓孔子「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以「解其桎梏」。由此可知,在內篇中,老子應是同情嘆惋孔子之受桎梏,希望能解除其束縛。孔子與老子是否真有會面之事,早已無從考察。
  • 莊子:「坐忘」,才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莊子》一書中,「忘」字出現了80多次。可見,莊子是把「忘」當成是消除人生煩惱和修身得道的秘訣。就如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損」字一樣——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忘得真快,你忘記所有招式,才算是真正學成武功了!可見,忘記武功的固有形式,才能發揮於無形之中,才是修煉武功的最高境界。
  • 莊子談神秘高人,弟子數量與聖人孔子分庭抗禮,教育水平一代宗師
    莊子說:魯有兀者王駘,從之遊者與仲尼相若。魯國有一個沒有腿的學者,叫王駘,跟隨他求學的人也很多,數量與跟隨孔子的人相當。真的存在「無形而心成者」,外表看不出來、心裡卻已經得道的人嗎?夫子啊!這個王駘,到底是何方神聖?孔子擺擺手,學生啊,莫著急,聽我細細講來:夫子,聖人也,丘也直後而未往耳。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
  • 揭秘《莊子》中失傳的修行功法
    《莊子》是這樣描述心齋的:「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可見心齋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首先需要保持「一志」,進而心神內守,由物至虛,神與道通。這個過程,《莊子》在另一篇「梓慶為鐻」的故事中寫得更詳細一些。
  • 莊子「長生不死」之術:超越時空,不死不生
    《莊子-大宗師》裡曾描述「長生不死」的狀態:「無古今,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意思是:沒有了古今即時間的概念,可以穿越時空,處於「不死不生」的狀態,沒有死也沒有生。「殺生者、生生者」都是指大自然,大自然讓人出生,最終又讓人死亡。
  • 《莊子》的虛舟哲學:人就是不要把自己當人
    在《內篇》中提到過很多得道的高人,他們大水淹不死,大火燒不死,閃電雷爆劈不死,斧鉞刀叉砍不死,整天乘雲騎月,遨遊於四海之外。讀《莊子》這部分內容一定要小心,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很多「神棍」就喜歡拿著這些內容招搖撞騙,自己卻什麼本事都沒有。
  •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莊子捏造了孔子見老萊子的故事?
    按照錢穆先生對汪中先生五條例證的考辯,認為孔子不可能見到在「函谷關著五千言」的老子,筆者按《函谷關考》得出結論:即使是晚世的太史儋也不曾見過函谷關。那麼孔子求教的高人究竟是誰?錢穆先生認為司馬遷在寫《史記·老子列傳》的時候採取了《莊子》中的故事,經過對《莊子》諸篇的分析得出結論:老聃與太公任其實一也人。
  • 【國學分享】莊子逍遙的境界
    引語在所有的國學經典當中,莊子是我接觸得最早的一部國學經典。在大學時候我就開始讀,那個時候讀莊子,更多的是從故事的角度,從文學的角度去理解他,因為莊子本身具有很強的文學性,有很多故事覺得非常有趣。他是一個非常非常窮的人,以至於後來熟悉先秦諸子的時候,我才更加發現,其實莊子是那個時代的聖人當中最貧窮的一個。比如說孔子,孔子是辦私學的,有學費收。孔子生了一個兒子,魯國的國君給他送來一條鯉魚,表示祝賀。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生了一個孩子,然後習近平送禮給你表示祝賀,你可能很窮嗎?孔子在吃飯飲食方面,他也到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地步,也就是說吃得越精細越好,「膾不厭細」的「膾」是指那種切碎的肉。
  • 「爭鳴時代」的老子、孔子和莊子三大師的人生觀有何分歧?
    其實,在老子被尹喜強迫留下五千言之前,孔子也曾用他的方式糾纏過老子,讓他留下教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有這樣一則動人的故事: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身。」
  • 《莊子》之成功者大境界――明心見性
    莊子《應帝王》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這兩海中央有個大帝叫渾沌,儵與忽常常相會於渾沌之處,渾沌款待他們十分豐盛。儵和忽在一起就商量報答渾沌的深厚情誼,說: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孔用來視、聽、吃、呼吸,唯獨混沌沒有,是個大肉球,我們為他鑿開七竅吧。
  •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根本智不動智無師智自然智解脫智差別智
    加行無分別智、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這是專約證入法性無分別而說的。證悟真如法性,與法性相應的如實慧,名根本無分別智。其中經過修行而能證此真如法性的方便,是加行無分別智,即加行慧。通過根本無分別智,而引發能照察萬事萬物的,即後得無分別智。
  • 孔子老子莊子之中,為什麼只有莊子才被稱作「真人」?
    孔子、老子、莊子。孔子做不到。所以他被後世尊列聖人位。老子也做不到。所以後世尊列老子為至人位。莊子卻能做到。所以後世尊列其為真人位。既然咱們拿孔子、老子、莊子做比,就要拿出實錘證據。孔子一生其實熱衷於仕途,他想通過當官來把自己的思想傳遞給世人。當然,這也符合一般士大夫的願望。所以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影響最深。那麼面對社會亂象,老子是怎麼做的呢?老子選擇的是棄官不做。騎著青牛,過函谷關準備西遊了。
  • 得道最後得的是什麼?很多經典說是個無,是個空!這話到底如何?
    古代的文獻資料裡有一篇《存神練氣銘》,這個資料裡講到得道之人有七候,這是藥王孫真人所說的,他是有修有證的真正得道高人,他的話自然具有代表性並且可信,同時道教有部經也提到這個七候,這部經叫洞玄靈寶定觀經注,但在孫真人說的基礎上更簡易一些,下面先就孫真人所說的七候分條論述,其中也摻雜了洞玄靈寶定觀經註裡的條文。
  • 莊子為什麼要說顏回坐忘的故事?他是在蹭熱點嗎?
    鑑於顏回在孔子弟子處於第一大弟子的地位,後來的道家哲學家莊子,就喜歡蹭熱點,把自己的思想就安到顏回身上,當然有的時候也安到孔子身上,意思是說,你看儒家的孔子和他的弟子顏回,都崇尚我們道家的養生、無為之術,這說明我們道家思想的正確性和影響的廣泛性。顏回坐忘的故事,就是莊子自己編出來的。因為,坐忘是道家養生的一個方法,作為儒家的忠實弟子顏回是不會這麼做的。
  • 吉大一院母嬰保健護理中心程德強比較孔子和莊子的天命觀
    然而莊子喜用寓言,與孔子相關的故事多為編造或化用,但是可以看出莊子對孔子的生平經歷以及思想都是十分熟悉的。莊子活動的時期在戰國中期,孔子則是在春秋晚期。莊子是宋國蒙人,孔子則是魯國人。不知如何,孔子這位老先生的事跡和思想就傳到了遠在他鄉、深居簡出的莊子的耳中。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相互爭辯、批駁,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家作為當時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其影響力不可小覷。
  • 莊子如何用「機」釋道
    我們為孔子的執著感動,也為莊子的智慧而嘆服   ■莊子認為,只有認知了「機」、把握住「道」,人才能擺脫「必然王國」的束縛,邁向「自由王國」的彼岸。   園圃老者認為保全精神就是保全道德,遠離機巧、返璞歸真才能真正成就大道。不然,個個心浮氣躁,都會去鑽營投機,不肯踏實做事。在莊子的理念裡,上古時期,君王雖在位,卻無心治世,效法天道,無為而治,百姓也淳樸率真,於是天下承平;及至黃帝以後,有為而治,並以仁愛、忠義規誡百姓,奸猾之習大興,社會墮落不已。
  • 東施效顰的故事居然是在諷刺孔子
    東施效顰的典故出自莊子外篇天運,雖然不能確定文章一定是莊子寫的,但卻反映了莊子和道家的思想。之所以有這個故事,還要提到說這個故事的人——師金。話說孔子鬱郁不得志準備到衛國求職,而孔子的大弟子顏回由於擔心孔子 ,前去諮詢了魯國會算命的樂官師金。
  • 【哲學】王攸欣‖莊子「至人無己」境界及體道體驗之共通特徵
    但莊子的理想境界更適合於以「至人無己」的與道一體來描述。這種狀態一般說來是主客體對立消失,也就主客體融合無間的,超越時空的,實際上仍然具有某種主觀性特徵。《唯道集虛·人間世》中孔子教顏回以「心齋」,可以看作是對獲得體道體驗之官能狀態之描述: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但這是對於體道前提之描述,還不是對於體道經驗本身之直接完整陳述,儘管心虛狀態是體道的特徵之一。
  • 以莊子思想解讀寓言《鄭人買履》《刻舟求劍》,眼界大小決定境界
    莊子名周,是戰國時蒙人,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寓言」一詞正式出現是在《莊子》一書中。寓言就是用故事的形式巧妙的表達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