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裡記載了孔子的一番話:
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天下一切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擁有不同的名稱,各不相同;如果用一個統一的觀點看,萬物都是一體的。萬物,就是一個「一」,這就是「天地一馬」。
人類在娑婆世界生活,被滾滾紅塵所迷,看問題往往失之偏頗。每個人,都喜歡在一個特有的時間、特有的地點、從一個特別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因此眼中的世界龐大、無序、紛繁蕪雜,令人眼花繚亂、目盲耳聾,令人不知所措、難辨西東。
如果用智慧作為眼睛,去看待這個世界,那麼一切事物,其實都源自於同一個「點」。這個點,就是道。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人,乃至於萬物,其實都來源於「道」。
人生,要學會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問題,從客觀層面看世界,從超然立場上看紛爭。人間有紛爭,我就跳出紛爭之外;你爭我奪,我就不爭不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才是大爭,無為才是大為,平凡才是大智。
佛家與道家,所謂的「得道」,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就是看天地萬物,莫不合於道,因此無論到哪裡,都感覺很和諧,一切渾然天成。天、地、人都是可愛的。看到別人的好,看到天地的可愛之處,看到任何事物上面那一絲絲「道韻」,就是得道。得道之人,擁有「無分別智」。
孔子接下來,對「得道」的境界作進一步解釋:
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遊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達到這個境界的人,忘記了聲色犬馬,忘記了耳朵和眼睛喜歡的東西,而專心打坐;忘記了外境,而專心探索內境;物我兩忘,看山不是山,聽音樂不是音樂;他的心,永遠那樣平和,不喜不怒,心猶如一片湖泊而沒有一絲漣漪。在這種境界裡自由徜徉,這就是「遊心乎德之和」。
這種人,達到「無分別智」境界,看待萬物都是客觀的,外物無法動其心,好的壞的、美的醜的,他看到了卻沒什麼反應,因為他覺得沒什麼不同。悅耳的聒噪的,他聽到了卻沒有表示,因為他知道那都是「道」的聲音。「不見其所喪」,就是看不到、或者不認為萬物的缺點是缺點。好壞都是道,優劣都有道,無分別心,才是道心。
這裡又提到前文,孔子所推崇的那個王先生的修養:
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王先生是個殘疾人,沒有腿;然而他並不因此而或悲或喜,因為在他看來,即使世界末日對他也沒有影響,何況肉體得失?他看待丟失一條腿,猶如扔下一點泥土。
今天,從孔子與常季的對話中,我們稍微體驗到一點點「得道」的樣子。通過聖人孔子、高人王駘的言行,我們懂得了得道之人,擁有「無分別智」。這一點,對於人生頗有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