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最後得的是什麼?很多經典說是個無,是個空!這話到底如何?

2020-12-25 我是青夜

人的這個生命,每天活著,如果沒有用修養功夫,每天在生理上補充些、賺些什麼回來,那就很吃虧了。不要認為過一年是長大了一歲,那是又殘廢了一歲,又損失了一歲。所以老子說:「物壯則老。」一個東西壯盛了,就要變老,「謂之不道」,老了就要死亡。死亡沒有什麼了不起,死亡是另一種生命的開始,不過是一種變化而已。這個卦變了,本來是乾卦變成坤卦了,就是這麼個道理。

得道最後得的是什麼?很多經典說得的是個無,得的是個空。這話到底如何?如果得道真的得了個一無所用、一無是處、一無所得,那麼辛苦後的竹籃打水是不是真的有所值?看看那些得道人的風採好像又不是這麼一回事,那麼得道後的大機大用又有哪些表現?當然所謂得無得空,其實是另有深意的。因此我認為得道者遠不可能就是得個空與無這麼簡單,看看古今以來的那些高道,照樣吃甘美食品,穿華麗衣服,有些還能享齊家之福,也有官爵之榮,他們體魄強健,容貌光潤,老而不衰,常在人間,寒熱風溼不能傷害,鬼神精怪不敢侵犯,疾病災害不能近身。

古代的文獻資料裡有一篇《存神練氣銘》,這個資料裡講到得道之人有七候,這是藥王孫真人所說的,他是有修有證的真正得道高人,他的話自然具有代表性並且可信,同時道教有部經也提到這個七候,這部經叫洞玄靈寶定觀經注,但在孫真人說的基礎上更簡易一些,下面先就孫真人所說的七候分條論述,其中也摻雜了洞玄靈寶定觀經註裡的條文。

這第一候與定觀經裡的內容不太一致,定觀經裡的是「一者,心得定易,覺諸塵漏」。到了二才提到「宿疾普銷,身心輕爽」。綜合起來就是得道後,首先要心得清靜,很容易就能定住,不會亂跑,定住後才能觀察,觀察自己的雜念,所有雜念盡知。其實這個難度很高,不要以為雜念盡知就容易,其實你的感覺也是念,不是說你大腦裡的思想才是念,所以這就比較難了,做到了這個才是覺諸塵漏。這個是得道的鋪墊。沒有這個鋪墊,根本是不可能得道的。到了宿疾普銷,這個才是得道大機大用的開始。真得道了,自然真氣充沛,真氣充盈的話,自然痼疾盡瘳。如果以這個標準來看當下的修行人,有幾個人能達到這個標準呢?很少很少。很多出名的高僧高道,基本上在病中延喘。比如說身死在國外的那個很出名的高道,也著書立說了,他的書裡寫了很多自己高妙的內景,也講了很多修道的心得。但是由於早年掉在山崖下面的影響,英年早逝了。他面對宿疾,肯定是沒有辦法恢復的。而死於疾病的修行者又是何其多,比如陳攖寧會長、宣化上人、海燈法師三位雖然是高齡而去,但是都死於癌症,南懷瑾大德也死於感冒,所以真正能做到無疾而終的確也難。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死於疾病也並非就是沒有得道,因為在玄學裡還有示現這種說法。得道的人身體感覺很輕,腳步不會遲重,從很多人走路的姿勢中就可以看出老態隆鍾,步履艱難。

真得道的人自然身輕如燕,走起路來輕輕快快,而心呢,很爽悅的。一般人是年來三百六十日,不在愁中在病中,心裡爽的能有幾天?而得道人自然每時都在輕悅之中的,這叫法喜充滿。我一位朋友的師父是我們湖南的,離我這裡還不是很遠,可惜那位師父去世幾年了。他本事很大,其中有一項就是他可以晚上去武漢一個來回,從他那裡去武漢至少也有千裡路,這事經過數人驗證,確真有其事。可見,真有本事的人,身輕如奔馬。他娶了一個啞巴做妻子,雖然功夫極高,但是從來以此來謀到錢財,住的房子破破敗敗的,至死都很困窘。這種人才是真正的隱世高人!

第二候:超過常限,色返童顏,形悅心安,通靈徹視,移居別郡,揀地而安,鄰裡知人,勿令舊識。

超過常限還有前提,那就是洞玄靈寶定觀經裡說的第三候「三者,填補夭損,還年復命」,如果沒有這個前提,哪怕是壽超常限,也是質量不高的。得道了,骨髓堅滿,所以填補夭損。這個是在除宿疾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了,那是解決除先天不足了。比如出生後先天聾啞了,修到這個水平後,聾啞就解決了,人就變正常了,甚至出生後腳殘疾了,也能恢復。這就很難得了。這個修行人的案例確實難得找到,但是確有高人能讓那些先天有夭損的人不用藥用,就憑道氣就得到恢復,比如川中一位全國出名的高人讓那些一生下來就聾的人恢復了聽力。還年復命那就更高一點了,也就是能達到天命之年了。據現代生命科學的研究,一個人活120到150歲是正常的,所以修道人,如果真得道,那麼活到120歲就很自然的事了。比如虛雲老和尚就活到這個年紀,而吳青雲等高道,更是超過了這個歲數。丹道南宗祖師石泰130餘歲、陳楠160歲左右、清代中興桐柏宮的高道範青雲壽143歲、桐柏宮當家高清昱活到151歲。當年陳攖寧會長說光只是壽命很長,也只是壽同天地一愚夫,所以在生命質量很高的同時,得道人還得在靈性上有很大的成就。

到了第二候,就能通靈徹視,在這個階級層次,就能通靈了,天上地下,至少能去了。而不是如普通人一樣,對於玄界的規則與處所一無所知,就是說也大多是瞎說,至多也是盲人摸象。就象臺灣的醉公子,就靠兩次清明夢寫了關於靈界的好幾部書,其實大多是一種臆想,並非是實相。這時孫真人還提到一件事,就是「移居別郡,揀地而安,鄰裡知人,勿令舊識」。這個觀點就是我經常提到的隱修,得道人經常在一個地方,歲數大了,別人知道你是修道的高人了,於是各種世間的事都會找來,所以真得道人,就會打一搶換一個地方,讓別人無從知道自己的壽數與本事。就象李青雲、枯草青、劉神仙等人一樣總會從一個地方呆了一定時間後走到另一個地方,不想讓人知道自己的壽數。

第三候:延年千載,名曰仙人。遊諸名山,飛行自在。

這第三候在洞玄靈寶定觀經裡第四候「四者,延數萬歲,名曰仙人」。不論是千載還是萬歲,我理解都是形容歲數很高很長,並非就是千年萬歲。但是從一個角度來理解,也就是說不論時間有多久,都還是有一死,也就是說並沒有真正達到生命自在。這種仙人也許只在傳說裡,目前還沒有資料能夠引用說明真有這種仙人存在。但是「遊諸名山,飛行自在」,說明這個階級的仙人,那是可以身輕若空,可以在空中自在飛行了。第四候:煉身成氣,氣繞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晝夜常明。真人的品味略高於仙人。

《淮南子》謂莫生莫死、莫盈莫虛是謂真人,如尹喜稱為尹真人或無上真人,莊周稱為南華真人,列子稱為衝虛真人。真人指可以把形體煉化成炁狀的人,炁繞身光、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晝夜長明、遊諸洞宮,諸仙侍立。上古之真人,《黃帝內經·素問》裡說,他們已經掌握了自然界無窮無盡的奧秘和陰陽千變方化的道理,形體可以永保青春,壽命不僅超過一般人,而且可以與天地同在,沒有終了的時候。

第五候:鍊氣為神,名曰神人,變通自在,作用無窮。

鍊氣成神者曰神人,神人變通自在作用無窮,力動乾坤,移山竭海。道力小者僅及於心,得到慧解;道力大者可變易形體,使形與道合,形神合一,能隱顯自如,蹈水火而無害,對日月而無影,這種特異的超人,道教叫神人。莊子裡說上古神人,居住在姑射山上,他們的肌膚好象冰雪一般細膩潔白,容態舉止楚楚動人有如處女一樣柔美,不吃人間的五穀雜糧,神通廣大、高深莫測。

第六候:煉神合色,名日至人,神既通靈,色形不定,對機施化,應物現形。

內經裡說上古至人有天真樸素的道德品質,全面了解大自然的規律,能夠使體內的陰陽變化與宇宙間的陰陽變化協調一致。他們的心與宇宙是合一的,遵從宇宙變化的法則,時刻處於專一、自然、恬淡、虛無的境界,無心而中適,立於動靜之中而逍遙於萬物。

第七候:身超物外,迥出常倫,大道玉皇,共居靈境,聖賢集會,弘演至真,造化通靈,物無不達,修行至此,方到道源,萬行休停,名曰究竟。

這個是得道後最高的境界了,難以言說,也許佛祖道祖們就在這個境界裡吧。佛教關於得道的境界有很多的論述,比如菩薩有十地經,佛的境界有佛地經,我只先從十地經的某些境界來加以說明。初登地為歡喜地,這個時候就能證菩薩百三摩地,見百如來,彼佛加持皆能解了。能動百世界,能往百剎土,能照百世界。成就百有情,能住壽百劫,於前後際各能入百劫。於百法門能正思擇示現百身,身身皆能現百菩薩,眷屬圍繞。到了第二地離垢地,就可以即一剎那頃瞬息須臾,能證百千諸三摩地,能見百千諸佛如來,彼佛加持皆能解了。能動百千世界,能往百千剎土,能照百千世界,能成熟百千有情,能住壽百千劫,於前後際能入百千劫,於百千法門能正思擇。示現百千身身身皆能現百千菩薩,眷屬圍繞。只從這兩地來看,菩薩的能力從證三摩地、見諸佛、動世界、往剎土、照世界、度有情、住壽長等來考量的。也就是當你證得初地時,那能力就讓普通人瞠目結舌了,更何況是二地直至十地。菩薩們的內密功用非我等凡夫所能揣度,所以在佛教裡得道了,其能力絕對會驚世駭俗。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為何得道者有這樣的大機大用?他們的這些能力又從何而來?這是一個極其深刻又值得探討的問題,這個問題難以得到真正的答案,因為我們都在盲人摸象,而有成就的人又不專門闡述,所以對於我這個凡夫俗子來說,那一切只是個謎。比如佛教裡講,但得本莫愁末。那麼得了本來,就可以遠超三界,證得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了,楞嚴經裡講: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也就是說這個本的功能得到了,其它的自然就有了。但是我有個疑惑,凡得根本智,證得人我法我兩空者,就算得到本了吧,但為何諸佛與諸菩薩的功用卻差了那麼多?可見哪怕是得了本,事實上在機用方面,佛、菩薩的差距隔的很大很大,甚至是初地不知二地事。再說道教方面,認為得了道,就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了吧,看看譚子的化書中的道化: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但是真得道的人,同樣在功用方面差別很大。就拿歷史上的佛道鬥法來看吧,各有勝負,同樣的佛道門派,修習的宗旨都一樣,但是各個時期的僧與道本領就不同。

漢時佛道第一次爭鬥,迦葉摩騰、竺法蘭護持下的經書火不能焚,而褚善信禱告下的經典卻被一把火燒完。接著道士們能騰空的就不能騰了,能遁地的不能遁了,能隱身的不能隱了。而兩僧卻能飛身入空中演示了十八神變。到了唐時,羅公遠與密宗金剛三藏比,結果羅公遠法力遠遠勝過三藏法師。按說這些翹首們修為深遠,算是得道了吧,見到本了吧,但為何能力水平差了這麼遠?那麼這個力量的差距原因何在?我的陋見是所謂得到本,得到道,其實並不是真正得到了全部的本源與道力,而只是見識到了那種力量。我們常人對於那種本來的力量是個什麼樣的,無從感知與應用,而得到了道與本的人只算是了知了這些本與道的特性與運用,但是雖然是見識到了,並不是真正得到了全部。就象一個人不了解水的作用,但是當他了解水的作用後,就明白了這世界真有一種東西是水,可以解渴,可以去汙,甚至可以摧毀一切。但是他要能真正得到全部的水和全部水的功用那是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他得研究這個水的作用,再去研究如何得到更多的水,當他日久功深,會越來越了解到水更多的功用,越來越找到或者說聚集到更多的水,那麼他的力量就越來越強大,作用也越來越巧妙。也許這才可以解釋我上面的一些問題和困惑。當然只是我的一孔之見,也許是全錯了。我們平時看到很多人喜歡說,要求大道莫迷戀小術,術與大道,好象是對立的。其實我認為這兩者並不是完全的對立,從一法一術中可以窺到大道,同樣,大道可以演化出一法一術來。小術與小法,只是一種技巧,這種技巧只能在某個地方接近大道,但與大道還是差很遠很遠。

用上面的比喻來說,研究小法小術的人,就象在每天收取晨露一樣。他們用一些巧妙的容器,放在花邊、擺在葉下,等著晨露一點點地滴下來,這樣慢慢也會找到水這種東西,不過是很慢很小,作用呢,也不會一下明顯起來。而正宗的大道之法,那就象有人把你帶到江湖邊,你一眼就看到了水,然後看到了巨浪的變化與演繹,你就會從中找到了水的力量與來處。再就具體的事例來說明。比如在修丹道時,當陽氣一升起來時,很多人就用吸提撮閉的方法,這個在一些丹經裡認為是小道小術,用這種方法確能很快地化掉生理現象,並能把陽氣收集起來。但是為何在講大道的人看來是小術呢?因為道的體質是靜的,當陽氣升發時,你用了這些小術雖然能起到當下的作用,但是在根本上是違背了道性的特質。道性的特質是清靜無為的,當你在清靜無為時,陽氣的作用會更明顯,反而你在用吸提撮閉這種刻意的方法下會失去更多的陽氣,因為你刻意了,自然就會緊張,肌肉用力,不會清靜自然,一緊張就會阻礙氣機的運化,所以因小失大了。而要清靜無為,這需要平時的心性修為了,而一般人,沒有這個心性修為,那就只能採用這些小術來應對。這就是小術與大道的區別所在。

講一個求大道的方法,冬至剛過,司馬承禎就講過冬至的修煉方法:在冬至夜子時,闢靜室靜坐,先須辯氣來形候,才覺來氣,由運自己之氣適與天地之氣偕作。次日,復候此氣而消息之。此是神仙至妙至精之術。從這個極為妙絕的大道之術可以看出大道之術的特徵,這些方法直接讓你體察到天地的根本,如果不是讓你能直接體察到這個本與道,那麼其方法終是隔了一層紗,再好也是走了彎路。不過這個方法也隱含了一些條件,我再稍作分析:一是你要根器好,有這個敏感性,沒有這個敏感性,天地之氣,自己之氣在哪裡?一般人是難以得知的。二是時間很重要,同樣空間也重要。這裡的時間是冬至,而地點是靜室。不要小看這個時間與地點,沒有這個條件,再好的方法也會成為無源之水,你方法再對,時空不對,再努力也是枉然。三是雖然司馬承禎把方法也講了,但是具體的細節還是需要有經驗的人指點的,所以欲知上山路,需問過來人。

比如這個方法中的天地之氣來時是什麼形狀,會從哪裡來?自己之氣從哪裡放出,到哪裡會合,如何會合,會合後又要如何做?這些細節這個方法裡沒有提及,而細節決定成敗。這些事項必須要有一個高明的過來人指點,所以明師也是必備的條件之一。當然這個方法裡還有一些隱含的條件,我也只指出一二,來說明修道之成功不易,得道之難,猶如俗語所說的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如鳳毛鱗角。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千萬不要僅以為得道就是得了無字空字,然後沉想有空無中而無所事事,倒覺得真的逍遙自在。

玲瓏法,法玲瓏,渾圓無礙天地通。

三盤剔透應如意,

演武玄化道德功。

隱修訪真歸嬰去,

逍遙自在上仙宮。

黃梁一夢誰知覺?

寄語云山鎖神龍。

相關焦點

  • 所謂「開悟」是什麼意思,是得道嗎?兩者相同嗎?
    場面話不多說了,什麼是「開悟」呢?能發現自己還有「良心」這麼個東西就算得上是「開悟」了。這話聽著挺奇怪,怎麼著自己還不能夠知道自己有沒有「良心」,這打哪說起呢?人人有顆心是不假,但能不能知道這是「良」的還是「不良」的就得看這個人有沒有那個「悟性」了。
  • 君子之道的「道」到底是什麼?又該如何去「得」?
    其實,從古至今很多儒者都將「道」推得太過高深玄妙了,甚至一提起「道」就認為那是一個籠罩在天地萬物之上的至高真理。在此設定之下,「求道」這個事業便看似偉大和神聖了很多,但如此一來,「道」本身亦已成為了超越形而上的一種根本無法求得的狀態了。簡而言之「道」被虛無化了,都知道有個「道」,但沒有人真正知道到底什麼是「道」了。
  • 「一人得道 雞犬升天」到底說的是哪位神仙呢?
    千百年來,道教仙真神話眾多,膾炙人口,「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便是其中一個,說的是如果一個人得道成仙了,他家裡的雞和狗都能跟著一起飛升上天。惹得百姓們都笑許大說,連家裡的雞犬比他福氣大。許祖拔宅飛升後,成為道教四大天師之一,在很多道教廟觀中都有供奉。(許遜祖師鎖蛟龍)第二個版本的主角是豆腐發明者淮南王劉安。
  • 什麼是空?怎樣修行?《金剛經》中的三個佛偈,告訴你答案!
    佛說,在三藏十二部中,般若部最為殊勝,其義理奧妙易行。而在諸般若部經中,《金剛經》是它的核心內容,與《心經》一起,互為映照,互為參照。對人修行去心,起到了無可比擬的作用。《金剛經》以佛陀與須菩提的對答,講述了修行人應當如何在修行中,去自己的各種心,以及用什麼心態來對待自己與佛法的問題。其中,佛陀對須菩提所說的「云何降伏其心」作了詳細的闡述。
  •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下一句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古代先人留給我們很多的名言警句,這些話都是通過無數的實踐而來,我們只需要學習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就行,以史為鑑,知道自己的的是榮辱。其中有句很經典的話小編相信各位一定是聽過的,那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意思是一個人得到上了天,就連他家的雞犬也都跟著成了仙。
  • 《紅樓夢》裡,金玉良緣到底是個什麼鬼?
    就是這種老套路的金玉初次相會,無形中把賈寶玉薛寶釵的姻緣聯繫在一起,這到底是福是禍是情緣是孽債,就不得而知了。這時寶玉還很懵懂,把這些字念了兩遍,因笑道:「姐姐這八個字倒真與我的一對」,寶釵不回答寶兄弟的痴語,只一「嗔」讓多嘴的鶯兒倒茶,這「嗔」用得極妙,含羞帶嗔,情態撩人。
  • 空、不空、空不空如來藏這三個到底是什麼意思,有多少人能懂?
    緣覺修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說無明緣行,行緣識,名色,觸,受,愛,取,有,乃至來生的老死;逆觀的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六入滅,最後是老死滅。這裡就講到的順觀逆觀,指的是闢支佛緣覺乘人修的法。非苦集滅道,非智非得,這是指的誰呢?是聲聞乘法,苦集滅道是聲聞人修的,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 農村老人為啥說「寧娶富家奴,不找窮家女」這話到底有什麼道理!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人為啥說「寧娶富家奴,不找窮家女」這話到底有什麼道理!在農村生活的很多老人,他們都是沒有接受過什麼文化教育的。但是在農村有一些老人就能出口成章,而且說出來的句子都非常有道理。
  • 這八個字,若能徹悟,就是得道之人,會有大福報!
    老子在《道德經》裡面說: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意思是說,一個人的行為舉止符合天道規律,那麼天道也會與其同在,助其得償所願。這樣的人,有了正能量的加成,運氣越來越好,福報越來越多。那麼,如何認知大道,成為得道之人呢?本期內容,悅讀國學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 《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
    有的人說,《心經》的每一句話,都包含著無上的義理,是修行人不可多得的一部深奧佛典。很多人看不懂《心經》,但是很喜歡研究它。甚至有的人終其一生,都想弄明白其中的一句話。對於不修行的人來說,要真正地弄明白,確實很難。因為佛經本身就是指導人們用以修行的。只有修行的人,才能在不同的環境下,不同的因緣下,明白它其中的真正涵義。
  • 得道高僧死後所化「舍利子」,到底是何物?怎麼形成的?
    在很多影視作品和小說中,得道高僧死後都會留下一名名叫「舍利子」的東西,而舍利子也被佛家視為至寶,可能有些人就好奇了,這個舍利子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為什麼千百年來一直被如此神話,又為什麼只有得道高僧死後才能化出舍利子呢?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教經典分三藏(經律論)十二部經(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官方刊刻的《大藏經》,收錄佛教經典1669部、7168卷,共計5600多萬字。
  • 舍利子到底是什麼?為何只有得道高僧才能擁有?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佛語。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信仰,佛教也被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釋迦牟尼創建於古印度。舍利子我們對佛教的認知中,首先想到的是不吃葷。
  • 《金剛經》到底講了些什麼?
    我們從第二品「善現啟請分」說起,該品講凡人成佛之路,三個字:善護念。其法門在於止、觀。如何善護念?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告訴我們得道需自度,所以涅槃無法,善護念就如過河的船,河過了,不用背著船繼續行走,甚至過河不一定非要坐船,善護念只是得道成佛的方式方法之一而已。
  • 佛家的「空」是什麼意思?
    佛家的「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這個題目太大了,即使是有道的前輩高僧大德,恐怕一時半會之間想要將這個問題講清楚,也不大容易,更何況我輩才疏學淺,難識廬山真面目。但是既然有網友提出來了這個問題,那麼我也就不辭鄙陋,試著為大家講講,若有不當之處,還請大家包涵則個。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但出名並不代表它好懂,事實上,很多人都誤解了它。首先,這句話裡的「空」不是說什麼都沒有,而是說事物總在變化之中,沒有恆定不變的屬性,而「色」自然也和色情沒什麼關係,是說形形色色的事物。對這些基本名詞有所了解後,我們才可以談這話的意思,這也是《佛祖都說了些什麼?》的做法,作者在解釋完什麼是「空」後就討論了這個問題。
  • 嘉靖問道學道修道求道,最後也沒悟道得道,反而步入外道
    《大明王朝1566》劇裡,嘉靖皇帝閃亮登場時,念了一首唐詩: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嘉靖算不算好皇帝,眾說紛紜。老王媳婦覺得:中年的嘉靖,突然迷戀修道。20多年不上朝,卻獨掌朝野。
  • 經典中說的:空性和空相有什麼區別?
    我們要知道什麼是空性,什麼是空相?你不能以空相為相,若是以空相為相,你就沒有辦法證得解脫道。所以《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講的就是空相。還有很多的法都是空相。昨天晚上你夢到下了一場大雪,你夢見下了大雪,和去年的那一場大雪比起來有什麼差別嗎?很多人說有差別,去年真下過。那你能給我拿出來去年的大雪嗎?還有嗎?空了。去年的大雪已經不知道去了哪裡了。所以我說去年的大雪和昨天晚上夢中的大雪是一樣的。
  • 老人說「兩春夾一冬,十個牛圈九個空」是什麼意思
    昨天是農曆正月十一日,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立春之後,預示著天氣將越來越暖和了,萬物復甦,春暖花開。有些年立春是在前一年的臘月,稱為「隔年春」。而有的年份無立春節氣,人們稱之為「聾子年」。一些人在「聾子年」有很多忌諱,如不宜結婚,不宜發蒙讀書等等。
  • 好奇的小和尚問師父,您得道前在做什麼呢?
    看著認真專注鋸木頭的師父們,不由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一個小故事:有一位小和尚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麼?」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小和尚繼續問道:「那得道後呢?」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小和尚不解地問:「那何謂得道?」老和尚回答:「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