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這個題目太大了,即使是有道的前輩高僧大德,恐怕一時半會之間想要將這個問題講清楚,也不大容易,更何況我輩才疏學淺,難識廬山真面目。但是既然有網友提出來了這個問題,那麼我也就不辭鄙陋,試著為大家講講,若有不當之處,還請大家包涵則個。
想要說「空」這個問題,就一定避不開一首詩和一部經書,詩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見性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本詩中,慧能大師已經明白開示了萬法皆幻、唯緣而生的道理。
所謂因緣所生法,佛說即是空。就是佛家的偶像----諸天佛祖,也都是暫時的,不會永久的存在,為什麼呢?因為因緣而生的事物,它也就會因緣而消失,只有回到「真空生妙有」的境界,才能不被因緣所左右而得到永恆的「緣起性空」,超脫於萬物之上。打個比方說的話:寺廟裡的佛像,是由無數個因緣際會才能造成的,材料、人工、運輸、緣起等等,缺一不可,缺了任何一個條件,佛像即不會產生存在。這尊佛像就是因緣和合而生成的,他也就不會永遠的存在。回到佛像生成以前的狀態,就叫做佛像的空性。
不可不說的一部經即是《金剛經》,在中國禪宗史上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的一部經書,屬於《大藏經》般若部的主要經典之一,主要講述的是大乘佛教的空性與慈悲精神,為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經典,凡學佛之人必須頌持、參悟之書,全經分為二部分,前十六品佛祖教人破相的智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菩薩無相布施」,「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等等,說的都是教人不要執著於相而求法,應該透過相而看到背後的真一之像。
後十六品佛祖則為大眾開示法空的智慧: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告訴你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徹徹底底的告訴你,不要去拜如來,不要去相信執著一切「有為法」,而應該去求取自性的本來面目,回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無上正等正覺。
佛家的「空」性歷來解釋不一,若是想要講一個統一的「空」的釋義,恐怕是天天參悟空性智慧的和尚,也達不到,因為各人的教派理論和出發點不一樣,所說的一切也就難以統一,在歷史上,佛家的空有無數的解釋,其中以《大智度論》的十八空影響力較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世人貪著錢權名利,欲望無窮,認為一切都是應有的享受,人與人之間應此而勾心鬥角,爭戰不休,而空性的智慧則可以教會我們:什麼事物都不是永恆的,都是因緣際會才能產生的,都是會改變的。知道了這個道理,那麼減少我們的執著與貪慾之心,也就意味著體會到了空性智慧的皮毛。
空與不空都是相對而言的,事物有空便有不空,可以說是:空不遣有,有不離空,空中攝有,有內存空。說的直白一點,就是道家的「有無相生,陰陽辨證」。
說來也好笑,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在努力參悟「空性的智慧」,而那些本該參悟「空性智慧」的寺廟裡的出家人,卻在努力給女信徒們在賓館裡面開光,用信徒們的錢財在大肆揮霍享受,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諷刺,如果佛祖知道了,又該做何感想。也許那些和尚們,參悟的是另一種空性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