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空」是什麼意思?

2020-12-13 梅山易學

佛家的「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這個題目太大了,即使是有道的前輩高僧大德,恐怕一時半會之間想要將這個問題講清楚,也不大容易,更何況我輩才疏學淺,難識廬山真面目。但是既然有網友提出來了這個問題,那麼我也就不辭鄙陋,試著為大家講講,若有不當之處,還請大家包涵則個。

想要說「空」這個問題,就一定避不開一首詩和一部經書,詩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見性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本詩中,慧能大師已經明白開示了萬法皆幻、唯緣而生的道理。

幻生

所謂因緣所生法,佛說即是空。就是佛家的偶像----諸天佛祖,也都是暫時的,不會永久的存在,為什麼呢?因為因緣而生的事物,它也就會因緣而消失,只有回到「真空生妙有」的境界,才能不被因緣所左右而得到永恆的「緣起性空」,超脫於萬物之上。打個比方說的話:寺廟裡的佛像,是由無數個因緣際會才能造成的,材料、人工、運輸、緣起等等,缺一不可,缺了任何一個條件,佛像即不會產生存在。這尊佛像就是因緣和合而生成的,他也就不會永遠的存在。回到佛像生成以前的狀態,就叫做佛像的空性。

網圖

不可不說的一部經即是《金剛經》,在中國禪宗史上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的一部經書,屬於《大藏經》般若部的主要經典之一,主要講述的是大乘佛教的空性與慈悲精神,為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經典,凡學佛之人必須頌持、參悟之書,全經分為二部分,前十六品佛祖教人破相的智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菩薩無相布施」,「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等等,說的都是教人不要執著於相而求法,應該透過相而看到背後的真一之像。

後十六品佛祖則為大眾開示法空的智慧: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告訴你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徹徹底底的告訴你,不要去拜如來,不要去相信執著一切「有為法」,而應該去求取自性的本來面目,回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無上正等正覺。

水善

佛家的「空」性歷來解釋不一,若是想要講一個統一的「空」的釋義,恐怕是天天參悟空性智慧的和尚,也達不到,因為各人的教派理論和出發點不一樣,所說的一切也就難以統一,在歷史上,佛家的空有無數的解釋,其中以《大智度論》的十八空影響力較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世人貪著錢權名利,欲望無窮,認為一切都是應有的享受,人與人之間應此而勾心鬥角,爭戰不休,而空性的智慧則可以教會我們:什麼事物都不是永恆的,都是因緣際會才能產生的,都是會改變的。知道了這個道理,那麼減少我們的執著與貪慾之心,也就意味著體會到了空性智慧的皮毛。

網圖

空與不空都是相對而言的,事物有空便有不空,可以說是:空不遣有,有不離空,空中攝有,有內存空。說的直白一點,就是道家的「有無相生,陰陽辨證」。

說來也好笑,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在努力參悟「空性的智慧」,而那些本該參悟「空性智慧」的寺廟裡的出家人,卻在努力給女信徒們在賓館裡面開光,用信徒們的錢財在大肆揮霍享受,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諷刺,如果佛祖知道了,又該做何感想。也許那些和尚們,參悟的是另一種空性的智慧吧。

相關焦點

  • 佛教:佛家講空 所以也叫空門 那麼什麼是空
    佛家講不執著,講空,那什麼是空呢?空有五種:頑虛空,斷滅空,析法真空,體法真空,妙有真空。『心經』裡『五蘊皆空』的空是妙有真空,是實相,實相非相。真空非空。『色不異空』的空是頑虛空和斷滅空,是與有相對的空,東西來了就是有,沒有了就是空,有些人認為佛法就是把一切東西空掉,全沒有了。『空不異色』的空就是認為空是空,色是色,空色是兩回事,是析法真空。
  • 佛學智慧,佛家講的「深心」是什麼意思?
    佛家說「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這一段經典文字摘自《維摩經》佛國品當中。佛教文化中,有直心、深心、菩提心,每一種都心都有不同的含義。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學智慧,佛家講的「深心」是什麼意思?
  • 熊十力:從佛家唯識轉向佛家空宗,再轉向《易經》
    他在《乾坤衍》中自述自己的思想歷程時說,一開始他學的是儒學,但對儒學並沒有很深的理解,後來又學佛家唯識學,但對佛家唯識也有異議。唯識是屬於佛家有宗一系的,因為在佛家有宗裡面沒有得到讓他滿意的答案,熊十力後來轉而研究佛家空宗。
  • 佛家弟子法號常含「釋、覺、悟、空」,其實這都是佛家境界!
    我們常常看到很多武俠劇,都會扯到佛家,比如什麼天下武功出少林,什麼達摩祖師創易筋經之類的,很多武功咱們都聽說,但你說現實中有人教麼?那是肯定沒有的,但是比如某個和尚的法號,而兩個寺院的和尚的某個字輩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這也是近來我思考的一個問題。
  • 「色即是空」什麼意思?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
    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不要貪圖美色,其實這句話出自《心經》,這句話當中暗藏了很深的哲學思想,並不是說出家人要看破紅塵和遠離女人的意思。 佛法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消散而滅的,並沒有一個獨立存在恆常不變的實體,所以佛家把這種有生有滅的變化現象,稱為「空」。
  • 佛家雙手合十是什麼意思?
    佛家弟子拜佛時候都雙手合十,虔誠膜拜,不過雙手合十代表什麼意思呢?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四》:「明公恕齋 ,嘗為 獻縣令,良吏也。官太平府 時,有疑獄,易服自察訪之,偶憇小菴,僧年八十餘矣,見公合十肅立。」合十,亦稱"合掌"。其形狀是兩手當胸、十指相合。
  • 佛家講的修行,修的是什麼?如何修?
    佛像其答案是:佛家所講的」修「跟道家、儒家講的」修「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佛家不一樣,他們講究的是悟、是悟「空」,本質上就像是卸載,一件一件的卸,直到卸完,悟見本來為止,這個悟更像是一種減法。因此,同樣是修行,但佛家和道家、儒家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因為在佛家的觀念裡,本來一直都在那裡,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所以這個「本來」不用修行。如果一定要說修的話,那修的也是本來所產生的幻象。
  • 佛教的空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呢?
    佛教文化在中國不斷的傳播發展,一些佛教術語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極其賦予佛教文化特色的非【空】莫屬,如【四大皆空】,我們常在生活中會聽到【四大皆空】。在生活中沒有了解佛教文化的會以為,【四大皆空】代表的事酒、色、財、氣。
  • 「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
    問師:「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慧律法師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主要就是說──所有的色法,比如,這是一張桌子,看起來有這個色相,可是如果你冷靜看一下:第一,所有的桌子都是顆粒微塵所構成的,所以,「色即是空」的意思就是說:雖然它是色法,看起來有這個色相,但是,你把它用智慧透視起來,這個是無常法,是生滅法,是因緣法,它不是實在的,不是永恆的,這個色法當體就是空,沒有永遠的自體性
  • 佛家常說四大皆空,五蘊皆空,六根清淨是什麼意思?
    那麼四大皆空、五蘊皆空、六根清淨分別是什麼意思?之間是否有聯繫?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學習。首先來看看「四大皆空」「四大皆空」是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在《道德經》中給出四大的答案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首先,這句話裡的「空」不是說什麼都沒有,而是說事物總在變化之中,沒有恆定不變的屬性,而「色」自然也和色情沒什麼關係,是說形形色色的事物。對這些基本名詞有所了解後,我們才可以談這話的意思,這也是《佛祖都說了些什麼?》的做法,作者在解釋完什麼是「空」後就討論了這個問題。
  • 道教的五種神仙,到底是什麼,道教兵解又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陽按:大家都知道道教裡面對神仙的分類,大概有大羅金仙,天仙,地仙,人仙,鬼仙,這裡面到底咋一回事呢,再比如道教的兵解,又是個什麼意思。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今天看見的南懷瑾先生的一段話。佛家用九次第定來說明禪定,就是四禪、四空定再加一個滅盡定。滅盡定等於道家的粉碎虛空,以伍柳派慣用的話叫「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還虛還不行,你證到了還是小羅漢,要變成大羅金仙,才是大阿羅漢。大阿羅漢就是佛啦,要粉碎虛空,空都不要,空也要空掉,這是滅盡定。佛家從四禪八定的次序,來說明用功的過程,不管大小乘的佛法離不開這個原則。四禪八定幾千年來有幾個真修到?初禪都做不到!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該如何理解?
    佛家的空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般若智:到彼岸,脫離苦海的智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涅槃境……這些最核心最重要的觀點都已經包含其中。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提供了一條精確落定的解脫方法:觀自在。
  • 慧律法師: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呢?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裡面講,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呢?色是緣起法,它就是畢竟空,色法即是佛性。大悟的人,見一切相就是清淨法身。換句話說,凡夫看這個境界,跟聖人看這個境界,是完全不同。凡夫看這個世間,色受想行識清清楚楚,聖人看這個世間色受想行識畢竟空。我們想要脫離一切的痛苦,《般若心經》那一句話,你不能不體會: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你想要超越痛苦嗎?
  • 期貨買多賣空什麼意思
    期貨買多賣空什麼意思?期貨中買多(看漲)、賣空(看跌)。期權則有買多(買進看漲期權)、買空(賣出看漲期權)、賣多(買進看跌期權)、賣空(賣出看跌期權)其中買進看漲期權和賣出看跌期權是多方(看漲方);賣出看漲期權和買進看跌期權是空方(看跌方)。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心經」的「心」字就是心臟的意思,在經題中引申為精要、心髓的意義,就是說《心經》雖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字,但其中包含很多重要的佛教教義和修行方法,含義極為廣博而精深,在600卷般若經中,最概括切要、提綱挈領,說盡「般若皆空」道理的,就是《心經》。
  •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自唐朝時期,佛教傳入我們中國後,越來越興盛,歷朝歷代的帝王們很多都是非常信奉佛教的,當時的國家統治者,很多都將佛教作為了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思想文化,利用這個宗教來讓百姓更加的安定,或者說安撫民心。
  • 拋開門戶偏見看道家對佛家的影響
    佛教學說與莊子道家玄學、儒學逐漸融合,形成了流派眾多的佛家思想(大乘佛教)。眾所周知,佛教起源於古代印度(天竺),經過西域陸路或南方海路傳入中原。從東漢明帝時期至唐朝中前期數百年間,從竺法蘭到不空,中有鳩摩羅什、法顯、真諦、玄奘等高僧陸續把大量的梵文佛經帶入中國,而翻譯經書是個大問題。前面這些人物都是有名的譯經家,有助手幫助,大多通曉儒釋道典籍。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一念不生,一念不滅這裡面有這麼一句話更是被人廣為傳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多人一提到這裡的「色」想到的就是「女色」,或者是「男色」。一說「色即是空」就想到色就是沒有,沒有也是色。就是說,很多人的認識只是用平常人的方式去認識佛祖所說的「法」,這是不行的。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究竟是什麼意思?
    因為我們還沒有證悟到空性,沒有達到佛陀證悟的境界,佛陀是什麼人?是覺悟的人,是覺醒的人,而我們是沒有覺醒的,還在沉睡中的人。這就好比一個清醒的人對一個在做夢的人說夢是假的一樣,他肯定不相信。那為什麼有些人相信呢?是因為這些人正在半夢半醒當中。所以,「空」的字面意思雖然容易理解,但想真正徹底的搞懂,確實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