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什麼意思?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

2020-12-11 騰訊網

《心經》上有這樣一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一些影視劇當中,我們經常會從一些出家人口中聽到「色即是空」,很多人其實都誤解了這句話,尤其是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這句話與「美色」沒有任何關係。

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不要貪圖美色,其實這句話出自《心經》,這句話當中暗藏了很深的哲學思想,並不是說出家人要看破紅塵和遠離女人的意思。

《心經》中色即是空的「色」字,指的是一切我們能看到和感受到的事物或現象,也就是你能看到的物理世界,以及你內心中所思所想,由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到的一切現象,都可以用一個「色」字來概括。

《心經》中提到的這個「空」字,很多人都認為空就是沒有,其實這樣理解並不正確,「空」在佛教當中指的是一種現象,這種現象並不是脫離事物之外可以獨立存在的,而是說這種現象本身就是「空」。

我們既然知道有一種現象叫做「空」,就不能說「空」是沒有,也不能說「空」是有,因為「空」是非有非無的狀態,我們說沒有,是因為有,如果沒有了「沒有」,「有」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心經》上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真正的「空」,是連「無」和「有」都不存在的狀態。

「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質,而「色」是事物所表現的形態,從根源上說,色與空本來就是一體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空性因緣和合而產生的幻化之相,當一切幻化之相回歸到本質時,也就回歸到了空性的狀態,這狀態也就是佛家常說的覺悟成佛的狀態。

佛法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消散而滅的,並沒有一個獨立存在恆常不變的實體,所以佛家把這種有生有滅的變化現象,稱為「空」。

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於「空」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我們可以把「空」理解為一種變化的現象,這種變化現象會經歷成、住、壞、空幾個階段,最終都要回歸到「空」的狀態,但不能理解為因緣和合時是「有」,因緣消散後是「空」,而是說因緣和合本身就是當體即空的。

這種變化的現象並不是真實的,而是以一種虛幻不實的狀態呈現的,正如《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我們也可以把「色」看成是事物變化過程中所呈現的一種假象,而「空」才是實相,二者是如影隨形的,就好像我們與自己的影子一樣,是共存的,所以佛家說「色與空」是一,而不是二。

對於「空」來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要記住一點,「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色」也不是真的有。《金剛經》中用了一句話,很好的形容了這種即是真實又很虛幻的狀態,這句話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裡用到的一個「如」字,給人以無限的想像空間。

感恩閱讀與分享。

相關焦點

  • 「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
    問師:「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慧律法師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主要就是說──所有的色法,比如,這是一張桌子,看起來有這個色相,可是如果你冷靜看一下:第一,所有的桌子都是顆粒微塵所構成的,所以,「色即是空」的意思就是說:雖然它是色法,看起來有這個色相,但是,你把它用智慧透視起來,這個是無常法,是生滅法,是因緣法,它不是實在的,不是永恆的,這個色法當體就是空,沒有永遠的自體性
  • 《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這部經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很多不信佛的人也都很熟悉,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但未必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甚至很多人把這裡的「空」誤解為消極,什麼都沒有,把這裡的「色」當成美色,經常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當口頭禪,和別人開玩笑,諷刺佛教。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究竟是什麼意思?
    「色」,很容易讓人誤解,尤其是沒有學佛的人,經常把這個「色」當成「美色」、「美女」,甚至把這句話當成貪戀女色的藉口,這是對佛經極大的誤解。其實這裡的「色」指的是物質、現象,我們能看到、聽到、感覺到的一切事物,在佛經裡都稱作色。「空」就是無,空性,這個字說起來容易,理解也不難,但是能真正的證悟到空,就很難了。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但出名並不代表它好懂,事實上,很多人都誤解了它。首先,這句話裡的「空」不是說什麼都沒有,而是說事物總在變化之中,沒有恆定不變的屬性,而「色」自然也和色情沒什麼關係,是說形形色色的事物。對這些基本名詞有所了解後,我們才可以談這話的意思,這也是《佛祖都說了些什麼?》的做法,作者在解釋完什麼是「空」後就討論了這個問題。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說空是這個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評,豈不可惜!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執取,那貪得心,嗔恨心,痴迷心,自不會深入,天下沒有極端的爭奪了。佛法豈不是社會上最大的利益,有什麼迷信可說呢!又修行人往往有口頭禪,說:「莫著了空!」這是怕他執著空見,正因為他根本不曾明空,總在空有二見上作道理,格外攪擾不清了。所以明空則破色,破色則心空,這是斷苦厄的第一法門!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經》中最廣為人知的名句,有人將「色」理解為美色,把「空」解釋為虛無,美色就是虛無,倒也能說通,也頗含哲理意蘊,足以在人前賣弄一番。但是按佛教教義的理解,還屬於粗通,並未得《心經》之精要。在佛教文化語境中,「色」即物質世界,「空」是指因緣和合、沒有自性;緣起假象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大家知道,每個人的智慧不同,所以對這部經典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每個人受他所學到的知識,周圍環境的影響以及各種心念的影響,得出的認識結果更是千差萬別。一念不生,一念不滅這裡面有這麼一句話更是被人廣為傳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多人一提到這裡的「色」想到的就是「女色」,或者是「男色」。一說「色即是空」就想到色就是沒有,沒有也是色。
  • 《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
    前幾天,有個朋友問我,《心經》中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要想明白這句話,不僅要結合整部《心經》來看,還要結合自己的修行來看。缺少其中的某一部分,都不會使你真正明白這句話。《心經》裡面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關於「五蘊」的問題。什麼是五蘊呢?也就是「色、受、想、行、識」到底是什麼呢?
  • 《心經》上的「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有什麼區別?
    經文雖然短,內容卻很深刻,包含了佛法的核心內容,把佛教的要義,宇宙人生的真相講得極為透徹,所以這部經流傳很廣,很受佛弟子歡迎。這部經裡面有一段非常著名的經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家都很熟悉,道理很深。其中的「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兩句,從文字表面上來看,意思好像差不多,感覺還有點重複。那這兩句話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非同小可!幾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會背誦《心經》,即使他不能背誦《心經》,這四句他也能背誦,這是一句口頭禪。他這樣修,修得好能得人天福報,修得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他也能超越六道輪迴,但是不能明心見性。通教菩薩對「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他是離色見空性,所以他是執,叫什麼?執性昧相,執理昧事。他只是執著一個「阿」,他要破「彌陀」,連藏教菩薩修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等一切的善法他都要統統破除,他是滅相見性。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和色代表什麼?竟然大多數人理解錯了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此經書稱之為「心經」,是佛教在我國流行最廣泛的經書之一。上面那句經文,是觀世音菩薩在感悟宇宙人生之後,教育舍利弗說的話。但是很多人對此經文理解的比較膚淺,俗氣,大都認為佛教在勸誡人不要貪圖女色。
  • 慧律法師: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呢?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裡面講,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呢?色是緣起法,它就是畢竟空,色法即是佛性。大悟的人,見一切相就是清淨法身。換句話說,凡夫看這個境界,跟聖人看這個境界,是完全不同。凡夫看這個世間,色受想行識清清楚楚,聖人看這個世間色受想行識畢竟空。我們想要脫離一切的痛苦,《般若心經》那一句話,你不能不體會: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你想要超越痛苦嗎?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那麼按照圓教來講,是從「非空非有」這二門而入。他是對空說非空,對有說非有;換一種說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空即色」。而且當下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一就是二,二就是八,八就是九。這才是真正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下面通過打比方來說明這四句話,還是拿手好戲。
  • 白居易不明白「色即是空」,後來偶然間大悟,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在佛家經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當中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論述,雖然這是很簡單的一句話,但是短短八個字卻有很多人沒有領悟其中真正的道理。或許不同的人也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吧,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詩魔」白居易是怎樣理解的。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到底是什麼意思?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非同小可!幾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會背誦《心經》,其中,這四句是個口頭禪。修得好能得人天福報,修得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他也能超越六道輪迴,但是不能明心見性66。通教菩薩是離色見空性,他是執性昧相,執理昧事。他只是執著一個「阿」,他要破「彌陀」,連藏教菩薩修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等一切的善法他都要統統破除,他是滅相見性。但是通教比藏教有進步,藏教菩薩連空都不懂,壓根沒有空的概念。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究竟是什麼意思?
    牠吃的什麼東西?全是化學肥料、激素,就是讓牠膨脹。這東西能吃嗎?他告訴我,北京烤鴨三分之一是他們這個場提供的。   我回過頭來告訴我們的佛友們,鴨蛋不能吃,別說鴨不能吃,鴨蛋都不能吃。為什麼?牠不正常!所以現在人得了許許多多怪病,病從哪裡來的?古人說得好,病從口入。我聽臺灣同修告訴我,現在養豬,六個星期豬就賣掉被殺掉了,就長大了。在從前,要養十個月到一年,牠才能長那麼大,現在六個星期長大了。
  • 所謂佛法,即非佛法
    因為「如來」的意思是「如其本來」。「本來」是什麼?所有的哲學家都說:「真理是原本如此的,是只能發現、不能創造的。」自然科學及天文學家說:「宇宙是星雲,星雲由向心力凝聚成一個整體,溫度降低,就變成了固體。」也有人說:「世界是神創造的」,不管是星雲說或創造說,我都同意,但是有一件事實,你也應該同意:「世界原本不有」──沒有星球、沒有眾生,有什麼?
  • 一體不二即色即空,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色(相)和空(性)也是這樣,沒有性是不能顯現萬物的,沒有一切相又如何見到無相的性?性的本體即空,色的本體又何異於空呢?色和空是了無分別的,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即色即空。一法破,法法皆破,以此類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五蘊法如是,其它一切諸法莫不如是。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究竟是什麼意思?
    《心經》全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摩訶意為「廣大」,般若即「智慧」,波羅蜜意思是「到彼岸」,多為語氣助詞「了」。《心經》的譯本繁多,但流傳最廣的,要屬唐代玄奘法師翻譯的版本。它全文不過兩百六十餘字,被譽為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
  • 《心經》逐句解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裡的「舍利子」不是高僧圓寂以後化成的「舍利子」,而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這句從字面去理解:[色]與[空]沒有區別,[空]與[色]沒有區別;[色]的「本質」就是[空],[空]就是[色];[受]、[想]、[行]、[識]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