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雖然僅僅二百多字,卻是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也是一部大乘佛教佛弟子日常背誦的經典。這部經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很多不信佛的人也都很熟悉,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但未必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甚至很多人把這裡的「空」誤解為消極,什麼都沒有,把這裡的「色」當成美色,經常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當口頭禪,和別人開玩笑,諷刺佛教。這讓真正的佛弟子聽到,往往很尷尬,即使給他們解釋,也聽不進去,因為已經形成一種普遍的誤解了。
其實這句話跟消極與美色沒有半點關係,這句話最容易讓人誤解的,就是「色」和「空」這兩個字。
這裡的「色」,千萬不要誤認為是美色,佛法講的色,可以簡單解釋為一切物質現象、自然現象,凡是有形相的,都可以看作是色。
這裡的「空」,並不是空無所有的意思,佛法上講的空,是性空,而不是相空,是理空,而不是事空。這就好比我們晚上做夢,夢醒來就是一場空,當這不能否認夢的存在,性是空性,但現象還是存在的。再比如一切自然萬物,乃至於我們人的本身,無論時間長短,都是有生滅的,有生滅就是「空」,性是空,但不能說沒有,相還是有的,相就是「色」。
那如何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呢?這和老子講的「有無相生」有異曲同工之妙。
宇宙一切萬物,在佛法上講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在因緣和合而生,那在未生之前就本來沒有此物,在既滅之後也沒有此物。也就是說,在此物生後滅前,只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一個幻想而已,本來就沒有此物,佛教稱這一現象叫「緣起性空」。性是空,相是色,空不是真空,它能現相,色不是真色,它有生滅,這叫真空不空,妙有非有。
比如一本書,就是因緣和合而生,這個因緣由著作者、出版者、造紙者、印刷者等等若干人力物力合成,當這本書被焚燒成灰,就叫緣盡而滅。所以說這本書在生滅之間,不過是一時「假有」,如果沒有作者、紙張等等,哪裡還有書的實體可言?
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發是,不要執著於事物的假象,要看清事物的本質。只有破除我執和法執,才能達到轉迷為悟、離苦得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