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非同小可!幾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會背誦《心經》,即使他不能背誦《心經》,這四句他也能背誦,這是一句口頭禪。通教菩薩對「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他是離色見空性,所以他是執,叫什麼?執性昧相,執理昧事。他只是執著一個「阿」,他要破「彌陀」,連藏教菩薩修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等一切的善法他都要統統破除,他是滅相見性。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到底是什麼意思?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非同小可!幾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會背誦《心經》,其中,這四句是個口頭禪。這四句話就是講「如是我聞」;就是講「阿彌陀佛」;就是講「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就是講三個「如來藏」。那麼就這四句話,我們對照到通常講的藏、通、別、圓這個四教門來作一個比較。藏教菩薩從有門而入,執事昧理,執相昧性——他只見色,不見空。這個色,注意,概述為一切的萬法,包括後面的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不是有動相啊?有分別相、思維相都可以概括。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據說唐太宗李世民當年病入膏肓、即將逝去的時候,很是執著於自己所擁有的權勢地位,在閱讀了玄奘法師呈送的《心經》之後,方才釋然、含笑而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經》中最廣為人知的名句,有人將「色」理解為美色,把「空」解釋為虛無,美色就是虛無,倒也能說通,也頗含哲理意蘊,足以在人前賣弄一番。
-
《心經》略講二三: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五)
印順導師編《心經》科判 懸 論 一 釋經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二 釋譯題唐三藏法師玄奘譯正 釋 甲一 標宗觀自在菩薩甲二 顯義 乙一 正為利根示常道 丙一 法說般若體 丁一 修般若行 戊一 廣觀蘊空 己一 融相即性觀——加行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心經》逐句解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和色代表什麼?竟然大多數人理解錯了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此經書稱之為「心經」,是佛教在我國流行最廣泛的經書之一。上面那句經文,是觀世音菩薩在感悟宇宙人生之後,教育舍利弗說的話。但是很多人對此經文理解的比較膚淺,俗氣,大都認為佛教在勸誡人不要貪圖女色。
-
《心經》上的「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有什麼區別?
玄奘法師所譯的《心經》,正文共260個字,是最短的一部佛經。經文雖然短,內容卻很深刻,包含了佛法的核心內容,把佛教的要義,宇宙人生的真相講得極為透徹,所以這部經流傳很廣,很受佛弟子歡迎。這部經裡面有一段非常著名的經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對舍利弗的尊稱。舍利是印度的一種鳥,在中國也有,叫秋鷺鳥,它們的兩隻眼睛特別明亮,像秋天的露水一樣。舍利弗的母親長得很莊嚴,兩隻眼睛很亮,非常有智慧,所以取名叫舍利;生下舍利弗,跟她一樣聰明,也就是叫舍利子。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究竟是什麼意思?
《心經》全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摩訶意為「廣大」,般若即「智慧」,波羅蜜意思是「到彼岸」,多為語氣助詞「了」。《心經》的譯本繁多,但流傳最廣的,要屬唐代玄奘法師翻譯的版本。它全文不過兩百六十餘字,被譽為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心經》裡有幾句車軲轆話很出名: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一念不生,一念不滅這裡面有這麼一句話更是被人廣為傳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多人一提到這裡的「色」想到的就是「女色」,或者是「男色」。一說「色即是空」就想到色就是沒有,沒有也是色。就是說,很多人的認識只是用平常人的方式去認識佛祖所說的「法」,這是不行的。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沒有看下一句,你一定不了解它的真義
「色即是空」,這裡的「色」常常被我們理解為女色、美色和情色。甚至韓國還以此為名拍了一部軟情色片。其實此「色」非彼「色」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原本出自唐三藏法師玄奘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中這句後面緊接著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唐僧翻譯這篇經文時,字句非常簡潔,梵文原文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異空,空不異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
《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心經》雖然僅僅二百多字,卻是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也是一部大乘佛教佛弟子日常背誦的經典。這部經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很多不信佛的人也都很熟悉,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佛教:佛家講空 所以也叫空門 那麼什麼是空
佛家講不執著,講空,那什麼是空呢?空有五種:頑虛空,斷滅空,析法真空,體法真空,妙有真空。『心經』裡『五蘊皆空』的空是妙有真空,是實相,實相非相。真空非空。『色不異空』的空是頑虛空和斷滅空,是與有相對的空,東西來了就是有,沒有了就是空,有些人認為佛法就是把一切東西空掉,全沒有了。『空不異色』的空就是認為空是空,色是色,空色是兩回事,是析法真空。
-
《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
前幾天,有個朋友問我,《心經》中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要想明白這句話,不僅要結合整部《心經》來看,還要結合自己的修行來看。缺少其中的某一部分,都不會使你真正明白這句話。《心經》裡面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關於「五蘊」的問題。什麼是五蘊呢?也就是「色、受、想、行、識」到底是什麼呢?
-
「色即是空」什麼意思?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
《心經》上有這樣一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一些影視劇當中,我們經常會從一些出家人口中聽到「色即是空」,很多人其實都誤解了這句話,尤其是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這句話與「美色」沒有任何關係。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有時候心經就是神奇的咒語(當然,只有在你完全相信的時候),今天,我把這無上等等咒獻到您面前,望珍惜!(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究竟是什麼意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流傳很廣,很多不學佛的人也都知道,經常被引用,但真正能理解這句話的人,估計就不是很多了。真正能悟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你就不會再有那麼多執著了,夢境嘛!有就是無,無就是有,是一不是二,還執著什麼?
-
《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何理解?科學與佛學的解釋來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門修行中,叫不落二邊見,或者叫不二法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心經》。解釋如下:色指的是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中,用肉眼能夠看到的一切,包括人體本身。空不是指無,不是指什麼都沒有,而是指宇宙構成的一種狀態。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觀自在菩薩是在講這個世界存在的真實形式
我看到有網友問怎麼解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有一些網友在下面給的回覆裡引經據典,看得我這樣有一點佛法修養的人都頭大。所以,我打算也用點大家能聽懂的話解釋一下。經文如果和我們的生活沒有關係,讀它何用?另外我還會想談一談,這句經文我們怎麼應用在生活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