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自唐朝時期,佛教傳入我們中國後,越來越興盛,歷朝歷代的帝王們很多都是非常信奉佛教的,當時的國家統治者,很多都將佛教作為了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思想文化,利用這個宗教來讓百姓更加的安定,或者說安撫民心。我們都知道佛教有「四大皆空」之說,那麼這裡面的「四大」是指什麼呢?關於這個其實有不同的說法。
有人認為「四大皆空」是指佛教修行所達到的一種境界,一種大圓滿、大自在的般若境界。「四大皆空」是一種修煉達到極高修為的世界觀。「空」的意思並不是沒有,不是不存在,而是以我融入世間萬物,了悟宇廟人生。「空」不但不是無,正相反,「空」是萬有,但又無對待、無差別。以「我」之本身融合宇宙之真諦,融為一體而,隨萬物之緣。「四大」,原本是指佛教所認為的世界構成的根本元素或物態的現象。
小乘佛教認為,「地」、「水」、「火」、「風」是一切物質現象的種子。「地」以堅硬為性,支持萬物;「水」以潮溼為性,收攝萬物;「火」以溫暖為性,成熟萬物;「風」以流動為性,生長萬物。大乘佛教則認為,「地」、「水」、「火」、「風」雖然是物質現象的種子,但並不是世間萬物的真實面貌。四大是假非實、是幻非真。佛家以為一切「無常」,世間一切剎那變化,沒有常住不變,因緣所生的諸法也空無自性,所以以眾為我。無實無不變的自性本空是一種極高的智慧。
另一種說法是這樣的,佛教是以釋迦牟尼佛所證悟到的宇宙人生的法理宣示世間,目的是使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其中涉及到宇宙成因的根本法則,宇宙萬法的"真實原理″,即所謂"諸法實相″,即是《心經》所說的"諸法空相"。眼前一切,根本為"空″,即是說都無實性。"緣起性空″,一切法都是"因丶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本來無,畢竟空,不可得。但是此一宇宙"空性″,不要誤解為一無所有,它是一種原始狀態,是宇宙萬象的根本原理性,一切萬法卻無實性,都是生滅現象。只有宇宙本體有此永恆的"實性","不生不滅,不圬不淨,不增不減","能生萬法″。這種空性本身,就含具形成物質現象的"四大種(地丶水丶火丶風)″的特性。只要產生具備了特定的條件關係,即"因緣和合"了,它就顯示產生某種相狀。無因無緣,它就只是"地丶水丶火丶風"的空無相狀的"種性″而已。這裡須要注意,不要誤解,佛法所說的"地丶水丶火丶風",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四種物質元素。而是四大類"空性″。叫"地水火風四大種性",宇宙空性中所具備的能緣所因的"基因性″。只要不遇緣,它就不具地球的堅硬,不具大海的溼度,不具太陽的熱度,不顯氣體的流動性。
在佛法理論中的"地水火風"四大,是借名詞說理性,而不是直指我們所司空見慣的具體物質現象。是取其性相而喻理性。地水火風四大僅是物理性的一面,宇宙人生還有"精神"性的一面,所以全面概括,還有"地丶水丶火丶風丶空丶根丶識"七大的說法。
不管是幾大,四大七大八大,只要無因無緣,就不顯相,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想的說的做的,通統不會形成。緣聚則成,緣散則滅。萬法皆空,是說其無恆久存續的實性。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成住壞空。不論物質的精神的,一切種種現象,都不長久,都不永恆。唯有能生萬法的宇宙空性是根本是永恆。此一空性不是頑虛空,不是斷滅空,不是"空無″之空。而是"真如空性",含孕萬法,一切皆有,空有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空含妙有,一切自如如″。"空性″,"四大種性″,是宇宙萬法的本性。
不過有的人卻認為四大皆空是這樣的,佛家講四大皆空,四大是地水火風。怎麼會空呢?明擺著在那裡嘛,即使說不長久,也不能說空是吧?其實,四大皆空,另有一個解釋,可能很多人沒想過,我就我的認知說一下,不代表是真正正確的註解,只屬於我個人領會。空,並不是沒有,只是一個形容。空的一個近義詞,可以叫佛性,也可以是《道德經》說的道。
四大地水火風,歸根結底是佛性的顯現,也是道所造化形成。《心經》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也是講這五蘊是佛性顯現,佛性就是空的,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因此,描述的話,就是空,空靈無著,但再在處處,無不是佛性,無不是空。離開了佛性,什麼都不是。道德經說的道,也是萬事萬物,若離開道,就沒有存在。因為有這個道,源源不斷的能量提供,才可以產生我們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所以,要是僅是說四大皆空,空是沒有,是不長久,這是我認為還不是很周全的解釋。那麼,當我們認為空有道理,我們能證得空,應該就是證得真如佛性啦。並不是我們證悟到空,只是知道凡事有生滅不長久這麼簡單啦。
其實這些說法都有著共性,那就是說「四大皆空」其實是一種境界,至於是真的「空」,還是「不空」,全在個人的理解。小編認為一個人既然在世界上免不了跟人打交道,那麼就很難做到看破一切,也就很難達到這樣的境界了,想要追求這樣的境界,只能像那些神僧一樣放棄一切了。這一點相信很多人都難以做到吧!所以也就很難能夠有人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了,而那些達到了這個境界的人也因為真正的領悟了這樣的道理,也很少會出現在人世間了,他們或許更加喜歡清心寡欲的修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