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大皆空」究竟指的是什麼?

2020-12-13 國學講壇

佛教中經常提到四大皆空,不管我是不是學佛人,也許都聽過四大皆空這四個字。那到底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呢?四大到底是什麼?

我們先來看一看這裡的空是什麼意思?其實很多人都誤解了空的意思,空在佛教中是指一切變化不實的事物都是無自性的,都是會經歷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的,對於那些虛妄不實會生會滅的事物,我們就可以說是空的。

但空並不等於沒有,如果空是沒有的,那連因果、善惡豈不都是沒有的了?顯然不能這樣去理解。

很多人因為誤解了空的意思,甚至會走在歪了,如果把一切都想像成是沒有的,誰還去行善積德呢?所以對空這個字,我們一定要先去了解了才行。了解了空再去看什麼是四大?

佛教的四大,一般是指地、水、火、風這四種元素。這四種元素是構成物理世界的基本元素,就好像我們中國文化提到的五行、八卦,他們的原理都是類似的。

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以及金木水火土,這些都與地水火風相似,每一個字都代表了一種屬性,比如火與水,並不是專指水火兩種物質,而是一切具備了水、火這兩種形態的物質,都可以用這兩個字來概括。

比如熱的,紅色的,太陽,發怒這些都是火的一種形式,而我們世間一切物質的一切形態都離不開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也同樣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的。

我們每個人的生死,都是四大的分與合,生是四大的聚合,死是四大的分解,這就好像原子組合成分子,分子又分解成原子的道理差不多。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也就是代表了宇宙萬物一切因緣和合的事物都是空的,這裡的空也就是虛而不實的。在金剛經中佛說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道理也都差不多。

我們一切看到的事物,感受到的事物,都是一種因緣和合的相,這種相是我們無法把握的,因為今天我們看到的一切事物,到了明天、後天就會經歷成住壞空而變成其他的事物,所以一切事物我們都無法把握住。

佛說四大皆空,實際上是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於自己的身體,和身外的一切事物,因為凡是我們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的,都是虛而不實的。

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四大皆空,一切皆不可得。

金剛經說過: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句話我們也要知道,佛說一切皆空並不是要我們消極去面對一切,而是要我們不要去執著一切,但同時還要去做好我們該做的事情,雖然一切都是空的,但空本身也是一種真實的存在。

學佛要知道四大皆空還要知道世間的因果真實不虛,我們不是在空中去消極厭世,而是要在空中去積極入世,珍惜當下,努力過好每一天。感恩閱讀與分享。

相關焦點

  •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自唐朝時期,佛教傳入我們中國後,越來越興盛,歷朝歷代的帝王們很多都是非常信奉佛教的,當時的國家統治者,很多都將佛教作為了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思想文化,利用這個宗教來讓百姓更加的安定,或者說安撫民心。
  • 佛教的「四大皆空」不是什麼都沒有
    弘一大師(圖片來源:資料圖)編者按:自古以來,世人對於佛教就有諸多誤解,當然這些誤解也分不同情況。有些因為不懂佛教名相、義理,於是望文生義,理解不當乃至南轅北轍,卻以為這就是佛教;有些因為門戶之見(或者成見、偏見)太深,不肯虛心理解佛教文化,也就很難真正理解。比如「四大皆空」這個成語,確實源自佛教文化。但什麼是四大皆空(或者一切皆空)?四大皆空是不是什麼都沒有?且看弘一大師如何解答。
  • 四大皆空,六根清淨,講的是什麼?
    這個四大在佛教裡頭形容的是物質的這種狀態。哪四大呢?是地、水、火、風,這叫四大。它是這個物質世界裡,就是說它那個結構狀態。地是什麼?地是兼顧,承載,這稱為地大。水是什麼?流動,滋長,這叫水。火是溫度。風是什麼?是運轉。這是那個物質世界的四種元素狀態。
  • 【佛教常識】佛語「四大皆空」竟暗含宇宙真相
    一般人因為不認識佛教,再加上以訛傳訛,經常對佛教的思想義理,乃至名相用語等,產生許多誤解。譬如佛教所講的「四大皆空」,往往被世人誤以為酒、色、財、氣叫四大,因此戲稱那些不貪酒、色、財、氣的人是「四大皆空」。其實「四大皆空」是佛教對世界和人生現象及本質上的說明,它所蘊含的深奧義理,以及它與我人關係的密切,實非一般僅知追逐酒、色、財、氣之徒所能理解。
  • 佛家常說四大皆空,五蘊皆空,六根清淨是什麼意思?
    《漫談品禪》第26回我們常常看到影視劇中,僧人們常說:「出家人四大皆空,出家人六根清淨等」,在《心經》中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麼四大皆空、五蘊皆空、六根清淨分別是什麼意思?之間是否有聯繫?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學習。
  • 佛家說的四大皆空、六根清淨,是什麼意思?
    佛教之中,經常提及「四大皆空」和「六根清淨」的概念。那麼,「四大皆空」是哪四大,為什麼皆為空?「六根清淨」是哪六根,為什麼須保持清淨?1.四大皆空佛教所說的「四大」,乃是指構成世界的地水火風4種基本元素。佛教中的「四大」是從屬性上而言的,「四大」包括:堅性的地大,溼性的水大,暖性的火大,動性的風大。佛教的「四大」最早出現於佛陀所說的《四十二章經》:「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 真正的四大皆空是什麼,你知道嗎?
     提示:點擊上方"成功故裡"↑免費訂閱本刊成功導語有很多帶數字的成語我們經常使用,但是卻鮮有人知道這些成語的真正意思是什麼。如今,「三令五申」是再三地向下級命令告誡的含義。三姑六婆三皇,一般指燧人、伏羲、神農;五帝,一般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佛、道、儒不同的理解,體現三教理念的衝突
    雖然我們很多人平時以佛系自居,也經常說自己四大皆空,但對這類詞的具體含義還是了解的比較少的。四大皆空,出自佛教的《四十二章經》,意思大概是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空、虛幻的。《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種世界為虛的理論也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
  • 佛教的空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呢?
    佛教文化在中國不斷的傳播發展,一些佛教術語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極其賦予佛教文化特色的非【空】莫屬,如【四大皆空】,我們常在生活中會聽到【四大皆空】。在生活中沒有了解佛教文化的會以為,【四大皆空】代表的事酒、色、財、氣。
  • 佛教三寶指的是什麼?
    佛教三寶,也就是佛寶、法寶、僧寶,通稱「佛、法、僧」。佛教三寶是佛教教法與證法的核心。佛寶,指已經成就圓滿佛道的一切諸佛。要成就圓滿佛道,則必須修成佛身也佛德。佛身有三:法身、報身、應化身。法寶,為諸佛之教法,包括三個要素:以涅槃解脫,常樂我淨為體性(目標為清淨法身);以三十七道品為方便(三十七種修行方法);以八萬四千法門為調伏眾生的甘露法藥(傳授佛法的法門,可分為世界愁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究竟悉檀四類)。
  • 佛教貧僧、老衲、洒家分別是什麼意思?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和尼泊爾境內,一千多年前就已傳入我國。佛教在我國的大地上綻放出了璀璨的光芒,讓其一度達到最光輝的時刻,奠定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地位。我國佛教聖地眾多,其中五臺山、布達拉宮等都被尊為佛教祖庭。釋迦牟尼自創佛教以來,其門人弟子各地傳法,不斷演變出不同的分支,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自稱。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空又是什麼意思?
    那麼,四大皆空是不是指的地、水、火、風都是空無的呢?其實還不是的。有關四大,在《圓覺經》中有這樣的記載:「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意思就是我們的這個身體,是由地、水、火、風這四大組合而成的。那麼,這個身體是空的嗎?不是的。在《心經》中這樣一句話:「照見五蘊皆空。」這裡,又將人的身體比作五蘊所構成的。
  • 弘一大師:「四大皆空」不是啥都沒有 而是樣樣都有
    編者按:自古以來,世人對於佛教就有諸多誤解,當然這些誤解也分不同情況。有些因為不懂佛教名相、義理,於是望文生義,理解不當乃至南轅北轍,卻以為這就是佛教;有些因為門戶之見(或者成見、偏見)太深,不肯虛心理解佛教文化,也就很難真正理解。比如「四大皆空」這個成語,確實源自佛教文化。
  • 你知道「五蘊皆空」中五蘊指什麼嗎?
    那麼其中「五蘊皆空」的「五蘊」到底是指什麼您知道嗎? 五蘊的「蘊」是梵文的音譯,意義是積聚或者和合。佛教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個體也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 五蘊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在五蘊中,除了第一個色蘊是屬物質性的事物現象之外,其餘四蘊都屬五蘊裡的精神現象。
  • 佛教中講的慧根,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
    那麼問題來了,人的智慧,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楞嚴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這裡的慧,就是指人的大智慧。這裡的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它是一個有序的過程。一個人要想擁有智慧,就要先做到戒。如果戒都做不到,就無法生發出智慧來。很多人以為,佛陀說的戒,指的就是佛教中的戒律。其實不然。
  • 佛教中的「六根清淨」是指什麼?
    在佛教中為什麼要強調「六根清淨」呢?而且這「六根」又是指代什麼呢?佛教中把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把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塵,而且認為六根與六塵是有所相連的,這樣就會產生種種欲望、煩惱乃至罪孽之事。
  • 佛教:天天念「四大皆空」,到底什麼是空性?看完你就明白了!
    經常有人把「四大皆空」掛在嘴邊,是啊,萬法都是空性的,比如,我們來看一根細羊毛。對於我們的肉眼而言,一根細羊毛已經是觀察的極限了,但還可以把這根羊毛切成很多猶如微塵般大小的段落。這其中的一份,已經不能稱之為羊毛了。把微塵般的段落再往下分,直到盡頭不能再分(即變成空性)為止,剩下的是什麼呢?請注意,最後的結果是最關鍵的。
  • 佛教常識:「福田」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又該如何種植「福田」?
    ——《優婆塞戒經》大多數人接觸佛教之後知道的第一個詞就是「福田」,因為無論是寺院的師父,還是寺院常住的師兄,總是會說「福田」二字,總是跟我們說要廣種福田。但是,什麼是「福田」呢?福田又該如何去「種植」呢?
  • 佛教中的三寶,主要指的是什麼
    我們在沒有具體解釋三寶的種類之前,首先來了解一下三寶的大體含義:佛教中所說的三寶主要是指佛、法、僧這三寶。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的意思;法的字義解釋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 意思是每一事物必然有它特有的性質和相狀,有它一定軌則,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什麼物質。
  • 道教「可娶可嫁」,而佛家卻要「四大皆空」,這是為什麼
    在東漢時期,張道陵創立了華夏大地上影響最大的本土宗教道教,天機巧合的是從印度遠道而來的佛教也是在這個時候傳入到了中國。兩大宗教在中華大地上都已經發揚了將近兩千多年的歷史。而佛教相比較就簡單的多了,誕生於尼泊爾境內的佛教在印度發揚光大,後來傳入中國後的本土佛教其實和印度佛教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不過經過本土同化後反而在華夏這片地方發展的更為壯大,近到繁華的都市遠到偏遠的山村,幾千年的宣揚已經使得佛教的寺廟遍布了神州大地的每一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