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識】趙樸初:佛教所說「緣起」是什麼意思?

2021-02-08 騰訊佛學

新朋友可點擊本文標題下「騰訊佛學」,查看微信帳號並加關注,點擊【查看歷史信息】閱讀之前發送內容~

佛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釋迦牟尼當初出家的目的是為了尋求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當時印度許多教派都是有最後解脫的理想的。佛教教義的基本內容簡單地說來,就是說世間的苦(苦諦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諦或稱集諦Samudaya-sacca),說苦的消滅(滅諦Nirodha-sacca)和滅苦的方法(道諦Magga-sacca)。佛教經籍非常繁多,其實不超出這四聖諦(Cattqri-ariya-saccqni,諦的意義就是真理),而四諦所依據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Pawiccasamuppqda)。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

什麼是緣起?(圖源網絡)

緣起是什麼意思?

「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簡單地說,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對)的互存關係和條件,離開關係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因(Hetu)、緣(Paccaya),一般地解釋,就是關係和條件。佛曾給「緣起」下了這樣的定義:「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四句就是表示同時的或者異時的互存關係。(文:趙樸初)

歡迎訪問騰訊佛學:http://foxue.qq.com,或者安裝「騰訊新聞」客戶端,添加「騰訊佛學」頻道,隨時隨處了解佛學內容。

特別提示:

新朋友可查找公眾帳號:騰訊佛學,或者搜索微信號:rushidao_qq,關注騰訊佛學官方微信,收聽和轉發每日精彩佛學內容,積福德,開智慧。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相關焦點

  • 佛教所說「緣起」是什麼意思? ※ 佛教·常識
    佛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佛教教義的基本內容簡單地說來,就是說世間的苦(苦諦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諦或稱集諦Samudaya-sacca),說苦的消滅(滅諦Nirodha-sacca)和滅苦的方法(道諦Magga-sacca)。佛教經籍非常繁多,其實不超出這四聖諦(Cattqri-ariya-saccqni,諦的意義就是真理),而四諦所依據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Pawiccasamuppqda)。
  • 聖凱法師: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的內涵與意義
    《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揭示了佛陀重視人間的根本精神。《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闡明了佛法與世間的關係。(注釋4) 因此,要正確理解趙樸老「人間佛教」的內涵與意義,必須綜合《佛教常識答問》和《中國佛教協會三十年》兩個文獻進行整體的闡釋。
  • 佛教中所講的緣起是什麼意思?緣起有什麼意義?
    緣起論認為世間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為法),既非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歸於烏有,「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的因果定律,稱之為「 緣起 」。佛教緣起的定義  要明白佛教的義理,就必須從緣起論開始。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來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則,所謂「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 【佛教常識】緣起是什麼意思?
    『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
  • 怡藏法師:中佛協人間佛教思想研究基地的緣起
    編者按:2020年11月29日,中國佛教協會人間佛教思想研究基地揭牌儀式在浙江佛學院(總部)舉行。浙江省佛教協會會長、浙江佛學院院長、雪竇山資聖禪寺方丈怡藏法師介紹基地有關情況。他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佛教協會自趙樸初會長始就一直倡導「人間佛教」的道路,人間佛教思想已經成為中國佛教界的主要指導思想。
  •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自唐朝時期,佛教傳入我們中國後,越來越興盛,歷朝歷代的帝王們很多都是非常信奉佛教的,當時的國家統治者,很多都將佛教作為了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思想文化,利用這個宗教來讓百姓更加的安定,或者說安撫民心。
  • 聖凱法師:趙樸初「佛教是文化」的再思考
    南京大學哲學系聖凱法師在第一場學術報告會上發表了題為《趙樸初「佛教是文化」的再思考》的主題演講。摘要如下:趙樸老作為中國佛教領袖、社會活動家、作家、詩人和書法大師,他將佛教、社會、文化圓融於自己的生命中,於是拈出「佛教是文化」,試圖讓佛教找到一個植存於社會的根基。趙樸老逝世後,這一論點引起很多討論與爭議。
  • 佛教的空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呢?
    其實不然,酒、色、財、氣,這四大是佛教必須去除的根本習氣,去除了這四大減少了欲望,也就少了非常多的煩惱。那麼到底空是什麼意思,又有什麼含義呢?空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呢?而在佛教文化中【空】是非常重要的的,根本沒有。佛陀證道後的理論中提到最重要的一點【緣起性空】,每一件緣起事物的本質都是【空】的,根本沒有實際的一個我存在,這種特性的【空】並不是沒有,只是我們看不到它的作,佛陀為了善巧方便故說【空】。例如:一個杯子裝滿了水,杯子只是杯子水只是水,杯子如果沒有空的特性那麼水一倒進去,就溢出來了。就算杯裝滿了水也不能改變杯子的特性是空的。
  • 憶趙樸初:人間佛教人間修 慈悲喜舍願悉成
    趙樸初,1907年11月5日生於安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因病於2000年5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 佛教的「因緣」與我們所想的不同,一般人不了解是什麼意思
    之前一善行說聊過緣起論,它是佛教的基礎核心,是學佛人應該了解的。而今天說的十二因緣,是佛陀通過緣起論,對人生進行分析後,以緣起論為基礎,將人生分為十二個彼此互存的因緣,是對緣起論的衍生!十二因緣分別是什麼?
  •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自題寫的中國佛學院學院院訓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自題寫的中國佛學院學院院訓:多聞多思,知恩報恩。中國佛學院是中國佛教界的最高學府,是培養中國佛教專門人才的高等學府,是國家宗教事務局批准設立的一所全國性的漢語系高等佛學院。屬於中國佛教協會直接領導,佛學院的教學事務、行政事務等由院務委員會相關部門負責。中國佛學院是在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三年後創辦的,它始創於一九五六年,位於北京市法源寺。中國佛學院教育學歷層次有本科和碩士,本科學習四年,限額三十名學生。
  • 如是因,如是果,一起來看看「十二緣起」吧!
    《阿含經》中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這一期,將為大家帶來趙樸初《佛教常識問答》中「十二緣起」的教義講解。答:佛教的緣起論主要是以人生問題為中心來談的。對人生問題一般說十緣起或十二緣起。「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簡單地說,身口意所造的善業惡業對招引自己的後果潛伏著一種力量叫做「有」。有了業力為緣,必然有後果的生與死。「有」又是緣什麼而起的呢?有的緣是(4)取(Upqdqna)。取是追求執著的意思,追求色、聲、香、味、觸五欲,執著可愛事物為我所有,這叫做取。由於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執著,就能引發身口意三業的活動。
  • 《佛教常識答問》:佛教常識大全
    摘自:趙樸初  著 《佛教常識答問》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年2月 閱讀提示:本書是學習佛教知識的最通俗讀本,了解佛教文化的首選入門書。
  • 佛教的基本常識和禮儀
    佛教,是最成功的外來宗教,每個人都耳熟能詳,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個佛教,甚至於佛教內部對佛教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門、各抒己見,佛教浩如煙海、博大精深,虔誠的僧侶窮其一生也不一定能理解吃透,本人非研究佛教的人,所以就更不敢妄言,只是整理歸納一下佛教的一些基本常識,如有錯誤還望指正。
  • 佛教中所講的「無常」「無我」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所講的「無常」「無我」是什麼意思「無」即沒有的意思,佛教提出無常無我的觀念是告訴世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事物是永恆不變的。大海會變成河流,山川會變成海洋,一切的事物沒有任何一種是永恆不變的,正是因為他會變化,才會給我們帶來痛苦,我們的生命會經歷死亡,家人也會離我們而去,你越是想要抓住什麼,而這個東西就會傷害你越深,「無我」也是這麼一個過程,不僅一種事物的形體不會永存,就連精神也會隨之消失,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常存的生命精神的主體。佛教的「無常」「無我」的觀點的提出都是來自於緣起論和五蘊論為思想基礎的。
  • 佛教常說的禪茶一味到底是什麼意思?
    佛教禪師多數會喝茶,禪宗有「吃茶去」的公案。故此,有禪茶一味的說法。大家的看法@六點半先說茶,拋開茶複雜的品種,種植,製造,保存工藝不談。僅說如果要品茶,就是一個複雜專業的技術活,除身體各感知器官(眼耳鼻舌身)要非常敏銳外,就必須專注。專注到一定程度的品茶者就靠近止觀的止(定)了。(不了解止觀的朋友可以點擊這篇文章-
  • 想要明心見性,就要懂得佛教中的不二之法是什麼意思?
    佛教文化中,因為地域文化的差異,以及文字般若的不同,所以,我們在看許多經典中看到的文字經典不一定能領會。也或者說每個人領會的可能也有不同,就比如我們常見一些大德講的不二法門,佛家經典中提到的不二之法,有些人就不理解,所以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教中的不二之法到底是什麼意思?
  • 【佛教常識】沙門是什麼意思?
    沙門是什麼意思?沙門(Śrmaṇa),翻譯為勤息,勤是勤修智慧,息是息滅煩惱,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原為出家修行者的總稱,包括外道修行者,又作娑門、桑門、喪門、沙門那。在佛教中出家的,常以「釋子」作為區別,稱為「沙門釋子」,使人一聽,便可知道這是佛教的出家人。  注維摩經曰:「肇曰:沙門,出家之都名也。
  • 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這些佛教用語什麼意思,有何聯繫
    這三個成語都是佛教用語,他們是什麼意思,他們之間又有何聯繫呢?一、六根清淨「六根清淨」是我們經常用來形容出家人的一個成語。當然,如果一個在家人如果能夠做到不為外物所惑,也可以說是六根清淨。不管出家還是在家,心若向道,即是修行。中國曾經的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就是一個在家的居士,可是佛學修為卻是很多出家人所不能及的。
  • 佛教教義之總持是什麼?
    佛教的經典,可以說是浩如煙海,什麼才是佛教的根本教義呢?記錄在哪部經典當中呢?佛教的根本教義,就是一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句話,出自《增一阿含經》。用阿難尊者的話說「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一句話統攝了大、小乘所有法要。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