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因,如是果,一起來看看「十二緣起」吧!

2021-02-19 上海玉佛禪寺

《阿含經》中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這一期,將為大家帶來趙樸初《佛教常識問答》中「十二緣起」的教義講解。

答:佛教的緣起論主要是以人生問題為中心來談的。對人生問題一般說十緣起或十二緣起。十二緣起是:無明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緣、生緣、老死緣,現在簡單地解釋一下。

(1)老死(Jarq-maraza),這是觀察人生的起點,老死憂悲苦惱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緣何而有老死憂悲苦惱呢?是由於有(2)生(Jqti)。如果沒有生,則沒有老死,也沒有憂悲苦惱。生的條件雖有種種,但是最重要的條件是(3)有(Bhava)。「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簡單地說,身口意所造的善業惡業對招引自己的後果潛伏著一種力量叫做「有」。

有了業力為緣,必然有後果的生與死。「有」又是緣什麼而起的呢?有的緣是(4)取(Upqdqna)。取是追求執著的意思,追求色、聲、香、味、觸五欲,執著可愛事物為我所有,這叫做取。由於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執著,就能引發身口意三業的活動。

取又以(5)愛(Tazhq)為緣。愛的簡單解釋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動的本源力。有生命欲才有追求執著,有追求執著才有種種身口意的活動而有業力的存在,招引生死之果。所以愛、取、有同是生死的因。說到這裡,已經說明了惑、業、苦的因果關係。

為了進一步考察生命欲(愛)之所以發生,則必須說明(6)受(Vedanq)、(7)觸(Phassa)、(8)六入(Sa=qyatana)的關係。受是感覺,即對客觀境物所起的快感(樂受)、不快感(苦受)或不苦不樂感(舍受)。由於苦樂的感覺,激發和衝動著生命的欲求。感覺來自外界事物刺激的反應,所以依存於觸,觸是根、境、識三者會合而有的心理活動的開始。如眼(根)對紅色(境)時,紅色剌激眼根,因而司掌視覺的眼識生起活動。

根境識三者會合,才發生紅色的觸(反應),所以觸依存於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傳遞色、聲、香、味、觸、法(法,即前五種事物遺存下來的印象,是意根的對象)六境的機能。再進一步考察六入依何存在的問題,因而說到(9)名色(nqma-r[pa)。名色的意義前面已經講過,即身心(色、受、想、行、識五蘊)合成的組織。六根是依存於身心全體組織的東西,有名色所以有六入。名色又以何為緣呢?

名色又依存於(10)識(Vi``qza)。識雖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當作認識體來看,識乃是它的中心的東西。識對境(認識對象)有總了別作用,使境增加明顯,使根增長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領導。所以名色全體的成立,依存於識,但是識又依存於名色。因為有境對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幫助發生,才有識的現起,識不能離開名色而獨立。所以識與名色的關係,是互相依存的關係。

以上所說是十緣起,如果就人們現實的活動的條件來觀察,十緣起已經全面了,但如果說明生死何以無窮的原由,則又有行和無明二緣,共十二緣起。

(11)行(Sankhqra)。「行」的意義與「有」相同。從現在身口意造作的業來看它潛伏著引生後果的力量叫做「有」,從現在已經成熟的果來看過去所造的業叫做「行」。識與名色,是現在已熟的果,是依存過去的行而生起的。由於過去無始以來「行」的反覆,積習成性,隱然有種力量支配著行為,所以生死苦惱現象聯綿不斷。

行又依存於(12)無明(Avijjq)。無明是對一切法緣生故生、緣滅故滅、無常、無我的真實相不認識,特別對自己身心只是因緣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覺,以為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作主宰的我。由於「我」的執著,所以對境而有樂受、苦受、舍受,而起貪嗔痴等煩惱,而造種種善惡業。所以人們的生死痛苦的本源畢竟在於無明。

十二緣起歸納起來仍不外乎上面所說的惑、業、苦的關係。無明、行是過去無始以來的惑和業,招致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的苦果;愛、取、有是現在的惑和業,招致未來的生、老死的苦果。這些都是「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內容,也就是四諦中苦諦和集諦的內容。

(未完待續,這一期為大家帶來了「十二緣起」的教義講解,下期將具體解讀什麼是「涅槃寂靜」。)

內容來源 | 趙樸初《佛教常識問答》

編輯 | 靜秋

設計 | 靜秋

攝影 | 儒文、曉峰

責編 | 明月

相關焦點

  • 佛法小知識52:十二緣起是什麼?
    在佛教的世界觀中,世間萬有皆因「緣起」,而緣起還分為十二種類別,它們被稱作十二緣起。十二緣起又叫做十二因緣、十二有支,它的具體內容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也經常去掉無明與行而講後面十種緣起。
  • 想好好了解佛教十二因緣,可閱讀玄奘大師翻譯的《緣起經》
    十二因緣也叫十二緣起或者十二有支,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玄奘大師翻譯的《緣起經》就是專門講十二緣起的,總共一卷,才一千字左右,非常短。
  • 四種緣起——佛教對宇宙萬法的詮釋
    如此惑、業、苦三道輾轉循環,互為因果,構成了業感緣起。所謂三世因果、十二因緣觀即由此而來。例如:有人因無明而起嗔恚,即為「惑」。由之而最終舉刀殺人,即為「業」行。由此業行而牽引未來之苦果,是一具之緣。由於其業行感招了未來之苦果,於其業果成熟時,則以苦果之身,再起惑造業,又招他世之苦果,此為又一具之緣起。
  • 【佛教常識】緣起是什麼意思?
    『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
  • 緣起性空有什麼含義
    緣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間上的森羅萬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一人一物,乃至微麈沙礫等,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因此,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有」,都是緣起而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  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從因果法則的六條定律來看,「緣起性空」有如下解釋:  1、果從因生:緣起的先決條件是「因」,有「因」再加上「緣」,條件具足,才能生「果」。「因」是生起萬事萬物主要的、內在的條件,是生果的直接力;「緣」是外在的條件,能助因生果,是生果的間接力。
  • 智誠堪布:《緣起贊》第1課筆錄
    緣起從字句理解就是依緣而生、依緣而起,講緣起的時候,第一個一定是簡別了無因,不可能是無因、不依靠因緣而起自己產生了。緣起直接排除了無因,無因生是不可能的事情,緣起是依緣而生、依緣而起;第二個是必須要排除非因非緣,不是這個因不能產生這個果,這方面就排除了一些眾生也覺得有緣起,比如殺生獲得安樂,這不是真實獲得安樂的因。
  • 《緣起贊》輔導音視頻講記 第1課
    首先從道理上了知、見到了緣起,然後從修行上入手。第一我們自己要對於緣起性空的正所緣本身好好地去觀修,這是一切萬法勝義緣起的本性;第二要證悟勝義緣起,除了觀修空性緣起之外,還需要藉助其他的緣起,如守戒律、做善法、積資淨障,包括我們修上師瑜伽等等緣起都要用上。緣起就是這樣,只要緣具足了,果一定會起。如果你的緣不夠,果就不起。
  • 這幾個火龍果品種的栽培小知識,一起來看看吧
    文/養殖技術【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這幾個火龍果品種的栽培小知識,一起來看看吧在咱們日常生活中,很多朋友都喜歡吃火龍果,而火龍果作為一種南方的水果,以前在北方是很少吃到的,現在科技發達了,在北方吃到火龍果也是很平常的事了,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下火龍果的品種
  • 來看看這份百度如流實測吧
    來看看這份百度如流實測吧) 今年因疫情而崛起的工作平臺多種多樣,用AI技術打造的工作平臺是什麼樣子呢?聽說如流給出了答案。在12月23日召開的「百度如流智會2020」上,如流全面升級為新一代智能工作平臺,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它的體驗如何。
  • 唐思鵬先生:唯識學建立之緣起
    一、佛陀時代唯識學的最初出現與建立(一)教分三時根據《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中說,世尊說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佛陀在菩提樹下順逆觀察十二緣起,徹悟諸法實相而圓滿成佛,成佛之後到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為憍陳如等諸聲聞比丘轉四諦法輪。所以《賢愚經》卷六說:「佛初得道,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廣度眾生。」
  • 中國本宗的緣起傳承
    我們看看中國本宗的緣起傳承,這地方有四大段,先看第一段,玄奘大師:[唐代高僧,玄奘大師,幼年出家,初學律典,後習俱舍,成實等論,因嘆眾師所論不一,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可適從,乃誓遊天竺,以問惑辨疑。]
  • 緣起咒的意思是什麼?
    這個緣起咒翻譯出來,第一句話就是「諸法從緣起」,所有的法都是從因緣中產生的。諸法,所有的法;法是什麼?法就是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都是從因緣生起,沒有一個不需要因緣的,所以「諸法從緣起。」第二句就是「如來說是因」,如來就是佛,佛說了萬事萬物的因。萬事萬物生起的時候,它的因是什麼?它的緣是什麼?佛說不是造物主、不是萬能神、不是無因無緣,而是有因有緣。
  • 諸大德開示緣起咒的重要
    因此緣起性空是佛陀教言中最主要的竅訣,是無死的甘露,是能摧毀黑暗的一盞明燈,是斷除分別念和邪宗的銳利寶劍,是醫治煩惱痛苦的妙藥。緣起咒的誦讀內容:嗡耶達兒瑪黑德抓巴瓦、黑敦得堪達塔嘎多哈雅巴達、得堪匝友呢若達、誒旺巴德瑪哈夏兒瑪納、所哈。緣起偈總攝佛說四諦法:其初二句「諸法從因起,如來說其因」攝四諦的初二諦:法=苦諦、因=集諦。
  • 如幻人生,本無風雨也無晴
    有如水石之交難以相融、墨溶於水則相融為一體。因此,唯入佛法不二法門才能悟性相一如之實義;圓頓是指唯有圓滿、圓融之法才有瞬間頓悟的可能。如上文所說的本源處所,若以直線思維逆流而上、追根朔源,應當見本性之源頭住所,然卻覓真心不可得。若見圓相之任意一點,終點亦即起點而無始無終,當下開悟,當下便見真心,當下便現真性妙用。二、解如幻之義當見真心本來面目。
  • 緣起性空與無我是什麼意思?淺釋無我和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說穿了,就是一切都是屬於因緣和合。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是有因有緣,然後才會有果。因加上緣才會結成果,所以如果沒有因,也就等於沒有了開始。因為有了「因」,它才漸漸地變成「有」。這是一個從無到有,再到後來回歸到「無」的過程。因為「果」也在生滅法則之中,「果」消失了之後,最終還是再回到沒有。
  • 佛學基礎: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1)無明:就是不明,乃貪嗔痴等一切煩惱的總稱。於緣起性空無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執著,自出生以來,便一直伴隨著我們,從沒一刻相離,令我們無法了解事物的真相,此謂"無明"。(2)行:造作諸業,指一切行為,即由於無明所造的善惡業。(3)識:業識,此識隨業受報,為過去業力所驅,挾持所造善惡種子而來投胎。
  • 白蛇緣起片尾曲是什麼歌 周深緣起完整歌詞介紹
    白蛇傳,是我國民間經典的傳說故事,目前這個故事已經被拍成了動漫電影,來看看白蛇緣起片尾曲是什麼歌?《白蛇:緣起》片尾曲是什麼歌:  據悉,為《白蛇緣起》獻唱片尾曲的正是憑藉一曲《大魚》走紅網絡的音樂人周深,而這首片尾曲的歌名也是《白蛇:緣起》的副標題《緣起》。
  • 十二因緣法
    免費訂閱 點上方藍色字 我家法王作為修行人應當知道十二因緣法——緣起法的真理。我們生命的輪迴,流轉門是什麼現象?
  • 《如懿傳》蘭因絮果花開花落自有時,物是人非如懿因愛執著
    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閱讀新的一期,今天我們來談《如懿傳》中的女主如懿,她的扮演者是周迅,劇中的她和弘曆是青梅竹馬,在入宮選秀之時年少的弘曆不顧熹貴妃的反對想要選如懿為自己的嫡福晉,由此可見弘曆當時是真心愛著如懿的。
  • 何謂「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其內容以十二個條件說明緣生緣滅的道理。「因緣」二字,換為現代語是:關係和條件。就一件事物說:它與其他事物都有關係,也可與其他事物互為因果。就個人來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都有相輔相成相互支持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