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好好了解佛教十二因緣,可閱讀玄奘大師翻譯的《緣起經》

2020-12-23 半榻清涼

十二因緣也叫十二緣起或者十二有支,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玄奘大師翻譯的《緣起經》就是專門講十二緣起的,總共一卷,才一千字左右,非常短。不過這部經的知名度似乎並不高,我們耳熟能詳的是玄奘翻譯的《心經》,這根中土崇尚大乘的文化有很大關係。

緣起法是佛教理論的基礎,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現在很多人因為學大乘就輕視原始佛教,這實在是很可惜的。根基不牢,如何能走得遠?

世人紛爭,恩怨難了,皆因缺乏慈悲之心,以缺乏慈悲,故我執為上,稍有不合,貪嗔即起,而後苦果亦隨之。唯菩薩與佛知眾生一體,由此而生不忍眾生苦之大悲心,大誓願,力救眾生脫離苦海,故有苦、集、滅、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緣。

《緣起經》這麼短,建議大家直接背上,無事之事可以默念,原文如下(經中苾芻就是比丘的意思: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無量無數聲聞、菩薩、天人等俱。爾時,世尊告苾芻眾:吾當為汝宣說緣起初差別義,汝應諦聽,極善思惟,吾今為汝分別解說。

苾芻眾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佛言:云何名緣起初?謂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起愁嘆苦憂惱,是名為純大苦蘊集,如是名為緣起初義。

云何名為緣起差別?謂無明緣行者,云何無明?謂於前際無知,於後際無知,於前後際無知;於內無知,於外無知,於內外無知;於業無知,於異熟無知,於業異熟無知;於佛無知,於法無知,於僧無知;於苦無知,於集無知,於滅無知,於道無知;於因無知,於果無知,於因已生諸法無知;於善無知,於不善無知;於有罪無知,於無罪無知;於應修習無知,於不應修習無知;於下劣無知;於上妙無知;於黑無知,於白無知;於有異分無知,於緣已生或六觸處,如實通達無知。如是於彼彼處如實無知,無見無現觀,愚痴無明黑闇,是謂無明。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謂身行、語行、意行,是名為行。

行緣識者,云何為識?謂六識身,一者眼識,二者耳識,三者鼻識,四者舌識,五者身識,六者意識,是名為識。

識緣名色者,云何為名?謂四無色蘊:一者受蘊,二者想蘊,三者行蘊,四者識蘊。云何為色?謂諸所有色,一切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此色前名總略為一,合名名色,是謂名色。

名色緣六處者,云何六處?謂六內處:一眼內處,二耳內處,三鼻內處,四舌內處,五身內處,六意內處,是謂六處。

六處緣觸者,云何為觸?謂六觸身:一者眼觸,二者耳觸,三者鼻觸,四者舌觸,五者身觸,六者意觸,是名為觸。

觸緣受者,云何為受?受有三種,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名為受。

受緣愛者,云何為愛?愛有三種,謂欲愛、色愛、無色愛,是名為愛。

愛緣取者,云何為取?謂四取:一者欲取,二者見取,三者戒禁取,四者我語取,是名為取。

取緣有者,云何為有?有有三種,謂欲有、色有、無色有,是名為有。

有緣生者,云何為生?謂彼彼有情,於彼彼有情類,諸生等生趣,起出現蘊,得界、得處、得諸蘊,生起、命根出現,是名為生。

生緣老死者,云何為老?謂發衰變,皮膚緩皺,衰熟損壞,身脊傴曲黑黶間身,喘息奔急,形貌僂前,憑據策杖,惛昧羸劣,損減衰退,諸根耄熟,功用破壞,諸行朽故,其形腐敗,是名為老。云何為死?謂彼彼有情,從彼彼有情類,終盡壞沒,舍壽舍暖,命根謝滅,棄捨諸蘊,死時運盡,是名為死。此死前老總略為一,合名老死,如是名為緣起差別義。

苾芻!我已為汝等說所標緣起初差別義。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聲聞、菩薩、天人等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得未曾有,信受奉行。

相關焦點

  • 佛教通史 006-因果的河流-十二因緣
    這就是「集諦」裡的第二大部分——十二因緣說。十二因緣說又叫:緣起論,是佛教的一套獨創理論。佛教立宗以來,每五百年,所有的概念會為之一變,基本上會把前期所有的立論推倒,包括「人生是苦」這麼基礎的概念,在大乘裡都有含混的否定。但,有一個事情從來沒有被推倒過,就是「因緣說」。不光因緣說沒有被推倒,它甚至被宣稱為整個佛教大廈哲學理論的基石。
  • 佛教的「因緣」與我們所想的不同,一般人不了解是什麼意思
    之前一善行說聊過緣起論,它是佛教的基礎核心,是學佛人應該了解的。而今天說的十二因緣,是佛陀通過緣起論,對人生進行分析後,以緣起論為基礎,將人生分為十二個彼此互存的因緣,是對緣起論的衍生!十二因緣分別是什麼?
  • 中國本宗的緣起傳承
    那麼這個地方是說明這個玄奘大師,去印度參學的一個因緣,他為什麼去印度參學呢?他不是為了好玩,他是真的產生了障礙,產生疑惑,說唐代的高僧玄奘大師,他出家以後,先學比丘戒,後來學了小乘法,俱舍,成實等論,那麼當然他後來也學了大乘法。
  • 宏明法師: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 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
    、香港觀宗寺方丈宏明法師向本次論壇提交論文《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本文試從佛教的角度,依據佛陀教義中最基本的理論元素──四聖諦和十二因緣,嘗試探討佛教的生死觀並略述由此開展出來的生命教育。 1、佛教看人之生與人之死 (一)四大五蘊假合的生命體 據說東晉時期著名佛學家僧肇大師曾作過一首詩:「四大元無主,五陰悉皆空。將頭迎白刃,猶如斬春風。」
  • 佛說:十二因緣是什麼意思?佛教十二因緣解讀
    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淨,堪為法器。」亦作「 十二緣起 」。佛教「三世輪迴」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緣起,構成三世兩重的因果關係。
  • 宗志法師《十二因緣》講座精彩分享(附視頻)
    12月9日下午,六榕寺首屆居士班的第七周課程開講,宗志法師為大家講授《十二因緣》。這是宗志法師第二次蒞臨佛學班講課了。第一次在11月19日,為大家講授《佛教緣起觀》,法師深入淺出的講課風格,讓學員法喜充滿、意猶未盡。在學員的祈請之下,法師再度從千裡之外,專門來為佛學班學員授課。
  • 玄奘唯識法相宗體系的構建,除佛教因素外是更深層次的邏輯學試探
    玄奘大師自那爛陀寺歸來以後,將世親無著兩位菩薩闡揚的唯識思想帶入了中原,並且結合了他畢生所學創立了中國本土的唯識學派,也就是"唯識法相宗"。除卻"有、空、中道"的三時判教之外,唯識法相宗最大的理論特點就是調和了"阿賴耶識"與"如來藏"之間的關係,但它同時又有著相當激烈峻峭的單刀直入的"可破可立"的特點。
  • 偉大的唐朝翻譯家玄奘,及其停止翻譯後的歲月
    一、偉大的翻譯家玄奘和他的成就玄奘既是佛教大師,也是我國古代佛經四大翻譯家之一,在世界翻譯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了玄奘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唐貞觀十九年(645年),46歲的玄奘自印度歸國,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相當於唯一的國立翻譯學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
  • 佛法小知識52:十二緣起是什麼?
    在佛教的世界觀中,世間萬有皆因「緣起」,而緣起還分為十二種類別,它們被稱作十二緣起。十二緣起又叫做十二因緣、十二有支,它的具體內容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也經常去掉無明與行而講後面十種緣起。
  • 佛教:為什麼每天都要持誦早晚功課?真正的意義你知道嗎?
    《俱舍論頌疏》講解(十七)我們學習佛法,首先要多多了解法相,多多學習教法,對三藏十二部教理雖然不能夠精通,最起碼的要對佛法沒有懷疑,這樣才能夠生起真實的信心。我們不要認為修一切法空,就是坐在那地方,其他都不要的,都是空的,不要!那就錯誤了。
  • 淺談佛教因緣法,佛教說一切法由「因緣」而起,那因緣又何意呢?
    淺談佛教說一切法由「因緣」而起,是佛陀教導我們的積極人生觀,那因緣又何意呢?佛家主張因緣法,即「萬法唯心所造,因緣而起。」因緣又何意呢?而佛教則認為,這個問題說不清也道不明,它就是因緣法。對於基督教這一觀點按佛家的觀點這就是我執和法執,為什麼呢?如果第一隻雞不是雞蛋生的,那是怎麼來的呢?是否有確切答案呢?法爾如是。因緣又何意呢?在佛教大德高僧淨慧長老一書中說到:「因緣是什麼東西呢?因是一切事物存在,發展的內在根據,緣就是外在的條件。」
  • 玄奘法師當年翻譯過一部經綸,可惜很少人知道,學佛人最好看看吧
    玄奘大師的哥哥長捷法師講解佛教經義,與當時的名僧並駕齊驅。因為家庭遭遇貧窮和災難,長捷法師便將弟弟玄奘帶在身邊,每天都向他傳授佛教義理,還教給他辯論的技巧。玄奘在十二歲的時候也想出家,但按當時的國家制度不能參加考試。
  • 十二因緣圖解以及詳解
    而所謂「因緣法」,是指一切事物,必須具足主因和種種緣,才能生起,他們是不能獨自存在的。「阿含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就是說明一切眾生,甚至自然界的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的。生命的循環根據佛陀的悟境所見,形成生死循環的三世因果者,名為十二因緣,亦即是由於十二個環節的連鎖,便構成了連續生死之苦的起因,也可由此十二個環節的逐段逆轉,達到滅卻苦因、斷絕生死的目的。
  • 玄奘在中國譯經史上是一位劃時代人物,一生中翻譯經書多達千部
    古代典籍中不乏與玄奘有關的內容,如道宣的《玄奘傳》(《續高僧傳》卷四)、慧立本、彥悰箋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冥祥的《大唐故三藏法師行狀》等,都對玄奘的生平做了較為詳細的記錄;而《舊唐書》、《新唐書》等其他歷史著作中,則有零星的記載。然而在今天,我們了解玄奘,都來源於由唐太宗授意,玄奘陳述,其弟子辯機編撰的《大唐西域記》,它不僅是研究佛教史學的重要文獻,也是研究玄奘生平的珍貴資料。
  • 佛教:「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學佛必讀的五部經,你讀過嗎?
    此文「一千六百餘字」閱讀預計需要5分鐘!古德云:「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相信幾乎每位學佛人,都聽過這兩句佛偈,乃至有的善男信女初學佛時,發心勇猛,誓願通讀三藏。然而,三藏十二分教,可謂浩如煙海,加之佛經翻譯多在唐宋及兩朝之前,現代人讀古文,著實不容易理解。那麼,是不是說今人就與三藏無緣了呢?其實不然。
  • 【佛教常識】趙樸初:佛教所說「緣起」是什麼意思?
    新朋友可點擊本文標題下「騰訊佛學」,查看微信帳號並加關注,點擊【查看歷史信息】閱讀之前發送內容~佛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 隋唐時期,佛教徒為了宣揚佛旨,對佛教梵文經典進行了漢文翻譯
    自漢魏以來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佛教徒為了宣揚佛旨,對從西域帶來的梵文經典進行漢文翻譯。南北朝時佛經翻譯已在展開,但是那時候主要是由梵僧承擔翻譯工作。由於梵僧對漢文語言的隔閡,以及對中土文化生活習俗不甚理解會通,因此在翻譯佛經的過程中出現了生硬的直譯,往往使人們在對文義的理解上扦格不入,而且那時候翻譯出來的佛經數量也不多,這也多少限制了佛教經義在社會上的傳播。但是到了隋唐時期,情況就與以前大不相同了。
  • 玄奘法師何止顏值高呢?
    本文僅是玄奘法師簡傳。諸君若有興致,可進一步翻閱《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梁啓超先生曾言該傳「在古今所有名人譜傳中,價值應推第一」。現已有白話文譯版《玄奘法師傳》。  玄奘法師(600-664)是隋唐時人,傑出的翻譯家,法相宗的創始人。法師自幼聰慧敦厚,溫文爾雅,儀表非凡,跟從仲兄誦習儒道經典,勤學不懈。
  • 漫談「佛教偈頌」|七佛通偈、無常偈、緣起偈、四宏誓偈、開經偈
    一、七佛通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首先第一首的偈頌是「七佛通偈」,此乃指過去七佛共同的教誡,是佛教中廣為傳誦的偈頌。在《增一阿含經》的序品中,阿難告訴大眾說,在一首偈頌中,能具足諸佛、闢支佛、聲聞的教法的,便是這首「七佛通偈」 。阿難在經中說:「諸惡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諸善奉行,心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是諸佛教,去愚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