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小知識52:十二緣起是什麼?

2020-12-20 文化微談

在佛教的世界觀中,世間萬有皆因「緣起」,而緣起還分為十二種類別,它們被稱作十二緣起。十二緣起又叫做十二因緣、十二有支,它的具體內容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也經常去掉無明與行而講後面十種緣起。

十二緣起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呢?簡單概括(不是百分百準確)來說,從無明到老死,它們是層層包含、層層遞進的關係,即無明包含了行及後面十種緣起,無明直接導致行並間接一步步推導產生後面十種緣起,下面我們依次來看十二因緣分別是什麼意思。

理解、解釋十二因緣一種常見的理解辦法是從老死向無明追溯。老死的含義顧名思義就是老與死,也可延伸包含憂悲苦惱等,它是一個生命主體階段結束或最終的結束。

那麼為何會有老死呢?因為有生,如同中國農家俗話所說「春生夏紮根秋收冬藏」,沒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也就無從談起。

那麼生又是從何而來呢?生從有來。有的含義是存在,生與老死都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種現象,它有分為業有與報有。

有又是從何而來呢?有從取來。取的含義是追求、求取的意思,一個人看到西瓜新鮮,就買了一個,回去後吃了它,把剩下的西瓜皮扔進了垃圾箱,這就是一件事由「取」到「有」,再從「生」到「死」的過程。

取從何來呢?取從愛來,愛是想要、想要做的意思,做一件事,絕大多數情況下在腦中一個至少比較明確的念頭的驅使下才會去做。

愛又從何來呢?愛從受來,受就是感覺、感受,受是觸與外界互動所產生的結果。

受從那兒來呢?受從觸來,觸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接觸,比如高山有令人心情愉悅的美景,但人躲在家裡不去山上用眼睛看,那麼就沒有接觸,也就不會有「心情愉悅」這種受。

觸從那兒來呢?觸從六入來,六入也叫做六處,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它們是與外界進行互動的根器,有了鼻子,才能聞得出香臭,有了眼睛,才能看得見色彩。

六入從哪兒來呢?六入從名色來。名色是形成色、受、想、行、識五蘊合成的所在。

名色從那兒來呢?名色從識來,需要注意的是,識是名色的一部分,也是其核心內容,它與名色是相互依存的關係。

一般就現實世界的現象而言,以上十種緣起已足以解釋,但若要窮根究底,則還需探究行、無明兩種緣起。

行與「有」有著類似的含義,包含身語意三業,從當下看過去所有的業即是行,行從無明中來,無明的意思是對一切現象的本質(因何生、因何滅、無常、因果、無我等)缺乏了解。

以上就是十二緣起的大概含義,十二緣起是佛教(尤其是原始佛教)的核心理論之一,它抽象地概括了人生種種現象的依存關係並揭露了其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佛教:什麼是佛法?來源於自己合靈的超脫,心靜如水、圓融澄明
    佛法是佛陀所教導的法,是斷除煩惱、滅盡諸苦的方法,是事事物物皆存在,是勝義諦的經驗。真理不能創造,因為其本來即存在。釋迦世尊發現世間宇宙、人生的真理,發現緣起性空、三法印的真理,體悟到眾生皆有如如不動之清淨本性,皆有成佛之可能,為令具縛沉溺眾生看破世間假相,了幻非實,遠離妄執,乃不辭辛勞,慈悲宣說。
  • 中國本宗的緣起傳承
    他不是為了好玩,他是真的產生了障礙,產生疑惑,說唐代的高僧玄奘大師,他出家以後,先學比丘戒,後來學了小乘法,俱舍,成實等論,那麼當然他後來也學了大乘法。他學了法華涅槃,但是他學大乘法的時候,出了一點障礙了,因嘆諸師所論不一,那麼祖師的一些論點,有一些矛盾,那麼即便去找佛陀的原典呢,也是隱顯有異,莫可適從。我們說明一下,他當時的盲點在哪裡?
  • 什麼是佛法的主線?怎樣以主線引領全局?
    什麼是佛法的主線?怎樣以主線引領全局?大乘佛法的主線是什麼?就是妙如來藏真如自性(勝義諦)!以主線引領全局,以勝義諦引領方便法門,以真如自性引領慈悲和智慧!大乘佛法有總攬全局的主線只有一條,即是妙如來藏真如自性!如果證得真如自性,即會證悟妙如來藏真如自性之無緣大慈。什麼是無緣大慈呢?很多人可能不明白!
  • 諸大德開示緣起咒的重要
    或者在山上修行的時候,觀想周圍的每一棵植物——花、草、樹木等等跟自己一起念緣起咒,然後回向一切眾生。在這個偈頌裡面,包含了整個佛法的戒、定、慧三學。念誦緣起咒,也可以算作法布施,普通人的法布施就是這樣。
  • 什麼是緣起性空?
    但他佛法沒有學通,性和相也沒有搞清楚,就跟人家說:「《金剛經》看來看去沒有什麼內容,無非就是兩個桶,一個桶是有,一個桶是空,空桶倒到有桶,有桶倒到空桶。」就是說「緣起故性空,性空故緣起」,也是錯到十萬八千裡了,當然錯的太遠了。這個諸法因緣和合所以有了這個大殿,但因為它是因緣和合才有,所以是性空的。因為性空,所以它也是緣起的。這麼說錯得太遠了,你這麼理解緣起性空,一萬個大劫也開不了悟。
  • 浩如煙海的佛法佛理,可以概括為哪些內容?
    佛陀所講的佛理佛法,目的是超脫生死,主要思想有三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緣起、三十七道品等,其內容涉及古印度社會人生的諸多問題。據後人結集整理,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官方刊刻的《大藏經》,就收錄佛教經典1669部、7168卷,共計5600多萬字,其內容簡直是浩如煙海。
  • 佛教中所講的緣起是什麼意思?緣起有什麼意義?
    緣起論是佛法的根本。緣起論認為世間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為法),既非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歸於烏有,「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的因果定律,稱之為「 緣起 」。佛教緣起的定義  要明白佛教的義理,就必須從緣起論開始。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來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則,所謂「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 如是因,如是果,一起來看看「十二緣起」吧!
    這一期,將為大家帶來趙樸初《佛教常識問答》中「十二緣起」的教義講解。答:佛教的緣起論主要是以人生問題為中心來談的。對人生問題一般說十緣起或十二緣起。十二緣起是:無明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緣、生緣、老死緣,現在簡單地解釋一下。
  • 【緣起贊】第五課
    己二、佛說緣起則無機可乘:您所宣說之教義,如理如法辯論者,悉皆無機可乘入,亦由此理可明知。倘若有問何以故?因為憑依此釋說,於見未見之萬法,能離增益及損減。前面已經講了,緣起空性的道理是所有佛法的精華、醍醐,即佛法最精要的部分。所以在座的各位,在有生之年中一定要空出時間來修學,這是非常珍貴的,也是極其重要的。
  • 人本的佛法與人本為中心的佛教——楊鬱文
    [8]從佛法流行人間說,佛陀與僧伽是比法更具體的,更切實的。但佛陀是法的創覺者,僧伽是奉行佛法的大眾,這都是法的實證者,不能離法而存在,所以法是佛法的核心所在。那麼,法是什麼?在聖典中,法字使用的範圍很廣,如把不同的內容,條理而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三類:一、文義法;二、意境法;三、歸依法。
  • 新年念誦緣起咒,所有不好的緣起都能消盡!
    一切都是緣起。如果念誦經文、儀軌、咒語時,有不好的緣起,就不會有成就和效果。念誦緣起咒以後,所有不好的緣起都能轉變,一切都會吉祥、圓滿。緣起咒是一切善逝的法身,誰見緣起即見善逝。哪怕是將它放在油柑子大的小塔當中,今生中也能生起梵天福德。持誦一遍此咒能清淨一切罪業,平息,遣除一切違緣。如果觀想任何事物而誦,相當於造佛像或佛塔。
  • 佛教所說「緣起」是什麼意思? ※ 佛教·常識
    ■ 點擊上方「中國佛教報導網」,學佛知音房山石經校勘義工長期招募果堅法師 13911062716佛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佛教經籍非常繁多,其實不超出這四聖諦(Cattqri-ariya-saccqni,諦的意義就是真理),而四諦所依據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Pawiccasamuppqda)。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緣起是什麼意思?「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
  • 【佛教常識】趙樸初:佛教所說「緣起」是什麼意思?
    新朋友可點擊本文標題下「騰訊佛學」,查看微信帳號並加關注,點擊【查看歷史信息】閱讀之前發送內容~佛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 以略釋《中觀根本論》歸敬頌而了解緣起(下)
    以上我們不止一次地提到無漏根本智,但是在座的各位當中,也許有的人不知道什麼叫無漏根本智。什麼叫無漏根本智呢?
  • 佛教:緣起緣滅終有時,請且行且珍惜
    萬物皆由因緣之聚散而有生滅,即:緣起緣滅。在佛法看來,任何現象都是依一定的因(起根本、內在作用的條件)、緣(起輔助、外在作用的條件)的集合而生起、而變化、而消滅。古代的弘一法師的出家,他由一個歷經了人生繁華的風流才子到一代佛法大家,表面上看來似乎是一個偶然,然而,當我們透過這些表面現象則不難看出隱藏在其中的必然性。弘一法師曾在他的一篇《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中較為詳鈿地描述了他與佛的因緣際會:我以前從五歲時,即時常和出家人見面,時常看見出家人到我的家裡念經及拜懺。
  • 念誦緣起咒,所有不好的緣起都能消盡!
  • 蔣揚仁欽《為什麼學佛》帶你認識佛法的十七堂智慧課
    蔣揚仁欽《為什麼學佛》帶你認識佛法的十七堂智慧課秉承那爛陀寺千年教法,用理性辯證與思考,帶你認識學佛入門之道!二○○八年,蔣揚仁欽前往哈佛修讀印梵學系,開學時,一個美國同學好奇的詢問他:「我們讀了那麼多書,身為知識份子,應該更相信人定勝天才對,怎麼會相信佛法呢?那不是迷信嗎?」
  • 智誠堪布:《緣起贊》第1課筆錄
    對我們而言,如果是真實有智慧的人,當下就會通達一切的衰敗都來自於無明,而無明就是不了知本性,通過緣起可以遣除愚痴。在某一部分修法中,如果斷貪心,就去修不淨觀;如果斷嗔心,就修慈悲觀;如果要斷痴心、無明,就修緣起觀,這個緣起觀是從十二緣起的側面來講的。
  • 佛法:當「心」成為障道因緣時,有十二個特徵,你中了幾個?
    這三點又具體表現為十二個特徵,一旦發現自己在修行過程中出現一些魔考障道的現象之時,便應該從這十二個特徵中去反思自己的修行之道,看自己中了幾個,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修行方法,以利於佛法的精進。網圖四是心妄難除有的人雖然在學習佛法,但是整天心猿意馬,妄想雜念太多,小要的太多,導致自己內心無法安心自在。
  • 佛教通史 006-因果的河流-十二因緣
    那麼「法性空」是由什麼概念導出來的?這就是「集諦」裡的第二大部分——十二因緣說。十二因緣說又叫:緣起論,是佛教的一套獨創理論。佛教立宗以來,每五百年,所有的概念會為之一變,基本上會把前期所有的立論推倒,包括「人生是苦」這麼基礎的概念,在大乘裡都有含混的否定。但,有一個事情從來沒有被推倒過,就是「因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