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的世界觀中,世間萬有皆因「緣起」,而緣起還分為十二種類別,它們被稱作十二緣起。十二緣起又叫做十二因緣、十二有支,它的具體內容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也經常去掉無明與行而講後面十種緣起。
十二緣起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呢?簡單概括(不是百分百準確)來說,從無明到老死,它們是層層包含、層層遞進的關係,即無明包含了行及後面十種緣起,無明直接導致行並間接一步步推導產生後面十種緣起,下面我們依次來看十二因緣分別是什麼意思。
理解、解釋十二因緣一種常見的理解辦法是從老死向無明追溯。老死的含義顧名思義就是老與死,也可延伸包含憂悲苦惱等,它是一個生命主體階段結束或最終的結束。
那麼為何會有老死呢?因為有生,如同中國農家俗話所說「春生夏紮根秋收冬藏」,沒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也就無從談起。
那麼生又是從何而來呢?生從有來。有的含義是存在,生與老死都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種現象,它有分為業有與報有。
有又是從何而來呢?有從取來。取的含義是追求、求取的意思,一個人看到西瓜新鮮,就買了一個,回去後吃了它,把剩下的西瓜皮扔進了垃圾箱,這就是一件事由「取」到「有」,再從「生」到「死」的過程。
取從何來呢?取從愛來,愛是想要、想要做的意思,做一件事,絕大多數情況下在腦中一個至少比較明確的念頭的驅使下才會去做。
愛又從何來呢?愛從受來,受就是感覺、感受,受是觸與外界互動所產生的結果。
受從那兒來呢?受從觸來,觸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接觸,比如高山有令人心情愉悅的美景,但人躲在家裡不去山上用眼睛看,那麼就沒有接觸,也就不會有「心情愉悅」這種受。
觸從那兒來呢?觸從六入來,六入也叫做六處,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它們是與外界進行互動的根器,有了鼻子,才能聞得出香臭,有了眼睛,才能看得見色彩。
六入從哪兒來呢?六入從名色來。名色是形成色、受、想、行、識五蘊合成的所在。
名色從那兒來呢?名色從識來,需要注意的是,識是名色的一部分,也是其核心內容,它與名色是相互依存的關係。
一般就現實世界的現象而言,以上十種緣起已足以解釋,但若要窮根究底,則還需探究行、無明兩種緣起。
行與「有」有著類似的含義,包含身語意三業,從當下看過去所有的業即是行,行從無明中來,無明的意思是對一切現象的本質(因何生、因何滅、無常、因果、無我等)缺乏了解。
以上就是十二緣起的大概含義,十二緣起是佛教(尤其是原始佛教)的核心理論之一,它抽象地概括了人生種種現象的依存關係並揭露了其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