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當「心」成為障道因緣時,有十二個特徵,你中了幾個?

2021-01-07 梅山易學

佛法修行,最主要的內容就是修心,因為「一切唯心造」,世間一切的三毒、五欲、六塵、人事、情感、無明、煩惱等都無不皆是由心而起,如果能夠控制自己的心,自然也就達到了佛法修行的目的。

網圖

佛祖說: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我們所認知的一切人、事、物,其實都根源於我們自己的心,如果能夠將我們自己的心歸於佛祖所說的清淨之中,那麼一切都正,一切都淨,也就能夠達到覺悟的境界了。

心正則一切正,心淨則一切淨,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人說正人說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說正法,正法也成邪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訴後來的佛法修行者,正邪之道只在於心的一念之間,所以唯有接受佛法的真理而修好自己的心,才能悟入佛祖的無上智藏之中。

網圖

但是這個世間的人有迷有悟,迷執程度不同,不是每個人都能一帆風順的證入入佛祖的境界之中的,迷執之人在修行的過程中,往往都會出現一些障礙修行的因緣,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中告訴我們說,當心成為障道的因緣時有三點:口說不行,心行歪曲,於法執著。

這三點又具體表現為十二個特徵,一旦發現自己在修行過程中出現一些魔考障道的現象之時,便應該從這十二個特徵中去反思自己的修行之道,看自己中了幾個,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修行方法,以利於佛法的精進。

網圖

一是心門不開

有的學佛之人心門緊鎖,內封外閉,抗拒一切外物的進入,自成一個封閉的世界,使佛法的真理無法如流水一樣的流進心中。

二是心結不解

有的學佛之人因為猜疑、嫉妒、對人我是非的不舍與執著,從而產生難以排解的心結。

三是心擔不放

有的學佛之人心裡負擔太重,對於這個紅塵世間的名聞利養,恩怨情仇,家庭事業等放不下而產生煩惱,總以為這個世界離開了自己就不轉了。

網圖

四是心妄難除

有的人雖然在學習佛法,但是整天心猿意馬,妄想雜念太多,小要的太多,導致自己內心無法安心自在。

五是心憂不喜

有的人就像得了抑鬱症一樣,總是無緣無故的每天心裏面憂愁不已,煩悶不斷,不能領略佛法的法喜,就更不用說去領會微妙的佛法之精義了。

六是心暗不明

有的學佛之人如處暗室之中而無法見道,又不能用佛法的般若智慧來點亮自己的心燈,只能如盲人騎瞎馬一般聽天由命的生活。

網圖

七是心狹不寬

有的人因為心量太窄,氣量太過狹小而無法包容,忍受別人的優缺點,見不得別人好,別人好時容易眼紅。

八是心惡不善

心中充滿了各種傷人的惡念,與佛祖的慈悲為懷大相逕庭,無法與佛祖的心意相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九是心邪不正

有的學佛之人總是先入為主地在心中充滿了各種邪知邪見,存在著各種門派、外道的固有成見,比如說不信因果等,即使身在佛門,也無法產生正信。

網圖

十是心貪不舍

有的人貪法,有的人貪錢,整天都在希圖從別人身上貪圖一些什麼,而自己所擁有的卻又不肯喜舍布施,就像一個吝嗇鬼一樣,這種人即使學習佛法,也是與六度法門,四無量心等佛法教義背道而馳的。

十一是心迷不信

心中雖然存有對佛法真理的迷惑,卻又不去採取行動以求得最終的理解與覺悟,而是聽之任之,寧願糊塗也不想弄明白,自我與真理絕緣之人,又如何能夠悟得佛法的真諦呢?

網圖

十二是心有不空

有的人心中充滿了各種自負與自滿,以及難以放下的各種成見,使自己的心量如裝滿茶水的杯子一樣,無法再接受新的佛法真理的流入。

在我們修行佛法的過程之中,當這十二個障道因緣的特徵出現之時,即使我們自己有心的想要去精進佛法,恐怕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網圖

要想完全的杜絕這十二個特徵,唯一可行的方法,可能就是空掉我們自己心性中的固有之見,重新從頭來過,虛空容物,空杯心態,才能使心不再成為我們的障道因緣。

不知各位同修中了其中的哪幾個呢?

相關焦點

  • 佛教:佛渡有緣人,有這三個特徵說明你與佛有緣!
    佛教:佛渡有緣人,有這三個特徵說明你與佛有緣!佛經有句經典語:「佛渡有緣人,不渡可憐人。」佛法中的有緣人,指的是聞佛法、修佛法、思佛法,或機緣已經成熟的人。佛法中的有緣人,並不一定只是佛家弟子。芸芸眾生,只要你願意學佛、經常聽佛法、修習佛法,有一顆慈悲善良的心,我們都是佛法中的「有緣人」。那麼,什麼又是「緣」呢?按照佛家意思理解,比如你今天到了一家寺廟,聽到了一位大師說法,那麼這就是「有緣」。緣份又對應到佛家非常重要的因果業力。佛法中人非常注重因緣果報,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先是有緣,最後才因緣和合成果。
  • 南懷瑾老師:世間一切都離不開因緣,因緣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礎
    當精蟲卵髒一結合,這個靈性入胎時,有的就看到男女性的行為,可是靠近的時候,已經看不到人了,只有這麼一個感覺形象的作用。如果變成男的,他當時對這個母性,產生一種非常強烈的欲愛,一愛就被吸引住了,投胎成男。如當時對這個男性生起欲愛,就投胎成女的了。一個生命的誕生,是以自己的心識為種子(親因緣),以父精母血的物質形器為依憑(增上緣),兩個因緣聚合,就產生生命。
  • 佛教:與佛有緣的人,往往有這四個特徵,看看你中了幾個!
    佛門中有一首著名的偈語,其中說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緣是佛教對世間萬有之間關係的認識,譬如我們到寺院,出家師父常稱我們作「有緣」,意為我們與佛有緣。事物之間存在發生關係的可能,則被稱作有緣,與之相反,就是無緣。
  • 南懷瑾老師:因緣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礎
    ——慈悲柳枝水「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佛說一切法,不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三藏十二分教,一切不著於有,也不著於空。不有就是空,不無就是有,既然如此,為什麼要用不有和不無呢?不有,不是有,沒有告訴你絕對是空;不無,不是沒有,沒有告訴你絕對是有。佛說一切法,世界一切萬有現象,乃至我們凡夫起心動念,皆是因緣生法。
  • 十二因緣圖——禪解太極圖之心法
    十二因緣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初學佛者要學習佛法,首先就得認識三寶、四聖諦及十二因緣。此事一個心理作用,成為『心所』,並非兩個東西接觸之意。胎兒從母胎中出來後,六根就接觸到外境。胎兒一出世,第一個接觸外境的是身觸,而第一個受是苦受。同樣的,眼、耳、鼻、意,與外境接觸時,也產生眼觸,耳觸、鼻觸、舌觸和意觸。由識至受皆由過去業力引起、不自在故是苦果。  (7)、受:有了這個觸後,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而生起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舍受。
  • 十二因緣是假號法
    你不要這樣講、你不要這樣子、你不要這樣講!這個十二因緣法,它是甚深極甚深的,不是你所想像的那麼簡單的內容而已。」接著 佛就再作了詳細的開示,這個詳細的開示的內容,祂就這麼講的;祂說這十二因緣法裡面,它有法說,法說的道理就是說:「此起故彼起,此有故彼有。」也就是說:「有了這個東西以後,就有接著後面的東西會生起;這個東西起來了以後,它就會引生下一個東西會起來。」這是十二因緣它的法說。
  • 佛法:通過靜坐就能修得一行三昧境界?六祖告訴你真實法義
    網圖以佛教中常說的「一行三昧」為例,有些修行人告訴信眾們說只需要靜坐即可修得一行三昧而證悟,從而可以達到三種境界:一不生憎愛取捨之心,二在日常生活行為之中,雖有動作,心能如如不動,三能所雙亡,真妄皆除。
  • 十二因緣法
    這就必須要了解十二因緣法。以下我們先從大安法師開示中簡單了解一些,然後再從佛陀所宣說中系統學習一下。十二因緣法所展開的眾生之煩惱、業力、苦果,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它非常明晰地把三世兩重的因果法則表達出來。大小乘法都會講十二因緣法,並且它通藏、通、別、圓四教。
  • 兩個特徵,證明與佛有緣,看看你有沒有?
    佛教中很注重緣分,與佛有緣常常都會有一些特徵,不經意間就會顯現出來,佛經中有句話,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一個人若是與佛無緣,佛就無法度他。佛教中講,佛法僧緣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福報,與佛無緣的人,他註定得不到佛法的增益。那麼什麼樣的人是與佛有緣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地方。
  • 《金剛經》:「佛法」只是個假名,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法叫「佛法」
    要知所謂諸佛法,都是因緣所生假相上所立假名,既因緣生就空無自性,所以如來說為非諸佛法。此空無自性所顯的,就是無相真實法性,所以如來說名諸佛法。這樣,聞此經的功德無量,不是平常功德所能比的,但不可執著聞此法功德無量,就不修行一切的善法才是。釋迦世尊以四十九年的時間所說的法,稱為佛法。若以眾生可以感受到的,就是語言和文字。
  • 佛教:這四個特徵的人,與佛有緣,看看你有嗎?
    佛家有這樣一句話,叫做「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諸佛如來是出世間的大醫王,能除一切煩惱障礙,卻不能救拔慧命將盡之人。很多才接觸佛法的善信,經常提問的就是,某位「大師」說我有佛緣,你覺得是這樣嗎?「緣」是佛家認識世界的基本觀念,萬物有緣,才能發生關聯,並進一步發展,乃至產生結果。
  • 什麼樣的人才算與佛有緣,通常有這六個特徵,看看你是否具備
    什麼樣的人才算與佛有緣,通常有這六個特徵,看看你是否具備。有句話是,「佛度有緣人」,還有句話,「佛不度無緣之人」。為什麼會有這兩種情況呢,當時釋迦牟尼佛證悟成佛時曾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 宗志法師《十二因緣》講座精彩分享(附視頻)
    痛苦就來自於這樣的錯誤認知,而有了正確認知,才能更好地面對生活、改造生活。(二)緣起的基本內容有情的生死流轉,是在「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因緣的發展過程中推移。這十二支可以分為三節四點: 1. 逐物流轉愛、取、有、生、老死五支,側重於「逐物流轉」的緣起觀。
  • 佛教通史 006-因果的河流-十二因緣
    這就是「集諦」裡的第二大部分——十二因緣說。十二因緣說又叫:緣起論,是佛教的一套獨創理論。佛教立宗以來,每五百年,所有的概念會為之一變,基本上會把前期所有的立論推倒,包括「人生是苦」這麼基礎的概念,在大乘裡都有含混的否定。但,有一個事情從來沒有被推倒過,就是「因緣說」。不光因緣說沒有被推倒,它甚至被宣稱為整個佛教大廈哲學理論的基石。
  • 佛法: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三個特徵,你有嗎?
    我們大部分人在學佛的過程中開悟的時間都是相對很短暫的。在我們保持內心平靜的時候,我們都能悟道一些人生智慧,但當我們進入紛繁世俗之中時,我們所悟道的道理又會不知不覺地被遺忘,所以這種開悟只能被稱為小悟,是短暫的存在,不能長久的。要想做到大徹大悟就要在平日勤加修行,這樣我們才有機會一直保持開悟的狀態,不受各種情緒左右,遠離一切煩惱。
  • 佛法:地藏菩薩大願救度眾生,我們是不是具足了被救的因緣
    這也是末法時代眾生的特點,所以地藏王菩薩對待這些人,只能拔除你墮落三惡道的因緣,先把你重大的罪業給消除了,讓你來生不至於到三惡道受苦,接著再繼續救度,一點點引導眾生最終出離。所以並不是菩薩不慈悲,也不是能力不夠,是眾生自身問題導致的。就像落了水,有人要救你,你卻對救你的人心生猜疑,或者自己都不積極主動伸手給救你的人。
  • 用生命來詮釋佛法的上師——釋心慧
    萬法因緣生,後世之人修學佛法之要,不出四個字——依教奉行!    依教,是依據佛陀教義,是解,理解,知解,悟解。    奉行,是行持佛陀教義,是行,修行,持戒,心行。    修學佛法,既有「悟解」,也有「行持」,才是圓滿菩提!
  • 佛教: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往往有這2個特徵!
    《佛說阿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很多人學佛都想要往生淨土,但你要知道這件事才行,不要少了善根和福德。如果一個人善根不足,福德不夠,平生不修善業,經常作惡多端,他是很難往生的,因為有業力牽引著他,而他的業力會牽引他走向痛苦和黑暗的深淵。真正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身上往往有這2個特徵,看看你有嗎?
  • 宏明法師: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 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
    獲得身心解脫,要有一個次第的過程。簡要說之,即是斷除惑障,止息惡業,除滅痛苦。在佛法的修證上,如何驗證自己或判斷別人是否得以自在解脫,可以從四個解脫特徵來審定,或者說解脫者必定具足四相。一是滅相:煩惱止滅,離諸繫著。二是靜相:身心合一,情緒平和。三是妙相:心地清淨,知足常樂。四是離相:遠離過患,常行利益。總之,煩惱止息,人的精神得以安穩自在;痛苦消除,身心健康愉悅。
  • 佛教:有這4大特徵,說明你與佛有緣!
    而俗世間,亦有「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之說。關於「緣」,僧俗兩道有著共同的認知,這也印證了《壇經》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說法。但是,佛典中關於「緣」,卻有著更為深廣的闡釋。《大智度論》開示,佛法講緣起,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昔日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所悟,正是因果緣起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