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是假號法

2021-02-19 三千光影

今天我們接著要說明「十二因緣是假號法」。什麼叫作假號法呢?也就是說這十二因緣的內容,它都是假名言說,它沒有實質的內容;也就是說它沒有真實不壞的內容,這個在《長阿含經》的卷10裡面,有提到這些內容。《長阿含經》的卷10裡面,它大概的內容是這樣子的︰阿難尊者他是 佛的侍者,他聽完 佛有關十二因緣的開示以後,他回去了。當天晚上他就這樣子想:佛祂所開示的這個十二因緣法,這個內容聽起來蠻容易懂的,我這樣子一聽了以後,我就懂了,所謂的無明緣行、行緣識等等,這個道理很簡單。

所以他想了一個晚上,確認說他所認知的這個十二因緣法是很簡單了以後,第二天早上他就去跟 佛稟白。他說︰「世尊啊!您昨天所講的那個十二因緣法,我聽起來這很容易,這個並沒有什麼困難,並沒有什麼難懂的地方。」佛就馬上跟他講說︰「止!止!止!」就連說了好幾個止,就是說︰「阿難!你不要這樣講、你不要這樣子、你不要這樣講!這個十二因緣法,它是甚深極甚深的,不是你所想像的那麼簡單的內容而已。」

接著 佛就再作了詳細的開示,這個詳細的開示的內容,祂就這麼講的;祂說這十二因緣法裡面,它有法說,法說的道理就是說:「此起故彼起,此有故彼有。」也就是說:「有了這個東西以後,就有接著後面的東西會生起;這個東西起來了以後,它就會引生下一個東西會起來。」這是十二因緣它的法說。那它的義說,就是它詳細的內容是什麼呢?十二因緣的義說,它的詳細的內容就是「無明緣行,然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苦惱。」

那我們就來說明這個內容︰「無明」,第一個最前面的無明,因為有情眾生對於三界以及蘊處界本身是無常的,以及有情眾生他的六道的輪迴等等,這一些相關的所有佛法裡面的知見他不知道。有情眾生因為無明了以後,對於那些虛妄、無常的東西就會產生貪愛,所以因為無明產生了貪愛、產生了執著之後,就會有了身口意「行」,身行、口行、意行這三個就出現了。有了身行、口行、意行了以後,就會去造就身口意的業,有了上一世的身口意行的業果報,就會產生了這一世的薰習,那這第三個「識」祂是七轉識。也就是說,有了前面的第二個的身口意行了以後,就會有七轉識的薰習;七轉識的薰習了以後,就會有了下一世的「名」跟「色」的出生。

名跟色這兩大類,色主要指的就是色身,也就是說,實際上有物質的這個身體;除了這個有物質的身體,這物質身體上面還有這個意識覺知心、還有這些情緒等等這些,所以這個名就代表五蘊裡面的識、受、想、行。簡單地來講,名色就代表這個有情他已經出生了;有情出生了以後,他就會有「六入」——六種從外面所進來的這些資料;這六入簡單地來講,就是從最外面的六塵,透過有情眾生的六根,然後進到有情眾生的六識的了別。有了六識的了別,就是有了六種資訊進來之後,接著就會有第五個因緣法的「觸」,觸的意思就是接觸,跟這外面的境界接觸。跟外面的境界接觸了以後,就會有後面的「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這些覺受。有了這些覺受了以後,心裏面會產生貪愛、會產生執著,所以對於這些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會產生「貪愛」。產生了貪愛了以後就會去「執取」,執取這些覺受,外面境界的這些覺受。有了覺受了以後,就會有下一世的三界「有」,造就下一世三界有的這個因。有了這個三界有的因了以後,就會產生下一世的投胎、出生;那投胎、出生了以後,接著就會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等等的。

所以,以上從無明乃至於到最後第十二個因緣法的老、病、死、憂、悲、苦惱,總括來講,我們可以說這十二因緣法,它是一個三界的輪迴的現象。前面的無明緣行、行緣識這三個,無明、行、識它是屬於上一世。上一世因為有了無明、身口意行,然後產生了七轉識的薰習,然後就會有第四個名色,以至於到第十個的三界有的因——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到這裡為止是這一世的。在這一世的時候就會產生名色,乃至於有六入等等,乃至於產生、造就了三界有的這個原因,最後面兩個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這是下一世的,就會造就了下一世的老、病、死、憂、悲、苦惱等等的這一些。所以簡單地來講,這十二因緣法其實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界輪轉,三界輪迴沒有辦法出離的現象。

在同樣一段的經文裡面,佛就接著開示︰【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長阿含經》卷10)因為阿難說這個道理很簡單,所以 佛就特別針對阿難說︰「阿難啊!緣於這個識有名色,這實際上是什麼意思呢?如果這個識祂不進到母胎去的話,會有名色嗎?」阿難接著就回答說︰「無」沒有這個名色。這裡「識」不入母胎,我們說明一下,剛剛有講過名色就包括色—這個色身—有情眾生這個色身,以及這個色身所產生的意識覺知心等等,既然名色已經包括了身體,以及這些意識覺知心,緣於這個識,這個識祂如果不入母胎就不會有名色。所以簡單地來講,識要進去母胎,所以才會有名色的產生,名色裡面包括了意識覺知心,所以這個識,祂不是意識覺知心的識。阿難回答說︰「不會的。識如果不入母胎就不會有名色。」接著佛就再問阿難︰「若識入胎然後不出來,識進去母胎然後就不再出來母胎了,會有名色來出生嗎?」阿難回答說︰「不會有的。識要跟著名色一起出生。」接著佛再問阿難︰「若識出胎,不住在母胎裡面的話,那這個母胎裡面的嬰孩會敗壞掉,這樣子的話,母胎裡面的名色能夠增長嗎?」阿難回答說︰「不會的。」接著 佛就總結說︰「如果沒有這個識的話,會有名色嗎?」阿難回答說︰「不會有的。有名色的存在,一定要有識的存在。」所以最後 佛作了一個結論︰「若是這個識,祂不住在名色裡面的話;這個識如果沒有住處的話,則會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嗎?」阿難說︰「不會有的。」也就是說從這個識,佛接著問阿難的這一個識——祂從入胎開始,以及在母胎裡面嬰兒整個生長的過程,都必須要有這個識;乃至這個識在嬰兒出生,出了母胎、出生了以後,這個識也要跟著這個嬰兒一起出生。這個嬰兒出生了以後,他有老、病、死、憂、悲、苦惱這些現象,這個識要不要跟著他呢?也需要!也就是說,在十二因緣法裡面,雖然現象界我們看到了「無明緣行、然後行緣識」,這是在過去世;接著在這一世的時候,「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乃至於緣有」,這是在這一世;乃至於「有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這在下一世;三界的輪轉都必須要有 佛最後問阿難的這一個識的存在,才能夠運作的。也就是說十二因緣法,一直在運作的這個過程裡面,它的底層、它的最下層,必須要有這一個識的運作,才能夠成就上面現象界所看到的這十二因緣法的運轉。所以在《長阿含經》裡面,佛已經這樣子開示了:十二因緣法前提必須要有這一個識能夠運作,才能夠說十二因緣法,它現象界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等等,乃至最後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等,以上這個是在《長阿含經》裡面所講的。

我們之前有講過四部《阿含經》它的結集,以及它的說法的先後順序。第一部是《雜阿含經》,《雜阿含經》裡面,它是一個總綱、它是一個總持,把解脫道所有修行的內容,全部統統在《雜阿含經》裡面,全部統統都把它作了一個總綱的、完整的提示;然後接著第二部才有《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壹阿含經》,漸漸地愈來愈深細,然後愈來愈廣泛。所以既然《雜阿含經》是總綱,我們來看看《雜阿含經》的內容︰《雜阿含經》有一部叫作《央掘魔羅經》,《央掘魔羅經》這一部裡面,它裡面直接就提到了有情眾生都有如來藏。所以在初轉法輪解脫道裡面,佛在一開始總綱的時候,它已經函蓋了全部的佛法,包括如來藏在《雜阿含經》裡面就已經有講了,這個是實際上在《央掘魔羅經》裡面,就有講到如來藏——這個第八識心。接著我們來看看《雜阿含經》的卷12,它有講到因緣法,也就是說,更詳細地來講解這個因緣法,這時候講的因緣法,它就不是十二因緣,它是十因緣。我們前面講到十二因緣是假號法,在《雜阿含經》裡面所講的十因緣法,它是真實法、它是真實的。

這個內容 佛是這樣子開示的︰「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也就是說這一個識,它到了識以後,它就必須要還回來,不能夠超過這一個識,所以稱為「齊識而還,不能過彼」。佛接著講︰

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雜阿含經》卷12)

也就是說在《雜阿含經》裡面,講總綱的時候,它講到這一個識,因緣法裡面這一個識,它一直往前推,推到識了以後,就不能夠超過識。也就是說這一個識,祂不是在十二因緣法裡面—假號法裡面—所講的那個七轉識,這一個識祂是第八識如來藏。所有的十因緣法裡面的,從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等等,乃至最後的老、病、死、憂、悲、苦惱,都是由這個第八識的如來藏所產生的;所以十因緣法是真實法,真實法是因為它一開始的這個識,是第八識如來藏。

那十二因緣法為什麼稱為假號法呢?因為它最前面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所以這時候,行緣識所緣的這一個識,祂是七轉識,七轉識祂是生滅的法,是可以被消滅的;所以因為祂這個識——祂是七轉識,所以整個十二因緣法,從無名緣行、行緣識,乃至最後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它都是假號法。十因緣裡面,它是從識開始,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乃至於到最後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它這個地方一開始的這個識——祂是第八識如來藏,「齊識而還,不能過彼」,所以後面往前推,推到這個識了以後,它就不能夠超過這一個第八識如來藏,因此十因緣法它是真實法。我們可以說十二因緣法,它是現象界的假號法,它的底層有一個第八識如來藏,當作它的前提在底下實際上運作,所以從現象界來看十二因緣法的話,它是假號法;把這個底層實相界的如來藏合併到因緣法裡面來,就變成十因緣法。十因緣法裡面,如來藏已經包括在裡面,而且如來藏是最前面的主導的識,這一個識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因此在《雜阿含經》裡面講「齊識而還,不能過彼」,不能夠超過祂。所以因緣法,它在初轉法輪裡面已經有講到了,現象界看起來是生滅法、是假號法,但是實相界來看,它已經預埋了後面二轉法輪、三轉法輪所要講的有情眾生的本心——第八識如來藏。

相關焦點

  • 十二因緣法
    免費訂閱 點上方藍色字 我家法王作為修行人應當知道十二因緣法——緣起法的真理。我們生命的輪迴,流轉門是什麼現象?
  • 佛說:十二因緣是什麼意思?佛教十二因緣解讀
    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淨,堪為法器。」亦作「 十二緣起 」。佛教「三世輪迴」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緣起,構成三世兩重的因果關係。
  • 十二因緣圖解以及詳解
    「因緣」的意義:佛陀在菩薩提樹下成道,所覺悟內容就是「因緣法」。他發現所有事物和人生的現象,都離不開因果道理。
  • 十二因緣圖——禪解太極圖之心法
    (1)、無明:我們迷惑無知,對善惡因果不明白,於佛、法、僧三寶不明白,也不知不覺,這就稱為『無明』。在十二因緣中的『無明』是過去世煩惱的總稱。  (2)、行:因為無明使我們迷惑,發動心驅使身,口,意造業,此稱為『行』。此造作產生將來的果報,既是我們今世所受的善惡諸業的果報,所以『行』就是業報,使我們投胎輪迴生死。現在果: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苦果。
  • 佛教通史 006-因果的河流-十二因緣
    那麼「法性空」是由什麼概念導出來的?這就是「集諦」裡的第二大部分——十二因緣說。十二因緣說又叫:緣起論,是佛教的一套獨創理論。佛教立宗以來,每五百年,所有的概念會為之一變,基本上會把前期所有的立論推倒,包括「人生是苦」這麼基礎的概念,在大乘裡都有含混的否定。但,有一個事情從來沒有被推倒過,就是「因緣說」。
  • 何謂「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其內容以十二個條件說明緣生緣滅的道理。「因緣」二字,換為現代語是:關係和條件。就一件事物說:它與其他事物都有關係,也可與其他事物互為因果。就個人來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都有相輔相成相互支持的關係。
  • 宏圓法師:眾生是如何依十二因緣生死流轉的?
    下面我們來具體的了解一下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的第一個是無明。到底什麼是無明?第一、眾生不明了五蘊幻化不實,妄執四大假合的身體是我們自己本有,不知道它是因緣和合法,是四大假合。還有六塵緣影是我們的六根接觸到塵的影相,我們認為是自己本有,這就是我執無明。第二、就是眾生不明了諸法緣生無性之理,妄執萬有現相為實法,這就是法執無明。認為我們外界的種種萬法都是實法,眼見為實,不知道它是因緣所生的,都是沒有自性,沒有自體,都是假和合。為什麼加一個假呢?
  • 淺談佛教因緣法,佛教說一切法由「因緣」而起,那因緣又何意呢?
    淺談佛教說一切法由「因緣」而起,是佛陀教導我們的積極人生觀,那因緣又何意呢?佛家主張因緣法,即「萬法唯心所造,因緣而起。」因緣又何意呢?作為影響中國華夏文明的「儒釋道」三家文化中,佛家的因緣法,隨受眾多關注,但是早年,縱觀世界各宗教,都有不同的觀點。
  • 三法印 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五蘊包含了色、受、想、行、識這五類的法,各個合為一集,都是因緣和合的,它們相續不斷的生滅,故五蘊的意思是五種不同的聚合。五蘊也被翻譯為五眾或五陰。「五眾」是五種眾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陰」是五種法遮蓋住我們的智慧之意。佛陀為利根的眾生說五蘊;對智慧比較差的眾生,佛陀則為他們演說十二處、十八界。五蘊組成生命的自體,世間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動,佛教把這些生命分為無情生命和有情生命兩種。
  • 佛學基礎: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1)無明:就是不明,乃貪嗔痴等一切煩惱的總稱。南懷瑾先生說過:「無明愛取三煩惱」,十二因緣的無明、愛、取,這三個是根本煩惱,就是苦集滅道的集。由一念無明起,腦筋不清楚,就要抓住愛,想永遠把握,所以痛苦就大了。
  • 宏明法師: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 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
    十二因緣可分順逆兩種觀察:一由無明因順觀到生之苦果,這是生命的流轉過程,是煩惱痛苦,生死輪迴的境界;一由苦果逆觀到無明因,這是生命的還滅過程,是身心自在,清淨解脫的境界。 首先:十二緣起揭示生命流轉的情形。
  • 佛法:當「心」成為障道因緣時,有十二個特徵,你中了幾個?
    心正則一切正,心淨則一切淨,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人說正人說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說正法,正法也成邪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訴後來的佛法修行者,正邪之道只在於心的一念之間,所以唯有接受佛法的真理而修好自己的心,才能悟入佛祖的無上智藏之中。
  • 緣 起 法(緣起性空)
    緣起法,即佛陀於菩提樹下悟出的佛法,又叫「十二因緣」,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十二因緣說明有情流轉生死的前因後果,在此流轉中唯有煩惱、業行及苦果(即惑、業、苦);他們是相依的因緣生滅在相續流轉,是我們感受到有個人生的過程,有個生命在生死流轉,實際上,這中間沒有主宰者,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
  • 宗志法師《十二因緣》講座精彩分享(附視頻)
    12月9日下午,六榕寺首屆居士班的第七周課程開講,宗志法師為大家講授《十二因緣》。這是宗志法師第二次蒞臨佛學班講課了。第一次在11月19日,為大家講授《佛教緣起觀》,法師深入淺出的講課風格,讓學員法喜充滿、意猶未盡。在學員的祈請之下,法師再度從千裡之外,專門來為佛學班學員授課。
  • 法華經:如來十號,每一名號都是明心見性的法門(8)
    「這裡的」初善「是指小乘四諦法,」中善「是指中乘十二因緣法。」後善「是指大乘明心見性法。從文殊菩薩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知道,日月燈明佛雖然說的是三乘教法,但法法都是」純一無雜「指向真性佛乘的。此」日月燈明「如來的名號,類似《佛說阿彌陀經》中的南方諸佛之日月燈佛。
  • 南懷瑾老師:世間一切都離不開因緣,因緣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礎
    一切萬有的生命和事物乃因緣所生。「因」是前面的一個動機;只要前面一動,連鎖的關係就來了,就是緣。因緣的連鎖關係如何來的呢?自己來的,無主宰,不是他力,也非自然。生命的誕生與存在,只是因緣的結合。天地之間,沒有任何一個生命,或一件事情,屬於沒有原因而突然孤立發生的。任何生命和事件,都有很多因素和事件而造成,這就是因緣。
  • 釋迦用十二因緣做了說明
    關於這些問題,釋迦摩尼認為一切事物由因緣和合而成,都生於因果關係,同樣人的痛苦,人的生命和人的命運,也都是自己造因,自己受果。佛把人生痛苦的根源歸結為「五取蘊」,以論證人生的關鍵問題,佛經中記載有五分、九分、十分和十二等「分」即「緣」,如五分即五緣、十二分也即十二緣,無明、行、識、名色、六處(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 索達吉堪布:一切萬法均依因緣而生
    如支分積聚故稱為車,就像車輪、方向盤等諸多零件積聚後,我們稱之為車,同樣,依靠四大、五蘊等因緣的積聚,在世俗中便稱之為有情或眾生,在勝義中卻了不可得,四大假合的身體或我都不存在。大家一定要觀察五蘊,因為它與我執的關係特別密切,我們每個人都執著五蘊,只不過有些人不知道而已。那麼,五蘊的來源是什麼呢?
  • 想好好了解佛教十二因緣,可閱讀玄奘大師翻譯的《緣起經》
    十二因緣也叫十二緣起或者十二有支,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玄奘大師翻譯的《緣起經》就是專門講十二緣起的,總共一卷,才一千字左右,非常短。
  • 法華經講記109:年紀大的人一定要注意,因緣不能處理,因緣只能放下
    你喜歡追求人天的快樂,你就修五戒十善;你喜歡追求二乘的涅槃,你就修四諦、十二因緣;乃至於菩薩修六度的功德。 那麼諸法因緣生的好處,就是給我們這些充滿妄想跟業障的凡夫一個強大的希望,因為因緣生表示生命是可以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