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佛教因緣法,佛教說一切法由「因緣」而起,那因緣又何意呢?

2020-12-13 大茶經

淺談佛教說一切法由「因緣」而起,是佛陀教導我們的積極人生觀,那因緣又何意呢?

佛家主張因緣法,即「萬法唯心所造,因緣而起。」因緣又何意呢?作為影響中國華夏文明的「儒釋道」三家文化中,佛家的因緣法,隨受眾多關注,但是早年,縱觀世界各宗教,都有不同的觀點。

就比如基督教的觀點,它們認為上帝是無條件存在的,它是世間萬物的第一因。而佛教的觀點則不同,雖然主張因緣法,但是對於世界,佛教認為世界上沒有第一個原因,也找不到第一個原因。前些日子有位基督教徒,在大茶經文章中評論,認為佛教最大敗筆是找不出這個世界觀的因出來。對於這一個問題,有很多例子。

就如平常探討最多的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這如何說清楚?而基督教則認為,它說第一隻雞不是雞蛋生的,就像人不是第一母親所生的。而佛教則認為,這個問題說不清也道不明,它就是因緣法。對於基督教這一觀點按佛家的觀點這就是我執和法執,為什麼呢?如果第一隻雞不是雞蛋生的,那是怎麼來的呢?是否有確切答案呢?法爾如是。

因緣又何意呢?在佛教大德高僧淨慧長老一書中說到:「因緣是什麼東西呢?因是一切事物存在,發展的內在根據,緣就是外在的條件。」如果光有內在根據,沒有外在的條件,一個事物要存在於發展是不可能的。所以佛家的觀點,一切諸法都是有條件存在的。

對於因緣內外在的條件,這一認為是準確的。如果我們要去找一個不要任何條件而獨立存在的東西,我們是找不到的。

佛教說一切法有「因緣」而起,「心淨則國土淨,心穢則國土穢。」如果我們心靈純淨,那麼這個世界就會變成無塵世汙染的清淨世界。相反如果我們內心骯髒,這個世界則會變成充滿汙穢的世界。這是佛家一偉大的觀點,也是人類所面對的重大問題。自心清淨,所感世界亦清淨,自心汙穢,所感世界亦汙穢。所以,我們看任何一切事物都有兩面性。這就是佛陀的教導我們的積極人生觀。

佛教說一切法有「因緣」而起,「一念即天堂,一念即地獄。」「一念即迷即眾生,一念悟即解脫。」這兩句話簡易而富含真理,就如我們在心態,不管是積極心態和消極心態的選擇上,都是一念之間,某件事物可讓你心生歡喜,也可讓你一念之間百般煩惱。倘若,我們每一念之間,用積極的人生觀去看待一切事物,那我們念念之間都在天堂,也可說一念即當下淨土,當下就是極樂世界。

四祖寺

對於「一年即天堂,一念即地獄。」「一念即迷即眾生,一念悟即解脫。」這兩句話,淨慧長老曾開示說的甚細,他說:「超越和解脫根本就在當下,當下的一念悟就是天堂,所以一心分為十法界。十法界是什麼地方呢?不是在一個遙遠的不可觸摸的地方,而是在我們方寸之中,就在我們當下一念之中。」「要去把握過去的東西,可能是妄想,而未來的東西還沒有來,你也不可以去把握,所以,最現實的就是當下這一念。」

佛教有說「十二因緣」,也叫「緣起說」,是佛家用以解釋人生現象,也就是說世間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現象,也沒有任何永恆不變的現象。一切現象的產生和變化都因一定的條件,叫做「緣起」。佛家有云:「但見緣起便見法,但見法便見緣起」。

所有的一切「因緣法」與「因果觀」,大茶經認為更可以把這些佛家的觀點,可實實在在的應用到我們當下生活中來,就如我們做任何事,都有因有果,有前因就有後果,有起因才有緣來,如果我們把當下做好了,就是因的生起,就能給而後留下積極的一面,就能免去佛家的業障帶來的煩惱痛苦,得以佛教的智慧。

相關焦點

  • 佛教通史 006-因果的河流-十二因緣
    這就是「集諦」裡的第二大部分——十二因緣說。十二因緣說又叫:緣起論,是佛教的一套獨創理論。佛教立宗以來,每五百年,所有的概念會為之一變,基本上會把前期所有的立論推倒,包括「人生是苦」這麼基礎的概念,在大乘裡都有含混的否定。但,有一個事情從來沒有被推倒過,就是「因緣說」。不光因緣說沒有被推倒,它甚至被宣稱為整個佛教大廈哲學理論的基石。
  • 佛說:十二因緣是什麼意思?佛教十二因緣解讀
    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淨,堪為法器。」亦作「 十二緣起 」。佛教「三世輪迴」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緣起,構成三世兩重的因果關係。
  • 佛教中所說的因緣是什麼
    緣(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因緣,有善緣和惡緣之分。善知識要引導你修學佛法是緣,惡知識要引誘你去參與壞事也是緣。佛法講因緣,世間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其中,有疏的因緣,也有親的因緣。以哲學概念解釋,就是主要條件和次要條件。主要條件為因,次要條件為緣。比如樹的生長,種子是最重要的因,土地、陽光、水分是次要的緣。比如說,大家來這裡學習佛法,這念發心就是因,法師為你們講佛法,寺院為你們創造聞法機會,就是緣。各種善緣的和合,能使大家的善根不斷增長,在學佛路上不斷進步。與此同時,大家也是法師的緣。
  • 武則天和佛教的因緣
    第一個惡評是道德問題,說武則天有四個男寵,這是生活標準問題,武則天有四個男寵,唐玄宗有四萬個女寵,沒有人說唐玄宗道德敗壞。人們用雙重標準要求她,既把她當成皇帝,又把她當成女性,希望她柔順慈悲,如果沒有做到,就說她殘暴。第二個說武則天行政方面有過失,最大過失是酷吏政策,打破了君臣之間相互信任的關係,使得人人自危。武則天既是一個好皇帝也是一個壞皇帝,但是整體來講,她的功勞大於過失。
  • 十二因緣法
    十二因緣法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就是流轉門所表達的緣起法。「無明」緣「行」,「無明」,顧名思義即不明白,由於我們多生多劫的煩惱、愚痴,內心很暗冥,就是無明。我們的本性是妙明本覺之性,本身是無量光。那怎麼變成無明的呢?
  • 十二因緣是假號法
    今天我們接著要說明「十二因緣是假號法」。什麼叫作假號法呢?也就是說這十二因緣的內容,它都是假名言說,它沒有實質的內容;也就是說它沒有真實不壞的內容,這個在《長阿含經》的卷10裡面,有提到這些內容。《長阿含經》的卷10裡面,它大概的內容是這樣子的︰阿難尊者他是 佛的侍者,他聽完 佛有關十二因緣的開示以後,他回去了。
  • 宏明法師: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 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
    關心生死問題可以說是人類必須面對和關注的終極問題,也是包括哲學和宗教等人類一切文化所無法迴避並進行深入探討和試圖從不同角度作出解答的問題,從古今中外豐富多彩的文化中我們不難發現這個事實。本文試從佛教的角度,依據佛陀教義中最基本的理論元素──四聖諦和十二因緣,嘗試探討佛教的生死觀並略述由此開展出來的生命教育。
  • 佛教的「因緣」與我們所想的不同,一般人不了解是什麼意思
    之前一善行說聊過緣起論,它是佛教的基礎核心,是學佛人應該了解的。而今天說的十二因緣,是佛陀通過緣起論,對人生進行分析後,以緣起論為基礎,將人生分為十二個彼此互存的因緣,是對緣起論的衍生!十二因緣分別是什麼?
  • 因果、因緣,源於佛教的生活詞彙,你知道它的含義嗎?冷知識來了
    佛教很多東西都是從緣起論衍生出來的,因果這個常聽到的詞也是如此。其中因,是引發後果的原因,果就是得到的結果。在佛教不斷發展的數千年中,因果論也有不同的變化。佛教有句老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佛教中,有時因會與緣並用,但還是有一定區分。狹義上講,因是產生結果的直接或內在原因,而緣是指產生結果的助力或間接條件。廣義來看緣屬於因的一種。因果是一種對存在或行為的前後關聯的邏輯。
  • 為何說佛教的「四法印」,道盡了人生的真相,如何理解?
    甚至很多當代人流行的心靈雞湯都來自於佛教,如放下、捨得等都是佛教用語,由此可見,佛教在世人的心目是何等的重要,只是大部分人」日用而不知「罷了。從探討人生意義這個角度來說,佛教的深度是其它宗教無法比擬的,有時候甚至可以說,佛教的某些概念,道盡了人生的直相,如佛教的」四法印「。
  • 楞嚴經講解218:有能有所、有生有滅、有增有減都叫做因緣法
    就等於說歇即是菩提的意思。【在汝所謂因緣、】佛教所主張的,和外道所主張的自然無因論的道理,(【自然之理,】)【研窮起來,必定如是。汝實未知,我說三緣斷故,三因不生,】殺、盜、淫三緣斷故,三種相續的因不生。【狂性因緣,若得除滅,此本非因緣。又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此亦非自然。】這什麼意思呢?說:若得除滅,其實本來就沒有能除、所除,所以,這個本來就不是因緣法。
  • 南懷瑾老師:世間一切都離不開因緣,因緣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礎
    人的生命來源是因緣而生,無主宰,非自然,可是現在醫學講人類是遺傳來的。達爾文說人類是由細胞、猴子進化來的,那是達爾文的祖宗,我們不是。弗洛伊德說人類都是性的問題,那是弗洛伊德的性心理,有些人並不是性的問題。當這個靈性加入時,就成胎了。在唯識學裡,只講人的入胎,講得很清楚,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學,他也看到了某一部分。
  • 索達吉堪布:一切萬法均依因緣而生
    如支分積聚故稱為車,就像車輪、方向盤等諸多零件積聚後,我們稱之為車,同樣,依靠四大、五蘊等因緣的積聚,在世俗中便稱之為有情或眾生,在勝義中卻了不可得,四大假合的身體或我都不存在。大家一定要觀察五蘊,因為它與我執的關係特別密切,我們每個人都執著五蘊,只不過有些人不知道而已。那麼,五蘊的來源是什麼呢?
  • 因緣果報
    佛教的因果觀源自「緣起性空」的道理,旨在闡明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仗「因」託「緣」,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為「因」,待「緣」聚集又生他「果」,如是輾轉相攝,乃成森羅萬象。因此,宇宙間從自然界到眾生界,從天體到微塵,沒有一個現象能脫離得了因果的關係。    因果律是事物生滅變化的法則,《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說:「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 佛教:求姻緣本身就是一種因果,因緣具足,果報必現
    佛教中常常講一句話,佛是門中有求必應,因此很多學佛道友或者不學佛的當遇到難事,都會選擇去寺院祈求佛菩薩保佑能順利度過難關,當然我們求財富、求功名、求考試、求姻緣等等,只要發願做善事懺悔改過,以求自己的事情能夠滿願,都是可以做到的。
  • 「人間佛教」的立基點是什麼?
    「人間佛教」必定能夠切合於人間——切合於人間的問題、需要以及實況。人間佛教是揭明——人間一切都是緣生法,因此,必須是從「因緣」的立足點入手,才能符合人間佛教之「法眼」的認識。人間佛教的大用在「四聖諦」,四聖諦的三個大用則在於:解決問題、開展人生、度越煩惱。而這三個大用的立足點,就是「諸法因緣生」這個法眼,這是它的基礎。如果沒有以「諸法因緣生」的認識為基礎,那麼,如何能解決問題呢?試問:若不了解問題是依什麼因緣發生的,卻說要解決問題,這有可能嗎?
  • 佛教所說「緣起」是什麼意思? ※ 佛教·常識
    佛教教義的基本內容簡單地說來,就是說世間的苦(苦諦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諦或稱集諦Samudaya-sacca),說苦的消滅(滅諦Nirodha-sacca)和滅苦的方法(道諦Magga-sacca)。佛教經籍非常繁多,其實不超出這四聖諦(Cattqri-ariya-saccqni,諦的意義就是真理),而四諦所依據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Pawiccasamuppqda)。
  • 明磊:丁曉磊等待因緣俱足_佛教_鳳凰網
    明磊:丁曉磊等待因緣俱足 2007年07月25日 18:23鳳凰網華人佛教
  • 《佛教三字經》I 法界生起、證道成佛、啟教傳道、集結三藏
    1 法界生起法界:佛教把凡是意識思維所依止的對象皆稱為法界。通常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就事象上說,法是諸法,通括宇宙的一切存在;界為分界,即事物的類別。世間各種存在,因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態,故稱為法界。二、從理體上講,凡一切存在的本質即是法界。
  • 南懷瑾老師:因緣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礎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因果,佛菩薩希望世人自立立人、自度度他,行善積德,救助眾生。——慈悲柳枝水「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佛說一切法,不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三藏十二分教,一切不著於有,也不著於空。不有就是空,不無就是有,既然如此,為什麼要用不有和不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