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佛教說一切法由「因緣」而起,是佛陀教導我們的積極人生觀,那因緣又何意呢?
佛家主張因緣法,即「萬法唯心所造,因緣而起。」因緣又何意呢?作為影響中國華夏文明的「儒釋道」三家文化中,佛家的因緣法,隨受眾多關注,但是早年,縱觀世界各宗教,都有不同的觀點。
就比如基督教的觀點,它們認為上帝是無條件存在的,它是世間萬物的第一因。而佛教的觀點則不同,雖然主張因緣法,但是對於世界,佛教認為世界上沒有第一個原因,也找不到第一個原因。前些日子有位基督教徒,在大茶經文章中評論,認為佛教最大敗筆是找不出這個世界觀的因出來。對於這一個問題,有很多例子。
就如平常探討最多的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這如何說清楚?而基督教則認為,它說第一隻雞不是雞蛋生的,就像人不是第一母親所生的。而佛教則認為,這個問題說不清也道不明,它就是因緣法。對於基督教這一觀點按佛家的觀點這就是我執和法執,為什麼呢?如果第一隻雞不是雞蛋生的,那是怎麼來的呢?是否有確切答案呢?法爾如是。
因緣又何意呢?在佛教大德高僧淨慧長老一書中說到:「因緣是什麼東西呢?因是一切事物存在,發展的內在根據,緣就是外在的條件。」如果光有內在根據,沒有外在的條件,一個事物要存在於發展是不可能的。所以佛家的觀點,一切諸法都是有條件存在的。
對於因緣內外在的條件,這一認為是準確的。如果我們要去找一個不要任何條件而獨立存在的東西,我們是找不到的。
佛教說一切法有「因緣」而起,「心淨則國土淨,心穢則國土穢。」如果我們心靈純淨,那麼這個世界就會變成無塵世汙染的清淨世界。相反如果我們內心骯髒,這個世界則會變成充滿汙穢的世界。這是佛家一偉大的觀點,也是人類所面對的重大問題。自心清淨,所感世界亦清淨,自心汙穢,所感世界亦汙穢。所以,我們看任何一切事物都有兩面性。這就是佛陀的教導我們的積極人生觀。
佛教說一切法有「因緣」而起,「一念即天堂,一念即地獄。」「一念即迷即眾生,一念悟即解脫。」這兩句話簡易而富含真理,就如我們在心態,不管是積極心態和消極心態的選擇上,都是一念之間,某件事物可讓你心生歡喜,也可讓你一念之間百般煩惱。倘若,我們每一念之間,用積極的人生觀去看待一切事物,那我們念念之間都在天堂,也可說一念即當下淨土,當下就是極樂世界。
對於「一年即天堂,一念即地獄。」「一念即迷即眾生,一念悟即解脫。」這兩句話,淨慧長老曾開示說的甚細,他說:「超越和解脫根本就在當下,當下的一念悟就是天堂,所以一心分為十法界。十法界是什麼地方呢?不是在一個遙遠的不可觸摸的地方,而是在我們方寸之中,就在我們當下一念之中。」「要去把握過去的東西,可能是妄想,而未來的東西還沒有來,你也不可以去把握,所以,最現實的就是當下這一念。」
佛教有說「十二因緣」,也叫「緣起說」,是佛家用以解釋人生現象,也就是說世間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現象,也沒有任何永恆不變的現象。一切現象的產生和變化都因一定的條件,叫做「緣起」。佛家有云:「但見緣起便見法,但見法便見緣起」。
所有的一切「因緣法」與「因果觀」,大茶經認為更可以把這些佛家的觀點,可實實在在的應用到我們當下生活中來,就如我們做任何事,都有因有果,有前因就有後果,有起因才有緣來,如果我們把當下做好了,就是因的生起,就能給而後留下積極的一面,就能免去佛家的業障帶來的煩惱痛苦,得以佛教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