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贊》第1課筆錄
智誠堪布
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現圓滿三身遊舞力,
離障本來怙主龍欽巴,
祈請無垢光尊常護我。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
發了菩提心之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宗喀巴大師造的《緣起贊》。大恩上師不僅翻譯了頌詞,也慈悲地為道友們做了宣講,很多人都在學習。我們的輔導主要是將《緣起贊》的原文和科判結合大恩上師講記的核心內容展開,對於需要進一步闡釋的內容,我們可以在輔導的過程中做一些宣說。
《緣起贊》是宗喀巴大師所造的殊勝論典,大恩上師在講記當中也講到這是宗大師開悟之後造的第一部論典,加持力非常大。雖然這是宗大師在顯現上開悟後造的首部論典,但是我們也不要覺得這是開悟之前的,那是開悟之後的。從宗喀巴大師他老人家的真實身份來看,他是藏地公認的三位文殊菩薩的化身之一。儘管文殊菩薩在佛法的流傳過程中有很多化身,藏地也不止三位文殊菩薩化身,但這三位非常著名的大德對於佛法弘揚、闡釋教義做出了巨大貢獻。
薩迦派的薩迦班智達、寧瑪派的全知無垢光尊者和格魯派的開宗祖師宗喀巴大師,不僅智慧超勝、造論圓滿,而且對於佛法的修行精神也是從方方面面做出了圓滿的闡釋。我們剛剛講了,不管宗喀巴大師顯現上在開悟前,還是開悟後所造的論典,都是他作為文殊菩薩的化身顯現為人,在眾生面前示現的降生、出家、學習、苦行,最後開悟、造論。即便在他示現降生的一剎那,也是和文殊菩薩的智慧、悲心無二無別,沒有絲毫的欠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清楚。
在我們的觀念中,《緣起贊》是宗大師顯現開悟之後所造的論典,這是非常殊勝的。因為作者是文殊師利菩薩,又講到了一切萬法的實相,所以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大恩上師也是鼓勵我們學習,我們在學完《般若攝頌》之後,進一步來看一下對於緣起的安立。
《緣起贊》分三:
甲一(初義)分二:
乙一、論名:
漢語:緣起贊
這是通過讚嘆文的方式安立的。從《緣起贊》的論名來看好像是讚嘆緣起,其實是一個佛陀的讚嘆文,直接讚嘆佛陀,間接讚嘆了緣起。雖然是以緣起為內容的讚嘆,但是真實的意思是以緣起來讚嘆佛陀。佛陀非常偉大,出現在世間,通過大慈大悲心和智慧給眾生做了很多利益,作為佛弟子的我們應該讚嘆佛陀。
印藏漢無數的智者造了很多佛陀的讚嘆文,特點都不一樣。有些是讚嘆佛陀的事跡,有些是讚嘆佛陀因地六度的修行,本論主要是佛陀照見宣說了緣起,對眾生做了最大利益的側面而進行讚嘆,因此叫做緣起贊。
我們在學習《緣起贊》的過程中,會學到很多有關緣起的內容,這些內容一方面宣說了一切世間出世間的成因以及成立的方式,一方面通過學習緣起也能夠了知萬法的實相。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本性,通過了知緣起完全可以通達,而且在學習緣起的過程中,會進一步抉擇佛陀的偉大,而對佛陀生起信心,這不是在共同的方面生起信心。比如佛陀示現神通神變、相貌莊嚴、經常微笑等等都是共同的,最不共的是照見和宣說了緣起,對眾生的最不共利益也是從這方面安立的。
《緣起贊》本身的導向就是通過學習、了知緣起來對佛陀生起信心。因為我們對佛陀生起信心的方式是了知了佛陀宣說的佛法精華,所以生起信心的起點很高。通過真實深入佛陀的教法精要,這種信心來源於對佛陀精要教法的領會,有非常堅實的基礎。
一方面對於佛陀生起了信心,我們祈禱佛陀加持,自己也發願隨學佛陀;一方面我們對於緣起性空實相本身也會產生非常殊勝的定解。這樣生起信心的方式是高層次的,不是共同的對於佛陀外相的事業等等生起信心。
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看到佛陀的傳記,最初佛陀的天賦非常好,然後觀照到眾生的疾苦,拋棄王位,出家苦行,後面利益眾生時,智慧很殊勝,示現神通神變,不辭辛勞地到處度化眾生。我們早期都是通過這方面產生信心,裡面不一定有甚深的教義,只是以傳記的形式體現的。
我們學習了這部論典,如果對於緣起性空本身沒有聽懂,或者不能真實地了知,我們的信心不一定提高到那麼高的層次;如果我們真正了知了以後,對於佛陀的感恩心、信心、隨學的決心等等都會有很高的提升,既是讓我們了知佛陀功德,產生信心的方式,也是對於佛陀核心教義的學習。
乙二(頂禮句)分二:
丙一、總禮:
頂禮上師文殊師利!
宗喀巴大師在造論之前首先頂禮上師。「頂禮上師文殊師利」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上師是文殊師利。比如宗喀巴大師的根本上師是仁達瓦尊者,此處是把上師觀想為文殊師利菩薩的方式做頂禮。
第二個意思文殊師利菩薩是自己的上師,這怎麼理解呢?我們在傳記當中看到宗喀巴大師早期顯現上依止了包括仁達瓦尊者在內的很多人的善知識。有一段時間,宗大師有很多疑惑。他有一個同行法道友中觀者,即鄔瑪巴尊者,他經常面見本尊。宗喀巴大師首先把自己的問題告訴中觀者,然後中觀者詢問本尊之後,再把本尊的答案告訴宗喀巴大師,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這樣解決問題。後來宗大師覺得很麻煩,開始精進修持,最後也見到了本尊,可以在文殊師利菩薩面前直接提問,就像人和人對話一樣。從這個側面來講,文殊菩薩也是宗喀巴尊者的上師。
因為我們現在正在學習《緣起贊》,所以宗喀巴大師也是我們的傳承上師,我們要對和文殊菩薩無二無別的宗喀巴大師頂禮,加持我們通達《緣起贊》的內容和緣起性空的甚深意義,還有我們的上師是文殊師利,也有祈禱上師加持我們通達緣起的意思,對於我們這些學習者而言也可以這樣理解。
丙二、別禮:
依憑照見與闡揚,智慧妙說堪無上,
徹見傳授緣起者,至尊佛前稽首禮。
這是分別頂禮至尊佛陀。頂禮佛陀很多時候是通過不同側面來做頂禮。在這個頌詞中,宗喀巴大師是怎樣對於佛陀頂禮的呢?因為本論是宣講緣起,所以也是對於佛陀最不共之處的緣起進行頂禮。首先對於佛陀的殊勝功德做了宣講,然後對於具有這種特點的佛陀頂禮。
「依憑照見與闡揚,智慧妙說堪無上」,講到了被頂禮者佛陀所具有的特點。什麼特點呢?依靠他照見、闡揚了最不共的甚深境界,所以智慧妙說堪稱無上。
「徹見傳授緣起者,至尊佛前稽首禮」,前面說佛陀照見闡揚,或者他的智慧妙說照見闡揚了什麼?這裡說到徹見傳授了緣起。在徹見傳授緣起者的至尊佛陀面前恭敬的五體投地而頂禮。
依憑照見於闡揚,智慧妙說堪無上,「照見」和「智慧」、「闡揚」和「妙說」要配合起來看。為什麼佛陀的智慧、妙說堪無上?「依憑照見」,佛陀對於一切萬法甚深的緣起通過智慧照見了。為什麼是「無上」呢?因為凡夫人、外道本師的智慧沒辦法真實照見緣起,世間人自不必說,本身具有很深的無明,從來沒有思考過一切萬法的本性。世間所謂的精神導師,他們安立自己教言的時候,都安立了一個實實在在存在的本體,比如實有不空的造物主、萬能神等等,根本經不起理論的觀察。通過這方面可以知道,他們的智慧沒有照見萬法的本性,根本不是無上。只有佛陀的智慧照見了緣起,從這個側面來講,佛陀的智慧照見萬法本性的緣故「堪無上」。
「妙說」和「闡揚」也是一組。因為佛陀的智慧照見了萬法的實相之後,有了通過最為殊勝的妙說來闡釋所照見本性的殊勝能力。雖然一般世間人的口才很好、口若懸河,但是因為沒有照見萬法的本性,無法把自己的智慧從各式各樣粗中細的分別執著中解脫出來,闡釋觀點的能力是有限的。第一個他沒有照見,第二個他也說不了。怎樣才能妙說呢?真實的妙說在《大乘經莊嚴論》後面的說法品中,對於佛陀說法的特點等等有很多不共的描述。
為什麼佛陀的妙說是無上呢?因為佛陀照見了萬法究竟圓滿的自性之後,包括對於所照見的萬法如理如實描述的智慧障礙也遣除了。法義辭辯四無礙解中有一種辭無礙解,或者辯無礙解,讚嘆辯無礙解時說,佛陀在宣講萬法本性的時候,對一個詞句可以於一個大劫中展開宣說而無法窮盡,這種殊勝的智慧、妙說的能力無人能比,叫做堪無上。
妙說闡揚了什麼呢?因為闡揚了甚深的緣起,所以是無上的。不僅佛陀的智慧、照見的本性、妙說的能力是無上的,妙說所闡釋的法義也是無上的,因此依憑照見與闡揚,智慧妙說堪無上,的確是無上的,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通過智慧照見萬法本性。後面我們展開緣起本性時,就會發現緣起的自性非常善妙。
通過妙說闡揚的也是堪無上,這是讚嘆者的特點。首先要了知我們所讚嘆的對境具有什麼特點。他的相貌莊嚴、非常慈悲,或者智悲力圓滿,具足如所有智、盡所有智等等。在宣講了特點之後,再進行讚嘆,此處是說佛陀的智慧照見殊勝的本性,妙說闡揚了緣起的本性,不管是智慧還是妙說,都堪稱無上。
了知了之後,誰具有這個特點呢?徹見傳授緣起者至尊佛。至尊佛陀徹見、傳授了緣起,因為他是通過智慧照見、經由妙說傳授的,所以首先是徹見緣起,然後是傳授緣起。宗喀巴大師說,在能夠徹見和傳授緣起的至尊佛陀面前,我恭恭敬敬的稽首頂禮。我們聽到這裡,看到這個頌詞,也會跟隨詞句對於徹見、傳授緣起的至尊佛陀恭恭敬敬的頂禮。不管現在是不是已經真實通達了緣起的內容,但是我們跟隨詞句頂禮,也可以在內心當中引發巨大的善根。
因為頂禮的方式完完全全是從最不共的層次進行的安立,所以說徹見傳授緣起者,至尊佛前稽首禮。我們對於佛陀恭恭敬敬地頂禮,佛陀徹見、傳授了一切萬法的本性,他的智慧達到了究竟才能真實地了知緣起;如果他的智慧沒有達到究竟,對於世間、勝義的緣起,以及二者之間的緣起關係都無法通達,還有無明就不是遍智。因為遍智而通達了一切萬法本性,所以對於世俗的一切緣起才能如理如實地安立。如果對於勝義的本性不了知,有一分不了知就會有一分無明,有一分無明,對於世俗諦的法也會有一分不了知,只有完全了知了萬法的本性才能如理如實地照見世間萬法的規律。
佛陀具足如所有智、盡所有智,有了殊勝的智慧之後,與智慧無二無別的無緣大悲也可以完全呈現出來,佛陀不可能照見了萬法緣起之後,通過吝嗇心不願意講。為什麼呢?因為他早就知道吝嗇的本性是假立的無明狀態,是依緣而起的,所以他在修道之初已經把所謂的吝嗇心遣除了。連菩薩都不會有自己通達的東西不願意給眾生講的吝嗇心,何況是佛陀呢!佛陀的智慧一旦圓滿,悲心也是最極清淨的,絕對會給眾生傳授殊勝的緣起,而眾生之所以會流轉輪迴,下面頌詞講到了就是因為不知道本性。如果了知了萬法緣起的自性,然後修持現前就可以從所有束縛中脫離,所以這是佛陀送給我們最為殊勝的禮物。
對於眾生而言,最殊勝的禮物莫過於告訴我們緣起性空,一切萬法緣起的實相。從這個側面來講,我們要通過感恩心,第一是知道佛陀的智慧,第二是知道佛陀大悲,第三是知道佛陀對我們的恩德非常重。通過我們學習輪迴流轉的方式,再回頭來看佛陀給我們宣講怎樣從輪迴的網中脫離的方式,就會對佛陀產生信心和感恩心。這是一個別禮,對於具有照見和傳揚緣起自性的佛陀恭恭敬敬地頂禮。
甲二(論義)分五:
二、唯有佛陀對解脫者不欺惑;
三、唯有佛教成為解脫者的津梁;
四、隨念如來之深恩;
五、攝義。
第一個是「以說緣起而讚嘆」,通過佛陀說的緣起理,或者我們來宣講學習一切萬法的道理,然後反觀佛陀的恩德和智慧而讚嘆佛陀。第二個是「唯有佛陀對解脫者不欺惑」,佛陀照見了緣起,自己本身從欺惑當中脫離了,他也會對解脫者不欺惑。為什麼唯有佛陀呢?因為除了佛陀之外,所謂的修行者、導師也沒有照見萬法本性,他自己都是迷惑的。他說,我的道是正道,你們按照我這個道修行,一定得到永恆的解脫,就是欺惑性的。因為他沒有發現萬法緣起的自性,沒有發現萬法的本相,他自己都是被無明欺惑的,又怎麼可能讓他的隨學者不被欺惑呢?因此唯有佛陀對解脫者是不欺惑的。
第三個是「唯有佛教成為解脫者的津梁」,只有佛陀所宣講的佛法教義可以成為解脫者的津梁,因為佛陀這樣的導師不欺惑,已經完全從無明中出離了,他宣講的教義可以真正引導想要解脫的人趣向於解脫,所以只有佛法才是解脫者的津梁。第四個是「隨念如來之深恩」,是隨念佛陀對我們的恩德。如果我們學習了《緣起贊》,真實地在內心完全領會了《緣起贊》中緣起的道理,生起了定解之後,我們皈依三寶的心也會不一樣。
佛陀具有殊勝的智慧,完全照見了萬法的本性,這裡講到了佛陀所照見的本性是什麼。如果我們對於正道生起定解,在皈依法方面也會有一個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狀態,對於正在學習緣起法的僧眾,這種修行的助伴我們也會生起一個依止心。如果我們依止圓滿證悟了緣起、證悟了部分緣起,或者正在學習緣起的僧眾,能夠與他們為伍,對於自己修學緣起法,不管世俗的緣起,還是勝義的緣起,都有很大的幫助。這時皈依三寶的心就不一樣了,質量也有很大的提升。
乙一(以說緣起理而讚嘆)分三:
一、斷輪迴根本之緣起;
二、緣起法是佛教的精華;
三、以說緣起來讚嘆是最無上的讚嘆。
第一個是「斷輪迴根本之緣起」,輪迴的根本是什麼?它是無明,我們要斷除無明,它的因緣斷掉了就不會有輪迴;第二個是「緣起法是佛教的精華」,不管是世間的緣起,還是出世間的緣起性空,都屬於佛教的精華;第三個是「以說緣起來讚嘆是最無上的讚嘆」,我們對佛陀說緣起的讚嘆是最無上的讚嘆,這方面我們必須要了解。
丙一、斷輪迴根本之緣起:
世間所有諸衰敗,彼之根本為無明,
佛說若見緣起義,即能斷除無明痴。
「世間所有諸衰敗,彼之根本為無明」,世間上所有衰敗的根本的原因就是無明,佛陀說如果我們見到了緣起的意義就能斷除無明愚痴,這裡佛陀講到了衰敗和衰敗的因,也講到了斷除衰敗的因和果。如果我們深入分析,這個頌詞中可以包含四諦。
在後面的一個頌詞中,大恩上師還會講到,四諦和緣起二者之間就是一個含義,這個頌詞中怎樣體現了四諦呢?世間所有諸衰敗是苦諦,就是說所有世間都是衰敗,一切為痛苦的自性,這是講苦諦,一切眾生在苦苦、變苦、行苦中無法擺脫,這是果。彼之根本為無明,導致苦諦的根本是什麼呢?就是集諦,集諦最根本的是無明,無明是集,如果有了無明就會產生衰敗,輪迴的因是無明,輪迴的果是衰敗,這裡講到了世間的因果。
佛陀的偉大之處在於首先很清楚地看到了眾生的痛苦自性,這是一般眾生看不到的。因為眾生覺得還有安樂可得,認為如果奮鬥就可以從種種的苦中脫離,他們不知道整個輪迴以苦為自性,佛陀以智慧照見雖然有些人想要擺脫痛苦,但是根本找不脫苦之因,佛陀講到了集諦。我們現在的狀態自己都看不清楚,佛陀不僅幫助我們了知,並且告訴我們一切都是苦的自性。因為眾生的無明太深了根本看不到擺脫苦的因緣,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最根本的是無明,這是講到了輪迴的因果。佛陀對我們的恩德特別大,只有找到了病根,才可以下手對治,如果連病根都沒有找到,胡亂治一通,也沒辦法真實地遣除疾病。
「佛說若見緣起義,即能斷除無明痴」,這兩句也是體現了道諦和滅諦。「若見緣起義」是道諦,「即能斷除無明痴」是滅諦。斷除無明痴可以說就是斷除了衰敗,或者佛說若見緣起義,即能斷除無明痴這兩句都是屬於道諦,因為見緣起斷無明是道諦,如果斷了無明不可能還存在衰敗,所以滅諦隱藏的意義已經引出來了,從這方面也可以理解。
此處四諦和緣起是一個含義,我們再進一步地分析一下。因為對我們而言了知輪迴的根本很重要,而且了知斷除輪迴根本的法也很重要,所以說世間所有諸衰敗,一切苦苦、變苦、行苦,所有從地獄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整個三界六道,包括眾生現在的種種不如意、身心的痛苦稱之為衰敗。
衰敗自有其因,彼之根本為無明,這時佛陀講了所有衰敗的根本因就是無明,就是說一切萬法是緣起性空、本性不存在。比如從人無我的側面來講,眾生首先覺得有我,然後以我開始產生了實執、分別念,生起煩惱而造業,通過業導致了衰敗,這一切最根本的就是無明。如果有了無明,貪嗔痴都可以產生。《中觀四百論》中也講了,如果一個眾生的命根存在,其他的根也可以存在;如果命根斷了,其他的根也斷了。
此處說彼之根本為無明,無明是最根本的因,那是不是直接由無明導致的衰敗呢?我們從層次來看不一定是從無明直接導致衰敗。這裡有幾層意思,無明愚痴大概有兩種,一個是根本無明,一個是從根本衍生出來的無明愚痴。世間的衰敗是苦果,這是一切輪迴的現相。真實來講,一切輪迴衰敗痛苦的現相來源於什麼?來源於業,不管是善業,還是惡業,衰敗的直接因就是業,即惡業和有漏的善業。業的因是什麼呢?是貪嗔痴的煩惱。煩惱的因可以說屬於無明,來源於各式各樣的實執、分別念,這一切的因果一般人根本看不到。
雖然世間的人也會有一種模糊,或者比較短視的因果概念,比如沒有錢就去掙錢,拿到了工資就可以遣除沒錢的痛苦,工作到月底拿錢也是因和果,上班是因,拿錢是果,或者今天中午沒有吃飯肚子很餓,這是一種苦,他們也知道弄點飯吃了,肚子飽了就把這個苦遣除了,這也是一種因果。一般眾生都知道這方面的因果,可以遣除這種苦因,具足安樂因。這些太短淺了,沒辦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有一部分人比世間人想得更深一層,比如外道仙人,還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等等,他們看到這一點之後,明白表面的努力不能解決問題,必須要從更深層次的因上去解決。這是怎樣的呢?必須要修善業,如果修了善業、培了福德就可以得到安樂;斷除了惡業,就能斷除痛苦。他們開始倡導修善斷惡,這方面的因果他們是承認的。雖然比淺層次的因果要深一些,但是還不夠深。
另外一部分人發現了業的來源。因為業的來源是貪嗔痴等等,所以開始去深入調伏煩惱。有些外道覺得必須要壓制煩惱,有了煩惱一定會造業,他們開始修持色界定和無色界定,覺得入定時沒有煩惱,煩惱不起業不起,業不起輪迴的衰敗也不會起。有一部分外道認識到煩惱是根源,開始在有我的層次上斷煩惱,生起了色無色界定,然後轉生到色界和無色界,那時有沒有煩惱?沒有。有沒有所謂的惡業?也沒有。
他們安住在無色定、無想定,會很長時間中沒有絲毫的痛苦、煩惱產生,甚至於沒有心,也不產生分別念,這還是暫時的道。除了煩惱還有更深的因緣,有些人認為煩惱最深,覺得已經了找到病灶,其實煩惱下面還有推手,推動煩惱的是什麼呢?就是裡面的無明、實執分別念,認為有我、法存在的狀態。
佛教的修行者知道,一切煩惱的來源於無明、實執。一部分小乘的聲聞行者,主要觀察身心五蘊的假合,即我是不存在的。他們把我、實執無明消除之後,煩惱斷了不會造業,業斷了沒有輪迴,這是比較根本的解決問題之道。在小乘有部以上都有解脫道,為什麼呢?他們有無我的空性。大乘更不必說了,在人無我的基礎上觀察一切萬法無我,他們的空性,以及斷除無明的層次更加深遠、廣大。此處的緣起是一般人乃至於佛法修行者之間,因為他們認定衰敗來源的層次不一樣,所以斷除之道也不一樣。如果沒有找到最根本的病灶,還是沒辦法真實地解決問題,雖然感覺已經找到了病灶開始用藥治療,但是因為沒有找到最深的無明,最後忙來忙去效果不大,或者只是徒勞而已。
這個地方講到了世間所有諸衰敗最根本的因就是無明,所以必須要從根本的無明下手,才能把所有的衰敗慢慢打破。剛剛我們講了,眾生在輪迴中有兩種愚痴,一種叫做真實義愚痴,眾生不知道一切萬法空性,依靠真實義愚痴,通過實執引發煩惱、業惑。在真實義愚痴上一部分眾生又有了第二層愚痴,叫做業果愚痴,這是無明,不知道業因果的關係。
雖然想得到安樂,但是拼命造惡業。假如我們不知道世間的緣起,即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甚至連世間的安樂都得不到;如果我們不知道勝義的緣起,不可能得到解脫。首先佛陀了知了最根本的自性無明、緣起性空的自性,然後宣講了暫時取捨的業果關係、因緣法則,以及世俗的緣起和勝義的緣起。
第一二句講到了輪迴根本是無明,這是體現了緣起。什麼緣起呢?就是無明為因、無明為緣,依無明為緣而起的是衰敗。緣起從字句理解就是依緣而生、依緣而起,講緣起的時候,第一個一定是簡別了無因,不可能是無因、不依靠因緣而起自己產生了。緣起直接排除了無因,無因生是不可能的事情,緣起是依緣而生、依緣而起;第二個是必須要排除非因非緣,不是這個因不能產生這個果,這方面就排除了一些眾生也覺得有緣起,比如殺生獲得安樂,這不是真實獲得安樂的因。
講緣起的時候,首先排除無因,其次排除非因,最後安立正確的因緣,因此依緣而起的法在世俗中,一切萬法都是依靠自己的緣而起。我們要隨順緣起,如果隨順了緣起就可以得到安樂,如果不隨順就會得到痛苦。
世間所有諸衰敗,彼之根本為無明,講到了衰敗的果是依靠無明引起的。有了無明的因,一定產生衰敗,這本身就是一個緣起。可悲的是眾生不知道這是緣起性空,反而執為實有,從這方面來講,就有了無明。雖然無明產生衰敗本身是空性當中具有的因緣,因緣產生果的方式,但是眾生不知道,他們把人和法執為實有之後,在真實意義上就愚痴了,然後在世俗中也沒辦法發現它的真諦,所以產生了種種衰敗。
「佛說若見緣起義」,佛陀說如果見到了緣起就會斷除無明愚痴。所謂的無明是什麼?無明是實執,本來沒有實有,眾生執為實有,本來身心的五蘊和合沒有我,眾生執著有我,這是一種實執。一切萬法的顯現本來是無自性的,眾生執著為有自性,叫做無明。既然無明是一切衰敗的因,我們如何打破無明呢?因為無明是實執,所以我們就觀察它的本性,實有的我、萬法到底存不存在?觀察的時候發現一切都是依緣而生、依緣而起的緣故,就了知了它的本性。
佛陀說如果見到了緣起的意義,就打破了無明、實執,因為衰敗的根本斷掉之後,見到了緣起,斷掉了無明的根本,如果斷掉了無明根本之後,就斷除了無明愚痴,所有的衰敗一層層都沒有了。這是從最根本上瓦解,瓦解了什麼呢?如果無明實執瓦解了,通過無明產生煩惱的果就不會有;如果煩惱瓦解了,通過煩惱產生的業就不會有;如果業沒有了,通過業產生的衰敗就不會有;如果沒有衰敗了,顯現上就出離了輪迴,就是這樣一層層安立的。
我們學習教法的時候,如果很多初學的道友還沒辦法真實的安住在緣起,相應於緣起去修行,佛陀也會告訴我們從表層趣入實相的過程。現在我們還原的時候是從最深的實相層次去斷除它的根本,然後從根本慢慢地瓦解,我們也有一個從表象往實相走的過程。
佛陀首先告訴我們要取捨業果,首先從守持戒律、行持十善做起,如果我們能夠理解業因果不虛的道理,首先安立了業果、輪迴,然後再告訴我們這些煩惱是產生業的因,讓我們去壓制煩惱,或者當我們生貪心的時候告訴我們怎麼樣去如理作意,不要產生貪心;如果生嗔心的時候告訴我們嗔心的過患,壓制嗔心的方法。當我們修習了很長時間之後,煩惱輕微了,法器逐漸具有了,佛陀說我們身心的五蘊是空性、假立的,從這方面逐漸深入到緣起的含義當中。
真正通過不斷的修行法器成熟之後,可以遇到緣起的教義,能夠學習、相信緣起的教義,這時我們就可以安住在一切痛苦原始的病灶上,從這裡開始去瓦解,當然瓦解起來並不容易,因為對我們來講它存在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就要長時間地緣經論不斷學習,加深無明實有是假立的印象,最後薰習得非常純熟,讓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接受無自性,一切都是緣起、空性、無實有的,在這個基礎上慢慢去積資淨障。
首先從道理上了知、見到了緣起,然後從修行上入手。第一我們自己要對於緣起性空的正所緣本身好好地去觀修,這是一切萬法勝義緣起的本性;第二要證悟勝義緣起,除了觀修空性緣起之外,還需要藉助其他的緣起,如守戒律、做善法、積資淨障,包括我們修上師瑜伽等等緣起都要用上。
緣起就是這樣,只要緣具足了,果一定會起。如果你的緣不夠,果就不起。輪迴也是一樣的,當你把輪迴的緣斷掉了,輪迴的果怎麼會起來呢?不可能的。修行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如果解脫的緣沒有具足,果也不可能依緣而起,所以輪迴的一切是緣起具足了就會顯現,解脫的一切也是緣起具足了才會顯現,都是此消彼長的關係。當我們在修持解脫緣起,正在消滅輪迴緣起;當我們的輪迴緣起正在具足,解脫的緣起正在衰敗。
我們要考慮到這個問題,我們修行的時候,如果對世間八法有興趣,輪迴的緣起正在飛快具足,解脫的緣起隨之衰減了;如果對於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或者對上師的信心、聞思修行、對治煩惱等等解脫的緣起正在增長,輪迴的緣起就在衰敗。從這方面來講,一切都沒有離開緣起。衰敗、輪迴是緣起,解脫也是緣起,要斷除輪迴必須首先要知道緣起的本義,然後再修緣起,最後證悟了緣起本性,這時就可以真實的解脫。
輪迴、解脫都是在緣起中安立的,即便在真實義中所謂的緣起觀察並不具足,但是它的現相就是我們解脫的因緣,這種解脫的果一定會發生。雖然菩薩真實安住的時候說一切佛果、度化眾生不可得,但是從現相上來講,如果你具足了成佛的因緣,不成佛不可能,在名言中一定可以成佛;具足了度化眾生的因緣不度化眾生也不可能。這方面都是緣起。
緣起當中有輪迴的緣起,也有解脫的緣起。解脫的緣起中既有小乘解脫的緣起,也有大乘的緣起。就看我們到底選擇哪一種緣起,只要你具足了就會起。現在對我們來講,輪迴緣起非常容易具足。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習慣了輪迴的緣起,所以不管努不努力,自然趣向於輪迴的緣起了。而解脫道不可能是不管你努不努力,都會自然趣向於解脫。因為對我們來講,解脫的因緣以前很少,所以我們現在在解脫的緣起方面必須要非常努力。即便我們非常努力都不一定會做好,何況還在懶惰放逸,你說我們可以解脫、一生成佛,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管是世間的緣起,還是證悟空性的無緣起,反正要證悟緣起性空都需要因緣,這個果還是依緣而起的。學完這些之後我們會知道自己到底怎樣去選擇。如果我們真正對於緣起的法義生起了定解,不需要上師每天在身邊鞭策,你自然就會去做,不管有沒有人看到,反正你現在做的一切就是因緣,具足這種因緣會有什麼果報,自然而然就會有了。如果我們不去修空性,解脫的因緣不會主動具足。尤其主要的空性因緣不具足,還是沒辦法真實地達到解脫的果。解脫道的果仍然是依緣而起。
依緣而起主要的因、次要的緣分別是什麼?我們都要清楚地知道,否則在修行佛法的時候,主要的因沒有抓到,只是在次要的緣上努力。還覺得自己修了這麼長時間為什麼還不解脫?沒有主要的因,根本沒辦法獲得解脫。主要的因和次要的緣都具足了才會解脫。雖然主要的因非常重要,但是主要的因具足了,沒有助緣還是難以成辦。比如種莊稼主要的因是種子,你說,種子有了,為什麼還不發芽?主要的因是有了,沒有土壤、水、陽光、空間等助緣,還是不行。或者你的田是最好的,陽光也是全世界最好的。你的種子在哪裡?沒有種子。沒有種子就長不出莊稼,必須要所有的因緣和合。解脫也是一樣的,如果我們想要解脫,必須要具足解脫的因緣;如果我們想要出離輪迴,必須要把輪迴的因緣斷掉;如果我們想要很快地成就,必須要具足很快成就的因緣。
了知這些之後,我們自然而然會在思考之後下定決心。只要做了自己就會受,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不管是輪迴,還是解脫,都是自作自受。業因果是未作不遇,已作不失。如果你已經做了,不會消失;你如果沒有做,不會遭遇。好的壞的,解脫和輪迴都是一樣。
丙二、緣起法是佛教的精華:
爾時具有智慧者,如何依然不通曉,
相依相存緣起道,本是您教之精要?
這裡告訴我們緣起法是佛教的精華。「爾時」是這個時候,剛剛我們講到一切痛苦的根源是無明,了知之後,如果真正具有智慧的人,智慧並不是小聰明,不是說在世間中,你的腦袋很好用,或者讀書很厲害。「具有智慧者」是具有福慧、善緣的佛弟子。「如何依然不通曉,相依相存緣起道,本是您教之精要」,為什麼還不通達相依相存的緣起之道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言精華呢?應該知道緣起法就是精華。
因為它可以完全斷除輪迴,所以是精華,應該知道了。如果不知道,也不要緊,下面還要講。頌詞首先用一個反問引起我們的注意,哦,這個地方講了緣起道是佛教的精華,所以我應該去尋找佛教的精華。引起注意就好辦了,他就會去尋找。雖然宗大師說應該通曉,但是我還沒有通曉怎麼辦?慢慢地學習我就會通曉這個道理。首先是略說,後面展開講,慢慢就會懂,如果學完了《緣起贊》還不懂,我們就繼續學習《中論》等論典來了知萬法緣起性空的道理。
具有智慧的人,要去尋找或者通達緣起,為什麼不通曉相依相存的緣起道呢?我們要真實斷除無明、愚痴與斷除無明、愚痴相依相存的緣起道,就是佛法的精華。相依相存的緣起道可以斷除輪迴,如果要斷除無明、愚痴和斷除無明、愚痴相依相存的緣起道,我們一定要通達這樣的內容。
還有一種相依相存的意思是什麼呢?整個緣起本身就是相依相存的,後面還要講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所有的法都是相依相存的,佛果也是相依相存的。佛果依靠什麼呢?佛果依靠菩薩道而有;菩薩是依靠大悲心、菩提心和無二慧而有的;往生極樂世界也是相依相存的,必須要有信願行,或者往生極樂世界的果必須要和往生四因相依相存;小乘的解脫要和自己的道相依相存;輪迴的人道、天道、餓鬼道、地獄道等等的苦樂,也是和它的因相依相存。
我們應該知道佛法中講到就是相依相存的緣起道,任何一個法自有其因緣。如果我們想得到某種法,必須要把它的因緣具足;如果不想得到某種法,就要斬斷它的因緣,這樣我們才可以真實地通達佛陀所講的道理。世間的取捨,只是整個緣起的一部分,而不是緣起的全部,後面我們對於整個緣起方方面面的內容都會學習到。
對我們而言,如果是真實有智慧的人,當下就會通達一切的衰敗都來自於無明,而無明就是不了知本性,通過緣起可以遣除愚痴。在某一部分修法中,如果斷貪心,就去修不淨觀;如果斷嗔心,就修慈悲觀;如果要斷痴心、無明,就修緣起觀,這個緣起觀是從十二緣起的側面來講的。
如果我們要真正斷除對業因果不通達,必須要學習因緣法則、業果之道;如果我們要真實地斷除實相的無明,必須要通達緣起性空。只有對整個緣起的自性通達之後,就可以斷除無明。這裡講的都是緣起之道,佛陀照見了緣起,對我們來講恩德非常深重。此處提醒我們,緣起之道是佛教的精華。我們學習佛法的時候,不能忽視因緣法則、緣起之道,不管是世俗緣起,還是緣起性空。如果我們忽略了世俗緣起,連世間的安樂都得不到;如果我們忽略了緣起性空的本性,就沒有辦法真實地獲得解脫。
這個地方講如何依然不通曉,相依相存緣起道,本是您教之精華。我們解讀的時候,如果在外表上努力,我們在緣起之外找不到真正的成佛之道。如果要找到解脫道,或者解決問題之道,必須要掌握佛法精要的緣起。雖然皈依、朝山等等都屬於善法,也是佛法的一部分。但是我們要知道,真正佛法的核心就是通達緣起。既要知道為什麼這樣做,也要知道最究竟的本性是什麼!這樣才真實地與佛法的精華相符。如果我們不了知緣起,對於空性、萬法的實相、佛法的精華不通達,只是從表面上著手,這方面就有點可惜。
就像一個核桃的精華在殼裡,我們要把殼打開,然後取核桃的果肉來吃,裡面才是美味。如果我們拿到核桃之後,只是在外面研究,在核桃殼上做文章,永遠嘗不到裡面的美味。修習佛法也是一樣,我們要逐漸深入到佛法的精華,這也需要善根福德。雖然有時我們遇到了,但是自己的歡喜心還不夠,我們對於緣起投入的時間、領悟力還不夠,無法真正地體會。我們還要進一步下功夫,才能夠在緣起中獲得最大的收穫。
因為這是佛法的精華,精華的東西誰不喜歡呢?每個人都喜歡最好的。我們選擇商品時,都要選最好的牌子、做工,不要次品、山寨貨。學習佛法也是一樣,不應該不希求精要,只是滿足於表面的修行。表面的修行有沒有用?也有用。我們並不是一概否認,完全推翻外在的修行,而是說當我們外在修行時,也應該深入到佛法的精華,至少也要關心一下佛法精華是什麼?如果產生了疑問、關心了,慢慢就可以深入到精華中去,這方面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
我們經常講繩子和蛇的比喻,當我們把繩子看為蛇的時候,就是一種顛倒迷亂,不了知繩子的本性,反而看成了蛇。當我們看到蛇的假象,緣著蛇產生了很多分別心,所有的分別心都和繩子沒有任何關係。相當於我們在輪迴中做了很多事情,每一世都在規劃、奮鬥,哪件事和解脫、實相有關呢?沒有。當有一天這條蛇本身,或者我們緣蛇的看法發生了轉變,比如我們開始修行,想要對於整個輪迴、現相方面做一些改變。做出改變也是有差別的,我們緣這條蛇本身,乃至於沒有懷疑過蛇的假立,沒有真實深入到,或者靠近於繩子思考之前,一切努力都和實相無關,還是在蛇上去改良。比如把蛇的牙齒拔了、關起來,或者把它的心調得溫和一點,一直在蛇上下功夫,沒有觸及到繩子的真相。
修行也是一樣的,乃至於我們修行沒有觸及到無我、空性、實相的時候,所有的修行都類似於在蛇上下功夫,還和繩子的真相——解脫沒有關係。哪一天當你發現了,這是不是繩子?它的本性應該是繩子,當我們產生了懷疑,會去探究、觀察一切萬法的本性、我都是假立的。這個比喻告訴我們,當懷疑蛇的本性是繩子的時候,已經開始接近實相了,前面把蛇搞得再好,還是沒有靠近真實的解脫道。
我們在輪迴中也是一樣的,不管你是不是一個很好的佛教徒,乃至於你的思想沒有懷疑過空性、一切萬法的本性是虛幻的,沒有真正地接觸到這方面的教義之前,所有的修行都還是在蛇的迷亂現相上下功夫,沒有觸及到真實義。
我們剛剛講了,必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緣空性的經論學習,雖然它屬於分別念,但是我們的分別念緣著緣起性空的實相越來越多,就會越來越懷疑輪迴的虛假。我沒有真實現證,也非常確定這條蛇就是繩子。這時只要你再去具足一些因緣,把燈牽出來,一通電,一下子看到了,像我想的一樣,這就是繩子,不是我在推理,而是真實見到了。當我們非常確定一切萬法顯現的時候就是無我、空性,還是一種推理,有了總相之後,再去具足因緣,積資淨障、觀修等等,哪一天因緣成熟,一下子就現證了一切萬法的確是空性的,沒有本性,相當於見到了繩子的真相。
當我們沒有懷疑過這些假象之前,都沒有觸及到真實的解脫,我們也不能說所有人都沒有接觸到實相,有些人不行,必須要慢慢地一步一步引導他趣向於真實。如果他無法接近真實,我們可以告訴他,你把這條蛇管好,不要讓它傷人。如果很多修行者還觸及不到實相時,我們告訴他調伏自己的身語意,不要造業,好好發心。雖然這些是暫時的,還是在蛇的迷亂現相上修行,如果在這個階段做的比較好,就不會傷害自己。在因緣成熟時,再告訴他一切萬法的本性,就可以慢慢引導他趣向於真實的教法精要。
真正對於我們來講,修行佛法的時候,雖然也需要暫時的因果,但最關鍵的是要深入到佛教精要的緣起中,不僅佛陀宣講了般若、緣起,還有很多大德也讚嘆了一切萬法的本性、緣起,這些都是非常殊勝的。
丙三、以說緣起來讚嘆是最無上的讚嘆:
我們說緣起來讚嘆佛陀是最無上的讚嘆。
盡善盡美怙主您,贏得讚頌方式中,
殊妙稀有堪為最,即是暢演緣起理。
佛陀是盡善盡美的,不管從相貌,還是發心、事業,以及展現出來的智慧等等,整個天上天下沒有任何人能夠和佛相比。「盡善盡美怙主您」,佛陀贏得了很多讚嘆,在各種各樣的讚嘆方式中,「殊妙稀有堪為最」,最殊妙、稀有、堪為第一的,就是暢演緣起理的特點,這是最為殊勝的。因為佛陀暢演了緣起正理,所以憑這一點就可以贏得最主要的讚嘆,其他的讚嘆都是次要的。
大恩上師在講記中講了,我們都會讚嘆親人,兒女會讚嘆父母,父母也會讚嘆自己的子女,還有外道也會讚嘆自己的本師,很多讚嘆都是他們覺得好的方面而讚嘆的。因為有些人智慧不成熟的緣故,說出來的讚嘆別人聽起來就很可笑了,不但不是讚嘆,反而變成了一種詆毀方式。因此讚嘆佛陀的時候,有些佛陀的的確確具有的,比如三十二妙相,八十隨行好,很多經典中對於佛陀的相貌做了讚嘆,也是讚嘆了佛陀獲得相好的因緣,就是修持各種各樣殊勝的善法,還有讚嘆佛陀放光明、說法無礙、神通無礙、加持眾生離苦得樂等等,對於佛陀作了很多讚嘆。
在這麼多的讚嘆中,最殊勝、稀有、堪為第一的是佛陀暢演了緣起性空的道理,其他的方面,比如相好,帝釋天、轉輪王也有相似的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佛陀在《金剛經》中講,可不可以三十二妙相觀如來?如果說可以,那轉輪王就變成了如來。有些外道的修行者示現得也很慈悲,為了眾生的利益甚至能夠犧牲自己的生命,為了自己的事業也可以赴湯蹈火,這些就是世間共同的讚嘆。
唯獨有一個不共同的就是佛陀暢演了甚深的緣起性空的道理。如果看不到緣起,根本讚嘆不了,也沒辦法示現。只有照見並且宣說了,別人才會通過你所宣說的語句推知你了知的程度;如果你沒有能力宣講,別人通過你的語句推理觀察,也會覺得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佛陀宣講了緣起,說明佛陀證悟了緣起,我們對於佛陀宣講的緣起分析觀察,能不能說它有問題呢?沒有人能夠找到緣起性空中真實的存在任何問題。它完全經得起觀察,挑不出任何毛病,以這種最殊勝的善說表示佛陀內在的證悟非常善妙。
這方面講到佛陀贏得讚頌的方式主要是宣講了緣起的道理,平常我們說佛陀所做的事業當中,最殊勝的事業就是講經說法,所講的正法當中最殊勝的也是講到了緣起,所有教法都是圍繞緣起宣講的。佛陀所有的教義,不管是四諦法輪、無相法輪,還是善抉擇法輪,都是圍繞緣起進行安立的,只不過有時講到了輪迴的緣起;有時講到了小乘果的緣起;有時從大乘佛果的因,即菩薩道方面宣講緣起;有時是從果的方面講緣起;有時從現相講緣起,有時從實相講緣起。因為所有的教法都是圍繞緣起正理進行宣講的,所以佛陀教義當中的緣起完完全全的歸攝了佛陀所有的教義,暢演緣起正理方面非常殊勝。
乙二(唯有佛陀對解脫者不欺惑)分二:
一、建立佛教無有過失
二、以此建立佛陀對解脫者不欺誑
佛陀對解脫者不欺惑有兩個問題,首先是「建立佛教無有過失」,即佛陀所說的教言,尤其是緣起方面沒有過失,最後是「以此建立佛陀對解脫者不欺誑」。
丙一(建立佛教無有過失)分二:
一、建立宣說緣起空性之教無過失;
二、以此建立其他教法無有過失。
如果見到了一切萬法的真相,通過萬法真相而顯現的緣起法本身也會如實照見。如是照見的緣起法,在建立緣起性空的同時或者之後,建立了其他教法。因為佛陀不存在絲毫無明、迷惑的因緣宣講的教法,所以佛教其他的教法也非常純淨,沒有任何過失。如果知道了本性,就會知道顯現;如果不知道本性,對於顯現也無法了知。
學習教法時就是這樣的,我們說安立世俗諦的觀點沒有任何過失。為什麼呢?因為它抉擇了勝義諦,非常了義。比如中觀應成派抉擇的勝義諦非常究竟,所以通過勝義諦的基礎安立世俗諦沒有任何問題。如果抉擇勝義諦時有問題,那麼安立世俗諦一定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過失。因為總會夾雜著實有的觀點,所以只有在抉擇一切萬法沒有絲毫本性時,安立的世俗諦才是非常合理的。在其他中觀論典中也會提到這個問題,後面我們可能還會學習到這方面的內容。
丁一(建立宣說緣起空性之教無過失)分三:
一、說緣起空性之義
二、駁斥如是不承許之理
三、以此建立空性斷除增損之見
戊一(說緣起空性之義)分二:
己一(略說)分三:
一、空性為緣起之理
二、是否通達緣起而決定能否解脫
三、以此建立佛教勝過他宗
第一個是「空性為緣起之理」。空性是緣起,緣起就是空性。從這方面來講,如是安立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正理。第二個是「是否通達緣起決定能否解脫」。如果你通達了緣起,就可以解脫;如果沒通達緣起,就不能解脫。第三個是「以此建立佛教勝過他宗」。
庚一、空性為緣起之理:
言某某法依緣生,彼彼法乃自性空,
較此妙語更稀奇,完美學說何人具?
這是講到了緣起。「言某某法依緣生」,「某某法」,比如柱子、瓶子等等是依緣而生的。「彼彼法」就是這個法,它的本性是空的。「較此妙語更稀奇」,比這樣的妙語更稀奇的「完美學說」,除了佛之外,「何人具」?誰具有這樣的完美特點、宣講了緣起性空的道理呢?誰都沒有。這個地方某某法和彼彼法是一個意思。某某法瓶子等是依緣而生的,彼彼法的自性就是空的。
龍樹菩薩在《中論》中曾經講過一個著名的頌詞,「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因為沒有一個法不是從因緣生的,所以一切法本性都是空性。這個地方講到了緣起和緣起性空。我們講到緣起,有時候是講顯現,有時候是講本性。為了便於區別我們講了緣起生和緣起故性空的緣起因,都是緣起到底怎麼區別?究竟是在講世俗,還是勝義呢?
如果把觀察的重點放在顯現上,講緣起的時候,我們的思想、詞句在表述的時候,沒有把重點放在空性上,只是放在了緣起顯現上,就可以用緣起生。這個緣起的意思就是緣起生,依靠緣起而產生,即一切法,柱子、瓶子、人等等,包括我們的每一念思想,都是依靠因緣和合來產生的,這是緣起生。
某某法依緣生,我們講緣起時就是講它的顯現,什麼是在講它的空性呢?同樣還是緣起,緣起故性空叫做緣起因,就是我們依靠緣起的道理知道是性空的,這時我們把重點放在哪裡呢?故性空,放在性空上面。剛剛我們沒把重點放在性空上,而是把重點放在了緣起生,這個法是因緣而起的。我們講了,第一個排除了無因,不可能無因;第二個排除了非因,而且正因也是因緣的具足了才會產生,力量不夠產生不了。
講緣起有兩個層次。依緣而起只是緣起的一個部分,不是緣起的全部。緣起的全部是什麼?緣起的本性也是緣起,比如瓶子的全部是什麼意思?如果只說瓶子的顯現還沒有講到瓶子的全部,要講瓶子的本性,把瓶子的空性也講出來才是真實的瓶子。整個瓶子既具有顯現,也具有的空性。緣起也是一樣的,我們講緣起生的時候是講它的現,這個法是依靠因緣而產生的;當我們講緣起性空的時候,緣起故性空,這個法是自性空,為什麼?它是依緣而生的緣故沒有本性。
大恩上師引用了教證,或者此處講言某某法依緣生,彼彼法乃自性空的意思,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這個「有」是有了因緣就有它的果,因和果之間是互相觀待的。
大恩上師講因緣有兩種,第一種緣起是此生故彼生,就是說依靠因緣的種子因生果的方式;第二種緣起是觀待的,「有此故有彼」,有了左就有右,有了有就有無,有世俗就有勝義,有眾生就有佛,有輪迴就有涅槃,都是觀待的,如果沒有眾生哪會有佛,誰覺悟了?如果沒有輪迴誰獲得涅槃了?都沒有。這些也是緣起,因和果本身也是緣起的。
為什麼叫因?《入中論》中講,「因能生果乃為因,若不生果則非因」。必須要生果才能叫因,如果這個因不生果就不叫因,沒生果怎麼能叫因呢?比如說這個稻穀是不是種子?我們要看它生不生果,如果稻穀產生苗芽了,我們說這是因,它是種子;如果它放在箱子裡沒有生果,它就是個稻穀而已,不能作為哪個法的因。因為它沒有產生果,所以要成為因,必須產生果,觀待果來講這是因。果也必須要有因才能生果,沒有因生不了果,因果的概念都是觀待的。
為什麼緣起故性空呢?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因為剛剛講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或者說此變故彼變。這個法的出生不是實有的,必須要觀待因緣,有了因緣就產生,沒有因緣就不產生。就像彩虹一樣,因緣具足,彩虹就出現了;因緣消亡了,彩虹也就消亡了。彩虹的有無是觀待因緣的有無而有無的。你看它有沒有自性和本體,是不是實有的?沒有實有。為什麼沒有實有呢?因為有了因緣它就有了,因緣一滅它就滅了。這個法有本體嗎?沒有本體。什麼是有本體的?有因緣我有,沒有因緣還有,根本不觀待因緣才是真正的實有。哪個法是這樣真實的實有,根本不需要因緣而自己獨立存在的?一個也找不到,完全沒有這樣的法。所謂的實有根本不觀待因緣,有沒有因緣和我沒有任何關係,就是獨自存在著。
任何一個法都是有因才有果,果的有無一定是觀因緣的有無,如果你的因有了,果就有了;因沒有了,果就沒有了;因變了,果也變了。很明顯這個果是隨著因緣的有無而有無的,只要是依緣生的果就是這樣的。它沒有一個穩固的自性,只是隨著因緣的有無而有無,因有它就有,因滅它就滅,因變它就變,因強它就強,因弱它就弱。
這樣的法會有自性嗎?彼彼法乃自性空,它的自性是空的,沒有自性叫做自性空。它有沒有顯現?有顯現,並不是說這個法滅了是空性的,比如瓶子打碎了,好了,那個法空了,這種一般世間人認為的斷空不是空。正在顯現時沒有自性叫做自性空,所有依靠因緣產生的法都是無實有的。
我們再看,有沒有一個法是不靠因緣產生的?沒有一個法不是從因緣生,這些書、蘋果、山河大地等等,哪個法不是因緣生的?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每一個法都要觀待因緣,任何一個法我們的身心、外面的器世界都是無自性的,所以言某某法依緣生,彼彼法乃自性空。它一定是自性空的,沒有一個實有的本性。如果有實有的本性不需要觀待因緣,根本沒有因緣也會生,有沒有因緣和它沒有關係,和因緣無關才是真正的有自性。沒有因緣產生的法有沒有?沒有任何一個法不需要因緣而出現,這方面是完完全全可以確定的。
「較此妙語更稀奇」,比這個妙語更稀奇的「完美學說何人具」?沒有人具足,凡夫根本沒辦法發現這麼甚深的因緣。從這方面講的時候空性就是緣起,某某法依緣生,彼彼法乃自性空,科判是空性為緣起之理。空性是從緣起安立的,緣起故性空,因為它是緣起的緣故,所以它是性空的,這是中觀五大因中的緣起因。
緣起因是通過緣起作為根據,緣起的緣故一定是空性的。這和緣起生不一樣,緣起生就是依靠因緣而產生的,主要落在「生」上面,緣起故性空是落在「空」上面的。怎麼空呢?緣起故性空,一切萬法依靠緣起的緣故是空性。我們要了知,這是非常善妙的一種說法。
這裡還可以附帶講一下,因為有些道友在也很關注。我們在講某某法依緣生,彼彼法乃自性空時,學法時間比較長的道友自然而然會想到如來藏觀點。如來藏是不是自性空的?如來藏是自性空的。既然是自性空,如來藏是依緣生的嗎?如來藏不是依緣生的。這時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如來藏是空性的,也不是依靠因緣產生的,到底如來藏空還是不空?
按照三轉法輪的教義來講,詞句上明顯說如來藏不空;按照二轉法輪來講一切萬法本空,到底空還是不空?這裡的空和不空詞句上一樣,意義不一樣。三轉法輪的如來藏不空,因為三轉法輪是安立他空見的,所有的客塵是空的,如來藏本身不空,所以這裡的不空不是說戲論面前的不空,而是說不是客塵,一切萬法的究竟實相,即佛陀證悟的境界是不空的,而客塵是空的。
二轉法輪中講的如來藏也空,叫做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應該怎麼理解呢?從二轉法輪的側面來講,一切萬法都是空性,如來藏也是空性。既然如來藏是空性的,那它是不是依緣生的呢?從二轉法輪的層次、觀察的方式來講,如來藏是因緣產生的。如果如來藏是因緣產生,為什麼有些地方講如來藏是無為法呢?很多道友容易誤解,我們也要分析一下。佛陀所證悟的如來藏和二轉法輪當中出現的如來藏不完全是一個概念。為什麼呢?因為佛陀證悟、現前的如來藏完全是把所有的分別念、戲論都斷盡之後的狀態。沒有分別念緣的東西是不是離戲的?如果佛陀還有戲論能夠現前如來藏嗎?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時的如來藏是萬法的本性。
二轉法輪中所講的如來藏是什麼?我們在《般若攝頌》的一堂課中曾經講過,二轉法輪的主要功用是打破執著。破如來藏的時候,我們想既然如來藏能夠被我們的分別念緣取、破斥,到底是不是實有的呢?佛陀證悟的如來藏是什麼樣的?我們緣不到佛陀如來藏,分別心和如來藏是有法和法性的關係。當有法存在,法性永遠不現;法性現的時候,有法是沒有的,這一點在《辨法法性論》中講得特別清楚。
當佛陀的如來藏現前時沒有分別心去執著、緣它是不是實有的。我們如果具有戲論,以分別心永遠緣不了自相如來藏。那時我們再破如來藏,說如來藏是空性的,只能是我們腦海中的如來藏,取個名字叫做概念如來藏。這是我們的概念,第六意識前的一個影像。我們說佛陀的如來藏是空的,那我們緣到佛陀的如來藏了嗎?不可能通過分別心去緣如來藏,它是法性、實相,怎麼會緣得到?我們要去打破對它的實執,怎麼打破呢?只有我們的分別心認為如來藏是實有的,才能安立它的名稱。第二轉法輪中所破的如來藏不是自相的佛陀現證的如來藏,只是我們心識面前出現的如來藏概念,這種概念是緣起的。某某法依緣生,彼彼法乃自性空。
從這個側面來講,如來藏是不是空性的?是空性的,它是不是依緣生的?這種如來藏或者概念如來藏是緣起故性空。為什麼呢?因為這是我們腦海裡,通過學習佛經顯現的如來藏名詞,然後又出現了如來藏實有的觀點,再加上掌握的理論,依靠我們心識的各種各樣因緣和合,出現了一個如來藏的概念,如來藏的概念是因緣和合的,它是不是空性的?當然是空性。你怎麼去緣它是實有的?緣不到。如果我只是破了概念如來藏,佛的如來藏誰去破呢?我們還需要去破佛的如來藏嗎?佛陀所有的分別念都息滅了,難道我們憑藉如此低劣的分別念還能去破佛智嗎?這是不可能事情。
如來藏是什麼?如來藏就是實相。當我們把有實無實的分別念完全息滅、現證,這個狀態就是如來藏,像大空性一樣是無為法,大空性是因緣和合的嗎?不是因緣和合的。那如來藏是因緣和合的嗎?不是因緣和合的。那它是自性空嗎?它是自性空的。為什麼呢?因為要現證實相空、如來藏必須要把分別念泯滅了,所以現前的時候裡面沒有任何分別念可以緣它。沒有戲論為什麼不是離戲的呢?從這個側面而言是離戲的,沒有任何分別念的成分,所有的戲論、實執都是分別念。當你的分別念泯滅了,哪裡還有什麼戲論?如來藏離開了分別念哪裡還會是戲論的?它就是離戲的。
三轉法輪再怎麼講如來藏常樂我淨,永遠不會落到我們擔憂的狀態。我們在擔憂什麼呢?擔心佛陀在講三轉法輪時候是不是一個措辭不當,把如來藏講成常有、我,這方面是安立一個名稱而已,就是把佛陀現前的完完全全遠離戲論的境界,遠離了客塵的狀態取名字叫做常、樂、我、淨、實有。
為什麼呢?因為三轉法輪是善抉擇法輪,有的一定要安立有,佛智一定是有的,這種有是佛面前的有,不是我們分別念面前的有;無的一定是無的。什麼是無的?所有的輪迴、客塵,就是剛剛我們講的,關於蛇的所有信息在繩子上都沒有,這才是實相。在二轉法輪打破了一切分別念基礎上的三轉法輪如來藏,再怎麼講常樂我淨、實有永遠不會落到我們擔心的層次。
我們說這個空不空呢?從二轉法輪來講是不是依緣產生的呢?我們腦海中浮現的概念如來藏是依緣產生、緣起故性空,為什麼呢?它是我腦海當中很多的信息匯集起來的概念如來藏,依靠因緣和合產生的。雖然我們可以觀察它是無自性、沒有實有,但是佛陀的自相如來藏是一種我們緣不到的實相,必須要在我們的分別念泯滅了才會出現,它毫無疑問是離戲的。我們破不到三轉法輪如來藏,只不過是把佛陀在三轉法輪經典中講的概念拿到我們腦海中產生了一個懷疑,這個東西是不是空性、實有的?已經變成了我們腦海中第六意識的對境,不是無分別智的對境。
我們破的永遠是我們腦海中的對境,破不到真實的如來藏,如來藏的自相本身是離戲,也不是依緣生的,它是無為法。二轉法輪破的所謂從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間的所有法都是破的我們的概念。我們以前也講過,色法、聲音,乃至我們的實執分別念,所有法的本性都是空性、離戲的,沒有一個法是實有的,所以我們破的永遠是實執,色法、聲音是因緣和合的假象,就是一個單純的存在。
哪裡有什麼有無,只是我們認為它是有的、無的,當你認為它是實有的,這種實有根本不是它的本性。我們觀察空性只是要還原它的真相,不是要把一個法真的破掉,而是破掉我們對這個法的錯誤執著。二轉法輪破執的作用非常突出,當我們證悟了瓶子等萬法的空性,了知了它們就是因緣和合存在而已,沒有什麼絲毫有無是非的邊界。如來藏也是一樣,就是我們腦海中的一個概念,我們認為它是實有的,或者認為它不實有,實有不實有都不是它的本性。
當我們把這些還原了之後,打破我們的分別念實執之後,一切萬法存在於光怪陸離的世界,這樣的花花世界純粹是因緣和合的顯現,就像彩虹一樣,因緣和合就現了,雖然它有顯現的作用,但是永遠不會有本性,我們認為的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全部不是,我們給它貼的標籤一個都不承認,它的本性的確是沒有有無的。
因為我們現在已經高度的誤解了這些法,認為這些法是有的無的,所以必須要很費勁的通過佛菩薩的指示一步一步的打破,把上面粘得很牢的標籤取下來,相當於路邊電線桿上貼的小廣告一樣,非常難取,我們要把貼在上面的這些標籤取下來,最後還原了這個法之後,有也不是,無也不是,什麼都不是,那是什麼?就是如是純粹的顯現。當我們發現的時候就是離戲的空性,我們的心本來就是這樣的,哪怕實執到最嚴重還是那樣,這個本性永遠不會因為我們的認為而改變,我們認為它是這樣的,只是我們的認為而已,它本身不是;我們認為某某人是實有的,他也是空性的,連我們自己也是空性的。
如來藏及一切法都是這樣的,某某法依緣生,彼彼法自性空,一切法都是離開一切戲論的。了知之後,我們會對空性方面有所認知,對於緣起生妙語更稀奇這一點也有了一個深刻的認知。佛陀、宗大師、大恩上師為了引導我們的心趣向於實相,讓我們從蛇慢慢靠近於繩子的狀態,對我們而言恩德非常大。
我們平時要好好的聞思修行,知道了空性之後不是解決問題了,這只是打破無明的最初因緣,還要積聚因緣才能真正地還原它。像我們剛剛講的那樣,一切都是緣起的,沒有因緣產生的法是沒有的,你要證悟也是需要因緣,不可能你聽了一遍因緣就具足了,這只是種下一個因而已。僅僅是短期的修行也不可能證悟,因為你的因緣太少了,你說我種了種子,水也澆了,都兩三天了,怎麼還不開花結果呢?你還需要培養它的勢力,當它的能力培養到一定的狀態才能開花結果。我們修行佛法也是這樣,乃至於沒有現前真正的解脫之前,都是說明時間、能力不夠,所以要不斷的緣著正確的方法反覆去做,無論再難、再苦、再累,我們認定之後就要一直做下去,這樣它的因緣不斷的圓滿,總有一天可以現前它的自性。
在宣講深法時,總會有一些違緣,今天我們開始講課的時候,沒有什麼原因,電腦就出現了問題,浪費了一些時間。
這節課就講到這裡。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託內尼波札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其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相關連結:
慈誠羅珠堪布:根基、根機、根器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