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緣起性空?

2021-02-19 大願法師

  很多人都會錯解,說緣起故性空,性空故緣起。因為諸法都是因緣和合的,所以它沒有自體,所以它就空。因為它空,所以能生萬有。我們經常看到都是這麼解釋的。這裡面很有問題,如果你這麼理解,一萬個大劫也開不了悟,成就不了的。為什麼?這樣的說法會有三個問題,我們可以深入思惟一下。

  第一個就是,如果你站在緣起的角度來說空性,那麼你所證的空性也流於緣起。知道吧?你證的空性不是空性,還是你第六意識所顯現出來的,我們的意識很狡猾的,你不是求空嗎?它變個空給你看看,沒有用的,不是真正的,所以這個性相一定要搞清楚。

  我們原來提了一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理解。我們說學淨土法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彼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很多法師也會解釋,就是 「從娑婆世界往西一直過十萬億個佛淨土,就是有一個世界叫極樂世界,有沒有問題?有問題。

  我們這個地球圍著太陽在公轉,它自己本身也在轉,你說到底哪一方是西?從娑婆世界往西是要往哪裡去?你搞不懂的,對不對?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娑婆世界是一個生滅的世界,我們看這個世界一切都是生滅相,對不對?那極樂世界是不生不滅的世界,學過數學會知道,從第一個生滅世界開始,過一個世界還是生滅世界,過一萬個還是生滅世界,過一億個十萬億個都是生滅世界,你怎麼去到十萬億個突然就變成不生不滅世界?怎麼可能!很多人看到這個就傻住了,不曉得怎麼理解。

  其實很簡單,你一定要把現相界和本體界分清楚,分清楚了就容易明白,這不是什麼難題。同樣,你要真正理解緣起性空,真正地證空性,一定要把性相搞清楚,一定要把現象界和本體界搞清楚,你混在一起,你永遠搞不通的。

  從相上來說,確實娑婆世界有生滅相,極樂世界也是有量的無量。經上講阿彌陀佛過多少無量劫以後要示現入涅槃。前半夜阿彌陀佛示現入涅槃,後半夜觀世音菩薩就候補成佛。又過多少個大劫,觀世音菩薩成的這尊佛也要示現入涅槃,大勢至菩薩也要示現成佛,這就是有量的無量。有無量的無量,有有量的無量,從這個角度來說當然可以成立。

  如果你現在在凡夫位還是有執著的話,你執著於娑婆世界實有,當然極樂世界也是實有,你不要因此而退失對淨土的信心。你想通了,對淨土法門信心就一點不會變,還會越來越深,所以從相上當然是說得通的。

  從性上來說,娑婆世界也是不生不滅的世界,所以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是沒有距離的,阿彌陀佛的無量光,自性的智慧光也能到娑婆世界,差別只是在於自己有無明實執。所以我們眼中所看到的娑婆世界是生滅的世界,而事實上它也是不生不滅的世界。所以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哪裡有距離?沒有距離。

  這些法義如果要辨析可以說得很多,總之,有些人解釋緣起性空說:「因為緣起所以性空,因為性空所以緣起。」錯掉了,世間的有些學者也是這樣的。

  明末清初有位顧炎武,字亭林,他很有學問,寫了一個《日知錄》,是當時的大儒。但他佛法沒有學通,性和相也沒有搞清楚,就跟人家說:「《金剛經》看來看去沒有什麼內容,無非就是兩個桶,一個桶是有,一個桶是空,空桶倒到有桶,有桶倒到空桶。」就是說「緣起故性空,性空故緣起」,也是錯到十萬八千裡了,當然錯的太遠了。這個諸法因緣和合所以有了這個大殿,但因為它是因緣和合才有,所以是性空的。因為性空,所以它也是緣起的。這麼說錯得太遠了,你這麼理解緣起性空,一萬個大劫也開不了悟。

  再一個問題在哪裡?再一個問題是,那只是一種知解,一種推理,不能現證,不能產生斷煩惱的力用。我們一直說那麼多教理,我們好像也明白了緣起性空,有沒有能斷煩惱?一點作用都沒有,很多人都會錯在這個地方。他認為必須要以自性空才能消除無明實執,然後以現象的有來消除執著於頑空,執著於虛無,就是以空來破有,以有來破空,沒有用的了,這樣錯掉了。為什麼?因為這樣是一種推理,你用凡夫的第六意識去邏輯推理可以推得通,但無法現證。

  真正要現證是什麼?真正要現證一定是相就在相上修,上一層更微細的相立起來以後,把粗重的相破掉,破掉以後空才顯出來,這空不是你現觀。打個比方,如果空性可以現觀的話,像鳥在空中飛,鳥的足跡你看得見,可能嗎?不可能的。《大慧所問經》上佛陀專門破斥這個問題,所以說空性你是不能現觀的。

  能現觀的是什麼?是現空。由空性顯現出來的。這一點其實一開始就要釐清,把我們錯誤的知見破掉。以相來破相,你立更高更精微的相,把粗重的相就破掉了,破掉以後當然就顯出空來。同時的,一定是同時的,沒有什麼因果——不是因為什麼所以什麼,不是這樣子的,不是因為緣起,所以性空,因為性空,所以緣起。然後以空來契入空,也就是說由相而破相,這樣來修是比較正確的,要真正有這樣的正見。

  所以緣起性空正確的修法歸納起來也就是:緣起故,有。超越故,空。緣起故,你一重重來立緣起,更精微的緣起立的時候,這個現象有的時候,就把粗重的那個就破掉了,然後顯出空來,超越不空。

  這一點宗喀巴大師下了很大力氣,他在佛法三根本要義上就說過:「由現象來作觀察,也就是由現象實有消除執實偏見。由性來作觀察,以自性空無消除虛無偏見」。要不住有不住空,要破掉實執,也要破掉虛無的偏見。

  怎麼破呢?「由現象來作觀察」,就是以現象的有消除執實的偏見,其實就是以有來消除有。具體怎麼修?其實修的時候我們一定是這樣的,要把它分清楚。

  如果從有邊來觀察,你不可能一開始就真正做到空,空有二邊不著,不可能的。開始你一定要能見緣起,層層來思惟緣起,越來越精微,越來越把凡夫的分別妄心層層破層層破,最後無分別就顯出來了,所以從有邊來觀察是唯有現象有,而無實有,這也是要一層層來破才能破得出來。

  首先我們要由業感有就能破掉二取有;進一步由賴耶有就能破掉業感有;更進一步由真如有能破掉賴耶有;再進一步由法界有也能破掉真如有;最後法界有也能破,性體就徹底顯露了。所以說無二取有,無業力有,無賴耶有,這麼層層破下去。如果從無、從空這邊來觀察就是唯有自性空,而非緣起空。

  實際在實修的時候,性和相的觀修是不能混亂的,混在一起你就永遠沒有辦法悟入。如果我們原來聽過《入中論》可能有點基礎現在就會好懂一點,不然就不曉得在說什麼。

----節選自大願法師《金剛經學記》

相關焦點

  • 覺心恆定,無暇塵擾,唯依緣起,體性空樂!
    釋迦道場淅川興國寺 釋妙覺大德法語分享:覺心恆定,無暇塵擾,唯依緣起,體性空樂!只有了知因果緣法,依據緣起性空,見證體味何謂「緣生緣滅,寂靜空相」,皆是為了找回清淨無濁的自我,回歸圓融自性的本來世界。 明了了原來這色身如幻,也不過是體受空性、無常、妙樂的器具罷了,才有可能真正體會到法性本身就是大樂妙有的極樂境界。
  • 緣起性空與無我是什麼意思?淺釋無我和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在佛教裡,它其實是整個解脫道理論的原則,修行的人就是朝著這個緣起性空的道路,慢慢的去調整我們的思想觀念去修證。緣起性空說穿了,就是一切都是屬於因緣和合。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是有因有緣,然後才會有果。
  • 性空學探源(大眾系之空義)
    這從緣起以顯示諸法的各獨與相待二性,是從直觀中去體認事事物物的緣起網的自他無礙,動靜無礙,生滅無礙,緣起大用宛然,而當體的實動實靜實生實滅又了不可得;這是極其深刻的真理。就是後代賢首家六相十玄的事事無礙法界觀,也可說與此有關。   從緣起出發而明實在生滅動靜不可得的,在『雜阿含』有『勝義空經』。經中說有情六處,生無所從來,滅無所從去,皆緣起不實,而顯示勝義空。
  • 緣起性空有什麼含義
    緣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間上的森羅萬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一人一物,乃至微麈沙礫等,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因此,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有」,都是緣起而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  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從因果法則的六條定律來看,「緣起性空」有如下解釋:  1、果從因生:緣起的先決條件是「因」,有「因」再加上「緣」,條件具足,才能生「果」。「因」是生起萬事萬物主要的、內在的條件,是生果的直接力;「緣」是外在的條件,能助因生果,是生果的間接力。
  • 佛教的空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呢?
    佛教文化在中國不斷的傳播發展,一些佛教術語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極其賦予佛教文化特色的非【空】莫屬,如【四大皆空】,我們常在生活中會聽到【四大皆空】。在生活中沒有了解佛教文化的會以為,【四大皆空】代表的事酒、色、財、氣。
  • 空是什麼
    例如釋迦牟尼經常將人生判為「無常、苦、空、無我」。但後來也用無我來解釋空,而形成了空觀就是無我觀,觀空即是觀無我。  「空」這個概念成為佛教的理論標籤,始於公元前後興起的大乘佛教時期。大乘佛學也討論了空是什麼,並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認識。
  • 《緣起贊》輔導音視頻講記 第2課
    我們一定要清楚緣起性空主要是在二轉法輪中來抉擇,三轉法輪不是在抉擇性空。雖然如來藏毫無疑問是性空的,但不是主要抉擇這方面。因為抉擇如來藏性空打破實執的部分,在二轉法輪當中已經做完了,所以三轉法輪直接可以說如來藏的光明是常樂我淨,具有什麼功德。
  • 慧律法師: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呢?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裡面講,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呢?色是緣起法,它就是畢竟空,色法即是佛性。大悟的人,見一切相就是清淨法身。換句話說,凡夫看這個境界,跟聖人看這個境界,是完全不同。凡夫看這個世間,色受想行識清清楚楚,聖人看這個世間色受想行識畢竟空。我們想要脫離一切的痛苦,《般若心經》那一句話,你不能不體會: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你想要超越痛苦嗎?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究竟是什麼意思?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一語,就出自此經。長久以來,很多人誤以為這句經文中的「色」,是指男女欲,用它來開導感情失利的青年男女。那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究竟是不是這個意思呢?實際上,「色」是指包羅萬象的色法,包括人的身體在內,是現象界的種種事相。「空」則是指諸法的體性,即諸法空相。通俗點說,色就是物質,至於空,在我們常人眼中表示「沒有」。
  • 【緣起贊】第二課
    其實他們根本不懂什麼叫僧眾,如果僧眾都不好,按照《寶性論》的觀點,包括文殊菩薩和觀音菩薩在內的大乘聖眾都稱為僧眾,那就有很大的過失。所以說,他們的說法很片面。鑑於此,大家都應了知皈依的對境,尤其是年輕人應該用自己的智慧來觀察,不要覺得我不能觀察得太細緻了,不然萬一佛教的錯誤暴露出來,那就太可惜、太可憐了。一直以「悲憫心」不敢接觸,這並不需要。
  • 智誠堪布:《緣起贊》第1課筆錄
    可悲的是眾生不知道這是緣起性空,反而執為實有,從這方面來講,就有了無明。雖然無明產生衰敗本身是空性當中具有的因緣,因緣產生果的方式,但是眾生不知道,他們把人和法執為實有之後,在真實意義上就愚痴了,然後在世俗中也沒辦法發現它的真諦,所以產生了種種衰敗。 「佛說若見緣起義」,佛陀說如果見到了緣起就會斷除無明愚痴。所謂的無明是什麼?
  • 《緣起贊》輔導音視頻講記 第1課
    第一個是「斷輪迴根本之緣起」,輪迴的根本是什麼?它是無明,我們要斷除無明,它的因緣斷掉了就不會有輪迴;第二個是「緣起法是佛教的精華」,不管是世間的緣起,還是出世間的緣起性空,都屬於佛教的精華;第三個是「以說緣起來讚嘆是最無上的讚嘆」,我們對佛陀說緣起的讚嘆是最無上的讚嘆,這方面我們必須要了解。
  • 以略釋《中觀根本論》歸敬頌而了解緣起(下)
    若要脫輪迴苦海,只有以無我空慧滅除生死無明,所以說修學佛法的人,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無我空慧,就如同未獲得道命的根本一樣,無論如何精勤地修持,是絕不會有成就的。而在各大論師中,能如實通達無我空慧的人,則莫過於佛世尊在許多經典中所授記的聖龍樹菩薩了。聖龍樹菩薩著述中觀等論,能解深義聖教心藏,遠離一切有無二邊,故應依止彼論,求得無我空慧見解。然而想正確的了解它,卻相當的困難。
  • 立心漫談:每個人都要學習的緣起空性思維
    聽說你在佛陀的座下,是解空第一人,可是,我要問你,世間上的一切,明明是真實的存在,你解空說空,是怎樣來自圓其說呢?須菩提用手一指,說道:你看那間房子,是四大(土、木、磚、瓦)原素以及各種因緣和合而成,若把土木磚瓦分開,不但房子的相狀沒有,就是房子的名稱也沒有了。從一切是和合這點可以看空(緣起)。
  • 雖然萬法緣起性空,但空性為「有」的狀態
    如果我們清楚法性,法相自然清楚,為什麼會形成出這樣瞬息萬變,千變萬化的現象?因為性空的緣故,只因為性空,所以會形成出千變萬化的現象,但是這些千變萬化的現象,如過眼雲煙啊!不管你再怎麼高官厚祿,還是有期限的,它既然緣生,自然會緣滅,所以不用非常羨慕別人,也不用妄自菲薄。當我們知道這些法則,我們就比較能夠安然自在,但不是消極的,而是隨緣盡份而已。
  • 見性與開悟,非同非異
    但此空義是由觀空而得、入空無所有,非是從不生滅的如來藏性入手而得見的空性。若說有見的話,只能說是見到了空,而非見性;若說有悟也只能說有所覺空,雖然空即意味著不可得,但心中實是在執有一個空可得。2、萬法緣起之不空如來藏。為避免修學二乘之人陷入頑空而落斷滅見,佛為我們開示了空中有現緣起的不空如來藏義理。
  • 《心經》上的「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有什麼區別?
    「空」,並不是無,指的是諸法實相的本性,萬事萬物的本質,宇宙的本源。第一句「色不異空」。這句話是對大乘菩薩來說的,所以我們很難理解,這是從事物的緣起出發,也就是從最根本的道理上講的,緣起的種種色法,一切現象,都是從空性裡面衍生出來的。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經》中最廣為人知的名句,有人將「色」理解為美色,把「空」解釋為虛無,美色就是虛無,倒也能說通,也頗含哲理意蘊,足以在人前賣弄一番。但是按佛教教義的理解,還屬於粗通,並未得《心經》之精要。在佛教文化語境中,「色」即物質世界,「空」是指因緣和合、沒有自性;緣起假象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
  • 佛家的「空」是什麼意思?
    想要說「空」這個問題,就一定避不開一首詩和一部經書,詩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見性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本詩中,慧能大師已經明白開示了萬法皆幻、唯緣而生的道理。因為因緣而生的事物,它也就會因緣而消失,只有回到「真空生妙有」的境界,才能不被因緣所左右而得到永恆的「緣起性空」,超脫於萬物之上。打個比方說的話:寺廟裡的佛像,是由無數個因緣際會才能造成的,材料、人工、運輸、緣起等等,缺一不可,缺了任何一個條件,佛像即不會產生存在。這尊佛像就是因緣和合而生成的,他也就不會永遠的存在。回到佛像生成以前的狀態,就叫做佛像的空性。
  • 佛教:這才是「緣起性空」的真正含義,你真的理解嗎?
    佛教:這才是「緣起性空」的真正含義,你真的理解嗎?緣起性空,是佛教最核心的理論,但是什麼是緣起性空,很多人並不了解。我們經常聽到、見到一些大德居士,以及專家學者也都來講「緣起性空」,但是有一些人講的並不清楚,甚至於會讓別人產生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