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空學探源(大眾系之空義)

2021-03-04 佛教聖地龍洞山

   第二項 法性空無我
   第三目 大眾系之空義
   大眾系中的部派很多,只是現在可以接觸到的文獻有限,且皆無法斷定其部屬,所以現在只根據『增一阿含』作一種綜合的考察。在四阿含中,『增一阿含』出世最遲,帶有濃厚的學派色彩。漢譯本中,蘊藏有多量空的思想,而且都是巴利文本所無;所以向來傳說漢譯『增一阿含』是大眾部的誦本,應該是無可懷疑的(譯者是學有部的)。現在就根據它來探討大眾系的空義。
   大眾系的空義,並不離開根本教去另起爐灶,是根據『雜阿含』中原有佛所說的思想,以新的形式,加以引申發揮,推陳出新,而又很契合於如來本意的。這種引申發揮,『增一阿含』中到處可見到,如「利養品」云:
   「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法法相亂,法法自息,法能生法,法能滅法,……一切所有皆歸於空。……法法相亂,法法自定。」
   這是對緣起因果法的生、滅、動、靜,給予直覺的觀察;意義深長,很值得注意。存在,是緣起法的相依相待;因果法的生滅動靜,都是自他兩面的。一面看,法法是相動相亂的,沒有他法,自己不會動亂起來;就是要靜止,也是有他法給予力量的,故是相靜相止。另一方面看,又是不相動亂的,法法各住自性,靜止在自位上,互相動亂不到的。一面是自動自靜,一面又是他動他靜,最好舉個例子來說。如三枝槍,交叉架立著,一面看,三枝槍各有一分力量,才互相依倚架立起。另一面看,這枝槍還是這枝槍,那枝槍還是那枝槍,力量對消,各不相犯。還是各住本位各持自體的。因為從緣起法的相互關涉,與法法的相續保持自身的傳統性,法爾是有這兩面性的。動靜如是,生滅也如是;法法各住自性,不涉於他,所以是自生自滅;但離開了他法因緣,卻又不能生不能滅,故又是他生他滅。這不是詭辯,緣起法的面面觀,確是如此。有部說,法的自體有作用;經部說,用是緣起和合的,但有因果,實無作用;現在『增一阿含』的思想,是綜合而超越了他。法法一面相互依待,一面又是各各獨立。這從緣起以顯示諸法的各獨與相待二性,是從直觀中去體認事事物物的緣起網的自他無礙,動靜無礙,生滅無礙,緣起大用宛然,而當體的實動實靜實生實滅又了不可得;這是極其深刻的真理。就是後代賢首家六相十玄的事事無礙法界觀,也可說與此有關。
   從緣起出發而明實在生滅動靜不可得的,在『雜阿含』有『勝義空經』。經中說有情六處,生無所從來,滅無所從去,皆緣起不實,而顯示勝義空。這思想,『增一阿含』中好多地方都在引申發揮它:如「非常品」云:
   「眼起時亦不知來處,若眼滅時則滅,亦不知去處。無有而眼生,已有而眼滅,皆由合會諸法因緣。……名為空行第一之法。」
   這從依因緣生滅,而悟入起滅無從,名為空行第一之法。緣起諸行是空相應的,這『雜阿含』中已經說過,不過還很隱晦,不如這裡明顯。又『增一』「六重品」云:
   「因緣而有,此亦假號。要前有對,然後乃有。猶如鑽木求火,以前有對,然後火生,火亦不從木出,亦不離木。」
   因緣法,皆是因果關係相對相待而存在的,故都是假名不實。如鑽木求火,須有二木相鑽的相對關係,才能生起火來。同時,「火不從木出,亦不離木」,說明因緣相待不離因緣,而又不即因緣的深意。這是對『勝義空經』更深刻更明顯的發揮。『增一』「力品」對勝義空經更直接的發揮說:
   「(六入)非我,亦非彼有,亦非我造,亦非彼為,乃從無有中而生,已有便自壞敗。亦非往世今世後世,皆由合會因緣……皆悉空寂。」
   這裡特別指出,因緣法雖依待因緣而有,但是果性並不就是屬於因性(「彼」,指因性)。「非我造,非彼為」,說明因果的不在自我執著中。如是一切法都是因果關係,非此非彼,發揮之下,自然而然的要達到法空的結論。而且說明諸法「從無中而生,生已便自壞敗」,正是發揮勝義空經生無從來滅無從去的思想。最後,總結說一切是因緣的,所以一切本來空寂,空是假名的,假名是空的。這是依『雜阿含』『勝義空經』六處中心的緣起觀而發揮的,顯然可見。
   『勝義空經』,本是部派共誦的。「從無而有,有已還無」的經文,有部的解釋,是說的世俗假名法;勝義法體是各各恆住自性,前後一如,既沒有「從無而有,有已還無」的生滅現象,更不能說是空寂的。經中說空,是說五蘊勝義法中無有我性,並不是五蘊空寂。經部也誦此經,他不許現象諸法是有實作者,有實作用,而以因果諸行的「界」是真實;他認為因果假名的背後,有因果界的實性,所以也不能達到諸行皆空的思想。所以在「名」「用」「體」這三者中,有部注重在體上,只說假名,而體用皆實;經部說名與用都是假,而體(因果諸行之界)是實。現在大眾系了解因果的相對性,不即不離,不離開這現象去另求實在,到達了名假用假而實在體性空寂不可得。它與有部經部不同,是立足在現象上的;一面從緣起明空,一面從無常門而進入空門;對於釋尊本教,無常故無我、無我故空的體系,確能圓滿的繼承著。
   上面解說了依據『勝義空經』,從緣起論的立場安立空義,現在談談從認識論的立場去安立空義。
   在認識論上,說明所認識的不真實而歸於空,這是『雜阿含』『迦旃延真實禪經』就已經有了的思想。『中阿含』卷二十六又繼承發揮它:
   「於地有地想,地即是神,地是神所,神是地所;彼計地即是神已、便不知地。……計一切即是神已,便不知一切。」
   地(經中歷說四大及四空處)本是一種定中的所觀境;只要對這定境的地,取著地想,這地就成了我(神)所取著的,就是錯誤的我執,一切對象的真相,就都被我執蒙蔽而不能了達。這我,顯然不是薩迦耶見所執的我;於法取相之我,不就是法我嗎?『金剛般若』所說的「若取法相者,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不正是這個意思嗎?到了『增一阿含』,就直接從正面去開示,如「勸請品」云:
   「知一切諸法空無所有,亦無所著;……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復無恐怖,已無恐怖,便般涅盤。」
   這意思說:認識了對象的空無所有,便不執著一切法想,於是悟入無相而般涅盤。這裡特別以「無相」來顯示涅盤,是多麼重視認識論上的空義。由此可以知道,依緣起論顯自體空,與依認識論顯所取空,在阿含經中是綜合的。
   空、無相,是說所認識的體性不真實;反面,也就是說緣起現象的存在是假名的。以假名說緣起,『雜阿含經』本就開示過。了達一切諸法唯假名,就可以成就「無諍行」。無諍的本義,是說語言名稱的缺乏確實性固定性,了知它是假名如幻,不應固執。這在『中阿含經』已經被重視了。如卷四十三說:
   「隨國俗法,不是、不非耶,……此法無諍。」
   無諍是建立在假名上,所以與空義有密切的關係。傳說須菩提尊者是無諍第一,『中阿含』明無諍行的時侯就讚嘆他說:
   此行真實空,舍此住止息。
   須菩提尊者,能夠舍離「此」語言戲論,安住無諍(止息),就是行真實空。無諍就是空,不是很顯然的嗎?這意思,『增一阿含』「須陀品」有著解釋:
   「有字者,是生死結;無字者,是涅盤也。……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終有始;無字者,無生無死,無終無始。」
   有名言,是生死法,就有生死始終;無名言,是涅盤法,一切生死始終皆無。這說明了涅盤的離言無諍。假名是空的,空是假名的;能夠了達空性的假名離言,就可以安住無諍,也就可以獲證涅盤。所以空的假名,不但可以安立緣起世間,也可以經過無諍的修證,走向解脫還滅,而獲得離言涅盤。
   唯假名的思想,不但是在顯示假名不實,而且是從名言的隨方域而變異、無固定性上說明的。後代大乘所共同應用的「名義互為客」無固定性的思想,即從此而來的。諸法唯名的思想,大眾系中東山住部即有明確的發揮,如它的隨順頌說:
   「若世間導師,不順世間轉,佛及佛法性,誰亦不能知。雖許蘊處界同屬一體性,然說有三界,是順世間轉。無名諸法性,以不思議名,為諸有情說,是順世間轉。由入佛本性,無事、此亦無,然佛說無事,是順世間轉。不見義無義,然說法中尊說滅及勝義,是順世間轉。不滅亦不生,與法界平等,然說有燒劫,是順世間轉。雖於三世中不得有情性,然說有情界,是順世間轉」(入中論卷二)。
   總結一句,空義,從體性上說曰「空」,從認讖上說曰「無相」,從名相上說曰「離言無諍」;能體悟空的無相無言,就能超越生死世俗的有相有言,而達到涅盤解脫了。

   第三項 見空得道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敬請關注龍洞寺官方微信公共平臺「佛教聖地龍洞山」;同修互動請加入微信「龍洞禪寺」群;請法、布施、供養和禪修請聯繫延檄比丘(心有法師)電話: 18172280621 。

      廣西來賓市龍洞禪寺【功德箱】,長按識別以下二維碼,使用中銀智慧村布施!

       日行一善,聚沙成塔,每日小施,成就大福德!十方來,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用,同結萬人緣。同發喜舍心,共修布施度,廣種福田,發心隨喜,累積福德資糧,成就三寶功德!


相關焦點

  • 文明探源的科學性思考
    這三個方面涉及研究客體的本質、認識的主觀性和客觀性,以及達到目的之方法三個部分。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或有不足之處,研究的科學性就會存在問題。大部分社會科學研究都是一種比較研究,從對已知的比較來了解無知。特別是考古學,需要從歷史學和民族學材料的比較中來了解古代社會與物質文化。比較也包括解釋,為何不同原因導致相似的結果,或者表面相似的情況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 探文明之源 尋民族之魂——解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這些牽繫根脈的問題,曾讓一代代學者兀兀窮年、接續探索。  28日,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牽頭,聯合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機構共同參與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布成果,揭開中華文明源頭的神秘面紗,書寫華夏兒女共同的「家譜」。
  • 三命通會是八字的總匯之作,命理探源是八字的研究之作
    此十二屬相亦有奇偶之分,盛衰之用。奇者,鼠虎龍馬猴犬,一則屬陽,六獸之足皆單……」老鼠、老虎、馬、狗還有猴子的腳的個數怎麼會是單數呢?這同事實是相違背的,只能是作者的想像,為了與「陽為奇」的法則一致,作者並不顧事實,硬將以上動物的腳砍去一隻,這未免太殘酷了。類似這樣的情況,在書中其他地方也有出現,希望讀者用批判的眼光來閱讀這部長篇大著。
  • 圓覺經實義解析!四
    圓覺經實義解析!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 什麼是緣起性空?
    但他佛法沒有學通,性和相也沒有搞清楚,就跟人家說:「《金剛經》看來看去沒有什麼內容,無非就是兩個桶,一個桶是有,一個桶是空,空桶倒到有桶,有桶倒到空桶。」就是說「緣起故性空,性空故緣起」,也是錯到十萬八千裡了,當然錯的太遠了。這個諸法因緣和合所以有了這個大殿,但因為它是因緣和合才有,所以是性空的。因為性空,所以它也是緣起的。這麼說錯得太遠了,你這麼理解緣起性空,一萬個大劫也開不了悟。
  • 好書推薦︰《周易探源》學習《易經》的好助手
    卦象符號的意義捉摸不透,經文文句又不知所云,這就是《易經》難讀之處。而所謂讀懂了《易經》也不過是知道卦象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了解經文語句的含義。關於卦象符號的意義,自古以來就流傳著一個學說。伏羲是上古時代的聖人,仰觀天象,俯察地理,遠取於物,近取於身,乃畫八卦以類萬物之情。
  • 雖然萬法緣起性空,但空性為「有」的狀態
    如果我們清楚法性,法相自然清楚,為什麼會形成出這樣瞬息萬變,千變萬化的現象?因為性空的緣故,只因為性空,所以會形成出千變萬化的現象,但是這些千變萬化的現象,如過眼雲煙啊!不管你再怎麼高官厚祿,還是有期限的,它既然緣生,自然會緣滅,所以不用非常羨慕別人,也不用妄自菲薄。當我們知道這些法則,我們就比較能夠安然自在,但不是消極的,而是隨緣盡份而已。
  • 滿身貴族氣,全系8AT+空懸,12個英國之寶音響,入門就340馬力
    在現在的汽車市場上,豪車不再是遙遠的奢侈品,反而因為大眾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成為了每個人都可以追求的東西, 那麼,除了眾所周知的BBA德系三巨頭和眾所周知的日系三巨頭,今天帶來的捷克2018款XJL 3.0 SC二驅典型雅商務版,表現得不亞於BBA, 充滿貴族氣息! 全系8AT+空懸,12個英國寶音響,入門340馬力!
  • 《楞嚴經》之風大,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所以,世尊在這一段經文中,就說我現在在法會大眾中說法,這衣是穿得好好垂下來的,你看看我的衣,風到底藏在什麼地方?你總不能說在袈裟裡面,有藏風的地方!為什麼說披衣之內,不應該有藏風之地?因為披衣是布的質料,是絲線一條一條織得很密,並不是布裡面有洞,如果有洞在才會藏風,如果沒有洞,風要藏在哪裡?當然就沒有藏風之地,這就是要破除阿難尊者的轉計。
  • 什麼是文明探源,我們探到了什麼?
    這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尋找中國之始,困擾了中國學術界近百年。 這幾年,我們經常提到「文明探源」這個關鍵詞,它的實施主體,便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全名「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這是繼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古代歷史與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 如今,「中國」二字已逐漸清晰了起來。
  • 「中華母親節城市聯盟」河北探源之行
    走進邯鄲市中國女媧之鄉媧皇宮寒冬雖至,熱情不減,12月14日至15日,由西安市社會科學院和西安市華胥文化研究會組成的 「中華母親節城市聯盟」河北探源之行聯合課題組赴河北邯鄲市考察學習,這是繼山西、甘肅探源之行後又一次尋根探祖之旅
  • 探源良渚文明的閃耀「星鬥」——梅嶺玉遺址
    與此同時,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以此次大會的召開為契機,牽頭與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江蘇省考古學會、江蘇省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合作,啟動了溧陽文明探源工程。同時,建議把梅嶺玉遺址考古納入「考古中國」文化探源工程。
  • 佛法楞嚴|鼻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法楞嚴|耳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眼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眼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行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 見性與開悟,非同非異
    目前網絡上發表的有關佛法類的文章中,不乏有徹悟見性的真知卓見,也有不少是憑一知半解意測佛義的,甚至還有人把見到萬法的空無之性說成見性、把一些僅是對佛法名相、理念上的領悟當作開悟。如果從字義解讀的角度,方便說也不能算錯,但站在根本了義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說法是不究竟的,可能會誤導初學佛法的道友不求甚解而生得少為足之心。下面小編就以自己之淺見和大家探討一下有關見性與開悟的同異之處。
  • 「第四屆中國優質麥暨媒體探源之旅」開啟 做強方便食品全產業鏈
    「第四屆中國優質麥暨媒體探源之旅」開啟 做強方便食品全產業鏈 關注中金在線:
  • 唯識學「四緣」義略疏---胡曉光
    佛陀在《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對緣起的定義進行了系統概括,云:「諸緣起義略有十一,如是應知:謂無作者義是緣起義,有因生義是緣起義,離有情義是緣起義,依他起義是緣起義,無動作義是緣起義,性無常義是緣起義,剎那滅義是緣起義,因果相續無間絕義是緣起義,種種因果品類別義是緣起義,因果更互相符順義是緣起義,因果決定無雜亂義是緣起義。」
  • 池氏探源:福安湧源公南平善甫公眾裔孫聯合考源紀要
    參見《石牌池氏尋根記》之《西河族譜考釋與辨源》據1949年池垂綸修《志成系池氏族譜》之《豐洋續修家譜序》稱入閩池氏始祖為池養化:   民國三十年(辛巳)歲,六都下杭鄉族人池步墀倡議:聯合我開閩始祖養化公之胄裔、蕃衍我省各縣之同宗,合撰建宗祠於六都下杭鄉,晉奉神主及祿位。
  • 空是什麼
    7)有為空(Samakrta-sunyata),種種因緣和合之法與因緣之法都無自性,故空。8)無為空(Asamakrta-sunyata),無為法無因緣,有為法與無為法相互依存,無為法是通過有為法的否定來實現的,由此有為法空,無為法也空。此無為法指涅磐,無為空就是涅磐空。9)畢竟空(Atyanta-sunyata),有為空無為空,一切法皆不可得,名畢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