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心漫談:每個人都要學習的緣起空性思維

2020-12-19 立心本味

有一次,一個很有學問的外道婆羅門,在路上遇到須菩提,向須菩提提出質問道:須菩提尊者!聽說你在佛陀的座下,是解空第一人,可是,我要問你,世間上的一切,明明是真實的存在,你解空說空,是怎樣來自圓其說呢?

須菩提用手一指,說道:你看那間房子,是四大(土、木、磚、瓦)原素以及各種因緣和合而成,若把土木磚瓦分開,不但房子的相狀沒有,就是房子的名稱也沒有了。從一切是和合這點可以看空(緣起)。這間房子在村莊中,是最堂皇美觀的,若是把它搬去與城市中的房屋一比,它就顯得矮小簡陋了。城市中巍峨高大的房屋,若是和舍衛城的王宮一比,又顯得不足一道了,從相對的事理上可以看空(性空)。空,不是否定一切,空有空的背景,空有空的內容。空,才是一切事物本來的面目。

空性思維來自於佛教用語「緣起性空」。所謂「緣起」,就是說:世間上沒有獨存性的東西,也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所謂「性空」,就是說: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

那麼空性思維在我們生活與工作中有什麼妙用呢?

首先,空性思維強調是回歸原點,不帶成見看待世界萬事萬物的誕生。還用上述的房子來舉例,它不是獨立於其他的因素而存在的,它是由土、木、磚、瓦以及很多的因素組合而成的,這叫緣起性空。這些組成房子的各種構件,是形成房子的因和緣,它的體性是空的。

緣起性空思維是要我們懂得及學會,在分析事物的時候,首先要整體地去觀察,不要片面地觀察或思考事物。任何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都是由許多的因緣組合而成的,都是無常法,這就是事物的真相。比如,一個人欠了你的錢,他沒有還,令你非常的生氣,當你找到他的時候,他承認自己欠了你的錢,但是現在沒有能力還給你。這時候你要怎麼辦?你就要靜下心來回憶、思維。首先,形成對方借錢不還的原因是什麼?因為他沒有錢。第二,他為什麼沒有錢?因為他破產了。最後,當初你借給他錢的時候,有沒有思考過,他有沒有能力償還於你?假如你認為他沒有能力償還你,你又想讓他還,這個結果是不可能達到的,當初你可以選擇不借給他錢。如果你悲憫他,覺得他可憐,心裡念想:我借給你錢,你還不還我也無所謂。假如有了這樣的發心,可以接受對方沒有能力還給你錢的這個結果,就可以下定決心把錢借給他。如果是這樣,不管他有沒有還你錢,結果是怎樣的,都不會令你產生痛苦。

其次,緣起性空思維給予我們每個事物都有其兩面性的啟示。空性的意思是在我們生命中發生的一切人事物,他都是真實的,但是他不是真相,其實也沒有好壞,比如當我們遇到一些壞事,不開心的時候,這件事也許對我來說,這一刻我會覺得不開心,但是一定有某些人,他會覺得很開心。在那一刻,我們的感受的確都是真實的,但他不是真相。那什麼是真相,就是我們看到的一切,感受到的一切,它具有兩面性,具有無限可能,重點是誰以及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看待它。

這樣當你真正理解空性的時候,以前激怒你的事情你會很平靜,以前讓你很痛苦的事情你會很平靜,以前你覺得是壞事的事你會看到它無限的可能性。

事情已經發生,你知道已經無法控制已經發生的事情,你唯一做的就是轉變自己的念頭,看清楚我無法控制當下的這個空性,用冷靜正面的方式去面對並著手解決問題。

緣起性空思維也讓我們更加清晰了解到事情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把這個推理方法簡化為abc,a代表事件,b代表思維,c代表情緒。以前當我們沒有緣起性空思維的時候,我們會認為ac之間是因果關係,因為發生了什麼事情,因為誰對我怎麼樣了,所以我才是這樣的情緒。但認真探究下去的時候,我們發現,其實這是表象。真相是,同樣一件a出現時,不同的人c是可能不同的,這意味著ac之間不是必然的因果聯繫,什麼是因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真正因果是bc,因此只要b轉變,c自然調整。

於此我們便突然豁然開朗了,所謂的事實或事件是空性的,我們怎麼看待它就決定了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它其實什麼都是也什麼都不是,理明法透,自然就能知行合一了。

相關焦點

  • 【緣起贊】第二課
    聽受的過程中,也要用自己的智慧來分析宗大師所造的《緣起贊》的意義,看自己怎麼理解、其他高僧大德或上師如何解釋,也就是說,要用比較的方法來進行學習。這樣以後,我想宗大師《緣起贊》的甚深意義,每個人都能或多或少的領會。
  • 《緣起贊》輔導音視頻講記 第2課
    學習《緣起贊》主要是為了打破實執,對我們來講如來藏當然很好,不僅每個人都具有,而且了知如來藏的功德非常大。我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掃清障礙,如果沒有把障礙掃清,通過凡夫人的實執去緣如來藏,其實如來藏的本性已經被我們的分別念綁架了,不是真正的如來藏了。
  • 【緣起贊】第五課
    如果我們真正通達了緣起空性之理,對每個人來講是非常有用的。這裡已經講了,如果我們懂得緣起空性之理,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外道、任何一位不信宗教的人士,用理證來攻破我們的真理都無機可乘。也就是說,本師釋迦牟尼佛您所宣說的緣起空性甚深意義,若以正理進行如理如法的辯論,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可能有機會破斥的。因為以此緣起理,可以明知您所宣說是正確無誤的。為什麼這樣講呢?
  • 智誠堪布:《緣起贊》第1課筆錄
    如果我們依止圓滿證悟了緣起、證悟了部分緣起,或者正在學習緣起的僧眾,能夠與他們為伍,對於自己修學緣起法,不管世俗的緣起,還是勝義的緣起,都有很大的幫助。這時皈依三寶的心就不一樣了,質量也有很大的提升。當我們修習了很長時間之後,煩惱輕微了,法器逐漸具有了,佛陀說我們身心的五蘊是空性、假立的,從這方面逐漸深入到緣起的含義當中。
  • 「空性」是所造作、所思維而成的?是無常、滅法嗎?
    依如是知、如是見,彼之心由欲漏解脫,〔彼〕之心由有漏解脫,〔彼〕之心由無明漏解脫,解脫之時即解脫智生、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更於此處生』。彼如是知:『若緣欲漏,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若緣有漏,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若緣無明漏,雖有任何患惱,今亦無所患事。然而,有彼患惱,即此命為緣,緣其六處身者也。』
  • 《緣起贊》輔導音視頻講記 第1課
    如果我們對於正道生起定解,在皈依法方面也會有一個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狀態,對於正在學習緣起法的僧眾,這種修行的助伴我們也會生起一個依止心。如果我們依止圓滿證悟了緣起、證悟了部分緣起,或者正在學習緣起的僧眾,能夠與他們為伍,對於自己修學緣起法,不管世俗的緣起,還是勝義的緣起,都有很大的幫助。這時皈依三寶的心就不一樣了,質量也有很大的提升。
  • 什麼是緣起性空?
    很多人都會錯解,說緣起故性空,性空故緣起。因為諸法都是因緣和合的,所以它沒有自體,所以它就空。因為它空,所以能生萬有。
  • 《金剛經》的啟示,見緣起空性,即見如來
    《金剛經》是佛為廣大佛子開示的解脫斷惑智慧法要當下流通最廣的《金剛經》漢文譯本,要屬姚秦法師鳩摩羅什所譯。佛陀天降之時,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以自證空性的勝義,參見佛的法身根據佛法的緣起理念,一切世間的事相存在,也就是有為法,無論是心識活動,還是物質色法,都不具備恆常不變的實體性,都處於不易被凡夫所覺察的無常的綿延中,潛移默化地遷流變化,這就是如夢幻泡影一般的有為法。
  • 空性譯成波函數?2:空性的特性
    所以馬祖說:「平常心是道,無造作、是非、取捨、斷常、凡聖」,僧一答如何是道,盧佛說「不超越」,同理接茶受食無異傳示心要。又因原本現成,不用動身便到家,故投子說「不許夜行,投明便到」,又既本來現成,自不假修治,故水陸說「用心即錯」,空性既本來現成,不是別有他物可求,故靈佑說「不道別有法教渠趨向」。
  • 解讀阿賴耶識:人類意識與感受的緣起
    在原始空性未彰顯之時,是任何法性、任何覺受、任何認知、任何智慧都無法去觸及、理解、體驗祂。而當眾生「覺明為咎」,將對於空性的認識當成了實有,就從無生寂滅處,誕生了覺性與空性。空性因眾生覺性起,覺性因認識空性,從而體現覺性。
  • 愛因斯坦說時間空間是我們的幻覺——《心經》色法以外 沒有空性
    剛才我們提到了,空和不空是我們人為建立的概念,當我們把包括空和不空在內的,由人的思維所建立的所有概念都取消了以後,最終剩下的,就是如來藏、光明、佛性、心的本性——這才是唯一的終極真理。通過學習中觀理論,將原有的粗大執著推翻,再修持外加行、內加行,當具備了不造作的出離心與菩提心之後,再去修持前面我們所講的中觀修法,這樣每個人都會感受到心的本性——如來藏。到了那個時候,自己自然就會知道。在尚未到達這個境界之前,說了也是白說,要說也說不出什麼東西來,聽也聽不出什麼名堂來。
  • 覺心恆定,無暇塵擾,唯依緣起,體性空樂!
    釋迦道場淅川興國寺 釋妙覺大德法語分享:覺心恆定,無暇塵擾,唯依緣起,體性空樂!潔淨的心識裡,沒有一絲遭受塵世幹擾的跡象,一心清淨修學。只有真正懂得捨棄、摒除塵世的俗務幹擾,方才能夠體會曉得何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道理。 只有了知因果緣法,依據緣起性空,見證體味何謂「緣生緣滅,寂靜空相」,皆是為了找回清淨無濁的自我,回歸圓融自性的本來世界。
  • 空性原來是這樣的,《金剛經》裡的名句,不可不知!
    「空性"是佛教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但也是最常被人誤解的概念。那我們應該怎樣理解「空性」?事實上,空性是現象最本質的屬性,現象是空性的表達,正如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去觀察現象,我們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去理解空性。
  • 家庭教育之空性心態
    說起空性心,想必大家都會明白一點點,在這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佛學裡的見心明性,略有所悟的寫下空性心態的時候,我覺得這兩個字「空性」觸發了內心的一些東西。所謂:「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在這不多做解釋,從中引發的家庭教育由詞句感觸頗深。
  • 【ZCKB】《中論釋》111——每個人都有初入佛門的時候,都有和煩惱鬥爭的時候~
    的的確確是這樣的,不管是現在剛入門的人,還是正在道中掙扎的這些人,實際上我們不可能永遠處在這個階段。雖然這個話很簡單,但是我想,也許對每個人都有一種啟發的作用,我們不可能永遠在這個階段上面。 一方面我們要堅信這一點,一方面我們自己也要努力。有了這句話之後,我們也重新得到一些信心,就不會老是有患得患失的感覺、負罪的感覺,還是應該努力向上。不管怎麼樣,一方面靠上師佛菩薩的外在力量,一方面靠自己內在種性的力量。每個人的內心當中都有佛性,都有趨向於解脫的、向上的一種內在力量,一種潛能。
  • 慈誠羅珠堪布:凡是有因有緣而產生的東西都是假的
    緣起的標準是:首先,它不是單空;其次,它不是真實存在的,只是因為各種因緣的結合而產生的。桌子的存在,就是桌子本身的物質結構,與我們的眼識二者結合的產物。這種存在,叫做緣起的存在。我們一直都認為,萬事萬物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就產生了唯物的觀點;有些人又認為精神是存在的,所以又產生了唯心的觀點。唯物的觀點從何而來呢?
  • 佛教:天天念「四大皆空」,到底什麼是空性?看完你就明白了!
    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藝術,有時就是一門空性的藝術。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空性」。經常有人把「四大皆空」掛在嘴邊,是啊,萬法都是空性的,比如,我們來看一根細羊毛。對於我們的肉眼而言,一根細羊毛已經是觀察的極限了,但還可以把這根羊毛切成很多猶如微塵般大小的段落。這其中的一份,已經不能稱之為羊毛了。
  • 「無我」與「空性」
    無我與空性無我與緣起合併起來,就顯示了早期佛教對於空性的理解。有一次,阿難問佛:「世尊,常言:『世界空!世界空!』世尊,為什麼說『世界空』呢?」佛陀答道:「阿難!因為我和我所空,所以說『世界空』。」
  • 春節被暗殺,抖音們是如何毀掉這一代人的?(深度好文)
    每個時代都會有一些淘汰機制,而現在的時代,會根據自制力和信息篩選能力對人進行淘汰。但總有一些人是不願驚醒的,等他們發現自己一事無成時,會選擇抱怨別人、抱怨社會、然後把希望寄託給下一代,在這群人眼裡錯的不是他們,而是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