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色字關注
空性譯成波函數?2:空性的特性
編者:作者為破將波函數等同空性之說,勉強列出空性的「特徵」。其目的在於二者之義比較的便利。從破的角度看,無不可。作者在文中聲明了這一點。
上接《空性譯成波函數?1:什麼是波函數》(點擊閱讀)
三、空性的特性
〇空性包容萬有,無物不是,有何可以把執取捨的,千萬莫自見外了才好。
若依此理看來,空性是不可以談什麼特性的。
〇下面所列,則是筆者為了與波函數比較便利起見,自所接觸的佛經及禪宗公案等收集的跟空性有關的一些東西,無以名之,權且仍叫空性的特性。
對既悟的人,稱這些作空性的特性,也只是戲論,空性也不會因而減少;
對待開悟的人,徒知這些特性,也不能增加什麼。
筆者希望,一般人對下列特性,莫執為真實,以為離開這個世界,別有一物叫空性可觀摩把執。
否則反倒是個障礙。
古德惟嚴禪師所說
「吾為汝道一句亦不難,只宜汝於言下便見去,猶較好些,若便入思量,卻成吾罪過」,
也是指這個。
這是筆者首當說明的。
〇其次,小、大、密乘及禪宗所修空性本體是一樣的(特修法作風不同),而禪宗直以證量傳授,最易顯出空性的特色來。因此,下列引用禪宗公案略多。
(1)本來現成:
桂琛禪師說得好:
「佛法莫向意根下皮袋裡作測度,汝向何處下口還有一法近得汝麼,還有一法遠得汝麼,同得汝麼,異得汝麼,汝為什麼卻自艱難去」
這空性本來現成,天地萬物莫非空性顯露。
所以馬祖說:
「平常心是道,無造作、是非、取捨、斷常、凡聖」,
僧一答如何是道,盧佛說「不超越」,
同理接茶受食無異傳示心要。
又因原本現成,不用動身便到家,故投子說「不許夜行,投明便到」,
又既本來現成,自不假修治,故水陸說「用心即錯」,
空性既本來現成,不是別有他物可求,故靈佑說「不道別有法教渠趨向」。
同理空性人人有份,沒有生滅淨垢,悟了人也不增多,迷的人也沒減少,甚至地獄中的也不少分毫,故心經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雖然如此,這本來現成是證量,功夫到家證到了才算數,一般人生活在無明系統中,積非成是,觸物成執,要悟卻也不易。
若以此本來現成即是偷懶馬虎的遁詞,只有自欺辜負大好生命罷了。
這裡有個比喻:
空性猶如電臺廣播,無處不有,但收音機故障,則不能領受,若仍謂無所不在,也只是空談而已。
(2)無執:
道悟禪師說:「去!不是汝存泊處」。
講得明明白白,學人不可執著。
其實,用空性來代稱真如,原也是針對凡人易於執著著眼的。
既稱之為空性,就是空空如也,沒有一絲一毫可以把持執著的意思,故執著什麼以為護身符皆在喝斥之列。
而「舉一則語直下叫汝承當早已是撤尿著汝頭上」。
同理,
「不為我說破」則衷心感恩。
而無縫塔與古鏡的故事更足為執著者之戒。
既是無可執著,故有也不是,如執一塵含法界早已數塵,澄澄絕點早離了本體。而「吞盡百川水方明一點心」卻仍猶披鱗甲,又如常在的人消不得人天供養等。
同理無也不是,如無一法可當情早當情,天地不能覆載則已覆載。其他如無生猶是末,無心猶隔一重關,無雲青天也要吃棒等。
德山說「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示人」而被嚴頭批評,也是這個原因。
趙州所謂「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三千裡外逢人莫舉」,也是指這個。
(3)無得:
印證空性,自己已屬法性。
沒有主客對待,有誰來說得不得,說得即自外於空性了。
所以,永嘉大師證道歌云:「不見一法即如來」。
只因自己與諸法一體了,頭頭是道,還有什麼法不法呢!
此外,心經「無智亦無得」,居遁所謂「若道我得我會則勿交涉」,石頭的「真物不可得」,以及陳尊宿的不辜負早已辜負了,紹修所謂「具足諸佛法諸佛不會,諸佛若會,即是凡夫」,都是同樣一個道理。
(4)主客一體:
智禪說:「能所俱絕名為見性」。禪海塔燈也以「心無能所」作悟時的證量。雪峰也說「盡大地是汝」。
故對證得空性的人,天地萬物皆是同體同源,同在一個法性中;故世界與自己是一體,空性外並沒有自己。
這事實上,也是上述無執與無得的根本道理所在。
若把自己隔離於萬法外,或在萬法外別立個空性去品頭論足大事談論,鮮有不自誤的。
(5)不可思議:
〇空性難以領悟,是因它屬證量。
只有機緣成熟,執著若失時,才容易體會到它的存在。
〇一般人習慣於所知來想像所未知,於是愈是用心去求,執著反而愈深,離空性反而愈遠。
若以日常經驗來看空性,空性誠不可思議。
如心經所云: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若就日常經驗看,實在夠玄的了。因為,所見、所受、所想、所行,在在都很實在,怎麼是不異空呢?
甚或,進一步講即是空金剛經中所云:
「身相,即非身相,是名身相。」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佛土,是名莊嚴佛土。」
等等。
也同樣叫初學的人摸不著頭腦。
又如牛頭銘:
「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
以及馬祖與法常師徒「即心是佛」與「非心非佛」竟指一回事,
以及一般所常聽到的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等等,實在皆難以思議。
其實,這中間或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在的。
試想,若有一個從未吃過辣的人問辣到底是什麼滋味,能怎麼回答呢?很自然的答案可能是「像熱卻不是熱,像火,又不是火,有點麻木,但又不全是麻木等,但也許愈描反而愈走樣。
當然,最好的辦法不在用口頭回答他,而是拿瓶辣椒醬給他親自嘗嘗也就知道了。
故空性之不可思議,在於本非在日常經驗範圍中,故不能適切表達。
〇若更進一層看,則日常經驗中總有個我來感受,但悟入空性時能所為一,實在沒個我來承受,實在談不上悟境經驗,更不用說怎麼去描述它了。
也因為如此,空性如何如何,總得親印證了才知道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
光學習強記,與瞎子摸象差不了多少。
〇此外關於不可思議,一般人總容易執著在邈邈茫茫難以捉摸上。
當知道所謂不可思議,本乃表示什麼都不是,無可執著的意思。
若反而執著在難以思議的玄境上,難保不被玄殺。
楞嚴經說:
「寧取人見如須彌山,不取無所有增上慢空見」。
可見執著頑空比著有更可怕,足為執虛無飄渺者戒。
(6)離知見解會及身心意識:
空性本來現成,只因一般人為無明所障所以未能體悟。
此無明我執正是當消滅的對象。
若反本此無明我執而生出許多知見解會,則無明更熾我執更強,而離空性反愈遠。蓋認知過程即是執著,以所知來解會的緣故。
而空性唯有無我執才顯現,二者難免南轅北轍。
玄沙所謂「何處更有一物為汝知見」,師護所謂「不要領會」,桂琛所云「不知最親切」,和尚詩云「個中生解會,眉上更安眉」,都是這個意思。
經驗的執著既正所以障道,所以道膺說「沙門所重在心識不到之處」,天皇所謂「見到直下便見,擬思即差」也是這個道理。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不知而妙用無窮的事所在多有,如人的新陳代謝,神經系統等每人都有,並不用每個人都得明了才能活,而其深奧之處,甚至連最尖端的科學仍難窺其全豹。其中最有趣的要算睡眠了,每人每天至少一次,不用了解,不用工夫,自然而然都會,倒是若想研究自己如何失去知覺而睡著,可能最後只有失眠了。
(7)離戒定慧修持:
空性既是本來現成,修持反是見外的話了,故達摩「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讓禪師說「習定何能成道」,惟嚴雲「沒戒定慧這閒家具」天然說「無道可修,無法可證」,陳大德在禪海塔燈裡也指出當「放其求心」,蓋空性不是別有他物可求而得的。
當然,這不待修治也是證量。未悟的人,能因修持而減少雜念,倒是較易開悟的,但此修持則是用來對治毛病的,並不是說空性須修持始得。
若把空性比健康,則未悟的人好比病人,修治好比是藥,生病固當吃藥,吃藥並不見得就健康,更何況沒病的人吃藥作什麼
(8)周遍性:
空性包羅萬有一體,沒有人我垢淨等對待分別,故萬物法共此空性(並非一個東西有一個空性),是以芥子可含三千大千世界,但空性雖神奇卻又平凡。
故布衫柏樹莫非祖意,桃花水影皆是無情說法,處處在在皆是空性顯露。
(9)證量:
初悟入空性的證量,禪海塔燈指出有明相、無念、心無能所、氣離出入等。公案中亦多有露地白牛,橋流水不流,東壁打西壁等記載。至若密勒日巴祖師能身體透空,或穿石中出,則是空性具體的顯現。
故空性雖然不可思議,卻也不是含糊籠統就可自謂證得,或自謂不用修治即得。
(10)無我捷徑:
景岑曰:
「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痴人喚作本來人」
即使是修道的人,在未徹悟前內在仍難免有細微我執存在,更不用說一般人了。
此我執即思想與判斷的根本,乃人自多生以來積習而成以為當然者,卻正是輪迴的根本種子,是印證空性所當解脫的對象。
故陳大德依聖教量,直指出無我是觀空性捷徑,盡無我則了無所執,空性最易顯現。
(11)空悲不二:
佛稱為兩足尊,空智與大悲即是佛的兩足。
然而空與悲猶如一物的兩面,不可偏執。
悟了空性的人了知天地萬物同此空性,本出自同一根源。
故對一般眾人,自會興起無緣大悲,思圖救濟。
反之,修煉中人若自以為看破一切了無執著,但卻對眾生以為死活由他們自找,沒有悲憫利他之心,則其實並未真正悟入空性。
同理,修空的人不論得多少安樂光明境界,若心地未轉慈悲,則並不可靠。
(待續)
——摘自黃明德《論空性不能譯成WAVEFUNCTION(波函數)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