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譯成波函數?2:空性的特性

2021-02-19 極樂快舟


點擊藍色字關注

空性譯成波函數?2:空性的特性

編者:作者為破將波函數等同空性之說,勉強列出空性的「特徵」。其目的在於二者之義比較的便利。從破的角度看,無不可。作者在文中聲明了這一點。

 

上接《空性譯成波函數?1:什麼是波函數》(點擊閱讀)

 

三、空性的特性

 

〇空性包容萬有,無物不是,有何可以把執取捨的,千萬莫自見外了才好。

若依此理看來,空性是不可以談什麼特性的。

 

〇下面所列,則是筆者為了與波函數比較便利起見,自所接觸的佛經及禪宗公案等收集的跟空性有關的一些東西,無以名之,權且仍叫空性的特性。

對既悟的人,稱這些作空性的特性,也只是戲論,空性也不會因而減少;

對待開悟的人,徒知這些特性,也不能增加什麼。

筆者希望,一般人對下列特性,莫執為真實,以為離開這個世界,別有一物叫空性可觀摩把執。

否則反倒是個障礙。

古德惟嚴禪師所說

「吾為汝道一句亦不難,只宜汝於言下便見去,猶較好些,若便入思量,卻成吾罪過」,

也是指這個。

這是筆者首當說明的。

 

〇其次,小、大、密乘及禪宗所修空性本體是一樣的(特修法作風不同),而禪宗直以證量傳授,最易顯出空性的特色來。因此,下列引用禪宗公案略多。

 

(1)本來現成:

桂琛禪師說得好:

「佛法莫向意根下皮袋裡作測度,汝向何處下口還有一法近得汝麼,還有一法遠得汝麼,同得汝麼,異得汝麼,汝為什麼卻自艱難去」

這空性本來現成,天地萬物莫非空性顯露。

所以馬祖說:

「平常心是道,無造作、是非、取捨、斷常、凡聖」,

僧一答如何是道,盧佛說「不超越」,

同理接茶受食無異傳示心要。

又因原本現成,不用動身便到家,故投子說「不許夜行,投明便到」,

又既本來現成,自不假修治,故水陸說「用心即錯」,

空性既本來現成,不是別有他物可求,故靈佑說「不道別有法教渠趨向」。

同理空性人人有份,沒有生滅淨垢,悟了人也不增多,迷的人也沒減少,甚至地獄中的也不少分毫,故心經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雖然如此,這本來現成是證量,功夫到家證到了才算數,一般人生活在無明系統中,積非成是,觸物成執,要悟卻也不易。

若以此本來現成即是偷懶馬虎的遁詞,只有自欺辜負大好生命罷了。

這裡有個比喻:

空性猶如電臺廣播,無處不有,但收音機故障,則不能領受,若仍謂無所不在,也只是空談而已。

 

(2)無執:

道悟禪師說:「去!不是汝存泊處」。

講得明明白白,學人不可執著。

其實,用空性來代稱真如,原也是針對凡人易於執著著眼的。

既稱之為空性,就是空空如也,沒有一絲一毫可以把持執著的意思,故執著什麼以為護身符皆在喝斥之列。

而「舉一則語直下叫汝承當早已是撤尿著汝頭上」。

同理,

「不為我說破」則衷心感恩。

而無縫塔與古鏡的故事更足為執著者之戒。

既是無可執著,故有也不是,如執一塵含法界早已數塵,澄澄絕點早離了本體。而「吞盡百川水方明一點心」卻仍猶披鱗甲,又如常在的人消不得人天供養等。

同理無也不是,如無一法可當情早當情,天地不能覆載則已覆載。其他如無生猶是末,無心猶隔一重關,無雲青天也要吃棒等。

德山說「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示人」而被嚴頭批評,也是這個原因。

趙州所謂「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三千裡外逢人莫舉」,也是指這個。

 

(3)無得:

印證空性,自己已屬法性。

沒有主客對待,有誰來說得不得,說得即自外於空性了。

所以,永嘉大師證道歌云:「不見一法即如來」。

只因自己與諸法一體了,頭頭是道,還有什麼法不法呢!

此外,心經「無智亦無得」,居遁所謂「若道我得我會則勿交涉」,石頭的「真物不可得」,以及陳尊宿的不辜負早已辜負了,紹修所謂「具足諸佛法諸佛不會,諸佛若會,即是凡夫」,都是同樣一個道理。

 

(4)主客一體:

智禪說:「能所俱絕名為見性」。禪海塔燈也以「心無能所」作悟時的證量。雪峰也說「盡大地是汝」。

故對證得空性的人,天地萬物皆是同體同源,同在一個法性中;故世界與自己是一體,空性外並沒有自己。

這事實上,也是上述無執與無得的根本道理所在。

若把自己隔離於萬法外,或在萬法外別立個空性去品頭論足大事談論,鮮有不自誤的。

 

(5)不可思議:

 

〇空性難以領悟,是因它屬證量。

只有機緣成熟,執著若失時,才容易體會到它的存在。

 

〇一般人習慣於所知來想像所未知,於是愈是用心去求,執著反而愈深,離空性反而愈遠。

若以日常經驗來看空性,空性誠不可思議。

如心經所云: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若就日常經驗看,實在夠玄的了。因為,所見、所受、所想、所行,在在都很實在,怎麼是不異空呢?

甚或,進一步講即是空金剛經中所云:

「身相,即非身相,是名身相。」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佛土,是名莊嚴佛土。」

等等。

也同樣叫初學的人摸不著頭腦。

又如牛頭銘:

「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

以及馬祖與法常師徒「即心是佛」與「非心非佛」竟指一回事,

以及一般所常聽到的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等等,實在皆難以思議。

其實,這中間或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在的。

試想,若有一個從未吃過辣的人問辣到底是什麼滋味,能怎麼回答呢?很自然的答案可能是「像熱卻不是熱,像火,又不是火,有點麻木,但又不全是麻木等,但也許愈描反而愈走樣。

當然,最好的辦法不在用口頭回答他,而是拿瓶辣椒醬給他親自嘗嘗也就知道了。

故空性之不可思議,在於本非在日常經驗範圍中,故不能適切表達。

 

〇若更進一層看,則日常經驗中總有個我來感受,但悟入空性時能所為一,實在沒個我來承受,實在談不上悟境經驗,更不用說怎麼去描述它了。

也因為如此,空性如何如何,總得親印證了才知道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

光學習強記,與瞎子摸象差不了多少。

 

〇此外關於不可思議,一般人總容易執著在邈邈茫茫難以捉摸上。

當知道所謂不可思議,本乃表示什麼都不是,無可執著的意思。

若反而執著在難以思議的玄境上,難保不被玄殺。

楞嚴經說:

「寧取人見如須彌山,不取無所有增上慢空見」。

可見執著頑空比著有更可怕,足為執虛無飄渺者戒。

 

(6)離知見解會及身心意識:

空性本來現成,只因一般人為無明所障所以未能體悟。

此無明我執正是當消滅的對象。

若反本此無明我執而生出許多知見解會,則無明更熾我執更強,而離空性反愈遠。蓋認知過程即是執著,以所知來解會的緣故。

而空性唯有無我執才顯現,二者難免南轅北轍。

玄沙所謂「何處更有一物為汝知見」,師護所謂「不要領會」,桂琛所云「不知最親切」,和尚詩云「個中生解會,眉上更安眉」,都是這個意思。

經驗的執著既正所以障道,所以道膺說「沙門所重在心識不到之處」,天皇所謂「見到直下便見,擬思即差」也是這個道理。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不知而妙用無窮的事所在多有,如人的新陳代謝,神經系統等每人都有,並不用每個人都得明了才能活,而其深奧之處,甚至連最尖端的科學仍難窺其全豹。其中最有趣的要算睡眠了,每人每天至少一次,不用了解,不用工夫,自然而然都會,倒是若想研究自己如何失去知覺而睡著,可能最後只有失眠了。

 

(7)離戒定慧修持:

空性既是本來現成,修持反是見外的話了,故達摩「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讓禪師說「習定何能成道」,惟嚴雲「沒戒定慧這閒家具」天然說「無道可修,無法可證」,陳大德在禪海塔燈裡也指出當「放其求心」,蓋空性不是別有他物可求而得的。

當然,這不待修治也是證量。未悟的人,能因修持而減少雜念,倒是較易開悟的,但此修持則是用來對治毛病的,並不是說空性須修持始得。

若把空性比健康,則未悟的人好比病人,修治好比是藥,生病固當吃藥,吃藥並不見得就健康,更何況沒病的人吃藥作什麼

 

(8)周遍性:

空性包羅萬有一體,沒有人我垢淨等對待分別,故萬物法共此空性(並非一個東西有一個空性),是以芥子可含三千大千世界,但空性雖神奇卻又平凡。

故布衫柏樹莫非祖意,桃花水影皆是無情說法,處處在在皆是空性顯露。

 

(9)證量:

初悟入空性的證量,禪海塔燈指出有明相、無念、心無能所、氣離出入等。公案中亦多有露地白牛,橋流水不流,東壁打西壁等記載。至若密勒日巴祖師能身體透空,或穿石中出,則是空性具體的顯現。

故空性雖然不可思議,卻也不是含糊籠統就可自謂證得,或自謂不用修治即得。

 

(10)無我捷徑:

景岑曰:

「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痴人喚作本來人」

即使是修道的人,在未徹悟前內在仍難免有細微我執存在,更不用說一般人了。

此我執即思想與判斷的根本,乃人自多生以來積習而成以為當然者,卻正是輪迴的根本種子,是印證空性所當解脫的對象。

故陳大德依聖教量,直指出無我是觀空性捷徑,盡無我則了無所執,空性最易顯現。

 

(11)空悲不二:

佛稱為兩足尊,空智與大悲即是佛的兩足。

然而空與悲猶如一物的兩面,不可偏執。

悟了空性的人了知天地萬物同此空性,本出自同一根源。

故對一般眾人,自會興起無緣大悲,思圖救濟。

反之,修煉中人若自以為看破一切了無執著,但卻對眾生以為死活由他們自找,沒有悲憫利他之心,則其實並未真正悟入空性。

同理,修空的人不論得多少安樂光明境界,若心地未轉慈悲,則並不可靠。

(待續)

——摘自黃明德《論空性不能譯成WAVEFUNCTION(波函數)之理》

相關焦點

  • 空性譯成波函數?4:波函數與空性不盡相同的地方
    空性譯成波函數?4:波函數與空性不盡相同的地方 上接《空性譯成波函數?3:波函數與空性相通的地方》(點擊閱讀) 五、波函數與空性不盡相同的地方 如上所述,波函數與空性誠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但如果做更進一步的比較,即使在這些相似處卻也不盡相同,如下所列: 1、主客一體上的不同:雖然透過波函數所描述的物理世界,觀測行為直接影響到觀測的後果,因而說觀察者不能自外於所分析的系統,而與空性能所為一
  • 空性譯成波函數?1:什麼是波函數
    (2)認為波函數即是空性因此,有心人把次原子世界研究所發展出來的理論——量子力學,應用到空性上來。認為波函數即是空性。因此筆者在此不揣淺陋,以拋磚引玉的心情,依據陳大德的提示,分析波函數與空性的異同,來就教於方家。 為了方便討論起見,以下首先大略介紹波函數與空性的一些特性,然後再就它們的特性作比較,最後再談到佛學科學化的問題。
  • 找上門的空性
    今天在河邊煮飯時,我覺得我又進步了,不僅是能力,還有對空性的體認。這樣的感覺很久沒有了,現在的我無比慶幸自己來到了這裡。這裡特殊的氛圍,容易讓人進入空無的狀態。河濱,吃著我的冬瓜、胡蘿蔔、蓮藕,蓮藕的絲拉得老長,銀色的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那時想:必要的話我以後可以在任何地方不花一分錢活下去。紐約也好,澳大利亞也罷。
  • 家庭教育之空性心態
    說起空性心,想必大家都會明白一點點,在這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佛學裡的見心明性,略有所悟的寫下空性心態的時候,我覺得這兩個字「空性」觸發了內心的一些東西。所謂:「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在這不多做解釋,從中引發的家庭教育由詞句感觸頗深。
  • 經典中說的:空性和空相有什麼區別?
    衣服真的有,但是你看不到衣服,因為它是空性的,是透明的。空性就表示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法,祂的體性是空的,你什麼都看不到,沒有任何東西。比如說鏡子,鏡子沒有任何顏色,鏡子是什麼顏色呢?鏡子是無色的。無色就表示他的空性,但是無色能讓它顯示一切顏色。
  • 如孝法師:佛教常說的空性,原來是這個意思
    如果你發今生就要現證的心,它本身沒有錯,它會影響到未來,影響到下一輩子,但心力不夠絕對不行,空性不夠也不行。懂得空性,懂得宏觀,懂得無窮無盡的願力,這就是菩薩的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注]。按照佛菩薩的發願,慢慢去入道。入道以後,後面都是自動程序,不必再苦苦地反覆出方案,反覆改。弟子問:師父,空性是不是讓大家放下,不要執著?
  • 「波粒二象性」與空性
    我們的意識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它可以無窮地分,但物質本身的體積卻是有限的,所以會被分完,分完以後,就是佛教所講的空性。量子力學已經證實,所有粒子最後可以變成波,真空當中有零點能,零點能才是世界真正的基礎。也即是說,無論堅固的山河大地,還是碩大無比的天體,最後都只是能量而已。
  • 佛教最大的錯誤就是把真如自性誤解為空性
    佛教最大的錯誤就是把真如自性誤解為空性。在佛教上千年來,很多人都錯誤的認為「空性」是佛教的核心,錯誤的把空性當做了佛陀所說的真如自性。佛教的核心是真如自性,不是空性。空性只是真如自性的一部分。所以認為空性是佛教的核心,就等於是以偏概全。真如自性是如來藏三藏真如自性。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這三藏合稱真如自性。這也就意味著諸法的實相是真如自性,而不單純是空性。真如自性是無相的,和老子所說的『道』一樣,包含了可以形成宇宙萬物的一切能量和虛空空間。
  • 什麼是如來藏的空性思想?「科學、佛學與人生」
    因此講「空性」(梵文是sunyata),「空性」應該翻譯成「0性」,但漢譯為「空性」。*圖源網絡0沒有任何數學上的數目,所有數目是1-9,0是用來定位。這些就是「空性」,也就是「0性」了。雖然沒有數目,可是所有數目由它定位,這樣的性質就是「空性」,所以「存在與顯現」等於定位。如果物質是實在的,它這個定位就定在實在。
  • 「空性」是所造作、所思維而成的?是無常、滅法嗎?
    像這樣,阿難陀,對於他,此如實、不顛倒、遍淨的空性生起。「阿難陀,過去任何沙門、婆羅門成就並住於遍淨、最高無上的空性,彼皆成就並住於此遍淨、最高無上的空性。未來任何沙門、婆羅門成就並住於遍淨、最高無上的空性,彼皆將成就並住於此遍淨、最高無上的空性。現在任何沙門、婆羅門成就並住於遍淨、最高無上的空性,彼皆成就並住於此遍淨、最高無上的空性。
  • 佛教:天天念「四大皆空」,到底什麼是空性?看完你就明白了!
    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藝術,有時就是一門空性的藝術。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空性」。經常有人把「四大皆空」掛在嘴邊,是啊,萬法都是空性的,比如,我們來看一根細羊毛。對於我們的肉眼而言,一根細羊毛已經是觀察的極限了,但還可以把這根羊毛切成很多猶如微塵般大小的段落。這其中的一份,已經不能稱之為羊毛了。
  • 什麼是空性?怎麼成為智者?——海空神佛師爺慈悲開示
    頂禮大日明王上師 頂禮海空神佛師爺什麼是空性?怎麼成為智者?很多人問俺:都知道心識力量不可思議?但我們無法做到?俺答:只有因緣體佛教稱為的空性才能證道心的大力大用生命[強]因緣體空性必須藉助外力加持與內力的磨練修行才能證道,最大敵人是自己,能相信自己、戰勝自己、把握自己、、、、最後去掉自己與眾生的我執與妄想,而生出的大用心力就會成為瀟灑自在富貴長壽的無上智者[勝利](而最殊勝加持者必須佛教稱為法身、報身、
  • 愛因斯坦說時間空間是我們的幻覺——《心經》色法以外 沒有空性
    意思是說,色法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法,除了空性以外沒有什麼色法,除了色法以外也沒有什麼空性。《心經》當中最關鍵的核心就是這個,下面我稍微詳細地介紹一下這段文字的內容。在藏文當中,這段話被稱為(抱歉,此為藏文,無法顯示)。翻譯成漢文,也即「四合空性」。這四句話中的每一句話,表示一種空性。
  • 「無我」與「空性」
    無我與空性無我與緣起合併起來,就顯示了早期佛教對於空性的理解。有一次,阿難問佛:「世尊,常言:『世界空!世界空!』世尊,為什麼說『世界空』呢?」佛陀答道:「阿難!因為我和我所空,所以說『世界空』。」
  • 空性原來是這樣的,《金剛經》裡的名句,不可不知!
    「空性"是佛教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但也是最常被人誤解的概念。那我們應該怎樣理解「空性」?事實上,空性是現象最本質的屬性,現象是空性的表達,正如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去觀察現象,我們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去理解空性。
  • 涅槃與空性都是什麼狀態?有什麼區別嗎?
    誰能解釋涅槃與空性的意思?(在座弟子答:它們是一個意思)沒錯,空性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空性,它們是一個意思。證入空性就是自己消失了,與山河大地、花草樹木、豬馬牛羊等等萬物融為一體了。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個體消失,與整個海融為一體一樣。涅槃空性也是如此,個體消失,與三界內外融為一體了。
  • 立心漫談:每個人都要學習的緣起空性思維
    空性思維來自於佛教用語「緣起性空」。所謂「緣起」,就是說:世間上沒有獨存性的東西,也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所謂「性空」,就是說: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那麼空性思維在我們生活與工作中有什麼妙用呢?
  • 空性和般若甚深玄妙
    聽起來或許很簡單,但是《心經》中闡述的空性,卻是無上甚深的玄妙法門。佛陀是覺悟之人,斷滅了煩惱,徹悟了空性,得到了般若智慧。但是對於肉眼凡胎的我們,空性太過虛無縹緲了。那麼到底什麼是「空」呢?如何才能得到「般若智慧」呢?
  • 無限與空性,開啟未顯化狀態的大門
    筆的故事,簡明扼要的概述了《金剛經》中的大智慧,一切都是空性的存在,一切的顯化都是我們內在對於外在的投射。
  • 《意識光譜》|上溯空性 下至萬有
    目錄第一部分 上溯空性第一章 序章第二章 認知的兩種模式第三章 實相就是意識第四章 時間與永恆,空間與無垠第五章 光譜的演化第六章 傳承第二部分 下及萬有第七章 整合陰影第八章 偉大的過濾器第九章 人馬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