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色字關注
空性譯成波函數?1:什麼是波函數
●問題的提出
1、空性
空性是一切法的真實本體,也是佛教別於其他宗教的根本所在。因此,印證空性是所有佛教徒平生第一大事。
然而,空性屬於證量。
因此,很難用未開悟的人所熟悉的詞句來解說清楚(對既悟的人,空性如此如此,原也不用多作解釋)。
2、科學與佛學接近引起之思考
(1)了解空性的新角度?
近年來,科學與佛學日益接近。科學家在次原子世界的研究發現許多與佛學玄理相似的地方。因此,存在著藉科學來了解空性的可能。
這對科學界與佛教界都是一大鼓舞。
(2)認為波函數即是空性
因此,有心人把次原子世界研究所發展出來的理論——量子力學,應用到空性上來。認為波函數即是空性。
(3)引申問題
隨著這種看法,自然引出了若干疑問來:
是不是佛教徒都當修量子力學作為印證空性的捷徑呢?
佛教是不是該科學化呢?
佛教教義是不是都該賦予科學的看法呢?
更重要的是,波函數只是近似空性而已,抑或可取代空性呢?
按科學研究雖然強調真憑實據,但並不忌諱試試錯錯。一個理論不行,自有新的理論取而代之,失敗了可以再來一次。
問題是人生只這麼一個,錯誤了可以再回頭嗎?
更何況空性在佛學中又是居於最根本的重要地位,萬一若有誤解,其影響必極深遠。故此時是不得不明辨的時候了。
陳健民大德有鑑於此,因筆者對科學與佛學都接觸了些,特別給予多方鼓勵與提示,囑咐寫出對這件事的看法。
因此筆者在此不揣淺陋,以拋磚引玉的心情,依據陳大德的提示,分析波函數與空性的異同,來就教於方家。
為了方便討論起見,以下首先大略介紹波函數與空性的一些特性,然後再就它們的特性作比較,最後再談到佛學科學化的問題。
(非原文插圖)
一、什麼是波函數
根據古典力學,質點(PARTICLE)與波(WAVE)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質點是獨立的個體,在空間上有確定的位置與速度;
而波則是在空間上周期出現的波峰波谷排列。
提到波時並不會去強調它的某個波峰或波谷,因此對波而言,是不在意它的確切位置的。
除此之外,波異於粒子的最重要特性是波有幹涉(INTERFERENCE)及繞射(DIFFRACTION)現象。
最為大家熟悉的例子大概是雙狹縫幹涉,也就是說一個波通過兩個狹縫後,會互相消長幹涉,而形成空間上固定的波節排列(波節是波的振動—振幅—為零的地方)。如果是光波,則在感光底片上會產生明暗相間的條紋。按波的振動有正有負,所以會互相消長而形成幹涉。
至於質點,其個數都是正的,只會相加,不能相消,因而沒有幹涉現象。
但上述質點的觀念,應用到次原子世界的電子或中子等時,就行不通了。因為,由實驗顯示,電子與中子等也兼具波動的特性,也產生幹涉現象。
事實上電子顯微鏡的存在,即是電子具波動性的明證(就像一般顯微鏡利用光波而放大物體)。電子既然有波動性,它就沒有固定的位置,因此古典力學裡以質點位置來描述質點行為的作法就行不通了。
在量子力學裡,這用來描述質點行為的函數,因它顯現波的種種特性,一般即叫波函數(WAVEFUNCTION)。
(非原文插圖)
二、波函數的特性
為了比較上的便利起見,現在把波函數相關的特性列在下面:
(1)波函數通常是虛數(COMPLEXNUMBER),因此不是經驗世界的東西,是沒法測量的。
也可以說,波函數本身是沒有什麼物理意義的。但它與測到質點的可能性有關。波函數絕對值平方,就是在該時該地單位體積內測到質點的或然率(依據量子力學的看法,單一質點暗含著一大群相同質點的統計性,故質點並無確切位置,只能談在某處被測到的或然率。)。
(2)波函數雖本身不可測,但它與古典力學中大家所熟悉的量,諸如位置、線動量、角動量、動能、位能等卻是相關的。
在量子力學裡,每一個可測的量都對映著一個算符(OPERATOR)(以Q表示),而該量的測量期待值(EXPECTATIONVALUE)(以〈Q〉表示)即以下面公式求出:〈Q〉=∫Ψ*QΨd3r。其國Ψ*是Ψ的共軛複數(COMPLEXCONJUGATE)(若與B是實數,則+B的共軛複數是B。),而Ψ是波函數。故若波函數已知,即透過算符,一切物理量都可求得。
(非原文插圖)
(3)波函數是量子學裡波動方程式(WAVE EQUATION)的解。
波動方程式又叫薛丁格方程式(SCHRODINGER EQUATION)(但後者較常指不含時間,即對映某能階的方程式),此方程式的形式是基於量子力學與古典力學的對映原理(CORRESPONDENCEPRINCIPLE),透過算符而湊出來的。
因為它能自圓其說(沒有內在矛盾),而且根據此理論推測與實驗結果相符,故為科學界接受為真實。
對不同的物理系統,其位能函數及質量等不同,故對映的薛丁格方程式也就不同,它的解——波函數也不同。
(4)在波函數描述下的質點,是兼具古典力學中質點與波雙重的特性的。在此描述下,位置與動量等都只能談他們的測量期待值,而不再是最基本的變數。
質點的波動性顯著與否,與它的質量有關,質量小的波動性較顯著,常規下所見的物體是很難看出它的波動性的。
(非原文插圖)
(5)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PRINCIPLE)是量子力學重要基石之一。它跟質點與波的雙元性有密切的關係。
此原理說物理上有些相關的量,如位置與動量,能量與時間等,是不能同時賦予同一質點的(想都不能想,當然更不能同時測得這些量子)。故測不準是大自然本來如此,並不必是因為儀器不夠精密的緣故。
這原理當然只是假設,是無法以實驗證明的。
但若有人能證明它是錯的,即整個量子力學的理論必因而崩潰。
依據測不準原理,測量行為會干擾被測系統的本來狀態(否則先量位置,再量動量,不是二者都能準確測得了嗎?),譬如測量電子的位置。
波函數絕對值平方表示測到電子的可能性,換句話說,應該在不只一個地方都可能測到電子的。
但真正測量時,每次必只在一個地方測到電子(不然電子也不會被視為質點了),故測量行為直接幹擾到系統的本來狀態。
這有兩個重要含意:
其一,是系統的本來狀態永遠不能測得。
其二,是觀測者不能獨立於被測系統外,亦即觀察者與被觀察者是一體的。
(非原文插圖)
(6)在古典力學裡,由於能量不減定律的限制
(能量不滅定律在量子力學中仍然有效,發現質點於能量障礙區內的概率一進入障礙區即迅速下降,故能發現質點的範圍極窄,由測不準原理知若位置不準度小,則動量不準度必大,同樣的能量的不準度也大,由量子力學可證明若質點在能量障礙區被發現,其能量的不準度事實上已超越了能量的障礙了,故並不違背能量不滅定律。),
質點是不能跑到位能比它所具能量高的地方去的。
因此,若有兩個低位能區中間隔著高位能的障礙(ENERCY BARRIER)質點是不能由一低位能區跑到另一低位能區的。
但在量子力學中,卻有所謂的隧穿效應(TUNNEL EFFECT)。
大意是說,質點有可能穿透高位能(比質點所具能量大)的位能障礙而在能量障礙區之外被發現。
此效應在很薄的位能障礙尤其明顯,原子核的阿爾發蛻變(ALPHA DECAY)即是最有名的例子。
(非原文插圖)
(7)單一質點的波函數,其絕對值平方在任何地方常是非零的,換句話說,在空間裡到處都有可能找到該質點。可以說在波函數的表達下,質點是周遍整個空間的。
(8)量子力學是古典力學的革命。
因此,有些觀點在古典力學中視為當然,在量子力學中則為無意義,當予放棄。
上述同時決定位置與速度(或動量)是一例,
不能穿透位能障礙也是一例。
又如
質點與波在古典力學中是兩回事,而在量子力學中卻採質點與波二元性的觀點,且視為物質本性如此(當然,說成非質點非波也可以,因與古典中質點與波的性質畢竟不同,只是較少人這麼說就是了)。
如果回頭再看電子的幹涉實驗。
即當偵測器在某位置偵測到電子時,事實上是不知道電子由那一個狹縫穿過的。
實驗也證實了本來就應當不知道,因為若特別設計個儀器來偵出電子由那一狹縫通過時,幹涉現象就消失了(本來狀態受幹擾)。
因此,也可以說電子是同時通過雙狹縫而造成幹涉現象的。
若在古典力學裡,一個質點能同時通過不同狹縫,簡直荒唐。
又如
偵測器每次必只在某地方測到整個電子,而不是在整個地區中各測到半個或三分之一個電子。
若視電子為波動,應當到處都有,怎會集中在一地方被測到呢?
這依古典的看法也是說不通的。
上述二者依量子力學的看法,卻正好如此解說:
電子同時通過雙狹縫而造成幹涉現象,這是電子波動性的顯現;電子每次必整個的測到,則是電子質點性質的顯露。
讀者可以看出,這質點與波其實並不是量子力學中的語言,故硬要它們來解說也只有如此了。
事實上量子力學的語言即是波函數。
波函數蘊含著有關系統中最多的資料於其中,什麼情形下該有古典的質點性顯現,什麼情形下該波的特性顯現,都在波數中。
既接受了波函數,就不用再執著在質點與波的概念上了,否則只有矛盾叢生了。
(待續)
——摘自黃明德《論空性不能譯成WAVEFUNCTION(波函數)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