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啟示,見緣起空性,即見如來

2020-12-14 歷史的敬意

《金剛經》是佛為廣大佛子開示的解脫斷惑智慧法要

當下流通最廣的《金剛經》漢文譯本,要屬姚秦法師鳩摩羅什所譯。這位出生於龜茲貴族之家的三藏法師,與門下僧哲所譯出的經論法卷,因其義理暢曉,言辭通達的緣故,遂成為漢文佛經翻譯史上的不朽傑作。羅什所譯的《金剛經》之所以流通甚廣,還有一層原因,那就是什公的譯本,是專門用來持誦的「誦本」。

《金剛經》原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唐代的新譯本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這部經與大眾耳熟能詳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同屬於大乘般若部經典的支分。《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的經題,是說般若妙慧如金剛一樣堅銳,能夠斷除無始以來的我執虛妄,進而達到脫凡入聖的彼岸正覺。還有一種解釋,是說般若智慧之力,可以斷除像金剛一樣堅固的無始妄執。當然,凡夫想要覺迷成悟的話,沒有相應的止觀燻修和能師調御,那肯定是不行的。

《金剛經》中的佳句是很多的,其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四句,對於修佛之人來說,功德甚大。經中將一切世法存在,以夢、幻、泡、影、露、電六種譬喻予以詮釋,足令廣大清信佛子歡喜信受。

《金剛經》中的六如偈頌,佛子應至心持誦,信受觀修

關於《金剛經》,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的譯本是這樣的:「一切有為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在「不能見如來」這句裡,菩提流支的譯本中,還寫明了不能以色相音聲見如來的原因,那就是「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法體不可見,彼識不能知。」

接下來來看一下南陳天竺法師真諦三藏的譯本:「如如不動,恆有正說,應觀有為法,如暗翳燈幻,露泡夢電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應得見我。由法應見佛,調御法為身,此法非識境,法如深難見。」真諦三藏是知名的譯師,在真諦的譯本中,也說明了不能以色相音聲見如來的原因。

再來看一下唐朝玄奘三藏法師的譯本:「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諸以色見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斷,不能當見我。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

最後看一下唐朝沙門義淨譯的譯本,義淨的譯本中,頭前四句與菩提流支的譯本相同,「一切有為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在凡夫不能以色相音聲見佛的偈文中,義淨的譯文又是與玄奘法師相同,即「諸以色見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斷,不能當見我。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可見作為翻譯經文相對較晚的義淨,肯定是對前輩譯師有所參考的。

在上述譯本之中,羅什三藏的譯本,是以夢、幻、泡、影、露、電六種譬喻,來表詮一切有為法的世間模態;其他譯本在這六種譬喻之外,還加入了星、翳、燈三種幻相,用以說明有為法的無常流變,並無實體性的特質。作為持誦的版本來說,無疑是羅什三藏的譯本最易持誦,其他譯本更適合作為聞思《金剛經》時的義理參照。

佛陀天降之時,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以自證空性的勝義,參見佛的法身

根據佛法的緣起理念,一切世間的事相存在,也就是有為法,無論是心識活動,還是物質色法,都不具備恆常不變的實體性,都處於不易被凡夫所覺察的無常的綿延中,潛移默化地遷流變化,這就是如夢幻泡影一般的有為法。而無為法,是指修煉者通過專門的戒定慧次第修持,得以契證緣起性空的寂靜之中,如果理解成什麼都不作意,什麼都不去思惟,就成了反智的枯禪,這與佛家的般若慧學是滿擰的。參證無為法,是諦見如來法身的途徑,釋迦如來,正如玄奘法師的譯本所言,是一位教導眾生證悟空性這一解脫之道的無上導師。

在原始的《阿含經》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以修悟證空作為見迎佛陀的問訊之禮,此所謂見空性,即見如來法身的真實義。同樣也是在原始佛教經典之中,有個外道化現出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當時有許多信眾蜂擁而至,對這位外道廣行供養。彼時有一位佛子很有見識,他說這個外道雖有如來的色相,但所說的話卻與佛言相反,佛說人法無我,外道卻偏說有我,這不符合諸法無我的實相法印,因此他不是佛。這位佛子,就是不以色相音聲見如來之人。

相關焦點

  • 佛學:金剛經的即見如來,就是我們平凡的道心
    這一章節我們繼續來理解《金剛經》第五品「如理實見分」, 如理實見分的意思是講如何依照這佛法真理去見我們的真心實相。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的含義 這兩句經文的重點就是「身相」這兩個字,這個身相指的是如來的身相,如來又稱「三身如來」,分別是法身、報身、化身這三身
  • 金剛經之見如來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釋義:你若見到所有的東西都是你內心認為的。不過你見到一切都不在執著一片清澈,那麼就見到如來了。啟示:1.你見到見到的一切,是你內心的一種思維定義。一切不去給他定義時,見到的就是萬事萬物本來的樣子了。
  • 為什麼中國人特別看重《金剛經》?
    《金剛經》:六祖聞聲頓悟寶典(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一、殊勝地位 因為該經直指宇宙真相「空性」,而大乘佛教最後的歸宿都要證悟空性,所以這是所有大乘佛教宗派都會涉及的一部佛典禪宗六祖慧能據傳也是因為出家前偶聞其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語句而當下頓悟出家,毛澤東講話和文章中也曾借用其中「如來說……即非……是名……」句式。由於其關涉智慧,所以不管在家出家、學不學佛、修不修行,很多人尤其是知識分子都特別看重該經典。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相,就是一切現象,一切形象,一切存在。《金剛經》並不否定存在,但是存在的,只不過是變化的,不實的,也終將壞滅。換言之,世間萬物的真相,就是本來不真實,存在的,只不過是一個一個念頭的更替,如此而已。結束語——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讀《金剛經》|為何說受持《金剛經》者,如來悉知?
    如來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但是,習慣了將「心」依靠在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法相上,若沒有了這些相來依靠,則「心」歸依何處呢?也許天機就在這裡,能悟到者,得大智慧。繼續讀第十四品 《金剛經·離相寂滅分》。
  • 讀《金剛經》|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
    見到《金剛經》,能生信心的持戒修福者,是些什麼人呢?佛陀繼續說到:「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 讀《金剛經》|如來有五眼之肉眼、天眼
    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個一切法,當然也包含用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所見之法。佛眼所見之法當然為佛法,其他肉眼、天眼、慧眼、法眼所見之法,難道也都是佛法嗎?接著讀第十八品 《金剛經·一體同現分》。
  • 見性與開悟,非同非異
    下面小編就以自己之淺見和大家探討一下有關見性與開悟的同異之處。首先,我們應該明白佛法中真正的見性是指見到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也就是真如自性,解悟法本不生隨緣顯現之理;而開悟則是指開發顯明自心本有妙覺智光,悟不可得之深義。對於上根利器之人來說,見真如自性的同時就已頓悟了萬法皆唯心現量、究竟不可得之理,因此見性也就無異於開悟。
  •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波浪即水,不是離開波浪才有水,見波浪即見水,但波浪不是水的本性,從波浪體會水不難,但是著了波浪的相,則永遠只見到生滅無常的波浪,而見不到不生不滅、一體的水的本性。離相即可見如來《金剛經》與《心經》都是以談空為核心的典籍,其重點在於「無我」。這個無我就是能見如來,也就是見到自己佛性的要點。
  • 為什麼悟空,見不到如來?
    人永遠在明了的路上,同時人總是會沉迷於「明了」之中渾然不覺……以前看金剛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始終沒有什麼體會,最近閒來無事翻到這句話時,覺得非常親切,特別有感覺。這句話說如果不執著於當前的「相」,那麼就相當於「頓悟明白了」。但是,從更深的層次說,即使見「如來」(頓悟),也是空的,虛的。因為也不能執著於當下我明白了(頓悟)這件事。
  • 《緣起贊》輔導音視頻講記 第2課
    有些是我們眼識、耳識的無分別現量直接見到的,有些是我們的意識可以去緣的,比如過去現在未來的法,以及見到、見不到、妄想的,乃至於緣佛的境界、如來藏等都可以包括在內。二轉法輪通過緣起來抉擇性空,就是我們所看到一切本性是離戲的。為什麼本性是離戲的?一切法是依緣而起的,依緣而起的法都是空性。通過我們分別心可以大概地認定實相,即以緣起性空來靠近它。
  • 《金剛經》對現代人的啟示 - 18
    天眼按佛教的說法,天人多具有的眼睛,能見到人類肉眼多見不到的東西,「能見表也能見裡,能見明也能見暗」,也能見到前生來世。通俗的理解,大概就是有些特異功能的眼睛,應該是低級別的神仙鬼怪們所具有的超能力吧。
  • 如何才能見「如來」
    佛在《金剛經》裡有一個偈子叫做,「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既然以」音「和「色」都不能見如來,那麼,怎樣才能見如來呢?你所見到的那些色, 所見到或求到的那些音 ,都不是如來本性。那些色,那些音,都是眾生所感 ,如來本性應化出來的現象,不是如來的本體。你不要把這些色和這些音,當成如來了呀!那真的是如佛所說,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了。 那麼到底怎樣才能見到如來呢?才能見到這個如來本體呢?
  • 空性原來是這樣的,《金剛經》裡的名句,不可不知!
    「空性"是佛教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但也是最常被人誤解的概念。那我們應該怎樣理解「空性」?事實上,空性是現象最本質的屬性,現象是空性的表達,正如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去觀察現象,我們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去理解空性。
  • 《金剛經》:這4個四句偈,蘊含了如來的最高智慧!
    《金剛經》作為佛教的大乘經典,是流傳最廣、最重要的經典之一。禪宗更是將《金剛經》視為至寶,許多上根利器之人因受持《金剛經》而迅速成就。佛陀在《金剛經》之中,多次提到「四句偈」。說明了受持《金剛經》的福德巨大,即使是受持四句偈福德亦是不可估量。不過,《金剛經》中雖然多次出現四句偈,但是沒有明確指出是哪個四句偈。其實深入考察《金剛經》,佛陀的本意沒有限定四句偈是哪句,而可以是多句。《金剛經》中確實有多個四句偈,且都是經典至極,可謂蘊含了佛陀如來的最高智慧。以下4個四句偈,在《金剛經》中甚為著名。
  • 佛教: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偈中的這個我,指佛法身真我,可以作主宰,於一切法得大自在,不是指色身的我。凡夫學道,一切都不應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於菩提,若不住於菩提心,怎麼能夠找到本來清淨的自性,沒有清淨的自性,焉能見到法身如來?
  • 智誠堪布:《緣起贊》第1課筆錄
    「佛說若見緣起義,即能斷除無明痴」,這兩句也是體現了道諦和滅諦。「若見緣起義」是道諦,「即能斷除無明痴」是滅諦。斷除無明痴可以說就是斷除了衰敗,或者佛說若見緣起義,即能斷除無明痴這兩句都是屬於道諦,因為見緣起斷無明是道諦,如果斷了無明不可能還存在衰敗,所以滅諦隱藏的意義已經引出來了,從這方面也可以理解。
  • 【緣起贊】第二課
    連世俗中簡單的道理都看不到,已經被它們欺惑或迷惑的話,那甚深的緣起空性就更看不見了。雖然看不見,但佛陀已經說了:顯現的法就是空性,空性就是顯現;因緣而生的緣故,萬法決定是空性。這樣的緣起理,雖然文字很少,只有一個偈頌:「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下)
    普通人的肉眼與天人的天眼能見到物質世界的各種現象,聲聞的慧眼能通達諸法無我的空性,菩薩的法眼不但能通達空性,還能從空出假,能見如幻緣起的無量法相,且能適應時機,以種種法門化度眾生,而佛眼除了具備以上四眼的功能外,還能究竟諸法實相,因而能無事不聞,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為難,一體同觀,知見圓明。這正是佛陀的正報之一,正報非真,隨緣度眾。
  • 《緣起贊》輔導音視頻講記 第1課
    「佛說若見緣起義,即能斷除無明痴」,這兩句也是體現了道諦和滅諦。「若見緣起義」是道諦,「即能斷除無明痴」是滅諦。斷除無明痴可以說就是斷除了衰敗,或者佛說若見緣起義,即能斷除無明痴這兩句都是屬於道諦,因為見緣起斷無明是道諦,如果斷了無明不可能還存在衰敗,所以滅諦隱藏的意義已經引出來了,從這方面也可以理解。此處四諦和緣起是一個含義,我們再進一步地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