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金剛經》|如來有五眼之肉眼、天眼

2020-12-13 經典悅讀

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個一切法,當然也包含用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所見之法。佛眼所見之法當然為佛法,其他肉眼、天眼、慧眼、法眼所見之法,難道也都是佛法嗎?

接著讀第十八品 《金剛經·一體同現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肉眼,指肉身之眼。有人曾總結其特性: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外不見內,見上不見下。肉眼視物,要藉助光明。物理學上也說,眼睛是依靠物體反射光而視物的。如此說來,肉眼的這些特性就很好理解了。

近處的反射光強於遠處的反射光,故見近不見遠。

眼睛在前面,接收不到物體(非透明體)背後發來的反射光,,故見前不見後。

光線照射到物體的表面即被反射,根本照不進物體(非透明體)的裡面,故見外不見內。

肉眼微觀能力有限,如果反射光太弱,肉眼感知不到時,就無法見到事物的組成部分,故而就見上不見下了。比如說,肉眼能見到皮膚,見不到皮膚下面的組成細胞,是因為單個細胞反射光太弱,要很多細胞的反射光加在一起,才能被肉眼攝受到。

除此之外,由於反射光要依靠物體才能反射,是一種空間現象,故而肉眼只能看到現在,看不到過去與未來。哪怕是一秒鐘前發生的事情,肉眼也無法看到,不是嗎?。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天眼,是天人之眼。和肉眼所見的反射光不同,天眼所見,是事物本身的色光(輝光、能量之光)。肉眼在黑暗中無法視物,而天眼不需要藉助外界光源,它見到的是事物本身的自發光。

天眼的功能非常強大,可以遙視,無論遠近;可以透視,無論前後內外;可以微視,無論多麼微小。總之,天眼能見到自己想見到的任何人、事、物,無論現在,還是過去與未來。

有人回憶起過去的事情,依然還會情緒起伏,這是因為過去事情的能量磁場依然還存在,還有光,故而天眼能夠看到過去發生的事情。

就像看到烏雲滾滾,就知道大雨將至一樣,未來雖然存在變數,但能量趨勢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故而天眼能夠看到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

天眼也是有層次的。天眼功能之強弱與修證功夫有關,和初禪天天人相比,四禪天天人所見的範圍會更加廣闊而清晰。

天眼並非天人的專利,人類通過修行,是可以打開天眼的。但開天眼與開悟是兩碼事。開天眼是見到本色(本來色相),開悟是見到空性。從某種意義上講,開天眼後,看得越多,往往著相也會越多,反而障礙空性智慧的開啟。但是,如果是在空性智慧的基礎上開天眼,則意義就完全不同了。

在人世間,很多明心見性的人,未必開了天眼;而開了天眼的人,甚至可能完全不懂空性。只見色,不見空,根本不可能解脫生死輪迴,所以,以開天眼與否來判定明師,並不可取。

相關焦點

  • 《金剛經》的智慧 天眼是神通還是功能 佛家與道家的不同解釋
    佛陀問須菩提:須菩提,你怎麼看,如來有天眼麼?須菩提回答:如是,佛陀,如來是有天眼的。「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不過對於天眼還是有必要介紹一二的,先引用一段經典,然後再介紹,《大智度論》云:天眼者,於眼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粗若細諸色莫不能照,天人及修禪定者所具之眼。
  • 讀《金剛經》文章匯集|在紅塵中錘鍊金剛心
    49、讀《金剛經》|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48、讀《金剛經》|佛陀為什麼說諸菩薩不受福德47、讀《金剛經》|莫將無上正等正覺理解為滅相見性46、讀《金剛經》|不能以色見如來45、讀《金剛經》|如來第三次談降伏其心
  • 佛經記載天地五眼,你知道分別代表什麼含義?
    「佛經裡記載,這個世界上,有五種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肉身之眼,晦暗不明,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明不見暗。你看到的,你相信的,真的存在嗎?」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外不見內,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肉眼能照見一切沒有隱蔽、沒有障礙的可見之物。如同看到蘋果落地,用的是肉眼,「看」的是表面現象。
  • 《金剛經》對現代人的啟示 - 18
    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心得:1、如來言說「五眼」的意義所在關於金剛經中的五眼之說,有的解讀金剛經的書說的含糊不清、一帶而過。而具體詳細分析的註疏 ,也多從佛法修煉中達到何種境地,而會有什麼眼,這種眼有哪些功能等。
  • 讀《金剛經》|為何說受持《金剛經》者,如來悉知?
    如來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但是,習慣了將「心」依靠在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法相上,若沒有了這些相來依靠,則「心」歸依何處呢?也許天機就在這裡,能悟到者,得大智慧。繼續讀第十四品 《金剛經·離相寂滅分》。
  • 讀《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佛陀跟須菩提說起如來有五眼,其實就是告訴他:眾生一切見,如來皆見;眾生所有心,如來皆知。如來五眼和眾生五眼的區別就在於:如來徹底覺悟,五眼全部睜開,而眾生五眼,則是隨緣有開有合,故而如來能見眾生之見,而眾生不能見如來之見,就好比醒著的人能看見閉眼的人,而閉眼的人卻看不見醒著的人。繼續讀第十八品 《金剛經·一體同現分》。
  • 讀《金剛經》|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
    繼續讀第六品《金剛經·正信希有分》。見到《金剛經》,能生信心的持戒修福者,是些什麼人呢?佛陀繼續說到:「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
  • 讀《金剛經》|說說如來三十二相
    繼續讀第十三品 《金剛經·如法受持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佛陀這樣問須菩提,已經很多次了。在這裡,佛陀還是繼續問:「可以通過如來的三十二相,見到如來嗎?」三十二相通常是指佛陀所具有的莊嚴德相,就跟我們常說的面相風水一樣,人的面相體格,往往也顯示了該人的富貴窮通。佛陀的三十二相是由長劫修習善行而感得的。
  • 金剛經第二十一: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皆不可得
    ,這一篇輪到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的後半部分,上一篇我們聊了「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五眼,這次繼續聊後面的「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這三心。這裡承接上面的五眼內容,我們凡夫俗子只有肉眼,而佛有肉天慧法佛全部五眼,從能力和境界來說這個是越來越高的,高級的可以向下覆蓋,比如說,佛眼覆蓋所有眼的功能,而慧眼能夠覆蓋天眼和肉眼的功能。
  • 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您是什麼眼?
    眼有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天眼可以見障外,肉眼見障內。肉眼一張紙遮住了,什麼也看不到。天眼的話,你就是一百個太陽、一百個地球都能看,當然這個功力有大小。菩薩的天眼層次越高,他看得越遠。「慧眼」能見空,來幫他們破除我執:哦!原來這東西就是虛妄的。「法眼」呢,是能夠分別一切萬法的來龍去脈,這是道種智。「佛眼」是前面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全部到了圓滿極點,具足這四眼圓滿功德,叫佛眼。實際上我已經在把答案教給你們了。為什麼受持《法華經》的人能夠具足這些證道位的功德。這個「肉眼」已經達到清淨。為什麼?
  •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今天讀第十八段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
  • 金剛經的這句話,不怕,不悔,不糾結,會讓生活更快樂
    曾聽朋友講過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就一直記著,他說:」我們誰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未知。」同理,我們自己明天可能會想些什麼,對於同一件事會不會還是以前的想法,我們也不知道。這個心境轉變之快。在《劍雨江湖》電影裡,楊紫瓊扮演的殺手愛上了男主,但怕給男主帶來災禍,心裡拿捏不下,就去寺廟燒香祈禱,問計高僧,高僧拿根竹片在她身上打了三下,邊打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後來「楊」勇敢的接受男主的愛,兩人成了親,開始過平淡小民的生活。
  • 讀《金剛經》|若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那就念《金剛經》吧。「如來說寒冷,即非寒冷,是名寒冷。」如此這般的觀想過幾遍之後,仿佛真的不那麼冷了。這種「如來說……,即非,是名」的句式,是《金剛經》中貫穿始終的句式。佛陀從多個角度來闡明這句話,從不住於相,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到一切法皆是佛法等等,其目的只有一個,希望眾生能正確理解佛之所說,不謗佛。繼續讀第二十一品《金剛經·非說所說分》。「須菩提!
  • 金剛經中,堪稱最經典的五句經文,不讀太可惜了!
    金剛經中,有太多優美的佛經文字,尤其是這五句經句,一定要讀一遍,最好多讀幾遍,因為這些句子,可以讓人開悟,不讀實在太可惜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告訴我們,如來不能以色相見,更不能以聲來求,如來所指事物本來的樣子,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也可以理解為,眾生的佛性,所謂見性者,即見如來,大多數人,見不到如來的真實原因,正是因為,很多人,都在把如來,當成了某個具體的事物,甚至把佛當成了神明,去祈求,金剛經告訴我們這樣做,是人行邪道,見不到如來的。
  • 過去,現在,未來誰能分得清《金剛經》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方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 佛學:金剛經的即見如來,就是我們平凡的道心
    文章作者:悟心明理(學習佛學文化,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 在上一章節《金剛經》第四品中,我們了解到佛陀告誡須菩提,菩薩行布施時,不執著世間無常變化的分別心,用這無所住的真心實相去行布施,其功德福報之大,就如同這十方虛空一樣無法估量。
  • 《金剛經》:這4個四句偈,蘊含了如來的最高智慧!
    《金剛經》作為佛教的大乘經典,是流傳最廣、最重要的經典之一。禪宗更是將《金剛經》視為至寶,許多上根利器之人因受持《金剛經》而迅速成就。佛陀在《金剛經》之中,多次提到「四句偈」。說明了受持《金剛經》的福德巨大,即使是受持四句偈福德亦是不可估量。不過,《金剛經》中雖然多次出現四句偈,但是沒有明確指出是哪個四句偈。其實深入考察《金剛經》,佛陀的本意沒有限定四句偈是哪句,而可以是多句。《金剛經》中確實有多個四句偈,且都是經典至極,可謂蘊含了佛陀如來的最高智慧。以下4個四句偈,在《金剛經》中甚為著名。
  • 《金剛經》:無來無去,方為如來
    在《金剛經》的第二十六品中為眾生開示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告訴眾生該拋卻一切的幻生幻滅之相觀念,才能得到寂靜永恆的法身,徹見自性的真我。行住坐臥四威儀之相,是眾生親身驗證的有目皆睹、有耳皆用之實,佛祖又怎麼會說如來沒有來去坐臥之相呢?「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 《金剛經》全文讀誦本
    原本《金剛經》沒有這些,讀經時是不讀的。)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qí)樹給(jǐ)孤獨園。與大比(bì)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jū)。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huan至本處。飯食訖(qì)。收衣缽。洗足已。敷(fū)座而坐。善現啟請分第二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 《金剛經》的啟示,見緣起空性,即見如來
    這位出生於龜茲貴族之家的三藏法師,與門下僧哲所譯出的經論法卷,因其義理暢曉,言辭通達的緣故,遂成為漢文佛經翻譯史上的不朽傑作。羅什所譯的《金剛經》之所以流通甚廣,還有一層原因,那就是什公的譯本,是專門用來持誦的「誦本」。《金剛經》原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唐代的新譯本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