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冷,網上說,北方過冬靠的是暖氣,南方過冬靠的是一身正氣。如果正氣也抵禦不住時候該怎麼辦呢?那就念《金剛經》吧。「如來說寒冷,即非寒冷,是名寒冷。」如此這般的觀想過幾遍之後,仿佛真的不那麼冷了。
這種「如來說……,即非,是名」的句式,是《金剛經》中貫穿始終的句式。佛陀從多個角度來闡明這句話,從不住於相,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到一切法皆是佛法等等,其目的只有一個,希望眾生能正確理解佛之所說,不謗佛。
繼續讀第二十一品《金剛經·非說所說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須菩提正在專心聽佛陀說法的時候,佛陀卻對他說:「須菩提啊,你不要以為如來會有『我當有所說法』這樣的念頭,你不可以這樣觀想!為什麼呢?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就是謗佛,根本就沒有理解我所說的意思。須菩提啊,所謂說法,實際上根本無法可說,只是稱名為說法而已。」
「謗」是形聲兼會意字,由言、旁構成。《說文解字》中說:「謗,毀也。」有意無意地從旁曲解他人的意思,即毀掉了他人的本來意思,就是「謗」。在佛法中,謗佛是很嚴重的大罪。
佛陀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所傳之法度化無數眾生,忽然間佛陀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這句話宛如平地一聲驚雷,讓習慣聽法的眾生不由得有些清醒起來,開始認真思維佛說法這件事,畢竟,謗佛,這可不是一件開玩笑的。
佛陀以語言音聲為眾生說法,但本身不住於語言音聲上。佛陀說法的內容,都是眾緣和合下的自性流露,本身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故而佛說「無法可說」,若佛有法可說,就住在法相上了。
對比世間老師,他們始終是住於法相,有法可說。講課前,要備課;講課中,要觀察學生是否理解;講課後,布置作業,要求學生鞏固複習,著相牢記。
如果認為如來有「我當有所說法」的念頭,則是把佛當成了世間老師,則如來就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把無所住之如來看成著相凡夫,不是謗佛又是什麼呢?把佛都理解錯了,如何能夠成佛呢?
《金剛經》是禪宗最主要的經典。禪宗僧人常常「呵佛罵祖」,膽子最大。宣鑑法師說:「我這裡佛也無,法也無,達摩是個老臊胡,十地菩薩是擔糞漢」。
和世人不同,世人最容易著財色之相,而學佛的僧人們最容易著佛、法、僧三相。為了破掉他們的著相,祖師大德們往往採取這種極端的「呵佛罵祖」方式進行教育,因為只有破除了「相」,才能見到「空」,才能邁進般若智慧的大門。所以,這裡的「呵佛罵祖」不是謗佛,而是真正理解了如來真實意。
而某些人不解祖師深意,看到隻言片語,就在那裡瞎起鬨,常常無意中造下嚴重惡業而不自知,實在是令人嘆息。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由於謗佛罪業很嚴重,這時候,智慧的須菩提不禁有些擔心了,他對佛陀說:「世尊,不少眾生如果在未來世,聽到您這麼講,還會對佛法生起信心嗎?」這話問得很合適,一些眾生聽到「謗佛」兩個字,嚇都要嚇死了,哪裡還敢學佛呢?
佛陀回答說:「須菩提,這類人不是眾生,亦非不是眾生。為什麼呢?須菩提,眾生乃眾緣和合而生之相,故而如來說非實有,只是稱名為眾生而已。」
佛陀這麼回答是什麼意思呢?好像根本沒有回答須菩提的問題啊佛陀確實是沒有直接回答須菩提的問題。
上一句佛陀還在跟須菩提說:「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結果一句「謗佛」砸下來,須菩提馬上就住於佛陀說法之相了,所以他才會為未來眾生擔心。而佛陀的回答,是提醒須菩提不要住於眾生之相。既然眾生之相本是虛幻的,須菩提又有什麼必要擔心呢?從這個意義上講,佛陀也回答了須菩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