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金剛經》|若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2020-12-11 經典悅讀

最近天冷,網上說,北方過冬靠的是暖氣,南方過冬靠的是一身正氣。如果正氣也抵禦不住時候該怎麼辦呢?那就念《金剛經》吧。「如來說寒冷,即非寒冷,是名寒冷。」如此這般的觀想過幾遍之後,仿佛真的不那麼冷了。

這種「如來說……,即非,是名」的句式,是《金剛經》中貫穿始終的句式。佛陀從多個角度來闡明這句話,從不住於相,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到一切法皆是佛法等等,其目的只有一個,希望眾生能正確理解佛之所說,不謗佛。

繼續讀第二十一品《金剛經·非說所說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須菩提正在專心聽佛陀說法的時候,佛陀卻對他說:「須菩提啊,你不要以為如來會有『我當有所說法』這樣的念頭,你不可以這樣觀想!為什麼呢?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就是謗佛,根本就沒有理解我所說的意思。須菩提啊,所謂說法,實際上根本無法可說,只是稱名為說法而已。」

「謗」是形聲兼會意字,由言、旁構成。《說文解字》中說:「謗,毀也。」有意無意地從旁曲解他人的意思,即毀掉了他人的本來意思,就是「謗」。在佛法中,謗佛是很嚴重的大罪。

佛陀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所傳之法度化無數眾生,忽然間佛陀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這句話宛如平地一聲驚雷,讓習慣聽法的眾生不由得有些清醒起來,開始認真思維佛說法這件事,畢竟,謗佛,這可不是一件開玩笑的。

佛陀以語言音聲為眾生說法,但本身不住於語言音聲上。佛陀說法的內容,都是眾緣和合下的自性流露,本身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故而佛說「無法可說」,若佛有法可說,就住在法相上了。

對比世間老師,他們始終是住於法相,有法可說。講課前,要備課;講課中,要觀察學生是否理解;講課後,布置作業,要求學生鞏固複習,著相牢記。

如果認為如來有「我當有所說法」的念頭,則是把佛當成了世間老師,則如來就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把無所住之如來看成著相凡夫,不是謗佛又是什麼呢?把佛都理解錯了,如何能夠成佛呢?

《金剛經》是禪宗最主要的經典。禪宗僧人常常「呵佛罵祖」,膽子最大。宣鑑法師說:「我這裡佛也無,法也無,達摩是個老臊胡,十地菩薩是擔糞漢」。

和世人不同,世人最容易著財色之相,而學佛的僧人們最容易著佛、法、僧三相。為了破掉他們的著相,祖師大德們往往採取這種極端的「呵佛罵祖」方式進行教育,因為只有破除了「相」,才能見到「空」,才能邁進般若智慧的大門。所以,這裡的「呵佛罵祖」不是謗佛,而是真正理解了如來真實意。

而某些人不解祖師深意,看到隻言片語,就在那裡瞎起鬨,常常無意中造下嚴重惡業而不自知,實在是令人嘆息。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由於謗佛罪業很嚴重,這時候,智慧的須菩提不禁有些擔心了,他對佛陀說:「世尊,不少眾生如果在未來世,聽到您這麼講,還會對佛法生起信心嗎?」這話問得很合適,一些眾生聽到「謗佛」兩個字,嚇都要嚇死了,哪裡還敢學佛呢?

佛陀回答說:「須菩提,這類人不是眾生,亦非不是眾生。為什麼呢?須菩提,眾生乃眾緣和合而生之相,故而如來說非實有,只是稱名為眾生而已。」

佛陀這麼回答是什麼意思呢?好像根本沒有回答須菩提的問題啊佛陀確實是沒有直接回答須菩提的問題。

上一句佛陀還在跟須菩提說:「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結果一句「謗佛」砸下來,須菩提馬上就住於佛陀說法之相了,所以他才會為未來眾生擔心。而佛陀的回答,是提醒須菩提不要住於眾生之相。既然眾生之相本是虛幻的,須菩提又有什麼必要擔心呢?從這個意義上講,佛陀也回答了須菩提的問題。

相關焦點

  • 金剛經第二十一品|說法者,無法可說。該如何理解?
    金剛經 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
  • 讀《金剛經》|為何說受持《金剛經》者,如來悉知?
    如來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但是,習慣了將「心」依靠在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法相上,若沒有了這些相來依靠,則「心」歸依何處呢?也許天機就在這裡,能悟到者,得大智慧。繼續讀第十四品 《金剛經·離相寂滅分》。
  • 《金剛經》三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今天分享《金剛經》的三個名句,和大家共同學習。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五祖弘忍和尚給六祖慧能講《金剛經》,講到這句經文的時候,慧能大師就大徹大悟了。嬰兒的心就比較接近真心,嬰兒哭的時候看著很傷心,但只要有人一哄她,她就笑了,剛才的不開心馬上就忘掉了,這就是因為她的心裡「無所住」。修行人常說「返璞歸真」,就是因為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妄心越來越多,真心越來越少,真心不是沒有,而是被汙染了,被障礙住了。所以就需要通過修行,來找回我們的真心本性。
  • 讀《金剛經》|說說如來三十二相
    繼續讀第十三品 《金剛經·如法受持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佛陀這樣問須菩提,已經很多次了。在這裡,佛陀還是繼續問:「可以通過如來的三十二相,見到如來嗎?」三十二相通常是指佛陀所具有的莊嚴德相,就跟我們常說的面相風水一樣,人的面相體格,往往也顯示了該人的富貴窮通。佛陀的三十二相是由長劫修習善行而感得的。
  • 《金剛經》裡最震撼人心的12句話!
    甚至有人認為佛教念經,念的就是《金剛經》。難道還有其他的經?不是他們孤陋寡聞,而是《金剛經》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有一點共同的是,不論是出家僧眾,還是在家居士,或者對佛教沒有興趣的人,都知道《金剛經》是本好書。至於到底好在哪裡,就看個人的接觸程度了。
  • 讀《金剛經》文章匯集|在紅塵中錘鍊金剛心
    49、讀《金剛經》|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48、讀《金剛經》|佛陀為什麼說諸菩薩不受福德47、讀《金剛經》|莫將無上正等正覺理解為滅相見性46、讀《金剛經》|不能以色見如來45、讀《金剛經》|如來第三次談降伏其心
  • 《金剛經》的啟示,見緣起空性,即見如來
    還有一種解釋,是說般若智慧之力,可以斷除像金剛一樣堅固的無始妄執。當然,凡夫想要覺迷成悟的話,沒有相應的止觀燻修和能師調御,那肯定是不行的。《金剛經》中的佳句是很多的,其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四句,對於修佛之人來說,功德甚大。經中將一切世法存在,以夢、幻、泡、影、露、電六種譬喻予以詮釋,足令廣大清信佛子歡喜信受。
  • 金剛經中,堪稱最經典的五句經文,不讀太可惜了!
    金剛經中,有太多優美的佛經文字,尤其是這五句經句,一定要讀一遍,最好多讀幾遍,因為這些句子,可以讓人開悟,不讀實在太可惜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告訴我們,如來不能以色相見,更不能以聲來求,如來所指事物本來的樣子,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也可以理解為,眾生的佛性,所謂見性者,即見如來,大多數人,見不到如來的真實原因,正是因為,很多人,都在把如來,當成了某個具體的事物,甚至把佛當成了神明,去祈求,金剛經告訴我們這樣做,是人行邪道,見不到如來的。
  • 金剛經第十四:無法可說,才是最高境界的說法
    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前面說了半天了,須菩提突然想起一個重要問題來——這部經還沒有名字呢?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上面世尊一直在說法,這裡話鋒一轉突然又問了一個奇怪的問題——須菩提,我之前是在說法嗎?而須菩提則回答道——老師,您剛才沒有說法啊。
  • 《金剛經》全文讀誦本
    佛說般bō若rě波羅蜜。即非般bō若rě波羅蜜。是名般bō若rě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fǒu)。須菩提白bó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fǒu)。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fǒu)。不(fú)也。世尊。
  • 《金剛經》:這4個四句偈,蘊含了如來的最高智慧!
    例如「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說明了受持《金剛經》的福德巨大,即使是受持四句偈福德亦是不可估量。不過,《金剛經》中雖然多次出現四句偈,但是沒有明確指出是哪個四句偈。其實深入考察《金剛經》,佛陀的本意沒有限定四句偈是哪句,而可以是多句。
  • 佛說受持讀誦《金剛經》,乃至為他人解說四句偈,此人得福德很多
    佛說受持讀誦《金剛經》,乃至為他人解說四句偈,此人得福德很多。我們知道《金剛經》在我們國家是很流行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禪宗六祖慧能的原因吧。我們知道《金剛經》裡面有很多名句,比如「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等等。我們乍一讀來,似乎有所感悟。但是讀了很多遍,只是覺得有道理,但是始終無法開悟,原因在哪裡,我想還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和執著太深。
  • 《金剛經》:無來無去,方為如來
    在《金剛經》的第二十六品中為眾生開示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告訴眾生該拋卻一切的幻生幻滅之相觀念,才能得到寂靜永恆的法身,徹見自性的真我。網圖可是佛祖生恐有人狐疑不信,生起分別之念,以為佛祖所示現的語默動靜之威儀中,便是佛祖所說的法界真如,所以在第二十九品威儀寂靜分中繼續為眾生開示如來無來無去的智慧,使眾生從此明了佛祖所說的真義
  • 佛學:金剛經的即見如來,就是我們平凡的道心
    這一章節我們繼續來理解《金剛經》第五品「如理實見分」, 如理實見分的意思是講如何依照這佛法真理去見我們的真心實相。 須菩提說,不可以,世尊,不可以通過這三十二莊嚴相見到如來的法身實相。那是什麼緣故不能見到這真實的如來呢?如來所說的這個相,是累世修來的報身相,是有生不滅的外在形相,也是一種虛幻的假象,所以說這不是如來所說的法身實相。佛陀這時語重心長地對須菩提說,世間一切的外在形相,只要是能感受的都是虛妄不實的幻相,如果能用這般若智慧證悟到所有相都是虛幻的假象,並不執著這有生滅的假象,那才是真正見到了如來。
  • 《金剛經》:由「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領悟的啟示
    《金剛經》中存在無量的般若智慧,只要你反覆誦讀,就很容易得到,這種認知是心的改變。今天,很高興與大家一起分享《金剛經》中大智慧中的一句,如有出入,敬請指教。分享的這句經文是:「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 金剛經中這四句經文,堪稱經典,不讀可惜了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在金剛經中,經常會出現這反覆的句式,如來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那到底佛法是不是佛法呢?佛法也是一樣的道理,真正的佛法,是說不出來的法,所以金剛經說: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這與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的道理一樣,真正的大道是說不出來的,能說出來的,就已經不是道本身了。學佛要知道,一切都名相,並不是事物的真實樣子,我們學佛就是為了要見到事物,原來的樣子,也就是真如實相。
  • 金剛經說了什麼?無非就是這三句話,值得反覆去讀!
    金剛經,到底說了什麼,不同的人,讀金剛經,會有不同的感悟,但大多數人,都有三條相同的感悟,這也是金剛經,透露給我們的核心思想。 其實,金剛經雖然文字有幾千個,但其核心內容,無非只有這三句話,可以說,佛與須菩提的對話,都是圍繞這三句話展開的。
  • 清涼學堂丨不可不讀的佛經:《金剛經》
    讀經不僅可以成長自我,還能發揮教化、弘法的功能,是自利利他的修行法門。據說,六祖慧能出家之前,就是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若有所悟而決定出家求道。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相,就是一切現象,一切形象,一切存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裡的虛妄並不是沒有,有人說佛經就是在講一個「空」字,萬法皆空,四大皆空,空就是不存在,一無所有。這樣的理解並不正確說空不能執著空,否則無異於掩耳盜鈴,一葉障目,所謂虛妄並不是一無所有,不是空,而是假象,不真實,總在變來變去,因為無常,所以根本不需要執著。
  • 夢參老和尚說:讀《金剛經》就是荷擔了無上正等正覺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這是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