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全文及譯文(下)

2021-02-19 身心性

重要提醒:微信大改版,推送時間線被打亂,為避免與身心性失聯,請把「身心性」設為星標

—— 以下是正文 ——

以下接上篇: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上)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這時,須菩提向佛陀請示道: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已經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他們的心念該如何安住?應如何降伏他們的迷妄心呢?)

 

賞析與點評

《金剛經》第一部分開頭,針對執有迷空的眾生,須菩提的提問是「應云何住?」重點在於相離相,以降伏執相的虛妄心;而本處則是「云何應住?」字數一樣,但詞序不同,重點在於已降伏其心的人如何實踐「無所住而生其心」,普度眾生。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佛陀告訴須菩提說:善男子、善女人中凡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者,應當生起這樣的心志。「我應該度化一切眾生,如此度化了一切眾生,而實際上並沒有一個眾生被度脫」為什麼呢?須菩提!如果菩薩執著自我的相狀、他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和壽命的相狀,就不是真正的菩薩。為什麼這樣呢?須菩提!實際上並沒有一種法,名為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者。)

 

賞析與點評

《金剛經》第一部分開頭髮心的重點是為了我想成佛而發心普度眾生,因仍有我想而發心。本段多了「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句,其含義是外觀所度化的眾生不可得,更能反觀自身,通曉能發心能度化眾生的菩薩——我也不可得,能所雙亡,悟入諸法比較空寂的境界,物我一體,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生起。正如《維摩佶經》說:「以眾生病,故我有病。」如同母親看到愛子生病一樣,菩薩看到他人受苦,心有不忍,大悲心生起,發願救度一切受苦的人。這種從畢竟空中,生起無緣大悲心,發心為一切苦難眾生服務,而不是為自己,這才是真發菩提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坐佛,號釋迦摩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摩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如來在燃燈佛那裡,有沒有得到一種法叫作無上正等正覺的?

須菩提回答道:沒有的,世尊!依據我對佛陀所講的教義的理解,佛陀在燃燈佛那裡,並沒有什麼佛法可以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

佛答覆說:是這樣,是這樣。須菩提!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佛法可以使如來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須菩提!如果有佛法使如來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燃燈佛就不會為我授記:「你在未來世必當成佛,名釋迦摩尼。」正因為並沒有佛法使如來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燃燈佛才會為我授記,並這樣說:「你在未來世必當成佛,名號為釋迦摩尼。」為什麼呢?所謂如來,即是諸法如如的本義,一切諸法體性空寂。如果有人說,「如來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果位。」須菩提!實際上並沒有佛法使佛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如來所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於彼中既不是實有,也不是虛無。所以,如來說一切諸法都是佛法。須菩提!所說的一切法,都不是一切法,所以才叫作一切假名的法)

 

賞析與點評

 

本段講述得法不住。韓愈在《師說》雲,「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再好的老師,也不可能一下子把標誌著本科畢業的知識打包灌入學生的大腦中。這需要學生自己一步步努力,逐步積累本科畢業所需的知識,才能通過考試,獲得畢業文憑。同理,釋迦摩尼跟隨燃燈佛學習時,根本不可能一下子傳授給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大法。如果燃燈佛果真有這個本領這麼做了,就不需要再為他授記了,因為他已經是佛了。正因為燃燈佛看到釋迦摩尼已覺悟「我法性空」,不見有能得、所得,離一切相,燃燈佛印證了他的境界可以成佛,這才為他授記,預言他將來一定能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證佛果。所以說,只有了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能說是實有,也不能說是虛妄,才是真正覺悟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須菩提!譬如說人的身形高大。須菩提回答說:世尊!如來說人的身形高大,實際上不是真實的身形高大,只是假名的高大身形。)

 

賞析與點評

本段講述得果不住。譬如一個人通過多年的努力,在學術上獲得了很大的成果。如果此人因此而自命不凡,貢高我慢,學術上難以再有新的成果。這都是執著於自己的研究成果而產生的負面作用。同理,菩薩修行,悟法性空,以清淨的功德願力為緣,成就此莊嚴的「大身」果報。若以法性畢竟空而觀之,是從緣幻化而成,實沒有大身的真實性,假名如幻,所以說是名大身。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如果菩薩這麼說,「我應當清淨莊嚴佛土」,就不能叫作菩薩。為什麼呢?如來說清淨專業佛土,就不是清淨莊嚴,只是假名的清淨莊嚴。須菩提!如果菩薩能夠通達無我的真理,如來就說他是真正的菩薩。)

 

賞析與點評

本段講述不住依報。《阿彌陀經》中說,莊嚴的西方極樂世界國土是阿彌陀佛願力所化現的淨土,並隨其願力的變化而變化,當然不可能是固定不變的東西,怎可執著它為實有?!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賞析與點評

前文佛陀講述心不住「能得」,自本段起,佛陀重點探討如何才能使我們的心不住「所得」。首先從佛陀心不住正報談起。普通人的肉眼與天人的天眼能見到物質世界的各種現象,聲聞的慧眼能通達諸法無我的空性,菩薩的法眼不但能通達空性,還能從空出假,能見如幻緣起的無量法相,且能適應時機,以種種法門化度眾生,而佛眼除了具備以上四眼的功能外,還能究竟諸法實相,因而能無事不聞,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為難,一體同觀,知見圓明。這正是佛陀的正報之一,正報非真,隨緣度眾。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譯文:佛陀又問: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像恆河中所有的沙粒,佛陀說這所有的沙是沙嗎?

須菩提回答:是的,世尊!如來說是沙。

佛繼續問:須菩提!你認為如何?譬如一條恆河中所有的沙粒,每顆沙粒又是一條恆河,這麼多恆河的所有的沙都是佛土,它的數目是不是很多呢?

須菩提答:很多,世尊!

佛陀告訴須菩提:你所處的這麼多國土中的所有眾生,所有種種不同的心念如來都完全知曉。為什麼呢?如來說的種種的心,都並非是真正的心,只是假名稱之為心。為什麼這樣說呢?須菩提!過去的心是不可得到的,現在的心也是不可得到的,未來的心也一樣是不可得到的。

 

 

賞析與點評

唐代德山宣鑑禪師肩上挑著他辛苦多年註解的《金剛經》——《金剛經青龍流鈔》,一路上風塵僕僕,四處尋師印證。長途跋涉,令他又飢又渴。無奈之際,瞧見路邊有一位賣餅的婆婆,便急忙上前,想買一些餅充飢。誰知婆婆語帶挑釁俏皮地說:「我有一個問題,您若能幫我解答,點心便贈予您,分文不取;若答不出,您不但買不到我的餅當點心,而且得親手燒掉您肩上挑的書。」

禪師心想,這賣餅婆應該不會有什麼過人的見識,於是真爽地答應了她的要求。賣餅婆問:「您想買我的餅當點心,但《金剛經》說,過去、現在、未來三心皆不可得。既然心不可得,那請問您如何』點心』呢?」禪師一時語塞。

不想賣婆餅有此一問,德山禪師當下悟到:沾沾自喜於苦心多年寫成的《金剛經》註解,這是「心」「住」於過去;四處找人認同自己的觀點,這是「心」「住」於未來。而「心」的特點是念念不住、剎那生滅,根本無法停留在過去、現在、未來的任何一刻,哪裡能找到一顆常住不變的心去「點」呢?!所以佛陀說,眾生遇相執相,生出如同洹河中所有沙數那麼多的心來,其實只有一心——妄心、非心,所以說如來悉知眾生心。若能了解妄心非心,才能真正了解心的含義。佛心隨眾生心而變化,因了知眾生之心,就能更有針對性地教化眾生。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佛問:須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果有人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種珍寶來行布施,這個人因這布施的因緣而得到的福報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是的,世尊!這個人因這布施的因緣而得到的福報非常多。

佛陀又說:須菩提!如果福德是真實存在的體性,如來就不會說得到的福德很多。正因為並沒有真實存在的福德,所以如來說得到的福德很多。)

 

賞析與點評

當我們飢餓的時候,想吃東西,吃飽就感到幸福了;如果繼續吃下去,我們還會感到幸福嗎?如此觀之,世間的福德,只是一種感受,並非實有,根本無法抓住它。同理,得法忍的菩薩,了知世間福德不是沒有,而是不執為實有,不執為已有。福德無性,菩薩無我,行布施而不貪執福德,布施者當下就與般若相應,證悟無福之福的境界,才能真正使人圓成無量清淨的佛果功德。無福之福,其福甚大,這才是「如來說得福德多」的本義。

 


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佛陀又問:須菩提!你意下如何?佛可以依圓滿莊嚴的色身形相來證見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世尊!如來不能依圓滿莊嚴的色身來證見。為什麼呢?如來說的完美的色身形相,不是真實不變的色身形相,只是假名為色身而已。

佛緊接著又說:須菩提!你意下如何?如來可以依所具備的種種圓滿妙相來證見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世尊!如來不能以具足妙相的外相而見。為什麼呢?因為如來所說的圓滿諸相不是真實的相貌,只不過是假名為圓滿諸相而已。)

 

賞析與點評

一個人可能同時擁有無數的光環:名氣、知識、能力、財產、魅力、研究成果……到底哪一個才是此人的本來面貌?恐怕沒有人能說得清!同理,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確是如來最耀眼的光環之一。然而,如來是由無數「光環」構成,具足三十二相併不等於就是如來。因此說如來並沒有定相,是無相的,也就是非相,非相才是佛的真正法相。相無定相,身相具足,這才是如來所說的「諸相具足」之本義。

 


第二十一品  說所說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佛陀說:須菩提!不要以為如來會這樣想,「我當為眾生說種種的法」。你不要如此生心動念。為什麼呢?如有人以為如來有所說法,這不是知佛贊佛,反而是謗佛了!因為他不能了解我所說的本義:法如實相是離言說相的,不可以言宣的。須菩提!所謂說法即無法可說。無法可說而隨俗假說,令眾生從言說中體達無法可說,這即名為說法了。)

 

賞析與點評

 

「蘋果是甜的」。沒有吃過蘋果的人自然會聯想起糖、蜜之甜味,和蘋果自身的甜味不同。更何況蘋果的甜味隨煙臺、富士、喬納森等七千五百種品種之不同而不同,靠嘴上「說」出來的甜味,怎能真正體會到「蘋果是甜的」這句話的真實含義?!只有親口嘗一嘗,才能知道蘋果的甜味。同理,離空有二邊的中道實相,佛陀是無法用語言說出來的,只能隨俗假說,用種種方便引導人去領悟它,「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這時候,道德智慧圓滿的須菩提當機啟問佛陀說:世尊!如果有眾生在未來之世聽聞您說的法,能夠生起信心嗎?佛陀回答說:須菩提!他們與眾生並不能劃等號,也不能因此就理解成他們不屬於眾生。為什麼呢?須菩提!人們所認識的「眾生」,都是因緣所生,並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眾生,佛陀隨順世間的習慣,而假名為眾生而已。)

 

賞析與點評

如同水無常性,才能在特定的條件下有如下不同的表現形態:雨、雪、霜、霧、冰、波浪、水蒸氣。同理,如果世間真的有固定不變的眾生,那他們將永遠是苦惱的眾生,沒有得救的機會。「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這句話的含義是,迷茫的人,還沒有被教化前,不能不說他不是眾生(即「非不眾生」 );一旦被教化,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眾生(「彼非眾生」)。通過精進努力,而由凡夫轉變成聲聞、緣覺、菩薩;大徹大悟後,便能成佛成祖。所以佛陀說,「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因為眾生自性是佛,度無可度,自性自度,才是成佛之本義。

 


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向佛稟問:世尊!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智,也就是沒有得到正等正覺佛智嗎?佛陀說:正是,正是。須菩提!我對於無上正等正覺佛智,甚至沒有一點法可得,只是假名稱之為正上正等正覺而已。)

 

賞析與點評

經過多年努力,一個人終於獲得博士學位。真的有一個博士學位讓他得到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博士學位僅僅是衡量一個人專業知識的工具。同理,佛陀證悟的境界可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名相來描述,如果如來因此而自認為已證此果,那麼他仍有「我相」存在,怎能成為名副其實的佛?!事實上,世間並沒有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存在。領悟無得而得,才能真正悟證無上菩提。

 


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分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佛繼續說:再者,須菩提!諸法是絕對平等的,沒有上下高低的分別,所以才名為無上正等正覺。只要不執著於自我的相狀、他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壽命的相狀的妄想分別心,去修持一切善法,那麼即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所謂的善法,如來說它並不是真實的善法,只是假名為善法而已。)

 

賞析與點評

生病了,去哪一家醫院治療並不重要,有良醫就好;中醫西醫並不重要,能治病就好。同理,要領悟中道實相之理,至少需要四個條件:持一切淨戒,學一切法門,修一切善法,度一切眾生。每一條件又包含無數的內容,都是引導人悟入中道實相的方便法門,所以佛陀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若執著於自己所修的善法為至高無上的大法,則有我執之嫌疑,難以修成正果。所修善法,並不是絕對的善法,這才是心不住善法的本義。

 


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佛進一步說:須菩提!如果有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須彌山王這麼多的七種珍寶,有人用這些珍寶來做布施。然而如果有人以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只是其中的四句偈,加以信受奉行和讀誦受持,並廣為他人宣說,則前者以七寶布施所得的福德不及後者所得福德的百分之一,百千萬億分之一乃至數字、譬喻都無法說清楚的無數分之一。)

 

賞析與點評

這是《金剛經》第二、三部分第一校德。這次用須彌山那麼高的七寶拿來布施,數量要比該經第一部分所說的任何布施要大得多,表示深解不住所得、能得的功德,要比理解「於相離相」的功德要大得多。

 

下卷 無所住而生其心

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為了普度眾生,倒駕慈航,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地藏王菩薩發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到最苦的地方去救度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乘願再來,回到人間,救度眾生。所有這一切都表明,修行成佛的最終目的是救度芸芸眾生。在《金剛經》第三部分中,佛陀以自己親身經歷,從化眾、化主、功德、化法、化處、知見等方面說明如何才能做到「無住生心」,住而不住,不住而住。其目的就是引導人們善用因緣,真發菩提心,投身於自利利他的事業中去。

 


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佛陀再次問: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呢?你不要認為如來會作這樣的想法,「我當示現人間,度化受苦的眾生。」須菩提!不要如此生心動念。為什麼呢?(因為如來已覺悟諸法性空),哪裡會見到有真實的眾生,可以讓如來度化;假使如來有「真實的眾生需要如來度化」的想法,那麼如來不是就落入自我、他人、眾生和壽者四相執著之中嗎?

須菩提!如來隨順世俗習慣,有時也會說人說我,實際上是指因緣和合而無自性的假我,即是非我。但糊塗的凡夫因無法了解我隨順世俗的苦心,誤以為如來有一個真實的我。須菩提!同理,因緣和合而成的凡夫,如來說他並不是真實的凡夫,只是假名為凡夫而已。)

 

賞析與點評

《禮記·學記》云:「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其意為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同理,菩薩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成就善果。以此心態度人,幫助的讓你越多越開心,因為如此幫人,積累的功德越大,離佛果越近,哪有空去想自己幫助了誰呢?幫助了誰真的很重要嗎?這就是本段的重點:心不住於被教化的眾生,化無所化,化眾無量。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陀又問: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可以依三十二種殊妙身相來證見如來嗎?須菩提答:是的,是的,可以依三十二種殊妙身相來證見如來。佛陀說:須菩提!若能依三十二種殊妙身相來證見如來,那麼轉輪聖王就是如來。須菩提對佛陳述表白:世尊!如依據我對佛陀所說之佛法的理解,是不應該依三十二種殊妙身相來證見如來。這時候,佛陀以偈說道:若有人想憑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色相見我,或從六十美妙梵音中尋求我,這是走入邪道,不能證見如來。)

 

賞析與點評

有一次,佛陀上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弟子們非常思念他。佛陀從忉利天回到人間,弟子們十分歡喜,爭先恐後地去迎接佛陀。第一個見到佛陀的是蓮花色比丘尼,十分開心。可佛陀卻微笑著說,須菩提才是真正第一個見到佛陀的人。原來,當眾人忙著迎接佛陀時,須菩提卻獨自一人靜觀思維:三十二種妙相、八十隨行好,僅僅是佛陀報身的一部分,是緣起無自性的。由通達性空,以大悲願力示現的身相,如鏡中像,如水中月,不可取不可執。如取相執實,專在形式上見佛,那與輪王有什麼差別?若能進一步領悟到山河大地等物、是非好壞之分別心,如此一切的法相,無一不是緣生緣滅、虛妄不實的,便悟入「諸相非相」的緣起性空之理。依據《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若見十二因緣,即是見法;見法,即是見佛。如是見無所見。」緣起性空的如來法身,無時無刻不在教化眾生。這就是本段的重點:心不住於教化主,因為報身非相,遍一切處。

 

上文提到「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有人便誤認為,發菩提心的人否定三十二相的存在,又墮入斷滅見,破壞世出世間因果。其實,真正發大菩提心的菩薩,絕不會破壞因果,也不會偏取空相而不修布施,持戒等善法。反之,菩薩因為深見緣起因果,這才發大菩提心,廣修智慧、福德,成就功德,莊嚴身相。有人又誤認為三十二相為恆常不變的東西,甚至與佛畫上等號,又墮入常見。其實,三十二相於佛的關係是不一不異。真發菩提心的人,不偏於常見,亦不偏於斷見,主張遠離有、無兩邊,而取中道,隨緣教化眾生。這就是本段的重點:心不住斷滅空,無斷無滅,隨緣教化眾生。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佛對須菩提說:假使有發大心的菩薩,以充滿恆河沙世界的七寶作布施,所得的功德極大;但如另有菩薩,能悟知一切法無我的自性,便能證得無生法忍,那麼這位菩薩所獲得的功德勝過前面所說的那位菩薩的功德。為什麼呢?須菩提!這是因為所有的菩薩都不領受有為福報功德的。須菩提向佛提問:世尊!為什麼說菩薩不領受有為福報功德?)

 

賞析與點評

 

依經論說,「發心信解,名信忍;隨順法空性而修行,名(柔)順忍;通達諸法無生滅性,名無生法忍。」覺悟無生法忍的菩薩,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進入人我一體的境界,對眾生的幫助,如同母親幫助愛子,無私且不求回報,由此而獲得無量功德,但菩薩不會執取功德為實有,不執為已有,更不會貪執功德,不受福德有無的影響,在無我、無相中度無量眾生。這就是本段的重點:心不住功德相,不受不貪,功德無量。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靜分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佛陀說:須菩提!如果有人說,「如來也是有來、有去、有坐、有臥等相。」這個人就是沒有透徹了知我所說的佛法義旨。為什麼呢?所謂如來,實在是無所來處,也無所去處,所以才稱之為如來。)

 

賞析與點評

據《賢愚經·鴦仇魔羅》,鴦仇魔羅本是一名才貌雙全的優秀學生,因拒絕師母色誘而遭來橫禍。其師在妻子的迷惑下,設計陷害鴦仇魔羅:「你若能在七日內殺一千人,割下每人的一根手指,編成手指花環,便可升天。」鴦仇魔羅信以為真,喪失本性,見人就殺,七日內連殺九百九十九人,連看到前來勸阻的生母也舉刀相向,好補足千指。佛陀化作比丘身,行於彼邊。鴦仇魔羅無論如何追趕,都無法接近佛陀,便怒吼道:「比丘小住。」佛陀微笑著說:「我常自住,但汝不住。」鴦仇魔羅聞言大悟,出家學道,證阿羅漢果。

世人與鴦仇魔羅一樣,行、住、坐、臥,有來有去,終日忙碌,哪能安住?而佛陀早已徹見無我法性,於行、走、住、臥中不取於相,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不來而來,無去而去;不去不來,如如不動,諸法如義,這才是真正的如來。這就是本段的重點:心不住如來化身相,法身常住,無來無去。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佛問: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都搗碎成粉末微塵,你有什麼看法?這些微塵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世尊!為什麼呢?如果實際上這些微塵都是真實存在的,佛就不會說這微塵很多了。這是什麼緣故呢?佛陀所說的很多微塵,實際上並不是真說很多微塵,只是一個假名的微塵而已。世尊!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並不是真實的世界,只是假名為世界而已。為什麼呢?如果世界是真實存在的,那只是一種聚合的形相,只是假名為聚合的形相。

佛陀說:須菩提!所謂一個聚合的形相,妙不可言。可是一些凡夫俗子卻偏偏要貪戀執著有個真實的聚合的形相。)

 

賞析與點評

經典物理學認為,原子是由電子、中子和質子組成的。這些基本粒子是構成宇宙萬有的最基本的元素(永恆的磚塊),萬物從它所出,最後又復歸於它。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具有絕對不變屬性。因此說,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實體。無獨有偶,一切有部的佛學家通過分析法,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極微所組成,以此說明無我、空的道理。而他們則堅信,極微是有自性的真實存在。針對此種謬論,佛陀指出極微(即微塵)還是可分的,沒有自性。這一點被現代物理所證實,質子和中子是由一種更微小的東西——夸克構成。這些基本粒子瞬間即逝,接近於空。由此觀之,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眾緣和合而成,佛陀稱之為「一合相」,這才是對三千大千世界的正確理解。這就是本段的重點:心不住如來化土,處無定處,化土無邊。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至尊說我見人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陀問須菩提:須菩提!如果有人以為「佛陀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就是為了使人離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而得解脫。)」須菩提!你有怎樣的看法呢?此人能理解如來化法的真義嗎?

須菩提回答:沒有,世尊!這個人還沒有透徹理解佛法要旨。為什麼呢?佛陀說自我知見、他人知見、眾生知見和壽命知見,都不是真實存在的自我知見、他人知見、眾生知見和壽命知見,只是假名的自我知見、他人知見、眾生知見和壽命知見。佛陀說:須菩提!發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的人,對於一切萬法,應當這樣去認知,應當這樣去見解,應當這樣去信仰理解,心中不生起任何的法相。須菩提!所謂的法相,如來說它並非是真實存在的法相,只是假名的法相。)

 

賞析與點評

人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糾纏,來自工作、家庭、愛情、人際關係、宗教信仰等等。即使自認為平安無事的人也會有老、病、死的糾纏,不得解脫。一千五百年前,四祖道信就向三祖僧璨求解脫:「願和尚慈悲,教授解脫的法門。」三祖僧璨問:「誰縛汝?」四祖道信答道:「沒有人綁縛我。」三祖僧璨說道:「那麼何必求解脫呢?」四祖道信似有所悟。

「誰縛汝」的公案,道出了悟道的關鍵——去除我見。《金剛經》從一開始到現在,從不同層面強調「空、無我」的道理,能悟這一道理的「我見」卻悄悄從心靈深處產生,比執著於四大組合而成的假我更可怕。佛陀以「不生法相」破除能見的我和所見的我,能所雙亡,才能得到徹底的解脫。這正是道信似有所悟的內容。這就是本段的重點:心不住任何知見,知見不生,徹底解脫。

 


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陀告訴須菩提:須菩提!假使有人以遍滿無量無數世界的七寶進行布施,(這在常人看來,功德已不可思議)。但是,如另有發無上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部經的全部,甚至只是其中的四句偈,那他所獲得的福報功德,比七寶布施者要多得多。應當如何為他人宣說此經呢?那就應當不執著於一切相,安住於一切法性空而不為法相分別所動。為什麼呢?「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也如電,應作如是的觀照。」)

 

賞析與點評

 

從這段開始對全文作總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偈頌被稱為《金剛經》指精髓,以六喻法門說明人生如夢,苦樂如泡影,成敗如朝露,榮華富貴如浮雲,名利如鏡花水月,宇宙間萬事萬物瞬息變幻,無時不刻不在變化。以此總結全經要義:說空、說假名、說離相、說不住、說不取,以顯般若本義。在實際層面上,我們應不生法相而信解一切法,應不取於法,如如不動而受持如來所說之法。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陀已經圓滿宣說這部經,須菩提長老及在場的眾多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等,聽聞了佛陀說法之後,無不法喜充滿,信受和切實奉行如來所說的法。)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立場無關

我們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 

推薦友情關注:

共享【中財號】微信公眾號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教你認識金剛經!
    金剛經中包含了般若經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同時也是大乘佛法中最經典的近經書之一,而且這個經書流傳也是非常廣泛的,就是沒有修行的佛法的人都有聽說過。而且在修行金剛經的時候是有很多的功德和加持力,所以這本經書還是非常的值得大家修行學習的。
  • 金剛經:金剛經全文讀完要多久
    在修行金剛經全文的時候,大家的修行方法不同,從經文中理解到的知識也就不同。在剛開始修行金剛經的時候,可能讀一遍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自己修行的時間久了之後,也就能讓自己更快的去讀一遍,但是在修行金剛經的時候,是要自己理解其中的知識,追求速度並不是最好的。
  • 韓愈《師說》全文及譯文
    原文和譯文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 《金剛經》:金剛經全文共有多少卷
    其實按照準確的來說,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金剛經都是已經遺失的殘篇,總體來說的話只有一卷,只是金剛經延續的時間比較長,所翻譯的譯本也各有不同,但總體來說的話,我們最常見的玄奘法師翻譯的金剛經共有32品。在金剛經現存版本中,流通最多的是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經,這一部經文的話,相信很多師兄都想知道金剛經幾個字和金剛經一共多少品,總共字數有5000字,所以說金剛經的次數不多也不少,在經文中已經算是比較少的了,就是我們修行的時候不要太過於在意金剛經有多少卷,我們休閒的時候應該將心思放在如何去解讀金剛經,如果我們在修行金剛經的時候我們將自己的心思放正。
  • 《金剛經》白話全文 《金剛經》全文翻譯
    須菩提,如果一個菩薩以一種所謂的『理論』付諸實踐,就象人走進了黑暗,什麼就都看不見了。不依教條而以實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才會見到事物的真相。」「須菩提,將來,若有人努力學習《金剛經》,這個人就是如來。以佛的智慧,我可以預見這個人肯定會成就一番大事業的。
  • 金剛經全文翻譯
    金剛經(譯文
  • 書法家張世坤與篆書金剛經的故事
    :上慧下慶大和尚(也稱慧慶方丈),應宿州市宗教局、埇橋區宗教局邀請,兼任宿州市北關地藏廟方丈歡迎儀式在地藏廟南小廣場舉行。接著對方發來簡訊稱:需求張世坤寫的篆書金剛經。簡訊約定中秋節過後上班電話聯繫。上班電話接通後,對方提出創作《金剛經》的三個要求:一是用毛筆篆字書寫;二是用佛教黃宣紙;三是要求在寬1.2米、長4米見方的宣紙上,寫完整部的《金剛經》。答應對方條件談價時,以平方尺計算應為一萬好幾千,對方講把零頭去掉付款一萬成交。
  • 金剛經全文解釋,教你認識真正的金剛經!
    金剛經不僅僅是對佛家弟子對在家修行的居士,或者是普通的群眾都是有幫助,相信就算是沒有念誦多,大家也都聽說過金剛經的名字,甚至現在有很多的人都有寫金剛經相關的文章。其實在金剛經中也蘊含著一些道理及秘密,其中就有眾生都是可以成佛的。這個眾生是包括所有的生命,不管是人類、動物、植物等等都是可以的,在用心的修行的時候,就是可以進入到涅槃的境界,同時幫助他們消除所有的煩惱,真正的修行成佛。
  • 《金剛經》及其不同譯本研究——史原朋
    而其中第九會《金剛經》,全文三百頌,文約義深,實為《大般若經》之核心內涵。在中國佛教史,《金剛經》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佛教在中國歷經兩千多年,只有這部《金剛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在中國歷史上,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不持誦這部《金剛經》。
  • 金剛經:讀金剛經有哪些作用功德利益
    《金剛經》的功德是我們想像不到的,佛有這樣的一句話;「讀一句經文就有讀一句經文的功德,抄一句經文就會有抄一句經文的功德」,《金剛經》全文五千多字,所以我們能夠修持《金剛經》,我們的功德是不可想像的。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金剛經》的功德都有哪些。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解讀——眾生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圓滿
    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雲: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 金剛經全文、譯文、釋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原文第二品
    譯文這時,長老須菩提領悟如來不時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現的佛法。在大眾中就從座位上站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地對佛說:「希有,世尊!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顯現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來護念一切菩薩,要付囑一切菩薩的佛法。
  • 怎麼讀金剛經全文是最正確的呢?
    誦讀是每個人都會的,但在誦讀金剛經時,和普通誦讀的方法是有所不同的,在誦讀金剛經的時候,我們是要按照放鬆、自然的念誦,這也是誦讀的最好狀態。誦讀的過程中不要有刻意的情況,心中要放鬆,要開心愉悅,不要有雜念出現,同時也是要有誠心的念誦。
  • 孝經全文及譯文及解讀
    孝 經《孝經》簡介孝經一書,全文共為十八章,將社會上各種階層的人士--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為五個層級,而就各人的地位與職業
  • 將進酒(全文譯文)——李白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                將進酒(全文譯文)
  • 孫子兵法全文及譯文
    在敵人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進攻,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條件下出擊。二、作戰篇【原文】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譯文】用兵打仗,只聽說計謀不足但靠神速取勝的,沒有聽說有計謀卻要拖延戰爭時日的。【譯文】 所以,用兵作戰以勝任裕如,舉兵必克為貴,不主張力不從心,僵持消耗。
  •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和譯文
    剛接觸佛學的人都會選擇心經,因為心經全文字數少,在修行時會覺得更容易。其實心經只是字數少,但它的每個字都有一定的深意,所以剛開始修心經的師兄,可以多看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和譯文這方面的內容,這樣會讓師兄對經文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而且在念誦時也不會把經文念錯。
  • 幫你讀懂《金剛經》——《金剛經》結構圖解
    本文筆者個人對《金剛經》的全文科判——用現代思維導圖的形式全面解析《金剛經》結構。
  • 《詩經》全文譯文+注釋
    由於《詩經》全文帶注釋和譯文較長,小編從明天開始,會按照上圖表格,按類別陸續發完305篇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