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佛教偈頌」|七佛通偈、無常偈、緣起偈、四宏誓偈、開經偈

2021-01-07 重樓逾陀

佛教文學體裁之中,偈頌是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一般來說,偈是以四言、五言、七言等之韻文或詩歌體的形式來表達其內容。偈頌以四句為一首,故有「四句偈」之說法,這是因為印度梵文多以詩歌來傳播,梵文一句詩歌以三十二音節為主,譯為漢語之後,多分為四句之故。

偈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之偈,是指三藏十二部教中之「伽陀」(梵gatha)與「只夜」(梵geya),兩者都是偈頌之體,但意義則互有不同。「伽陀」是孤起偈之意,即偈前沒有相關的長行經文,而直接以韻文教說,稱為「孤起偈」,如《金剛經》內的偈頌便是孤起偈;「只夜」則譯作重頌,即是在偈前有長行經文,然後再以偈頌重複其意義,故稱為重頌,在《法華經》內便有什多的重頌。其次,在狹義來說,偈只是指伽陀,即孤起頌而已。不過,有時在經論中亦會出現同時混用此二者之情形。

在印度佛教及中國佛教的流傳過程上,有很多非常著名的偈頌,千百年來被佛弟子廣泛傳誦,現試從印度佛教及中國佛教的流傳上,各選三首偈頌,來看看其中的意義。

一、七佛通偈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首先第一首的偈頌是「七佛通偈」,此乃指過去七佛共同的教誡,是佛教中廣為傳誦的偈頌。在《增一阿含經》的序品中,阿難告訴大眾說,在一首偈頌中,能具足諸佛、闢支佛、聲聞的教法的,便是這首「七佛通偈」 。阿難在經中說:「諸惡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諸善奉行,心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是諸佛教,去愚惑想。」由阿難的語意來看,以戒行為首要,使不作惡事,奉行善業,使心意清淨,再者「自淨其意」則是指能「心意清淨」能「除邪顛倒」以至「去愚惑想」。

由此看來,「七佛通偈」中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指行為上的戒行,「自淨其意」一句,可能有更深的含意。在善惡教誡之上,更要求弟子清淨心意,進而去除邪見顛倒見,去愚惑想」。所謂「顛倒」,就是指: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無我為我、以染為淨的四顛倒見。能夠破除四顛倒見,便會去除愚惑。因此「自淨其意」是超越善惡的層次,在誡惡勸善之後,更勉人不執著於本無自性之善惡,才能使心意真得「無著清淨」,進而證入解脫的智慧。

在中國唐朝,著名的詩人白居易曾經往訪鳥巢禪師問道,當禪師以這首七佛通偈回應白居易時,白居易便說「三歲孩童都曉得」之語,證明此偈在當時已廣為人們所諷誦,但當鳥巢禪師說到「八十老翁行不得」時,白居易便為之慚愧不已,皆因此乃事實所然,語意雖淺易,但內裡涉及實踐的道理時,八十老翁也不能實踐到呢!

無論如何,這首七佛通偈總括了佛教的實踐德目。以原始佛教的許多經典裡,都有論及此偈語。當有人詢問佛教是什麼時,我們可以直截了當地回答的,便是這首偈文了,它是最能表達佛教倫理精神的一面。

上述的七佛通偈,也見於南傳《法句經》第一八三偈。淨海法師在他的現代語譯本《真理的語言— 法句經》一書中,將此偈頌以白話文譯之如下:

「不作一切惡,奉行一切善,清淨自己的心意,這是佛陀的教誨。」

二、無常偈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此偈闡釋世間萬物皆為無常,沒有東西可以常住不壞,凡生者必滅,故唯有超脫此生滅之世界,始可得寂靜之真理。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及《大智度論》記載,釋尊前生曾為雪山童子,在雪山修行時,為求能由帝釋天所變化之羅剎聽聞此無常偈,而自樹上跳下投身捨命,故此偈又有稱之為「雪山童子偈」。其實,此偈原根據阿含部中之涅槃經而來;即法顯譯《大般涅槃經》卷下所記,佛陀於入滅之際告誡諸弟子(大正一204下):「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雖然「無常偈」為佛教各部派所共同遵守誦念,但因各派理解不同,致亦出現不同的演繹。部派佛教所理解的,乃在於「生滅滅已」之「滅已」一點,以為寂滅性之出現,必須待生滅法滅後,才得到此「寂滅性」。大乘佛教則在生滅法之本身,以為生滅本身所顯之「滅已」,其當體即是寂滅。因是,一在於出離生死後,而後證入寂滅,另一則在於即生滅中而證入寂滅。故對此寂滅性之不同解釋,便有著不同的意義。

聖嚴法師去世時,靈堂上亦以「寂滅為樂」作為挽額,以示生命無常之理,而令這首偈頌引起更多佛教徒的關注。

三、緣起偈

若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是生滅因緣,佛大沙門說。

此為簡略說明緣起法之偈頌。即說佛教根本義四諦中之苦、集、滅三諦之偈文。據眾多佛傳所述,此偈為舍利弗初聞五比丘之一的馬師比丘所說佛陀教示之概略說明,舍利弗聞此偈而立即證得預流果,於是回去告訴目犍連,目犍連亦即證果位,於是二人一同前往歸佛陀門下,成為佛陀上首弟子。因此這首偈頌十分重要,印度很多佛教的聖地,以此緣起頌安置於塔基、塔內或佛像的臺座上,或在佛像光背處刻上此頌,故這首偈又稱為「法身舍利偈」或「法身偈」。現存梵本或藏譯佛典之末亦多記載此偈頌。

由於舍利弗得道之因緣在佛教傳播史上至為重要,很多經典上亦記載了這個故事,順帶亦錄有此偈,不過由於翻譯者不同,因此這偈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上面所引的是《佛說初分說經》所說的版本(大正十四768上)。以下再引述幾個不同的版本,以作參照:

「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大正二三1027下)

「諸法因緣生,是法說因緣;是法因緣盡,大師如是說。」《大智度論》(大正二五136下)

「一切諸法本,因緣生無主;若能解此者,則得真實道。」《過去現在因果經》(大正三652中)

「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如是滅與生,沙門說如是。」《佛本行集經》(大正三876中)

四、四宏誓偈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在中國佛教的流傳過程上,亦產生了很多不同的偈頌,而其中較為被人熟悉的一首偈頌,便是四宏誓偈了。這首偈頌在很多皈依儀式上均要求弟子念誦的偈頌,而在一般法會上亦會頌念。它很能反映出大乘佛教菩薩的廣大行願,因此受到佛弟子的歡迎。據云這首四宏誓願偈乃南北朝時代天台宗高僧智顗大師所制。

這四宏誓偈其實是反映出大乘佛教對四聖諦的解說。「眾生無邊誓願度」是指無量的眾生皆為無明所惑,故菩薩誓願要度化他們,此說之為「苦諦」;「煩惱無盡誓願斷」是說明苦乃源於煩惱,因此要誓斷此煩惱,故此為「集諦」;「法門無量誓願學」乃是說明修道之途,即無量度生的法門皆應學習,以便盡未來世廣度眾生,故為「道諦」;最後的「佛道無上誓願成」便是說明最終成就無上的佛道的「滅諦」。這是從大乘菩薩的立誓修行角度來演繹佛陀教示的四聖諦法門。亦因如此,古往今來不少大德都很推崇這首偈頌,譽之為大乘佛教菩薩精神的體現。

五、開經偈

無上什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在中國佛教的經典上,一般的傳誦經典的開首,均會在首頁上印有這首開經偈,使佛弟子在打開經典時,便存莊嚴恭敬心,以此來對佛典進行諷誦或研究。這首偈頌是由唐朝武則天所制,其文筆之暢順及精簡,且意義深奧,令讀者即時產生極大的攝持作用。據說後來有不少大德欲將它修改,但亦無法寫得更好而取代它。因此我們在研習經典之先,亦應合掌以真誠恭敬的心來誦念此偈,那麼對於經文的專注或理解,或有不可思議的收穫。

六、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佛教的回向偈甚多,不同的經典、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儀式上,也有不同的回向偈。這首回向偈的特點是不偏於一宗一派的宗旨,而且言辭簡單,五言四句,頗能道出佛教回向的普遍平等、共成佛道的偉大莊嚴平等意義。因此在不少的法會儀式完成時,也會念誦這首偈頌,亦令此偈頌成為普遍最受歡迎的其中一首偈頌。此偈頌乃出自《妙法蓮華經》之化城喻品第七,而《法華經》亦是北傳大乘佛教最受尊崇、影響力最大的經典之一。

其實,佛教的著名偈頌真是多不勝數,很多更廣為人們所認識及誦念,受到千百年來佛弟子的歡迎。上述所說的,只是簡略介紹其中較為時人所熟悉的吧了。我們若細心察看古今經典,或眾多大德的著述,當會發掘出更多令人津津樂道的偈頌,以方便我們學習護持法義的。

相關焦點

  • 開經偈與武則天的傳奇故事
    這四句偈實在做得太好了,以後的許多高僧大德想再做一首偈都沒有辦法;一直到現在也沒有人能夠再做一首開經偈比它更好的。所以我們念的開經偈就是《華嚴經》翻譯圓滿,武則天因體會經義的玄妙希有,非常地歡喜,有感而發而寫下的開經偈。 開經偈武則天【唐】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 11個殊勝無比的回向偈
    即使做完一件善事也要念「回向偈」或「回向文」。要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回向的功德越多,往生的希望就越大。「回向偈」和「回向文」有很多,可任選適合自己的一個即可(每句字數相等叫「回向偈」,句子長短不一,叫「回向文」)。下面是簡選的十一個回向偈(文),其中第一個最常見,求生西方極樂淨土。
  • 開經偈的重要性,每次讀經前最好讀一遍,很有必要
    開經偈的重要性,每次讀經前最好讀一遍,很有必要。一般我們在讀經書的時候,開篇有時會有一首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首開經偈說的很實在,正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首開經偈充分表達了出來。
  • 佛教最著名的開經偈,字字精髓,從未被超越!
    讀過佛經的人應該都注意到,在正式讀誦佛經之前,一般會念一些咒,最後念一首開經偈,才開始讀誦佛經。這首佛教流傳甚廣的開經偈只有簡單的4句:「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對於佛經不甚熟悉的人,或許會認為這首短小精湛、智慧甚深的開經偈,必定是佛教的某位高僧大德所作。其實,開經偈的作者,並非高僧大德,而是唐朝的女皇武則天。在80卷浩瀚的大乘經典《華嚴經》翻譯完畢後,武則天閱畢,體會到甚深的法理,法樂無限,於是作了這首流傳千古的佛經開經偈。
  • 佛教最常用的回向偈、回向文大全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回向偈三  (大慈菩薩回向偈)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我今大皈依,懺悔三業罪;  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  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  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 【佛教常識】【回向文】是什麼?與回向偈的區別是什麼?
    常用回向偈回向偈一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回向偈二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回向偈三(大慈菩薩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我今大皈依,懺悔三業罪;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 諸大德開示緣起咒的重要
    因此緣起性空是佛陀教言中最主要的竅訣,是無死的甘露,是能摧毀黑暗的一盞明燈,是斷除分別念和邪宗的銳利寶劍,是醫治煩惱痛苦的妙藥。緣起咒的誦讀內容:嗡耶達兒瑪黑德抓巴瓦、黑敦得堪達塔嘎多哈雅巴達、得堪匝友呢若達、誒旺巴德瑪哈夏兒瑪納、所哈。緣起偈總攝佛說四諦法:其初二句「諸法從因起,如來說其因」攝四諦的初二諦:法=苦諦、因=集諦。
  • 什麼是開經偈?開經偈有什麼含義和典故?
    開經偈,就是念經之前念誦的四句偈語。一般我們翻開一部佛教經典的時候,經文的前面都會有一首開經偈,這首偈語是武則天所作,表達的是在世間迷惑煩惱的眾生,在有緣聽聞佛法後歡喜興奮的心情。四,「願解如來真實義」。「信解行證」是佛教修行的必經過程,在對佛教產生信心後,必須徹底了解佛法的真義,才能夠依教奉行,證得佛果,這也是每一個學佛人的願望。
  • 拜新年:梵文唱頌《緣起法頌》
  • 什麼是回向文,回向應該注意事項,還有十個回向偈趕緊收藏吧!
    什麼是回向文,回向應該注意事項,還有十個回向偈趕緊收藏吧在佛教的文化中,許多學佛修行誦經時,常常會念誦回向文,那在佛教的文化中,什麼是回向文呢?念誦回向文有什麼好處,一般回向文都在什麼時候念誦。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教文中,如何應用「回向文」。什麼是回向文?佛教的「回向文」,是佛家於法會結束時,一般都要齊聲朗誦的一種偈文。
  • 兩首最著名的懺悔偈,其實正是漸悟和頓悟,都很殊勝
    比如說六祖惠能的頓悟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把禪宗當下見性的特點描述的非常清晰,哪怕不懂佛法的人看了以後也會有所感悟。再比如說釋迦牟尼佛的生滅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佛陀是在前世修行的時候得到的這首偈言,當時只有一半,為了另一半他甚至願意捨身供養羅剎。
  • 回向偈中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分別指的什麼
    回向偈中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分別指的什麼。我們平時在念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等後,往往有一個回向,就是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 回向偈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用處呢?
    (第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一聲,拜一拜。)(第三)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念一聲,拜一拜。)(第四)南無阿彌陀佛。(念百聲,千聲,二、三千聲,越多越好,隨各人的忙閒自己定數。無論念多少聲,可以不必拜,只要坐著念,或站著念就是了。
  • 「佛門觀察」一老僧說:《晨鐘偈》文句有許多邪見
    有一段時間,筆者挺喜歡聽一些佛樂的,什麼「願做菩薩那朵蓮」「那一日閉目在經殿香霧中」,其中最喜歡的要數齊豫演唱的《晨鐘偈》,覺得有那麼點滋味,讓人心情寧靜、舒暢。直到不久前拜訪了一位久避塵俗的老和尚,產生的對話顛覆了我所接觸到的「佛教」知識,對我的內心產生了極大的震動,讓我思考,到底什麼是真正的佛教、佛法、佛學?
  • 十大經典佛教偈語,你能參透的有多少?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理解:(禪語:由愛生恨,由愛生嗔,世間一切善惡美醜,都是因為我們的念頭一動。就成為善惡美醜了。要是我們念頭不動,這善惡美醜在哪呢?這是禪!)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 佛教經典:《華嚴經》到底都講的什麼?
    它始於中國,是漢傳佛教的流派之一,此宗以《華嚴經》為依歸,故稱為「華嚴宗」。以唐朝杜順和尚(公元557-640)為初祖,雲華智儼法師(公元602-668)為二祖,賢首法藏法師(公元643-712)為三祖,清涼澄觀法師(公元738 -839)為四祖,圭峰宗密禪師(公元780-841)為五祖,然實際始創人是法藏。因法藏受武則天封為賢首國師,故華嚴宗又稱「賢首宗」。
  • 佛教中所講的緣起是什麼意思?緣起有什麼意義?
    緣起論是佛法的根本。緣起論認為世間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為法),既非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歸於烏有,「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的因果定律,稱之為「 緣起 」。佛教緣起的定義  要明白佛教的義理,就必須從緣起論開始。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來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則,所謂「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