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開經偈?開經偈有什麼含義和典故?

2020-12-27 國學雜談

開經偈,就是念經之前念誦的四句偈語。一般我們翻開一部佛教經典的時候,經文的前面都會有一首開經偈,這首偈語是武則天所作,表達的是在世間迷惑煩惱的眾生,在有緣聽聞佛法後歡喜興奮的心情。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一,「無上甚深微妙法」。這是讚嘆佛法的微妙高深。世間沒有一種學問能夠超越佛法,只有佛法才能讓人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只有佛法才是人類一切文化的最高峰,只有佛法才能讓眾生走向真正的解脫之道。

二,「百千萬劫難遭遇」。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天一旦失了人身,來生能否得人身就很難說了,萬一我們造了惡業,就很容易墮入畜生道、鬼道、地獄道,很難聞修佛法了,再想修得人身,很可能就是百千萬劫以後的事了。

三,「我今見聞得受持」。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既然我們有機會聽聞佛法,修學佛法,那就應該好好把握這短暫的光陰,依教奉行,精進修學,以求早日度脫。

四,「願解如來真實義」。「信解行證」是佛教修行的必經過程,在對佛教產生信心後,必須徹底了解佛法的真義,才能夠依教奉行,證得佛果,這也是每一個學佛人的願望。

關於這首開經偈,還有一個歷史典故:

武則天是虔誠的佛教徒,在她做皇帝時候,總覺得晉譯的六十華嚴太不圓滿,感覺很遺憾,就派人去印度取經,想補充完善這部《華嚴經》。她的特使在于闐國遇到三藏法師實叉難陀,正好他有這部經典,就將法師和經典一起迎請回來。實叉難陀法師修行很好,在西域聲望非常高,武則天就請他組織翻譯《華嚴經》,實叉難陀法師帶來的版本雖然也不完整,但是比晉譯多了九千頌,基本上也能體現大經的義趣了,這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八十華嚴,史稱新譯或唐譯。

大經翻譯好後,武則天初次閱讀新版八十華嚴,頓感佛法微妙高深,稀有難聞,法喜充滿,有感而發,於是給大經題了一首開經偈,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四句話。

千百年來,很多人都試圖修改這首開經偈的文字,但無論怎麼改,都比不上原作精妙,所以這首開經偈才一直流傳至今,廣為傳頌。

相關焦點

  • 開經偈與武則天的傳奇故事
    ‍ 當我們翻開經典都會看見一首開經偈,這一首偈就是八十卷《華嚴》當年翻譯圓滿的時候呈送給皇帝看(那個時候皇帝是唐朝武則天),武則天題的這四句「開經偈」。這四句偈實在做得太好了,以後的許多高僧大德想再做一首偈都沒有辦法;一直到現在也沒有人能夠再做一首開經偈比它更好的。所以我們念的開經偈就是《華嚴經》翻譯圓滿,武則天因體會經義的玄妙希有,非常地歡喜,有感而發而寫下的開經偈。 開經偈武則天【唐】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 開經偈的重要性,每次讀經前最好讀一遍,很有必要
    開經偈的重要性,每次讀經前最好讀一遍,很有必要。一般我們在讀經書的時候,開篇有時會有一首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首開經偈說的很實在,正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首開經偈充分表達了出來。
  • 佛教最著名的開經偈,字字精髓,從未被超越!
    這首佛教流傳甚廣的開經偈只有簡單的4句:「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對於佛經不甚熟悉的人,或許會認為這首短小精湛、智慧甚深的開經偈,必定是佛教的某位高僧大德所作。其實,開經偈的作者,並非高僧大德,而是唐朝的女皇武則天。
  • 從大般若經中探尋「色不異空」在玄奘法師心目中的本真含義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經偈或許會是流傳最廣的佛家經偈。即便是那些並不信仰佛教的人也曾聽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說法吧,而且有許多的人把這句經偈當成了調侃的說辭。之所以會成為某些人的調侃之詞,完全是因為人們習慣於對經偈斷章取義而導致的結果。
  • 漫談「佛教偈頌」|七佛通偈、無常偈、緣起偈、四宏誓偈、開經偈
    偈頌以四句為一首,故有「四句偈」之說法,這是因為印度梵文多以詩歌來傳播,梵文一句詩歌以三十二音節為主,譯為漢語之後,多分為四句之故。偈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之偈,是指三藏十二部教中之「伽陀」(梵gatha)與「只夜」(梵geya),兩者都是偈頌之體,但意義則互有不同。
  • 武則天和佛教的因緣
    武則天身後留下一個無字碑,無字碑不是武則天立的,但是很多人認為無字碑就表現了武則天的一個精神,其實也表現了對武則天評價的一個難度,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武則天對於唐朝的社會是有貢獻的,促進了唐朝社會的流動。 武則天上臺之前,社會基本上是貴族社會,具有相對的封閉性,爸爸當什麼,兒子就當什麼,一個人能不能當官,取決於他的家世。
  • 念誦心經的儀軌有哪些方面呢?該如何回向呢?我們來看一下
    經常念誦《心經》有很多的好處,而且《心經》全文非常簡短。很多人都喜歡念誦《心經》,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心經》的念誦儀軌和如何回向。所以,下文就具體講解一下《心經》的念誦儀軌和回向。主要分為五個步驟,即上香、禮拜、念誦開經偈、誦讀心經正文和心咒、回向。上香的時候,需要念誦爐香贊,然後在念誦「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的時候,需要念誦三遍。禮拜可以是鞠躬,也可是叩拜,並且默念「能禮所禮……一切如來……」,念誦之後,再繼續三稱本師,念完之後就可以念誦開經偈了。
  • 想要念誦好心經,那麼是需要辦法的,那麼都有哪些辦法呢?
    念誦《心經》能夠讓我們內心更加充實,並且還能夠讓我們開智慧。如果我們想要真正體會到《心經》的作用功效的話,在誦《心經》 的時候,我們最好知道念誦《心經》的方法是什麼。如果我們按照正確的方法去念誦《心經》的話,那我們誦《心經》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那麼我們要怎麼讀《心經》呢?
  • 心經解釋:什麼時候讀心經最好
    只要師兄是用心的讀誦心經,那麼什麼時候都是可以讀心經的,但師兄一定不要打擾到其他人工作或者是休息,不然我們的修行還是沒有效果的,而且還會造成業障出現,接下來,我們也一起去了解一下讀心經的禁忌吧!把心經抄在整潔乾淨的本子上。念誦時要一邊看本子上的字一邊對著念。
  • 《心經》釋疑:念心經前先念什麼
    念誦心經的時候,大家除了要好好念誦心經全文之外,還要念誦心經的開經偈等等。但是有的人對念誦心經的步驟知道的不是很多,也就不知道在念誦心經之前自己還要念誦什麼。其實在我們不知道怎麼念誦心經的時候,可以看心經的儀軌念誦,這樣的話,也能夠幫助我們自己對心經全文有更好的理解,讓自己從經文中得到更多的感悟。
  • 福氣是什麼?怎樣得福?
    讀了一圈上面刻的偈文,有兩偈讓人有所感獲就記下來了。一偈是法華經偈: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此偈正好跟當時心情一樣,心情平靜了、安定了,沒那麼多奇思妙想、前思後想了。佛道不是神秘和高高在上的,心專注了,放下煩惱了就得一時佛道。
  • 如果濾過性病毒是有情眾生,它們是屬於哪一種種性,什麼樣的有情會投生於濾過性病毒?
    最好能夠參加本會禪淨雙修班的課程,經常有機會向善知識諮請法義,自然能夠分辨正法與邪法,省卻盲目摸索的辛苦。悟後再修世間法的禪定,可以免掉「精神失常」……等後遺症。  二、正覺講堂的開經偈是「微妙甚深無上法,百千萬劫難值遇,我今見聞得證悟,願解如來究竟義。」
  • 我們常說的「洛陽紙貴」,有什麼深刻含義,其實和這個典故有關
    很多人對我國的成語文化一知半解,況且我國的成語成千上萬,每一個成語背後都有著深刻的含義,往往也都暗藏著歷史典故。如果不讀懂歷史典故背後的道理,就很難理解成語的意思。今天為大家分享2個成語,分別是「結駟連騎」和「洛陽紙貴」,那麼這2個成語到底是啥意思,讀懂背後的典故,才會豁然開朗,當然也就不會亂用成語以至於鬧出笑話了。
  • 立正佼成會開祖庭野日敬的和平思想與法華經觀」——筱崎友伸
    「過去宗教因為抱持各有的宗教信念,彼此不但無法相互協力合作,也有造成彼此反目成仇的狀況。…深感現在正是作為宗教,消弭彼此的對立,擔負起共同為人們的幸福和救濟的責任,為人類和世界的和平貢獻一分心力的時候。」(《趨向和平之道》248-249)庭野師提出宗教團體可在克服對其它的宗教排他性的態度的同時,共同為世界和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