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經典:《華嚴經》到底都講的什麼?

2020-12-20 重樓逾陀

《華嚴經》為初期大乘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對大乘思想發展的影響甚大,華嚴經到底講述了什麼,本文一一告訴你!

一、拋磚引玉

《華嚴經》在佛經叢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初期大乘非常重要的典籍。「學佛一定要讀佛經,它的精華都在經典裡面,尤其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學佛者應該多花時間選讀此經。但是《華嚴經》內容包含廣闊,文字艱澀,不易閱讀。本文嘗試淺談《華嚴經》的內容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

關於《華嚴經》的文章及書本多如恆河沙數,希望本文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來增廣我們對《華嚴經》的認識。

先談華嚴宗的發展

華嚴宗是中國大乘八大宗之一,可是它並不源於印度。它始於中國,是漢傳佛教的流派之一,此宗以《華嚴經》為依歸,故稱為「華嚴宗」。以唐朝杜順和尚(公元557-640)為初祖,雲華智儼法師(公元602-668)為二祖,賢首法藏法師(公元643-712)為三祖,清涼澄觀法師(公元738 -839)為四祖,圭峰宗密禪師(公元780-841)為五祖,然實際始創人是法藏。因法藏受武則天封為賢首國師,故華嚴宗又稱「賢首宗」。後來因傳說中《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從龍宮帶回來而加以推廣的,所以後人便推崇龍樹菩薩為初祖,而把杜順等依次稱為二祖、三祖,如此類推。

華嚴宗在盛唐成立,到武則天時受其看重而達至顛峰。但後來華嚴宗後繼無人,加上遇到唐武宗時的「會昌法難」,各佛教宗派的發展受到重大打擊,華嚴宗自此衰微。可幸在宋朝高麗國送回《華嚴經》的疏章,華嚴宗因此而得以復興。但當時盛行禪宗與淨土宗,華嚴宗未能有長足的發展,只保持華嚴義學的傳承而已。

華嚴經的內容

1 經題

《華嚴經(Avatamsaka Sutra)》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今日的《華嚴經》有晉譯六十卷,唐譯八十卷,西藏譯(三篋)三種完本,三者依次增廣,但基本構想則完全一致。至於《佛華嚴》,一般是指裝飾物,尤其是指耳環,也意指裝飾用的華鬘,這與《華嚴》一詞相當吻合。梵語用比喻來稱此世界為「花所裝飾的」,所以藏譯根據內容,譯為《大的集會》

2 成立的背景

今日佛學者認為《華嚴經》成立於公元四世紀中葉。但《入法界品》與《十地品》即推定成立於三世紀中葉。所以《華嚴經》的大部分,可以說是屬於第一期的大乘經典。它是把不同時期的單行本「華嚴經類」編集而成的。編集地區甚廣,涵蓋印度南部、印度面北部、中亞至于闐地區等。中譯的《華嚴經》是由梵本的經類經過一段長時間翻譯出來的。

關於《華嚴經》之梵文版本,自古以來都有不同的說法,據法藏之《華嚴經傳記》卷一記載,龍樹菩薩在學完當時已知的佛經之後,認為釋尊所說的法並不圓滿。龍王知道後,覺得龍樹菩薩對釋尊的說法未窺全豹,所以邀請他到龍宮閱讀海龍所收藏的佛經。龍樹菩薩於龍宮中閱完《華嚴經》後,才認識到釋尊確實具有無比的智慧。他很想把全集帶走,但因為上本與中本數量巨大、涵義深奧,非一般世間人所能理解,於是他只把下本《華嚴經》從龍宮帶出,讓它流傳於世間,令世人得到裨益。此即是十萬偈四十八品(或謂三十八品)之《華嚴經》,而實際上流傳的經本只是下本的略本,唐譯《八十華嚴》也只有45000偈。

3 主題

以上提到《華嚴經》是由「華嚴經藏」編集而成的。其中《兜沙經》描寫釋尊在摩揭陀成佛的情形之後,十方世界都成為佛剎,佛的分身都住在各個世界,卻預示其後十住乃至十地等諸品所展開的菩薩所行。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華嚴經》對十的概念情有獨鍾。在一般的情況下,十代表完結,象徵圓滿,它完全配合《華嚴經》乃至華嚴宗的宗義。

《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重要經典之一,被大乘諸宗奉為「經中之王」。據稱釋尊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後來佛學者認為此經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

4 淺談《華嚴經》內容

坊間關於《華嚴經》的書有如恆河沙數,包括有全經的梵文本、各種語言的翻譯本、詮譯本、論本等。有深入淺出的介紹,本文只就《華嚴經》中的主要章節提綱挈領的介紹。

《華嚴經》漢譯本有三種。

第一是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共六十卷,稱為《舊譯華嚴》」或《六十華嚴》。第二是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共八十卷,稱為《新譯華嚴》或《八十華嚴》。第三是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共四十卷,實際上只是《入法界品》一品,稱為《四十華嚴》。

現今《八十華嚴》比較流行,所以本文以《八十華嚴」》為底本。

一)七處九會

《八十華嚴》有三十九品、七處九會之說。七處包括地上三處、天宮四處,

1)菩提道場(地上):第一會六品(世主妙嚴品以下);

2)普光明殿(地上):第二會六品(如來名號品以下)、第七會十一品(十定品以下)、第八會一品(離世間品);

3)忉利天宮:第三會六品(升忉利天宮品以下);

4)夜摩天宮:第四會四品(升夜摩天宮以下);

5)兜率天宮:第五會三品(升兜率天宮品以下);

6)他化天宮:第六會一品(十地品) ;

7)重閣講堂(即逝多林):第九會一品(入法界品)。

二)五十二階位

大乘菩薩的階位,即由發菩提心起,到成就佛果止,其間可分為以下的五十二個階位

十信: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

十住: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十行:歡喜行、饒益行、無違逆行、無屈撓行、無痴亂行、善現行、無著行、難得行、善法行、真實行。

十回向:救護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諸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等隨順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入法界無量回向。

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等 覺

妙 覺

三)金獅子章

《華嚴金獅子章》,是華嚴宗三祖法藏賢首大師向武則天解釋《華嚴經》的講記,比喻巧妙,深入淺出,結構嚴謹,言簡意賅,令武則天茅塞頓開,大為讚賞。此章採用以十代表圓滿的華嚴結構,共分十個部分:

一名緣起,

二辨色空,

三約三性,

四顯無相,

五說無生,

六論五教,

七勒十玄,

八括六相,

九成菩提,

十入涅槃。

是了解《華嚴經》不可多得的簡易入門書。

相關焦點

  • 當代佛教大事:夢參長老講解過華嚴經,明海大和尚正在講華嚴經疏
    當代佛教大事:夢參長老講解過華嚴經,明海大和尚正在講華嚴經疏明海大和尚:夢參長老在漢傳的教理傳承上也傳承華嚴宗,師從慈舟老和尚。慈舟老和尚是民國年間弘揚華嚴宗、弘揚戒律的一位高僧,夢參長老和他學華嚴教理。夢參長老認為《地藏菩薩本願經》跟《大方廣佛華嚴經》平等無二,《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小本的《華嚴經》。
  • 大乘「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之深,已無遠弗屆!
    華嚴宗與以上兩宗不同。此宗所奉的《華嚴經》初譯於東晉,持續到北宋,綿延約八百年。因此幾乎任何學派和宗派都涉及《華嚴經》。尤其是法性宗、法相宗(唯識宗)、和禪宗。武則天(公元624-705)把華嚴與禪宗聯結起來,使華嚴宗和《華嚴經》受到廣泛的推崇。自此《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很大,尤其對禪宗的影響更甚。
  • 《華嚴經》與《金剛經》,到底有什麼不同?
    因為佛陀所傳的法打破了人們心中對種姓制度的生存方式,並以簡單易行的方式,充分地被人們所理解,所以,佛陀的佛教擴張速度越來越快,導致婆羅門教越來越衰弱。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佛陀涅槃。在佛教中,人們習慣將佛陀所傳的法,根據其次第分為五個時期。它們分別為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和涅槃時。在華嚴時以及阿含時,佛陀講法偏重於讓人們去實踐。
  • 十部必讀經典佛經,你都讀過幾部?|楞嚴經|金剛經|華嚴經|阿彌陀佛...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佛教的十部經典佛經,看看各位都讀過幾部?  一、《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為最流行。
  •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講什麼
    大方廣佛華嚴經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是教菩薩的經文,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不能去修持大方廣佛華嚴經,相反我們更加應該去修持大方廣佛華嚴經。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講什麼。一、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先講了釋伽牟尼佛在成佛之後於菩提樹下為各位菩薩講佛法,主要是與五十五為佛法的對話,與菩薩一起探究佛法的博大精深和奇妙之處,之後又用善財童子努力修行,精進求道,最後成就菩提正果的事來勉勵眾生,讓眾生能夠向善財童子學習。
  • 《法華經》、《華嚴經》及淨土經典中的觀音代表什麼?
    敦煌壁畫和經典中的觀音蓄有短髭,清楚指出她是男性。然而在接下來的數百年間,觀音經歷奧妙及令人驚訝的轉變,十六世紀時,觀音不僅完全中國化,且成為一位深受敬愛的慈悲女神。在所有傳入中國的佛菩薩中,觀音是唯一真正中國化成功的女神,以致很多對佛教不甚了解的中國人,根本不知道她的來源或佛教因緣。
  • 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它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二個七日,在菩提樹下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主要指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即釋迦牟尼佛及其左右兩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聖者合稱「華嚴三聖」,亦稱「釋迦三尊」。
  • 華嚴經:華嚴經經典名句
    華嚴經全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學的經典,華嚴經主要記載釋迦牟尼佛稱道後在菩提樹下為諸佛菩薩講述佛法,末學在讀華嚴經時,發現了華嚴經中很多的經典句子,現在寫下來同各位師兄分享。1、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無所著。
  • 華嚴經的功德和利益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大乘諸宗奉為宣講圓滿頓教的「經中之王」。
  • 為什麼說《弟子規》是《華嚴經》的根基,它與《華嚴經》無二無別
    《華嚴經》是佛教裡高級的佛法,是一乘法門,等於是佛法裡的最高峰,怎麼能跟《弟子規》同日而語呢?「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這也是從華嚴境界裡談的,華嚴境界講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弟子規》所講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修為,同樣含有《華嚴經》深奧的學問。
  • 經中之王《華嚴經》講什麼?70萬字濃縮5句經文,只為求證1個主旨
    《華嚴經》共有三種譯本,其中以唐武周時期實叉難陀的譯本最為順明達意,所以此版在中國流傳最廣,因這一版本共有八十卷,對此譯本也稱為《八十華嚴》。《華嚴經》是一部體裁龐大的經書,精簡版尚且有八十餘萬字,實叉難陀原本則有一百四十多萬字。
  • 《華嚴經》與普賢菩薩思想---李富華
    《華嚴經》是形成於2—3世紀時代的一部重要的大乘佛教的經典。研究表明,《華嚴經》形成的過程是經歷了由單篇經向集成合編的發展,大約在2世紀末,集成本形成,即今之《大方廣佛華嚴經》。其形成地區,學者研究的結論尚有分歧。如呂激先生認為:在印度,華嚴一類經典是當公元第二世紀中頃先流行於南方的。
  • 佛教:佛陀一生說法有五大階段,分別都講了什麼經?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五時」,或者說是五個階段——分別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和法華涅槃時,而且每個時段代表的佛經是什麼。看過這篇文章之後,相信各位師兄就對各類佛經有個基本了解了,然後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來學習。這裡多說一句,這個指的是大乘佛法,小乘佛教是不承認這些的。
  • 不讀華嚴經 不知佛家富貴
    祖師云:「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 讀《楞嚴經》,能夠幫助人開悟; 讀《法華經》,能夠幫助人成佛; 而讀《華嚴經》,是能幫助人富貴嗎? 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佛教:《華嚴經》中的四句話,越讀越開悟!
    佛門中有句話,叫做「不學華嚴,不知佛家富貴」,《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它在漢地佛教叢林中被譽為「經中之王」。這部經因何特殊之處,而贏得如此之多的溢美之詞呢?《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為文殊、普賢等菩薩所說,這部經典將三藏十二分教,盡數含攝其中,就像「帝釋天之網」,珠網上點綴著珍寶,每顆都映出其它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攝,重疊不盡,道出了圓融無礙的「一真法界」境界。
  • 修行華嚴經和修行者的心量!
    或者很多人覺得佛教和儒家一樣,叫人做好人做好事而已。其實佛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度量的,那麼為什麼把佛法,把佛教看得這麼低呢。因為沒有讀《華嚴經》的緣故。華嚴經的全名,叫做《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經中之王。不讀華嚴,不知佛門之富貴。佛門有多廣大呢,不讀華嚴,不知道啊。就以為佛法就是這麼簡單的。這就是我們現在人對佛教的誤解。因為沒有深入經藏的緣故。佛教三部大經之首,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 佛教:「人到底是什麼」的最終答案,早就寫在了華嚴經中!
    人到底是什麼?我到底是誰?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為了什麼?到底怎樣做人才是正確的?人到底是什麼?敢於問這個問題,是探索真理的可貴品質。從一般意義上講,我們人好像一部手機,匯集了無量的信息,並且還在不斷接收信息。
  • 《華嚴經》中,這四句最為經典,若能參透福報不淺
    每次翻開《華嚴經》,都會有一種「不讀華嚴誤終身」的奇妙心境。更憧憬著若能在世上重活一遭,該有多好呀的無明妄想。《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它是大乘佛教主要經典之一,也是華嚴宗亦賢首宗的立宗之經,更是佛法中法界之根本經典,與《法華經》、《楞嚴經》並稱為經中之王,其地位不可小覷。而且這部佛經每一句偈頌都極為經典,雖然沒有涉及深奧的佛理,但句句直指人心,離苦得樂。
  • 華嚴經四09 :只要會傷到佛教的都不能傳.你所做的就是代表三寶
    十地品,諸位,華嚴經有三品非常重要,十地品、離世間品、普賢行願品。這三品特別特別的重要。所以後來很多人都把十地品變成單行品,或者把離世間品單行品,或者把普賢行願品~~當然,整部華嚴經都重要,不過,我看過華嚴經十地品,還有離世間品,特別的重要。為什麼呢?這跟修行直接了當,息息相關。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時間,那十地品跟離世間品就一定要看。
  • 為了讓武則天理解佛教《華嚴經》,他以金獅子做比喻,講得極好!
    當年佛家僧人譯完八十卷《華嚴經》後給女皇帝過目時,皇帝龍顏大悅,於是就題了這首開經偈。武則天信佛,自然會有大和尚為其講法。為武則天講《華嚴經》的便是華嚴宗的大和尚法藏,他是華嚴宗的創始僧人。當年大和尚講華嚴,講到重重無盡、法界緣起時,女皇帝深感頭疼,理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