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在看遍了世間百態,嘗盡酸甜苦辣,歷經風霜雪雨後,起伏不定的心開始逐漸趨於平靜。獨自一人靜坐時,回望曾經走過的路,那些高不可攀的山峰、深不可測的低谷、捉摸不透的人心……似乎都已成為極目之處若有若無的幻影,已無法再激起心中波濤的湧動,書生意氣的豪情、風花雪月的詩句裡那青澀的身影也僅是若隱若現,手中的那張舊船票已不再期望還能有艘客船的到來,帶你到那有詩和遠方的境地……一切都歸於了平淡自如。有人說這是歲月的煎熬、生活的磨礪驅駛下的成熟,才有這來時的路上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感悟。
然而,當我們將思緒在這條回望的路上繼續前探,去參父母未生前我們本來的面目時,卻發現透過那幽深久遠、晦明搖動的塵影縫隙,見到的卻是一片湛然長寂、空無一物、不知該說有還是該說無,也無法用時空、名相來形容的境地。那裡光明無限,卻找不到發光之體,清涼寂靜處空空如也。當你試圖去覺明時,又忽現山河大地、日月星宿,萬法萬相隨即現前。有人說那裡便是心,是我們本來的面目、真如本源,而見到本不生法卻又能隨緣顯用萬法的真如心性名曰見性,本源處本就也無風雨也無晴。
那麼,既然我們的本源心性無風無雨,為何人生會經歷太多的風雨,而最終又會駛入無風雨的港灣呢?真的有一個叫做本源的地方存在、又在哪裡呢?心性必須藉助歲月催熟才能成熟嗎?如果你不能體悟佛法所說的圓滿、圓融、圓頓之圓說,以及如幻二字真義,你將會困死在這些問題中,今天小編就以粗陋的認識和大家聊聊這些,還望大家能予指正:
一、悟圓之性才能解如來之義。
圓滿乃指無漏遍滿,有漏則不能顯現為圓,盡虛空遍法界為之滿。如氣球有漏,任你如何努力也難使其呈現飽滿圓相。所以,唯有無漏圓滿之智才能得見萬法之實相;圓融是指不二無別。有差別、對立無法相融,不融則必現二體。有如水石之交難以相融、墨溶於水則相融為一體。因此,唯入佛法不二法門才能悟性相一如之實義;圓頓是指唯有圓滿、圓融之法才有瞬間頓悟的可能。如上文所說的本源處所,若以直線思維逆流而上、追根朔源,應當見本性之源頭住所,然卻覓真心不可得。若見圓相之任意一點,終點亦即起點而無始無終,當下開悟,當下便見真心,當下便現真性妙用。
二、解如幻之義當見真心本來面目。
如者,真性不二。內見萬法不生,外悟緣起性空,稱之如如;寂然不生謂之不動。幻者,剎那生滅之意,緣起如幻就是指緣起的事物剎那生、剎那滅,不能恆常久住,即性空不可得,如夢幻泡影。此幻乃本不動如心因無明妄動而生之識所感的虛無不實的假相。了諸法如幻即是解萬法實相、見真如自性、悟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實義,頓見佛法圓滿、圓融之不可說真諦的表現。
三、如幻人生為何陰晴不定?
真心本源處本空無一物、不生一法,卻因本具的妙真如性能隨緣顯現而生萬法。那麼這個能帶給我們人生風雨、陰晴不定,從而引發喜怒哀樂的最初之緣來自哪裡呢?那就是無明妄識:本明的心性中因那一念作意生識,於明上加覺轉生無明,明湛空中現晦明搖動之狀,於空晦暗中結暗成色。此即」一念無明生三細」相。執色為有在圓融不二的性空真境中妄生對立出有、無;又不解如幻真義,於相上分別、住著,轉生貪愛執取,帶動身、口、意造業,最終生成業系苦相,這就是常說的」境界為緣長六粗」相。後世業感緣起便有了生命中風雨、晴天相相續顯現。
此世今生之風霜雪雨、陰晴冷暖,皆是由無始劫來惑業感果所至,而步入中年後,因為對相的分別、執著心不再那麼強烈,懂得了放下和看淡,而讓自性般若解脫智慧得以顯用,才有那既無風雨也無晴的認知。自性並無生熟之分,它妙成天然、不生不滅、不來不去,而時間亦是人類虛構的概念,之所以說要經歲月洗禮、心性成熟,只是因為不經一番寒徹骨,你還做不到放下、解脫。而對於圓教究竟義來講,當下一念清淨便一念解脫,一時放下便得一時的自在。但若想得圓滿的解脫自在,還需在聽經聞法的基礎上頓悟性相一如、圓融不二的理義,見性實修,而趣入並長住清淨、平和、喜悅之源頭。
我們真心的本來面目無風無雨亦無晴,不可說得,能說的皆為方便,莫以文字住著。而如幻人生,若能會相歸性,徹悟不二,幻中顯如,如中知幻,則立見人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灑脫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