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幻人生,本無風雨也無晴

2020-12-20 花月夜嘯天

人到中年,在看遍了世間百態,嘗盡酸甜苦辣,歷經風霜雪雨後,起伏不定的心開始逐漸趨於平靜。獨自一人靜坐時,回望曾經走過的路,那些高不可攀的山峰、深不可測的低谷、捉摸不透的人心……似乎都已成為極目之處若有若無的幻影,已無法再激起心中波濤的湧動,書生意氣的豪情、風花雪月的詩句裡那青澀的身影也僅是若隱若現,手中的那張舊船票已不再期望還能有艘客船的到來,帶你到那有詩和遠方的境地……一切都歸於了平淡自如。有人說這是歲月的煎熬、生活的磨礪驅駛下的成熟,才有這來時的路上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感悟。

然而,當我們將思緒在這條回望的路上繼續前探,去參父母未生前我們本來的面目時,卻發現透過那幽深久遠、晦明搖動的塵影縫隙,見到的卻是一片湛然長寂、空無一物、不知該說有還是該說無,也無法用時空、名相來形容的境地。那裡光明無限,卻找不到發光之體,清涼寂靜處空空如也。當你試圖去覺明時,又忽現山河大地、日月星宿,萬法萬相隨即現前。有人說那裡便是心,是我們本來的面目、真如本源,而見到本不生法卻又能隨緣顯用萬法的真如心性名曰見性,本源處本就也無風雨也無晴。

那麼,既然我們的本源心性無風無雨,為何人生會經歷太多的風雨,而最終又會駛入無風雨的港灣呢?真的有一個叫做本源的地方存在、又在哪裡呢?心性必須藉助歲月催熟才能成熟嗎?如果你不能體悟佛法所說的圓滿、圓融、圓頓之圓說,以及如幻二字真義,你將會困死在這些問題中,今天小編就以粗陋的認識和大家聊聊這些,還望大家能予指正:

一、悟圓之性才能解如來之義。

圓滿乃指無漏遍滿,有漏則不能顯現為圓,盡虛空遍法界為之滿。如氣球有漏,任你如何努力也難使其呈現飽滿圓相。所以,唯有無漏圓滿之智才能得見萬法之實相;圓融是指不二無別。有差別、對立無法相融,不融則必現二體。有如水石之交難以相融、墨溶於水則相融為一體。因此,唯入佛法不二法門才能悟性相一如之實義;圓頓是指唯有圓滿、圓融之法才有瞬間頓悟的可能。如上文所說的本源處所,若以直線思維逆流而上、追根朔源,應當見本性之源頭住所,然卻覓真心不可得。若見圓相之任意一點,終點亦即起點而無始無終,當下開悟,當下便見真心,當下便現真性妙用。

二、解如幻之義當見真心本來面目。

如者,真性不二。內見萬法不生,外悟緣起性空,稱之如如;寂然不生謂之不動。幻者,剎那生滅之意,緣起如幻就是指緣起的事物剎那生、剎那滅,不能恆常久住,即性空不可得,如夢幻泡影。此幻乃本不動如心因無明妄動而生之識所感的虛無不實的假相。了諸法如幻即是解萬法實相、見真如自性、悟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實義,頓見佛法圓滿、圓融之不可說真諦的表現。

三、如幻人生為何陰晴不定?

真心本源處本空無一物、不生一法,卻因本具的妙真如性能隨緣顯現而生萬法。那麼這個能帶給我們人生風雨、陰晴不定,從而引發喜怒哀樂的最初之緣來自哪裡呢?那就是無明妄識:本明的心性中因那一念作意生識,於明上加覺轉生無明,明湛空中現晦明搖動之狀,於空晦暗中結暗成色。此即」一念無明生三細」相。執色為有在圓融不二的性空真境中妄生對立出有、無;又不解如幻真義,於相上分別、住著,轉生貪愛執取,帶動身、口、意造業,最終生成業系苦相,這就是常說的」境界為緣長六粗」相。後世業感緣起便有了生命中風雨、晴天相相續顯現。

此世今生之風霜雪雨、陰晴冷暖,皆是由無始劫來惑業感果所至,而步入中年後,因為對相的分別、執著心不再那麼強烈,懂得了放下和看淡,而讓自性般若解脫智慧得以顯用,才有那既無風雨也無晴的認知。自性並無生熟之分,它妙成天然、不生不滅、不來不去,而時間亦是人類虛構的概念,之所以說要經歲月洗禮、心性成熟,只是因為不經一番寒徹骨,你還做不到放下、解脫。而對於圓教究竟義來講,當下一念清淨便一念解脫,一時放下便得一時的自在。但若想得圓滿的解脫自在,還需在聽經聞法的基礎上頓悟性相一如、圓融不二的理義,見性實修,而趣入並長住清淨、平和、喜悅之源頭。

我們真心的本來面目無風無雨亦無晴,不可說得,能說的皆為方便,莫以文字住著。而如幻人生,若能會相歸性,徹悟不二,幻中顯如,如中知幻,則立見人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灑脫境界。

相關焦點

  • 也無風雨也無晴
    也無風雨也無晴
  • 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網絡配圖與文章無關 這首詞為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期間所作,當時蘇軾已幾經生死,歷盡磨難,正是這種經歷才造就了一個偉大的詩人:任你風雨再大,我自巋然不懼,因為在作者的心中早已也無風雨也無晴,千百年來,一個拄著竹杖,長鬚飄飄,奮然前行的老者的形象早已印在國人的心中。
  • 古詩詞中的十大人生境界,也無風雨也無晴
    如勾的殘月,顫顫巍巍向西滑落。獨坐秋夜,陳子昂無拘地放肆著自己對人生的思考。面對這無始無終的時間,環顧這無邊無際的空間,在這靜寂的秋夜,他聆聽著生命之壺倒計時的嘀嘀嗒嗒。茫茫的宇宙中,匆匆幾十年的生命算得了什麼?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是啊,宇宙是萬物的旅館,光陰是百代的過客。人生真的如草,如蓬。
  • 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是我最好的人生態度
    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蕭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蘇東坡以自然界的風雨為喻,表達自己對待坎坷人生的曠達胸襟和超脫態度。人生路上會遇到各種坎坷,就如自然界的風風雨雨不可避免,關鍵在於我們用怎樣的態度來對待。外出遇到狂風驟雨,無法避雨,不必慌張沮喪,何不繼續瀟灑前行。人生路上會遭逢各種不順,我們也應該如此超脫對待。◆誰怕?
  •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定風波》聊聊蘇軾對待挫折的人生態度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正如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言——「也無風雨也無晴」心中想明白了,一切都看開了,自然也就曠達了,一切也就雨過天晴了。也正應了蘇軾所言「須臾便堪笑,萬事風雨散」。 1.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⑻一蓑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製成的雨披。⑼料峭:微寒的樣子。⑽斜照:偏西的陽光。⑾向來:方才。蕭瑟:風雨吹打樹葉聲。⑿也無風雨也無晴:意謂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 有一種境界叫「也無風雨也無晴」
    被貶黃州的他,曾經「寂寞沙洲冷」,曾經親朋無一字,獨自啜飲著孤獨。可是啊,他最後成功突圍了,他活出了新的自我,活出了另一番境界。每當我讀他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都會產生強烈的知己感,每當讀他的《定風波》,都會心生和他一樣的豁達。每次給孩子們講《定風波》,我都會加入自己的理解,讓他們體會字裡行間的堅毅和經歷了人生風風雨雨後的那份豁達。「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就是這樣。
  • 詩詞鑑賞:古詩詞中的10大人生境界,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真的如草、如蓬。渺小的自我,又哪裡能主宰自己的命運?但能有人說說話,總是好的,那感覺像握著一杯青花蓋碗裡的花茶,摩挲著溫潤的瓷釉,手指已經知道,那曾經馥鬱滾燙的茶湯,正在漸漸冷去……9、曠達境界: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宋·蘇軾
  • 蘇軾《定風波》,「也無風雨也無晴」,深得道家曠達豪放精氣神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全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尋常處生奇景,於簡樸中見深意,表現出詞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詞人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 【宋詞學堂】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詠長嘯從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騎馬還輕便,任由這突如其來的一陣雨吹打吧,不怕!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 蘇軾的《定風波》,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寫於一次野外郊遊時,東坡先生在一開頭的詞序中就說: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所以,我們就知道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了。寫於什麼時候呢?寫於淋雨的整個過程中。
  • 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是我的人生偶像,他具有這些閃光點
    蘇軾的人生波瀾壯闊,蘇軾就是一本厚重的書籍,值得人們研究和品讀。蘇軾為什麼如此優秀呢?他出生在一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四川眉州。蘇軾的祖上蘇味道可是一位名人,擔任過唐代的高官。蘇軾的父親蘇洵也是大名鼎鼎,蘇軾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為蘇軾 以後的騰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如何才能真正地愛自己呢?如何才能在人生順境與逆境的變更中在入世與出世的交互中達到超然、自足、完滿又熱情洋溢的境界呢?有一天蘇軾和朋友們外出喝酒回來時被一場大雨淋得好不狼狽大家失魂落魄唯有他一人興高採烈驟雨稍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脫口而出 多少年來這首《定風波》等待著合適的傳唱人這位傳唱人既要經歷人生的碰撞激蕩又要修煉純淨曠達的心境
  •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他曾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長期執掌著名思想文化評論雜誌《讀書》,並有著作《閣樓人語》《書商的舊夢》《知道》《八十溯往》《最後的晚餐》《也無風雨也無晴》等。消息傳來,出版界人士紛紛哀慟悼念。記者聯繫採訪數位媒體、出版界人士,他們眼中,沈昌文從銀樓小學徒,到出版社校對員,再到編輯部主任、副總編、總經理的傳奇一生,也因他獨具風範的言行而難忘。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
    但是詞人不以為然,用「莫聽」二字,否定惡劣的天氣,認為周遭的風雨不足掛懷。這是為什麼呢?詞人自答:「何妨吟嘯且徐行。」風雨阻擋不了他吟詩嘯歌、緩步漫遊的身影,所以不需要在意那風雨。「何妨」二字,又道出了詞人在逆境中依然笑傲人生的心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 也無風雨也無晴(昌君作品)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宋)蘇軾歌詞裡唱的很好:「天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無牽掛」,但是夢醒了才發現牽掛逐漸多了起來,牽掛父母、牽掛愛人、或者是牽掛孩子,牽掛朋友。漸漸的,我們會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世界物質誘惑太多,人的欲望總是填不滿。面對生活中的困惑,我們會有多種選擇,我們不妨可以學習蘇軾「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堅定信念,永遠心懷希望,因為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
  • 宇宙再生時,也無風雨也無晴,誰怕
    「也無風雨也無晴」出自宋朝大詩人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當年蘇軾被貶黃州(今黃岡),春天和朋友一起郊遊時,突然下雨,又忘了帶雨具,同行人皆淋雨了,顯得有點狼狽!雨停了,蘇軾並沒有覺狼狽,反而感慨萬千,於是寫了這首詩詞。最後一句「回首向來蕭瑟去,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蘇軾詩詞中人生智慧與感悟,人間有味是清歡,也無風雨也無晴!
    但是,儒家思想確是有點過於剛烈,對於儒釋兩家而言,相互吸收,取長補短,剛柔並濟,以柔克剛或許會讓人生變的更加淡定從容,這種包容並蓄的思想在蘇軾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蘇軾受佛家思想影響頗深,習慣用佛家的色空觀念看待事物。
  • 嶽德彬:也無風雨也無晴(四章)
    也無風雨也無晴——讀蘇詞是水土潤奇才,還是奇才潤水土?一朵彩雲,於峨眉山下的眉山隨風而起,飄漾京都,輾轉東南。之後,一個名字便橫絕令人仰望的峨眉之巔。「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山溪娓娓流動,猶如在我枕邊呼吸。你洩過砂石,滑過草地,又迷失在叢林。就像我昨天那些生動的往事,去向不明。
  • 讀《也無風雨也無晴》
    為了蹭個熱點,買了他的幾本書,然後忙中偷閒,囫圇吞棗地看完了他的自傳《也無風雨也無晴》。如果要拍成一部勵志紀錄片或者電影,沈公的經歷,無疑是最好的腳本。有意思的是,他本是文化人,是以筆為生的,與其他著作等身的文人相比,他的作品顯然太少,他直言,所有的文字都可以當作「呈堂證供」的,不寫、少寫是保全自己最安全的方式。正是這種原因,很多有價值的史料沒有流傳下來,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文人相輕大概是文化人尤其是作家群體的通病,沈公自然也未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