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定風波》聊聊蘇軾對待挫折的人生態度

2020-12-20 初策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都說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江湖浩瀚,然眾多文人墨客或仍深處江湖飲酒作詩,或歸隱林間不問世事。但不論如何他們的故事卻在一直永存江湖之中,他們的作品也為人們所世代傳訟。中國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數不勝數,而蘇軾在我的心中卻是各獨特的存在,通過其詩詞作品結識他,品析其詩詞作品而仰慕他,感悟其文風內涵而被其超脫蕩然的處世態度所深深吸引。

那麼接下來,我將圍繞我最喜歡的蘇軾所作之詞——《定風波》,走進蘇軾的世界,解讀蘇軾的故事,感悟其曠達豪放的精神,品味其人生信

一、蘇軾的曠達從何體現?

眾所周知,蘇軾這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這一路走來不可不謂艱難,而其內心所飽受的精神苦痛自然不是一般人所能感悟的。但儘管命運多舛,仕途不順又如何,只要活的自在,過的瀟灑,人生又有什麼坎是過不去的呢。有人曾說,「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事」。我想確實如此,因為我每次在失意之時就會反覆誦讀蘇軾的詩詞,慢慢的似乎心中的烏雲也漸漸消散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若總是那麼輕易就受挫,那麼又如何有勇氣去走好未來的長遠道路呢。

正如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言——「也無風雨也無晴」心中想明白了,一切都看開了,自然也就曠達了,一切也就雨過天晴了。也正應了蘇軾所言「須臾便堪笑,萬事風雨散」。

1.《定風波》的創作背景

縱觀蘇軾的一生,眾人皆知其所表現的都是在順境時淡泊,在逆境時從容。而在蘇軾創下這為世人所歌頌的,最能體現蘇軾曠達風格的作品前。其所遭受的不管是肉體還是精神的折磨都是非人的,此刻的他飽受悽苦、恐悸、孤獨、苦悶糾纏。這些消極的情緒一一將其淹沒。但好在他能從中掙脫,找回生活的意義,活著的意義。

至此,他開始經常出入佛寺道觀,經常一個人策杖江邊,踽踽獨行。我想,此時的蘇軾是否如唐代王維一般「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呢?也是,人生處處有風景,當苦悶不知何處為出處時,不妨出去走走,看天上雲捲雲舒,看水流譁譁而過,這也不失為一種風趣。很多時候,人一旦融入自然,往往最容易進入忘我的境界,蘇軾之所以能夠有如此曠達的胸襟,顯然與他與自然的親密接觸有很大的相關性

仕途之路坎坷,那不妨走入江湖,做個瀟灑自由的蘇軾。來到黃州蘇軾已然能將所有消極情緒化為

「此間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欲村酒醉後,曳杖放腳,不知遠近,亦曠然天真,與武林舊遊。未見議優劣也」了。

而這也為其寫下《定風波》奠定基礎,其一貫曠達、脫俗的性格和修養也由此表現的淋漓盡致。「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了,誰怕呢?

2. 外儒內佛思想對蘇軾的影響

可以說被貶於黃州是蘇軾思想和創作的一大重要轉折點。此時深受重創的蘇軾已看破世俗,對於生死、榮辱、功名權利的都看的很淡,而這也與其受佛理禪有很大的相關。再加上其自身的樂觀豁達,對人看事都始終保持著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和對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詩意追求,他一直保持著以儒家的忠義思想來進行自勵自勉。由此看來,此時的蘇軾已然進入了另一個境界。既有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所咋,又融匯佛、道的看淡一切的曠達胸襟。這場磨難使得蘇軾重新看待出世入世問題,重新對自身進行剖析反省,是蘇軾正真意義上的脫胎換骨。此客的蘇軾正如一直慾火的鳳凰,在黃州得以起死回生,重新領悟人生的真諦。「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道出就是最好的證明。

二、透過《定風波》看蘇軾的詞風和人格

《定風波》這首詞本事蘇軾第一件小事的感概之作,但從詞中內涵和縱觀蘇軾的人生經歷來看。顯然這首詞並非蘇軾單純的對一事件的感慨興起之作,其中所蘊含的是蘇軾對其自身前半生所經受的風波曲折的自我反省,更是其通過自然所獲得的大徹大悟。

沙湖道中遇雨,一行之人都在風雨的侵擾下,狼狽不堪,四處躲避。其中有人或哀嘆或抱怨,能從容不迫,泰然處之的能有幾人?但蘇軾是如此的,此時的蘇軾在經歷了前期的風浪後,已然能夠十分坦然的直面人生的風雨。「一蓑煙雨任平生」便直接將其對人生路上所能遇到的風風雨雨的坦蕩自若的態度顯露出來。而詞中的結尾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此句可謂是包含人生哲理的點睛之筆,不僅道出了蘇軾對大自然微妙的變化所獲得的頓悟和醒悟:自然界的雨晴再尋常不過,毫無差別,而相對於在政壇上所受的風波又何足掛齒。

三、從《定風波》中看蘇軾的人生態度

若要細緻研究討論,我們能夠看出蘇軾對於人生價值的取向是多元化的。從其詩中的人生感悟中能明顯感受出其對積極入世和消極出世的矛盾。但從《定風波》來看,我們確實能從中深刻體會出蘇軾在面對人生挫折時所表現出了瀟灑從容,與其曠達自在。走進詞中情境,你是否看見穿著草鞋,拄著拐杖在雨幕中一面吟詩一面悠然前行的蘇軾,這漫天的風雨似乎與他毫無瓜葛,他並非走在雨幕中,而是走在自我的境界裡,外界的一切都不能對他造成絲毫的影響。

「穿林打葉」可知,當時的雨確實很大,但隨後的「吟嘯且徐行」則顯示出詞人的悠然自得,似乎此刻並非是陰雨連連,而是晴空萬裡。在外物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而對於同一事件產生不同的看法、不同反應,只是當時人們的心態不同罷了。

「一生煙雨任平生」語出《漁歌子》:「青著笠 , 綠蓑衣 , 斜風細雨不須歸。」意思便為面對人生所遇的風風雨雨,只要有一件蓑衣舊夠了。

而蘇軾道出「一蓑煙雨任平生」正是其對人生的最終態度。經歷過浴火重生的蘇軾,已然沒有什麼風雨能夠再將其撼動,處世從容,安然淡定。

結語:

總而言之,蘇軾在經歷過一生坎坷,仕途不順,宦海沉浮的情況下,仍保持有無比的曠達胸襟,並將其曠達、從容、灑脫的精神通過詩詞作品展現出來,在歷史上眾多文人墨客中都是不可多得的。讀古人之詩詞,品其中之內涵。蘇軾從其作品中給我們所傳達的處世態度,值得我們每個人借鑑學習。世事無常,唯有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從容看待,才能更好的走好腳下之路,未來之路。如蘇軾這般,也無風雨也無晴。

參考文獻: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定風波』看蘇軾詞的曠達風格》

《蘇軾的曠達人生研究》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定風波』看蘇軾對待挫折的態度

相關焦點

  • 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是我最好的人生態度
    「定風波蘇軾公舊序云:「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是蘇東坡與朋友春日出遊,醉酒歸途中恰逢驟雨,即景而作。最前面部分是小序,介紹寫作此詞的直接原因:三月三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只能冒雨前行。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一會兒天放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
    那我們就來欣賞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吧!《定風波》,就是一個詞牌名。在詞作之前還有一段小序作為背景介紹:「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意思是說,某年黃曆的三月初七,詞人和幾個朋友在沙湖趕路,拿著雨具的僕人先離開了,結果他們在路上意外遇到風雨。同行的人都感到很狼狽,只有詞人不覺得。
  • 蘇軾《定風波》,「也無風雨也無晴」,深得道家曠達豪放精氣神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詞人借醉歸遇雨時,在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廢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定風波·三月七日 【宋】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 蘇軾的《定風波》,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而他在黃州時又寫了不少經典的詞作,除了那首《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外,這首《定風波》也屬於其間的代表作。詞云: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也無風雨也無晴
    在平時的解題過程中就要有意識的藉助於人文知識,穩定學生的解題心理,提高學生的心理調控能力,比如筆者就發現蘇軾的一首詞在這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這就是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竹杖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宋·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 蘇軾詮釋生活應有詩與遠方 一蓑煙雨任平生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年,有一天,他到沙湖去看新買的田地,不巧途中下起了雨,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的詞。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不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
  • 也無風雨也無晴,史上最經典的《定風波》,蘇軾第一辛棄疾第二!
    敦煌曲子詞聯章兩首,其中有「誰人敢去定風波」及「便知儒士定風波」句,這兩首詞為武將與儒士回答,定風波以喻平定社會動亂,詞風豪健,為此調之始詞。此體始自五代歐陽炯,為通用之正體。從始詞來看,此調宜於表現社會重大題材,亦宜言志與酬贈。歐陽炯、孫光憲、蔡伸、陳允平等也用以寫閨情。
  • 【宋詞學堂】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宋·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1)定風波:詞牌名。(2)沙湖:在今湖北黃岡東南三十裡,又名螺絲店。(3)狼狽:進退皆難的困頓窘迫之狀。(4)已而:過了一會兒。(5)穿林打葉聲:指大雨點透過樹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
  • 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其中幾句,道出詞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記得小學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就讓我們記住一句話「態度決定一切」,你的態度無論是正向或者負向,總會在一些關鍵時間節點發揮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作用,甚至會影響到最後的結果產出。所以一個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擁有的。今天筆者便與大家分享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 有一種境界叫「也無風雨也無晴」
    黃琦珊演唱蘇軾《定風波》那期我看了,還回放並用手機錄了視頻。蘇軾是我最喜歡的詞人。上大學那會兒,記住了一系列的符號化的蘇軾,比如,蘇軾的成就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比如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四家」(書法)之一,他的詞開了豪放一派……直到我成了一名中學語文老師,講《赤壁賦》,開唐詩宋詞模塊的時候,才真的用心去讀蘇軾。尤其是自己經歷了很多浮沉之後,再回過頭來讀他的那份樂觀曠達,自然生出無限的敬仰。被貶黃州的他,曾經「寂寞沙洲冷」,曾經親朋無一字,獨自啜飲著孤獨。
  • 蘇軾最著名的一首《定風波》,簡短的詞句之中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我們知道,「烏臺詩案」是蘇軾人生的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因為被卷進此案,蘇軾差點英年早逝,雖在許多人的幫助之下免去了死刑,但仍舊落了個發配黃州的下場。然而,挫折和磨只會讓這個偉大的詩人變得更強,見識過人間冷暖,經歷了大災大難,本就豁達的詩人變得更為淡然,對於人生也有了更深刻、更通透的理解。
  • 蘇軾《定風波》:詩詞中的四次掙扎與選擇,卻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尤其是特別喜歡蘇軾,在蘇軾的詩詞中,讀懂了人生,讀懂了情懷,也讀懂了在困難面前豁達樂觀的處事態度,我想這就是詩詞的力量,蘇軾的魅力!《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宋)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無常。    如果說有一種人生,鉛華洗盡,返璞歸真,歷盡世間的奢華百態仍清澈如水,有人說是李叔同,我卻想到蘇東坡。    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原序)中寫道:「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
  • 品讀《定風波》,對風雨的不屑一顧,便是蘇軾的過人之處
    陸毅版的蘇軾蘇軾的詞,大多豪放坦蕩,氣象宏大。正所謂人如其文,我筆寫我心。蘇軾的詞作中,很多都體現著蘇軾的性情,信仰和他的人生價值。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東坡的坎坷一生這首《定風波》記事抒懷,是蘇軾被貶黃州之後,和朋友出遊,忽然風雨來襲,朋友都很狼狽,只有蘇軾泰然處之,然後還作詞以記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 蘇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與陳季常書》)從黃州時期開始,蘇軾的文學創作呈現出「變」與「新」的特點。他寫下了一系列抒發人生感慨和歌詠自然山水的作品,如最為人樂道的「赤壁三詠」(《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此外還有其他的記遊作品,如《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 古詩詞中的十大人生境界,也無風雨也無晴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說,我現在悠然自在地走我自己的路,走向我自己所追求的那個目的地,在我的心中,既沒有風雨,也沒有晴天。也就是,已經超脫於那風雨陰晴之上了。有的人把打擊和不幸看開了,對溫暖和幸福卻不能看開,那也不對。「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意思是,無論打擊和不幸也好,無論是溫暖和幸福也好,對我的心都沒有幹擾,都不能轉移和改變我。風雨是外來的,我還是我;晴朗也是外來的,我也還是我。
  •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在黃州遇雨,寫下《定風波》,這樣面對人生
    蘇軾寫過一首《定風波》的詞,「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宇宙再生時,也無風雨也無晴,誰怕
    「也無風雨也無晴」出自宋朝大詩人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當年蘇軾被貶黃州(今黃岡),春天和朋友一起郊遊時,突然下雨,又忘了帶雨具,同行人皆淋雨了,顯得有點狼狽!雨停了,蘇軾並沒有覺狼狽,反而感慨萬千,於是寫了這首詩詞。最後一句「回首向來蕭瑟去,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