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決定成敗,無論情況好壞,都要抱著積極的態度,莫讓沮喪取代熱心。生命可以價值極高,也可以一無是處,隨你怎麼去選擇。」——吉格斯。記得小學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就讓我們記住一句話「態度決定一切」,你的態度無論是正向或者負向,總會在一些關鍵時間節點發揮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作用,甚至會影響到最後的結果產出。所以一個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擁有的。今天筆者便與大家分享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散譯
三月七日,我們一同在沙湖道上漫步,不巧,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都先行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十分狼狽,但是唯獨我卻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空便放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要在意,也無須害怕那穿林打葉的雨落之聲,何妨敞開喉嚨高聲吟唱,從容坦然而行。拄著竹杖和穿著草鞋行走都輕捷得勝過騎馬而行,有什麼可怕的呢?我孤身一人,孑然而行,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完我的一生。
寒冷的春風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感到有些冷,遠看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首而望一路走過來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賞析
先看詞的上片,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了雨驟風狂的情景,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表明風和雨是不足以幹擾「我」的,說明了「我」心無外物的人生境界。「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儘管外面風雨不歇,我卻仍然在雨中照常心無旁騖,漫步而行,從容自得。與詞前小序相呼應,「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大家都覺得這樣很狼狽不堪,但是我卻不這樣覺得。漫步前行口中又放聲吟嘯;「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而生發。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拄著竹杖,腳踩草鞋而行,頂風衝雨,從容坦然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直面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與豁達、豪邁之情。下文「誰怕」,即「我」才不會害怕,寫出詞人淡然自定,不畏權貴的心理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這裡描繪了一個有趣而又充滿哲理的畫面:一邊是料峭春風,作者感到絲絲的涼意;一邊又是山頭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這既是寫景,也是表達了人生的哲理。人生就是這樣充滿辯證。在寒冷中有溫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憂患中有喜悅。當你對人生的這種辯證法有了了悟之後,就不會永遠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會在微冷的醒覺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線希望。
驟雨將歇,雲開天晴,寒冷的春風瑟瑟地吹著,山頭前面夕陽斜照,這是對生活的一種積極寫照,是一種通觀,是蘇軾經歷磨難和打擊之後,在靈魂上的升華。蘇軾在他的另兩句詩中,也表達這種思想:「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意謂悽風苦雨之後也終會放晴的。經過陣風驟雨, 得來的常常是輕鬆平靜 ,自然界如此 ,人生的旅程上又何嘗不是如此!這裡所寫的是詩人經風歷雨的真切感受 , 又何嘗不是東坡對自己經歷的一切政治風雲的內心體驗與反省?換句話說 ,這個景象也可說是作者心靈和經歷的藝術品投影。筆者這裡不由想起陶淵明的一首詩「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又何嘗不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豁達人生態度呢?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獨覺》詩云:「悠然獨覺午窗明, 欲覺猶聞醉鼾聲 。回首向來蕭瑟處 ,也無風雨也無晴。」結尾兩句與此詞相同。作者之所以特別喜愛這兩句詩 ,就在於它映現了帶有作者獨特個性的心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曾見過這麼一句話,內容大致是這樣的:「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這種很小的差異卻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與失敗。」我們還是應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處世啊,做一個散發著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