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其中幾句,道出詞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2020-12-13 囿嘉子聊文化

「態度決定成敗,無論情況好壞,都要抱著積極的態度,莫讓沮喪取代熱心。生命可以價值極高,也可以一無是處,隨你怎麼去選擇。」——吉格斯。記得小學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就讓我們記住一句話「態度決定一切」,你的態度無論是正向或者負向,總會在一些關鍵時間節點發揮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作用,甚至會影響到最後的結果產出。所以一個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擁有的。今天筆者便與大家分享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散譯

三月七日,我們一同在沙湖道上漫步,不巧,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都先行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十分狼狽,但是唯獨我卻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空便放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要在意,也無須害怕那穿林打葉的雨落之聲,何妨敞開喉嚨高聲吟唱,從容坦然而行。拄著竹杖和穿著草鞋行走都輕捷得勝過騎馬而行,有什麼可怕的呢?我孤身一人,孑然而行,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完我的一生。

寒冷的春風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感到有些冷,遠看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首而望一路走過來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賞析

先看詞的上片,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了雨驟風狂的情景,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表明風和雨是不足以幹擾「我」的,說明了「我」心無外物的人生境界。「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儘管外面風雨不歇,我卻仍然在雨中照常心無旁騖,漫步而行,從容自得。與詞前小序相呼應,「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大家都覺得這樣很狼狽不堪,但是我卻不這樣覺得。漫步前行口中又放聲吟嘯;「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而生發。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拄著竹杖,腳踩草鞋而行,頂風衝雨,從容坦然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直面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與豁達、豪邁之情。下文「誰怕」,即「我」才不會害怕,寫出詞人淡然自定,不畏權貴的心理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這裡描繪了一個有趣而又充滿哲理的畫面:一邊是料峭春風,作者感到絲絲的涼意;一邊又是山頭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這既是寫景,也是表達了人生的哲理。人生就是這樣充滿辯證。在寒冷中有溫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憂患中有喜悅。當你對人生的這種辯證法有了了悟之後,就不會永遠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會在微冷的醒覺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線希望。

驟雨將歇,雲開天晴,寒冷的春風瑟瑟地吹著,山頭前面夕陽斜照,這是對生活的一種積極寫照,是一種通觀,是蘇軾經歷磨難和打擊之後,在靈魂上的升華。蘇軾在他的另兩句詩中,也表達這種思想:「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意謂悽風苦雨之後也終會放晴的。經過陣風驟雨, 得來的常常是輕鬆平靜 ,自然界如此 ,人生的旅程上又何嘗不是如此!這裡所寫的是詩人經風歷雨的真切感受 , 又何嘗不是東坡對自己經歷的一切政治風雲的內心體驗與反省?換句話說 ,這個景象也可說是作者心靈和經歷的藝術品投影。筆者這裡不由想起陶淵明的一首詩「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又何嘗不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豁達人生態度呢?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獨覺》詩云:「悠然獨覺午窗明, 欲覺猶聞醉鼾聲 。回首向來蕭瑟處 ,也無風雨也無晴。」結尾兩句與此詞相同。作者之所以特別喜愛這兩句詩 ,就在於它映現了帶有作者獨特個性的心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曾見過這麼一句話,內容大致是這樣的:「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這種很小的差異卻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與失敗。」我們還是應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處世啊,做一個散發著正能量的人。

相關焦點

  •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定風波》聊聊蘇軾對待挫折的人生態度
    外儒內佛思想對蘇軾的影響可以說被貶於黃州是蘇軾思想和創作的一大重要轉折點。此時深受重創的蘇軾已看破世俗,對於生死、榮辱、功名權利的都看的很淡,而這也與其受佛理禪有很大的相關。再加上其自身的樂觀豁達,對人看事都始終保持著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和對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詩意追求,他一直保持著以儒家的忠義思想來進行自勵自勉。
  • 蘇軾《定風波》:詩詞中的四次掙扎與選擇,卻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尤其是特別喜歡蘇軾,在蘇軾的詩詞中,讀懂了人生,讀懂了情懷,也讀懂了在困難面前豁達樂觀的處事態度,我想這就是詩詞的力量,蘇軾的魅力!有一次,蘇軾和朋友外出,忽然下起了暴雨,兩人被淋得甚是狼狽,朋友一肚子的怨氣,而蘇軾卻非常的樂觀,看著這大雨,突然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定風波》,這首《定風波》也一直被人所熟知,這首詩詞體現的曠達精神一直為人所稱道。
  • 蘇軾充滿樂觀豁達的五首詞,讀後不禁心胸開闊、感慨萬千
    蘇軾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但堅守性情,他在面對困境時總以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來面對。今天,我們就來欣賞欣賞蘇軾充滿人生積極意義的詞。1、《臨江仙·送錢穆父》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 蘇軾在雨中寫下一首詞,「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態度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是北宋文學家蘇軾說的,出自於他的詞作《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字面的意思好理解,也就是說: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始終保持從容、鎮定,用樂觀的心態對待人生。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
    詞還有詞牌和詞題,詞牌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題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有時會省去,或用小序來闡釋作詞的用意。有的朋友可能會想,填詞這麼麻煩,一定很難有佳作吧?那我們就來欣賞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吧!《定風波》,就是一個詞牌名。在詞作之前還有一段小序作為背景介紹:「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 品讀《定風波》,對風雨的不屑一顧,便是蘇軾的過人之處
    蘇軾的詞作中,很多都體現著蘇軾的性情,信仰和他的人生價值。而這首《定風波》中,我讀到的,是蘇軾的灑脫與豁達。蘇東坡的坎坷一生這首《定風波本來好好的出遊,卻忽遇風雨,同行的人都狼狽不堪,而蘇軾依舊竹杖前行,不為所動。一個「莫聽」,擺出了蘇軾的態度,不要去在乎風雨,甚至是雨水打溼樹葉的聲音都不要聽,不要在意。然後告訴讀者正確的做法,「何妨」一詞,便是轉折所在,有竹杖,有草鞋,在這山林間行走,比騎馬都快,即便是一生經歷風雨,又有什麼好怕的呢?
  • 蘇軾最通透豁達的《定風波》:因為無所計較,故而所向無敵
    每當吟完這首膾炙人口的經典佳作,心中仿佛有千言萬語噴湧而出。這是我最喜歡的詞之一。大家都知道蘇軾這一生並不順遂。有人曾說,蘇軾的一生,不是在被貶謫,就是在被貶謫的路上。可無論他被貶謫到哪裡,他的詩文中永恆不變的基調,是豁達。
  • 蘇軾最著名的一首《定風波》,簡短的詞句之中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有人說,年輕的時候人們或許喜歡辭藻華麗的詩詞,但隨著年紀的增長,閱歷的增多,就會越來越喜歡蘇軾,也越來越喜歡蘇軾的詞,這是何原因呢?大概是理解力的增強吧,在蘇軾的詞裡,人們讀懂了人生,讀到了情懷,也讀到了經歷種種磨難之後依舊曠達樂觀的處世態度,這是詩詞的魅力,也是蘇軾的魅力!
  • 教材教學|《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教學設計
    挫折和逆境在我們的人生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人在面對他們的時候會有不同的選擇和堅守,所以在授課的過程中,為學生樹立一個在逆境中樂觀豁達的偉大形象,並聯繫生活正確樹立自己的人生態度,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實現有效教學的和諧生成。
  • 白居易這首詩寫出了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那這幾句詩寫得很是有個性,也正是表明了自己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生活雖然很不幸,但是只要勇敢地面對,任何的困難和挫折,那都是不值得一提。白居易的這種豁達,其實對於後世的文人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北宋時期的蘇軾,更是把白居易當成了自己的偶像,經常還會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他的詩句,譬如他的一首《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同樣也是寫出了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我們從這首詞中,也同樣能夠感受到他對於人生深刻的解讀,以及表明了自己一種從容的人生態度,而這首詞裡最後兩句同樣寫得很深情:「
  • 第二屆社員入社任務之——《定風波》賞析
    走出挫折後又「回首向來蕭瑟處」,回首的不只是一次下雨的經歷,而是放眼整個人生,表現其眼界之大。蘇軾平生屢受挫折,但這首詩就是他直面困難的人生態度:樂觀,豪邁。這首詞小序點出時間、地點、人物和背景。更是以反問突出了蘇軾面對挫折毫無畏懼的勇武。下闋「也無風無雨無晴」,又給人全新的感受,所謂晴雨縱然消逝,只不過是一時的體會。儘管被貶,蘇軾仍以如此從容的心態應對,寄情於景,是對現實生活的樂觀,更是對自身的磨礪。身為豪放派詞人的代表,蘇軾以這首詞體現了自己豁達豪邁的性格特點。詞人在出遊途中遇雨,卻直言「莫聽穿林打葉聲」、「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寫盡了人生命運沉浮
    這首詞就是著名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其中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非常出名,流傳千載卻歷久彌新。那麼,如何理解這句詞呢?縱觀全文,這句之前寫的是遇到大雨時,同行的人都害怕,唯獨作者勸大家不要害怕,不如在風雨中苦中作樂。這句之後則是天氣放晴後,回首看走過的路,既無風雨也無晴。這句顯然就是面對風雨時的態度:既然有了風雨,不如披上蓑衣繼續前行,表達了作者不懼風雨,坦然面對路途中困境的豁達態度。
  • 蘇軾這首詞寫得很是從容,又得浮生一日涼,寫出了豁達的人生態度
    蘇軾的一生有過輝煌,但更多的是落魄,尤其是自從發生了「烏臺詩案」後,他的人生就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先是被貶到了黃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黃岡,在那裡他過著極為困難的日子,生活上陷入了困境,不過對於蘇軾來說,卻是依舊悠然自得,吃飯成問題那就自己開墾種地,閒時讀一讀聖賢書,偶爾寫一兩首詩
  • 黃庭堅這首詞,抒發了窮且益堅的樂觀奮發精神,如陽光般溫暖!
    他和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後人並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其詩語言瘦硬生新、句意曲折,開江西詩派;亦工於詞作,有《山谷詞》傳世。在寒冷的冬天,我們一起品讀黃庭堅的這首豁達大氣的名作《定風波·次高左藏使君韻》。讀後必然會獲得一絲溫暖。萬裡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
  • 高一語文第十課時:《定風波》賞析(石帥)
    學習詞人豁達的胸襟和樂觀的人生態度。二、知識連結:1.蘇東坡是在苦難中完成了自己的一個人物,他追求的是一個可以無待(依靠)於外的完成。這首詞與《念奴嬌》「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情基調是否相同?為什麼?
  • 蘇東坡最為灑脫的一首詩,豁達程度不比他的代表作定風波差!
    原題:蘇東坡最為灑脫的一首詩,豁達程度不比他的代表作《定風波》差!說到蘇東坡,大家腦子裡就會想到很多形容他的代言詞。有說他是北宋第一大詞人的,有說他是著名美食家的,還有說他是著名書法家的等等,蘇東坡腦袋上的光環太多了。
  • 披著蓑衣,穿著草鞋,拄著竹杖的蘇軾:雖狼狽,依舊寫下千古名句
    02 被雨淋得狼狽,依然瀟灑作詩,留下千古名句在黃州居住期間,他寫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最有名的要數這首《定風波》了。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二字略帶調皮,也是自問自答,「一蓑煙雨」,整個人都暴露在風雨之下,然而又有什麼關係,即便整個人生都經歷這種風吹雨打,我也不怕,這樣的從容,樂觀,不畏坎坷的情懷,也是蘇軾一生的寫照。雖然官場起起伏伏,不斷受到打擊,他始終讓自己不悲不怨,淡定自若,讀完之後,我們不免也心生一股豪情,「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別怕,陽光總在風雨後。
  • 教材教學|《定風波》蘇軾黃州詞作群詩閱讀
    三、教學過程1、新課導入教師引言:經典永流傳,提及北宋詞作之集大成者,非蘇軾莫屬,而在蘇軾的眾多作品中,獨一首《定風波》文辭質樸,卻涵意深遠,今天,不妨一起分享品讀一下蘇軾的這首詞《定風波》設計目的:希望調動學生已有知識儲備,在短時間內形成對蘇軾的認知
  • 蘇軾最通透豁達的一首詞,短短3句話,讀完讓人心靈平靜
    都說蘇軾的詞,隨著年紀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越年長讀起來越有味道。同樣一首詩,年輕人讀到的是蘇軾的文人情懷,而年長的人則讀懂了經歷種種磨難之後依舊曠達樂觀的處事態度,也讀懂了人生。簡短而有力,深深淺淺有層次,這是詩詞的魅力,也是蘇軾的魅力。
  • 誰解其中味——《定風波》蘇軾的悲傷與超越
    沒有對他悲傷的解讀,樂觀曠達也就無異鏡中花,水中月,空中樓閣。《定風波》作為蘇軾的代表作之一,歷來為人傳誦,成為他樂觀曠達的有力宣言。但個中悲苦心酸常被忽視。或許,我們理解蘇軾的悲傷之後,蘇軾的的樂觀曠達會更為具體。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