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學|《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教學設計

2021-02-19 語文在線高中版

西安閻良區西飛第一中學 張曼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熱愛美好生活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挫折和逆境在我們的人生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人在面對他們的時候會有不同的選擇和堅守,所以在授課的過程中,為學生樹立一個在逆境中樂觀豁達的偉大形象,並聯繫生活正確樹立自己的人生態度,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實現有效教學的和諧生成。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課文都是傳統名篇,內涵豐富深刻,有的論述人生理性選擇,有的是不同時代詞人們抒發的豪情壯志。通過閱讀這些作品,學生善於汲取思想精華,獲得情感激勵,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學會選擇和堅守。《定風波》是課外古詩詞誦讀篇其一,也是單元主題思想的課外延伸,通過寫在沙湖途中遇雨而渾然不覺,並且還徐行吟嘯的一件事,表達了詩人歸於內心的選擇和堅守,這樣一篇富有理趣的詩詞和一位偉大人格魅力的詩人,對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三、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對於詩詞已經有了不少的接觸和積累,並且對於詩詞內容和情感的認識以及理解也有一定程度的沉澱。所以學習重點還是應該放在詩詞誦讀賞析之上,在授課時注意以讀入情賞析詩詞,與此同時浸潤賞析詩詞的方法,培養學生欣賞詩詞的興趣。

四、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熟讀成誦,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2、感悟語言,領會詞中雙關、對比等藝術手法的運用。

3、引導學生對蘇軾及其詞有自己的評價,正確面對人生挫折。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做出自我評價,積極面對人生挫折

難點:領悟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六、教學準備

教材分析  Ppt課件  投影儀  

七、教學與學法

教法:課件呈現法 誦讀法 知人論世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八、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滄海一聲笑》(ppt多媒體播放)

滄海笑,滔滔兩岸潮,浮沉隨浪只記今朝。

蒼天笑,紛紛世上潮,誰負誰勝出天知曉。 

江山笑,煙雨遙,濤浪淘盡紅塵俗事知多少。 

清風笑,靜若寂寥,豪情還剩一襟晚照。

這是電影《笑傲江湖》的主題曲《滄海一聲笑》,江山蒼生笑,煙雨遙,濤浪淘盡紅塵俗事知多少。面對血雨腥風的江湖,仁人志士選擇了笑對江湖浪潮與煙雨。而作為偉大詞人的蘇軾又是如何面對這滾滾紅塵中的無情風雨的吶?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蘇軾的《定風波》,看他是如何面對「風波」的。

(二)朗讀全詞

1、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提示:蓑(suō)  料峭(liào qiào) 蕭瑟(xiāo sè)

2、教師範讀,學生跟讀,讀出節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3、聽名家朗讀,學生跟讀體悟(多媒體播放)

4、學生自由朗讀,互讀和全班齊讀,讀出感情

總結:學詩詞「七分朗誦,三分鑑賞」,朗讀要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輕重,讀出抑揚。

(三)整體把握

1、知人論世,了解寫作背景

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偏居荒野,躬耕自樂。是年春,詩人至黃岡東南三十裡的新購田地,歸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賦此詞。

2、總體感知,了解主要內容

全詞寫了詞人在沙湖途中遇雨而渾然不覺,並且還徐行吟嘯的一件事,以此詞人思考人生,表達了詞人堅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順境不驕,逆境不懼,就會少些煩惱多些快樂寧靜,表現了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四)合作探究

1、品味賞析

(學生分成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賞析分享,每個小組3到4個人,輪流擔任組內發言代表)

(PPT)「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 ,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學生讀)

(1)如何理解「餘獨不覺」,並且與上闕當中的動詞「莫聽、吟嘯、徐行」有什麼聯繫,這些動詞有什麼作用,說說自己的看法。

明確: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與遇雨的「同行皆狼狽」形成比照,結合寫作背景一方面暗示自己雖然身陷逆境,會有所狼狽,但是自己內心「不覺」,突出自己在心理層面對於挫折擁有的堅定和從容的心態;另一方面是在詞的上闕當中突出的動詞「莫聽、吟嘯、徐行」等,在行為層面表明自己處逆境時的坦蕩、樂觀和自在自如的人生態度,這些動詞為詞人的人格魅力表現增添了許多色彩。

(PPT)「竹杖芒鞋輕勝馬 」(學生讀)

(2)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輕勝馬」,並且說說「輕」字的妙處。

明確:「竹杖芒鞋」指的是古人外出郊遊所用的工具;「馬」指的是古人出行所用的交通工具之一,象徵著官員等級,二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突出了作者無心官職,厭惡仕途,嚮往自然和瀟灑從容的心態。

其中的「輕」字,一方面寫出了作者對於官場和官場上風雨的不屑,無官一身輕的狀態,另一方面也是作者處於醉酒朦朧時候的片刻逃離,道出輕鬆的心情,語含自嘲意味,展現曠達超脫的情懷。

(PPT)「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學生讀)

(3)如何理解「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明確:其中「誰怕」運用了「反問」,語氣十分堅定,決絕地表明了跟風雨對抗到底的決心,營造了一種天不怕地不怕的豪邁氣勢。

其中「任」是「任憑」的意思,寫出詩人就算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隨性和淡然躍然紙上,面對平生風雨無所畏懼的人生態度,有一種很灑脫、很豪邁的感覺。

(PPT)「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學生讀) 

(4)如何理解「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體會「迎」字妙處。

明確:「微冷」運用了「雙關」的手法,一方面寫出酒醒之後身體上的微微寒冷,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作者遭受挫折後對社會深刻認識的心寒和清醒。

其中「迎」字是動詞,運用了「擬人」手法,雨停了之後,雖然有著微微寒風,但是天空遠處那一抹夕陽卻在歡迎我,這種意外的驚喜喚起詞人的美好感覺,體現了作者面對風雨的樂觀態度。

(PPT)「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5)如何理解「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學生讀)

明確:「歸」是回歸本心,到達作者的內心靈魂深處。

「也無風雨也無晴」運用『雙關』的手法,寫出了作者精神上的再度升華,人生沒有風雨,一切都是人生的必修課,自然而然亦是無畏無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思考探究

(1)濃縮東坡心願,概括本詞內容的是哪一字?為什麼?

明確:「歸」,因為作者在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風風雨雨之後,到如今的「吟嘯徐行」,是對一切的從容淡定,樂觀地面對人生際遇,只願回歸內心,寵辱不驚。

(2)「也無風雨也無晴」中的「風雨」的具體含義指的是什麼?

明確:結合寫作背景,蘇軾一生遭遇坎坷,人生逆旅,他在晚年曾用這樣一首詩概括自己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所以,「風雨」不僅僅指的是自然界的風雨,也指出了人生旅途中許多的坎坷與挫折。

(3)蘇軾是怎樣的一個人,結合文本談談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明確:①沉著。「莫聽穿林打葉聲」再大的穿林打葉聲,都打不亂作者既有的步伐,照樣吟嘯徐行。②「豪邁」。「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反問的語氣,堅決的態度,都是面對人生風雨無所畏懼的態度,甚是豪邁。③曠達」。「也無風雨也無晴」,作者認為陰晴寵辱可以等同,利害得失可以一併泯滅。所以,蘇軾是一位沉著、豪邁、曠達、樂觀的人,是一位笑對人生的達者,是一位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3、升華理解

(PPT)蘇軾一生坎坷,雖然身處逆境挫,卻選擇用一種積極樂觀曠達的心態去面對,人生逆旅,但我亦是行人;不管生活多麼艱難,蘇軾都一直堅守著樂觀的精神世界,那同學們如果我們面對風雨,該如何面對?談談你自己的理解。(學生自我思考和表達)

(五)讀寫結合

仿照下面的句子,根據提示寫出句子。

示例:唐詩是杜甫的沉鬱,因為「安能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仿句:宋詞是蘇軾的       ,因為「          」。

示範:宋詞是蘇軾的從容,因為「何妨吟嘯且徐行」。

(六)課堂總結

人生道路的選擇是多元的,處處充滿著風風雨雨。面對人生的風雨,我們要樂觀、豁達、淡定和從容,這樣的人生才會有更多的美好和安靜。蘇軾晴天的時候看雲朵是雲,雨天的時候看的是雨後的斜陽,他樂觀豁達,淡定自若,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是我們人生路上永遠的精神領袖和榜樣。希望同學們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想想那個說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樂天派蘇軾,會給我更多的信心、力量和勇氣來面對我們生活中遇到的『風雨』。

(七)作業布置

東坡的曠達豪放縈繞我們心間,現在我們就把他的豪放付諸筆尖,二者選其一即可

1、給東坡先生寫段100字以內的頒獎詞

2、以「東坡先生,我想對您說……」

(八)板書設計

 

九、教學反思

本課在設計的過程中,是從整首詩的角度來分析的,所以在授課的過程中會出現預設教學目標不明確的問題,同時在安排教學過程當中,老師的引導性不夠強,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活動也相對單一,對於課堂當中教師和學生之間通過交流而生成良好的課堂效果的預設結果不理想,此外對於文本的閱讀也是需要繼續深挖理解。

相關焦點

  • 【北宋】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定風波》北宋·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定風波》,正是這一類「指出向上一路」的作品,  也可以說是蘇軾最有名的詞作之一。「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前半部分是寫實:滂沱大雨打在山林的樹葉上,  發出密集的刷刷聲,可那又怎麼樣?別去管那風聲雨聲了吧,還不如唱著歌吹著口哨淡定前行呢。拄著竹杖穿著草鞋,一身登山的打扮輕裝前行,比騎馬還顯得輕快一些呢。
  •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丨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別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卻聽著雨打竹葉聲,哼著小曲,慢慢的走著。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瘋癲。  想像一下,在某個早晨是天高氣朗的日子,幾個朋友一起去郊遊,待到高興時,卻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連連。怪天公不作美,這是遊玩的興致全無,可是有一人卻與眾不同。別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卻聽著雨打竹葉聲,哼著小曲,慢慢的走著。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瘋癲。
  •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來說,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注釋定風波:詞牌名。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宋詞,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 詩詞朗讀: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 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原文及賞析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 宋詞三百首丨80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 經典新聲丨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 」,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 ,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即使大家都這樣,但我可以不這樣,這,難道不是東坡先生的那首詞麼---「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對對對,就是它了,用這首詞來形容參加黑帶班的收穫,再合適不過。一參加黑帶班,我是帶了任務的,就是把靈性整理做成課程。
  • 教材教學|《定風波》蘇軾黃州詞作群詩閱讀
    一、設計思路《定風波》所在的第二單元,是學習如何解讀宋代詞作的單元,詞經常被作為有很強節奏感和音樂性的文學作品代表,但《定風波》文字樸素,但內蘊豐富,其文字中感情與精神的完美結合,理應成為引領學生全面解讀蘇軾的契機。
  • 蘇軾《定風波》,「也無風雨也無晴」,深得道家曠達豪放精氣神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詞人借醉歸遇雨時,在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廢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譯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 蘇軾《定風波》導讀
    今天導讀的是蘇軾的《定風波》,由高二12班的吳凱婷、陳陽泰合作,率先為大家開鑼先送上《定風波》全詞內容,同學們讀完再來聽兩位導讀者的分享,一定更容易心領神會的。《定風波》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 拆解《定風波》的平仄——超快詞牌創作之策略
    大家好,前面寫了一篇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的賞析文章。因為詞牌的格式固定性,一般寫詞作賞析都不會像格律詩一樣去分析平仄,了解詩人當時情景、背景故事之後,主要還是進行內容和意境賞析。其實我現在賞析詩的時候也懶得去一句句平仄分析了,因為寫了一兩年,都湊夠了一部格律詩專欄,發布在平臺。
  • 誰解其中味——《定風波》蘇軾的悲傷與超越
    《定風波》作為蘇軾的代表作之一,歷來為人傳誦,成為他樂觀曠達的有力宣言。但個中悲苦心酸常被忽視。或許,我們理解蘇軾的悲傷之後,蘇軾的的樂觀曠達會更為具體。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 古詩詞英譯|蘇軾《定風波》
    在2021年第1期節目中,「永遠25歲」的譚詠麟譚校長第一次用廣東話和普通話演唱了蘇軾的經典詞作《定風波》,他的瀟灑演繹令人耳目一新。今天,小編選取了幾位名家的英譯版與大家一同欣賞,看看不同的語言是否同樣能夠傳遞出原詞的曠達灑脫。定風波〔宋〕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 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其中幾句,道出詞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今天筆者便與大家分享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高一語文第十課時:《定風波》賞析(石帥)
    》賞析授課人:石帥一、教學目標:1.在這九死一生之後,東坡寫了《念奴嬌》(大江東去),在黃州寫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所以經過憂患苦難,蘇東坡還能寫出這樣飛揚,這樣瀟灑,這樣開闊,這樣博大,這樣超曠風格的作品來,這是蘇東坡的修養。預習檢測:1.
  • 蘇軾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軾《定風波》:詩詞中的四次掙扎與選擇,卻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有一次,蘇軾和朋友外出,忽然下起了暴雨,兩人被淋得甚是狼狽,朋友一肚子的怨氣,而蘇軾卻非常的樂觀,看著這大雨,突然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定風波》,這首《定風波》也一直被人所熟知,這首詩詞體現的曠達精神一直為人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