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詮釋生活應有詩與遠方 一蓑煙雨任平生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2020-12-20 天涯之水雲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年,有一天,他到沙湖去看新買的田地,不巧途中下起了雨,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的詞。

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不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披一蓑衣,任憑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首來時路上風雨瀟瀟,歸去時,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蘇軾被流放到黃州時,在生活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窘迫,但是他並沒有畏懼和退縮,一蓑煙雨任平生,迎著風,迎著雨,笑傲人生!

他脫下了長衫,穿上農夫的短打,號召全家,向當地的官府申請了五十畝地,開展耕種。這塊地就在黃州城東門外的一個土坡上,所以蘇軾把它叫做「東坡」,而把自己就叫做「東坡居士」。

一個被貶之人,還是個穿長衫的文人,居然種起地來,在當時看來,簡直就是丟人現眼,可是蘇軾卻樂在其中,把被貶的日子過成了有酒有詩又有遠方的人生……

在黃州,他遊山玩水,泛長江,吊赤壁。他飲酒賦詩,他煮「東坡羹」,做「東坡肉」,釀「東坡酒」……在這裡,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獲取了真正的個性自由……

在這裡,他發出了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的感嘆;在沙湖的路上,觸景生情,寫下了自己瀟灑的人生: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紅塵俗世中,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看看如今的現實,越發激烈的競爭,快節奏的生活,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房貸車貸等給我們增加了無形的壓力……

在成人的世界裡,從來都是那麼的不易,熬不住就出局,熬得住就出眾。遇到挫折時,會有莫名的困惑;遇到事情無能為力時,會有莫名的感傷……

這時,何不學學蘇軾,不計較得失,不盲目攀比,經得起挫折,耐得住寂寞,把別人眼中的苟且都過成詩與遠方……

人生逆境時 蘇軾勸你學學柔奴 萬裡歸來顏愈少 此心安處是吾鄉

相關焦點

  • 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是我最好的人生態度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是蘇東坡與朋友春日出遊,醉酒歸途中恰逢驟雨,即景而作。最前面部分是小序,介紹寫作此詞的直接原因:三月三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只能冒雨前行。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
    詞人要依靠竹杖在風雨中穿行,草鞋早已被泥濘的土地沾汙,原本是走得步步艱難,但是樂觀的詞人,認為比乘駿馬疾馳還要輕快。後面的「誰怕」更是擲地有聲,進一步表現出詞人無懼風雨的自持、自立、自信的形象。接下來「一蓑煙雨任平生」,詞人從眼前的風雨聯想到人生旅途中的風雨了。風雨,象徵著生活中的逆境、磨難、考驗,它突如其來,想要打亂人的生命軌跡。
  • 蘇軾在雨中寫下一首詞,「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態度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是北宋文學家蘇軾說的,出自於他的詞作《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字面的意思好理解,也就是說: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始終保持從容、鎮定,用樂觀的心態對待人生。
  • 蘇軾的《定風波》,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寫於一次野外郊遊時,東坡先生在一開頭的詞序中就說: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所以,我們就知道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了。寫於什麼時候呢?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寫盡了人生命運沉浮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就是著名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其中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非常出名,流傳千載卻歷久彌新。那麼,如何理解這句詞呢?
  • 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他的風波到底定了沒
    這句「一蓑煙雨任平生」出自蘇軾的《 定風波 》,是點睛之筆。《定風波》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是蘇軾的一生遭遇、心志、人格的寫照。創作於「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沒有俸祿,仕途低谷。此時他已經過了不惑之年,經歷了人生起起伏伏的磨難。
  • 一蓑煙雨任平生:從詩詞中看蘇東坡的寵辱不驚
    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是蘇軾公元1076年在密州所作,那一年的暮春時節,寒食剛過,快到清明的時候,蘇軾登上了有子由命名的超然臺,在臺上眺望春色煙雨,觸動了鄉思,所以寫下了此作。
  • 蘇軾最經典的宋詞名句,「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七個字究竟啥意思
    正如古人推崇詩詞經典,「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一般,今天我們談到蘇軾,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那些經典曠世的之作。「詩酒趁年華」、「天涯何處無芳草」、「一蓑煙雨任平生」。在這些詩句當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出現頻率是最高的,這句宋詞出自蘇軾被貶黃州之時。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⑻一蓑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製成的雨披。⑼料峭:微寒的樣子。⑽斜照:偏西的陽光。⑾向來:方才。蕭瑟:風雨吹打樹葉聲。⑿也無風雨也無晴:意謂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如何才能真正地愛自己呢?如何才能在人生順境與逆境的變更中在入世與出世的交互中達到超然、自足、完滿又熱情洋溢的境界呢?
  •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定風波》聊聊蘇軾對待挫折的人生態度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由此看來,此時的蘇軾已然進入了另一個境界。既有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所咋,又融匯佛、道的看淡一切的曠達胸襟。這場磨難使得蘇軾重新看待出世入世問題,重新對自身進行剖析反省,是蘇軾正真意義上的脫胎換骨。此客的蘇軾正如一直慾火的鳳凰,在黃州得以起死回生,重新領悟人生的真諦。「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道出就是最好的證明。
  • 也無風雨也無晴
    在平時的解題過程中就要有意識的藉助於人文知識,穩定學生的解題心理,提高學生的心理調控能力,比如筆者就發現蘇軾的一首詞在這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這就是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竹杖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 【宋詞學堂】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宋·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1)定風波:詞牌名。(2)沙湖:在今湖北黃岡東南三十裡,又名螺絲店。(3)狼狽:進退皆難的困頓窘迫之狀。(4)已而:過了一會兒。(5)穿林打葉聲:指大雨點透過樹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
  • 《斑斕志》:一蓑煙雨任平生
    買地途中突遇風雨,寫下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詞中描述風雨突降,未帶雨具,同行人多呈狼狽,唯獨蘇軾邊吟嘯邊徐行,不懼風雨,笑傲長空,格外自在與暢快。
  •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詞,句句都是大智慧,一蓑煙雨任平生,值得一讀
    蘇軾,宋朝最偉大的文豪之一,在宋一朝,他的詩詞,可以說力壓群雄,成為了宋詞裡的典範之作,對後世影響很大多,而且他還開創了豪放派詞,使得後來的很詞人,寫詞時那都是以蘇軾的詞牌為範本。應當說蘇軾對於宋詞,可以說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蘇軾也被稱為千古以來第一人。
  • 也無風雨也無晴(昌君作品)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宋)蘇軾濟南泉水此刻,抽出時間休息會兒,無意間聽到一首歌「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遠,盛開著永不凋零 --藍蓮花......」聲音迷茫而又滄桑,聽著這首歌,忽然間就想到了蘇軾的這首詞
  • 高手認為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有錯字,建議改個字,說得過去嗎
    本期小美要和大家說的,也是一個近來被認為有錯的千古名句,來自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愛讀蘇軾詞的朋友應該對這個名句不陌生,它出自蘇軾的經典詞《定風波》。全詞如下:《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賞析 文/圖/書 紅楓主人
    東坡詞賞析系列之一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賞析定風波三月七日,
  •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在黃州遇雨,寫下《定風波》,這樣面對人生
    蘇軾寫過一首《定風波》的詞,「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蘇軾《定風波》,「也無風雨也無晴」,深得道家曠達豪放精氣神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詞人借醉歸遇雨時,在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廢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