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定風波》,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020-12-20 商洛詩詞報
蘇軾畫像

前面講解東坡先生的《臨江仙》時,我們說過,東坡先生在元豐三年因為「烏臺詩案」而被貶謫到黃州。而他在黃州時又寫了不少經典的詞作,除了那首《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外,這首《定風波》也屬於其間的代表作。詞云: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寫於一次野外郊遊時,東坡先生在一開頭的詞序中就說: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所以,我們就知道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了。寫於什麼時候呢?寫於淋雨的整個過程中。

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的普通人來說,出門不下雨,有點兒小太陽都得打傘呢,別說是下雨時侯在雨中漫步了。而東坡先生呢,雖然也喜歡出門玩耍,但他的遊玩不僅比我們高級,會寫寫詩,作作詞,喝點酒什麼的,而且他最難得的是風雨無阻。這就和那「雪夜訪戴」的王子猷一樣,都是以追求心境上的滿足為出發點的。

既然這闕詞寫的是淋雨的過程,那麼東坡先生在全程中的感想是怎樣的呢?他說,「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看吧,境界一下子就比別人高了一大截。僕人帶著傘在前面走了,他不是說:「等一等吧,也許一會兒就有人拿著傘給我們送來了。」而是勸慰同行的朋友:「這點雨算什麼,我們接著走吧。」接著,同行的朋友在他勸導下就一起冒雨前行了。

他們穿著芒鞋,扶著竹杖,蘇軾說:「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裡說的是誰呢?指的是朝堂上的那群黨人。蘇軾說:「不就是貶官嗎?我怕他們嗎?就算他們和這暴雨一樣不停地激流而下,我不照走嗎?」在走的過程中,他又說:「一蓑煙雨任平生。」意思就是,只要有著一蓑衣,一竹杖,那我也足夠在風雨中度過一生了。這裡有點效仿柳宗元的意味,但比他要豁達得多。柳宗元最後不就因為不能適應環境,貧病交加,最終早早夭逝嗎?但蘇軾不是這樣,他以一顆平和的心態來面對那些人生中的坎坷和崎嶇。

那麼剛才走了那麼一大段後,衣服都溼透了,為什麼沒事呢?主要還是因為那壺酒的力量。

而走到山頭的時候,酒勁已醒,縱是春風吹面,依然感受到寒氣入骨。但蘇軾他說什麼呢?「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意思是酒醒了,雖然有點冷,但那山頭的斜陽已經照在我的面龐上了。它在迎接我們這群勝利者。

而在到達山巔之後,回首那條走過的崎嶇小道,蘇軾說:「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將人生風雨,心境平和,寵辱偕忘,表現的一露無餘。他說,無論是雨斜風狂,還是陽光普照,不過都是尋常現象。人生只要保持住一顆豁達之心,風雨又算得了什麼。

不得不說,東坡先生這樣的心胸真的是大氣凌人,海納百川。而毛潤之先生後來也在《長徵》中寫道:「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同樣的心胸氣概,讓這種寶貴的精神力量變得生生不息……

所以,就如明代文學家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說的: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人生,只要有一竹杖,一芒鞋,一蓑衣,有什麼風雨不能笑傲橫行?

相關焦點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定風波·三月七日 【宋】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 【宋詞學堂】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宋·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1)定風波:詞牌名。(2)沙湖:在今湖北黃岡東南三十裡,又名螺絲店。(3)狼狽:進退皆難的困頓窘迫之狀。(4)已而:過了一會兒。(5)穿林打葉聲:指大雨點透過樹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宋·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 蘇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飽嘗宦海浮沉,三遷三貶,其間的經歷與感悟卻讓他登上了文學創作高峰。蘇轍曾說,在蘇軾貶謫黃州之前,當世學者中,能夠與自己相「上下」的只有兄長蘇軾。但當蘇軾「既而謫居於黃,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其文一變,如川之方至,而轍瞠然不能及也」(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蘇軾自己也頗為自得地說:「近者新闋甚多,篇篇皆奇。」
  •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定風波》聊聊蘇軾對待挫折的人生態度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我想確實如此,因為我每次在失意之時就會反覆誦讀蘇軾的詩詞,慢慢的似乎心中的烏雲也漸漸消散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若總是那麼輕易就受挫,那麼又如何有勇氣去走好未來的長遠道路呢。正如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言——「也無風雨也無晴」心中想明白了,一切都看開了,自然也就曠達了,一切也就雨過天晴了。
  • 蘇軾《定風波》,「也無風雨也無晴」,深得道家曠達豪放精氣神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詞人借醉歸遇雨時,在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廢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軾詮釋生活應有詩與遠方 一蓑煙雨任平生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年,有一天,他到沙湖去看新買的田地,不巧途中下起了雨,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的詞。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不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康震讀詩
    在黃州的五年,是蘇軾人生觀的轉捩點,「烏臺詩案」的牢獄磨練,讓蘇軾的人生境界跨向另一個高度;虎口餘生,使他的內心慢慢趨向於冷靜而閒適;勤讀佛書,令他的性格轉向曠達而超脫。蘇軾飽嘗宦海浮沉,三遷三貶,其間的經歷與感悟卻讓他登上了文學創作高峰。蘇轍曾說,在蘇軾貶謫黃州之前,當世學者中,能夠與自己相「上下」的只有兄長蘇軾。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
    那是因為有一天,他和同伴外出郊遊,不料突然遇到風雨,朋友們都感到很狼狽,只有這位大文豪不在乎。他認為,在雨中吟嘯詩歌、緩步慢行,即使手扶竹杖、腳穿草鞋也輕快得勝過騎馬。時近黃昏,雨又忽然停了,他回顧剛才風雨交加的情景,感到既然風雨不足畏懼,那麼晴天也不必過于欣喜。於是他爽朗一笑,說:「不如歸去啊,為什麼要在意是風雨還是晴天呢?」
  • 也無風雨也無晴
    在平時的解題過程中就要有意識的藉助於人文知識,穩定學生的解題心理,提高學生的心理調控能力,比如筆者就發現蘇軾的一首詞在這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這就是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竹杖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 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宋)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無常。    如果說有一種人生,鉛華洗盡,返璞歸真,歷盡世間的奢華百態仍清澈如水,有人說是李叔同,我卻想到蘇東坡。    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原序)中寫道:「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
  • 古詩詞英譯|蘇軾《定風波》
    在2021年第1期節目中,「永遠25歲」的譚詠麟譚校長第一次用廣東話和普通話演唱了蘇軾的經典詞作《定風波》,他的瀟灑演繹令人耳目一新。今天,小編選取了幾位名家的英譯版與大家一同欣賞,看看不同的語言是否同樣能夠傳遞出原詞的曠達灑脫。定風波〔宋〕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 也無風雨也無晴(昌君作品)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宋)蘇軾濟南泉水此刻,抽出時間休息會兒,無意間聽到一首歌「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遠,盛開著永不凋零 --藍蓮花......」聲音迷茫而又滄桑,聽著這首歌,忽然間就想到了蘇軾的這首詞
  • 感悟: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作為旁觀者,我們無關對錯,只知道音樂無國界、無門派,只有耳朵。隨之「雲朵點讚中國」的是「音樂公開課」,看到久違的阿魯阿卓。當我們在等候機遇的時候,回首我們在錯過再錯過中再次錯過了。人生不堪回首,沒有等候,只有奮鬥才有屬於自己的夢。年齡恐慌——再次讓我們重新審視,從頭再來的時候,我們還有面對過去榮譽的時候,面對生存和家庭的交織麼?當我們再次遞交求職報告的時候,心中還有忐忑麼?社會還會有更多地接納麼?
  • 也無風雨也無晴,史上最經典的《定風波》,蘇軾第一辛棄疾第二!
    敦煌曲子詞聯章兩首,其中有「誰人敢去定風波」及「便知儒士定風波」句,這兩首詞為武將與儒士回答,定風波以喻平定社會動亂,詞風豪健,為此調之始詞。此體始自五代歐陽炯,為通用之正體。從始詞來看,此調宜於表現社會重大題材,亦宜言志與酬贈。歐陽炯、孫光憲、蔡伸、陳允平等也用以寫閨情。
  • 蘇軾最通透豁達的《定風波》:因為無所計較,故而所向無敵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每當吟完這首膾炙人口的經典佳作,心中仿佛有千言萬語噴湧而出。這是我最喜歡的詞之一。大家都知道蘇軾這一生並不順遂。有人曾說,蘇軾的一生,不是在被貶謫,就是在被貶謫的路上。可無論他被貶謫到哪裡,他的詩文中永恆不變的基調,是豁達。
  • 有一種境界叫「也無風雨也無晴」
    黃琦珊演唱蘇軾《定風波》那期我看了,還回放並用手機錄了視頻。蘇軾是我最喜歡的詞人。上大學那會兒,記住了一系列的符號化的蘇軾,比如,蘇軾的成就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比如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四家」(書法)之一,他的詞開了豪放一派……直到我成了一名中學語文老師,講《赤壁賦》,開唐詩宋詞模塊的時候,才真的用心去讀蘇軾。尤其是自己經歷了很多浮沉之後,再回過頭來讀他的那份樂觀曠達,自然生出無限的敬仰。被貶黃州的他,曾經「寂寞沙洲冷」,曾經親朋無一字,獨自啜飲著孤獨。
  • 蘇軾《定風波》導讀
    今天導讀的是蘇軾的《定風波》,由高二12班的吳凱婷、陳陽泰合作,率先為大家開鑼先送上《定風波》全詞內容,同學們讀完再來聽兩位導讀者的分享,一定更容易心領神會的。《定風波》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 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是我最好的人生態度
    「定風波蘇軾公舊序云:「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是蘇東坡與朋友春日出遊,醉酒歸途中恰逢驟雨,即景而作。最前面部分是小序,介紹寫作此詞的直接原因:三月三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只能冒雨前行。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一會兒天放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 定風波|人生,不過是蘇軾在面對風風雨雨時的超然情懷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蘇軾序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圖片|網絡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人和事,有好的,有壞的,而這些端看個人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