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學堂】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2021-02-19 宋詞天地

《定風波》

宋·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詠長嘯從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騎馬還輕便,任由這突如其來的一陣雨吹打吧,不怕!

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1)定風波:詞牌名。

(2)沙湖:在今湖北黃岡東南三十裡,又名螺絲店。

(3)狼狽:進退皆難的困頓窘迫之狀。

(4)已而:過了一會兒。

(5)穿林打葉聲:指大雨點透過樹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

(6)吟嘯:吟詠長嘯。

(7)芒鞋:草鞋。

(8)一蓑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製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樣子。

(10)斜照:偏西的陽光。

11)向來:方才。蕭瑟:風雨吹打樹葉聲。

(12)也無風雨也無晴:意謂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態,當然是騎馬勝過竹杖芒鞋,但是蘇軾卻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當自己擁有平靜悠閒的心態時,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濘之中,也勝過騎馬揚鞭疾馳而去。

這「一蓑煙雨」也象徵人生的風雨、政治的風雨。而「任平生」,是說一生任憑風吹雨打,而始終那樣的從容、鎮定、達觀。這一句簡直就是蘇軾一生生活的寫照。

我們再看詞的下闋,下闋轉到寫雨後的情景和感受。「山頭斜照卻相迎」,是對生活的一種積極觀照,是一種通觀,是蘇軾經歷磨難和打擊之後,在靈魂上的升華。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可見,蘇軾是以此來磨礪自己的人格境界,並貫穿在他一生的生命歷程之中。全詞以這樣充滿哲理的句子收尾,韻味無窮,令人深思。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

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突遇風雨,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名家評價】

鄭文焯評此詞:「此足徵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手批東坡樂府》)

 

相關焦點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⑻一蓑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製成的雨披。⑼料峭:微寒的樣子。⑽斜照:偏西的陽光。⑾向來:方才。蕭瑟:風雨吹打樹葉聲。⑿也無風雨也無晴:意謂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如何才能真正地愛自己呢?如何才能在人生順境與逆境的變更中在入世與出世的交互中達到超然、自足、完滿又熱情洋溢的境界呢?」 這也正是蘇東坡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在我們迷茫孤寂的時候他出現了他跟你說一蓑煙雨任平生,別發愁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軾的《定風波》,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寫於一次野外郊遊時,東坡先生在一開頭的詞序中就說: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所以,我們就知道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了。寫於什麼時候呢?寫於淋雨的整個過程中。
  • 感悟: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作為旁觀者,我們無關對錯,只知道音樂無國界、無門派,只有耳朵。隨之「雲朵點讚中國」的是「音樂公開課」,看到久違的阿魯阿卓。當我們在等候機遇的時候,回首我們在錯過再錯過中再次錯過了。人生不堪回首,沒有等候,只有奮鬥才有屬於自己的夢。年齡恐慌——再次讓我們重新審視,從頭再來的時候,我們還有面對過去榮譽的時候,面對生存和家庭的交織麼?當我們再次遞交求職報告的時候,心中還有忐忑麼?社會還會有更多地接納麼?
  • 蘇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蘇軾被貶至黃州後的第三個春天所寫的詞作。那天,他與友人走在沙湖道上,突然遇到一陣風雨。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康震讀詩
    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蘇軾被貶至黃州後的第三個春天所寫的詞作。那天,他與友人走在沙湖道上,突然遇到一陣風雨。
  • 有一種境界叫「也無風雨也無晴」
    上大學那會兒,記住了一系列的符號化的蘇軾,比如,蘇軾的成就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比如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四家」(書法)之一,他的詞開了豪放一派……直到我成了一名中學語文老師,講《赤壁賦》,開唐詩宋詞模塊的時候,才真的用心去讀蘇軾。尤其是自己經歷了很多浮沉之後,再回過頭來讀他的那份樂觀曠達,自然生出無限的敬仰。被貶黃州的他,曾經「寂寞沙洲冷」,曾經親朋無一字,獨自啜飲著孤獨。
  • 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網絡配圖與文章無關 這首詞為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期間所作,當時蘇軾已幾經生死,歷盡磨難,正是這種經歷才造就了一個偉大的詩人:任你風雨再大,我自巋然不懼,因為在作者的心中早已也無風雨也無晴,千百年來,一個拄著竹杖,長鬚飄飄,奮然前行的老者的形象早已印在國人的心中。
  • 也無風雨也無晴
    也無風雨也無晴
  • 蘇軾《定風波》,「也無風雨也無晴」,深得道家曠達豪放精氣神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全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尋常處生奇景,於簡樸中見深意,表現出詞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詞人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 也無風雨也無晴(昌君作品)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宋)蘇軾歌詞裡唱的很好:「天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無牽掛」,但是夢醒了才發現牽掛逐漸多了起來,牽掛父母、牽掛愛人、或者是牽掛孩子,牽掛朋友。漸漸的,我們會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世界物質誘惑太多,人的欲望總是填不滿。面對生活中的困惑,我們會有多種選擇,我們不妨可以學習蘇軾「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堅定信念,永遠心懷希望,因為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
  • 蘇軾詮釋生活應有詩與遠方 一蓑煙雨任平生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年,有一天,他到沙湖去看新買的田地,不巧途中下起了雨,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的詞。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不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
  • 古詩詞中的十大人生境界,也無風雨也無晴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一句話寫盡了人生的歷程和結果。回頭看一看自己過去所來的地方,穿林打葉,雨打風吹,那不是很蕭瑟很悽涼嗎?蘇軾說,我現在悠然自在地走我自己的路,走向我自己所追求的那個目的地,在我的心中,既沒有風雨,也沒有晴天。也就是,已經超脫於那風雨陰晴之上了。有的人把打擊和不幸看開了,對溫暖和幸福卻不能看開,那也不對。「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意思是,無論打擊和不幸也好,無論是溫暖和幸福也好,對我的心都沒有幹擾,都不能轉移和改變我。風雨是外來的,我還是我;晴朗也是外來的,我也還是我。
  •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定風波》聊聊蘇軾對待挫折的人生態度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正如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言——「也無風雨也無晴」心中想明白了,一切都看開了,自然也就曠達了,一切也就雨過天晴了。也正應了蘇軾所言「須臾便堪笑,萬事風雨散」。 1.
  • 嶽德彬:也無風雨也無晴(四章)
    也無風雨也無晴——讀蘇詞是水土潤奇才,還是奇才潤水土?一朵彩雲,於峨眉山下的眉山隨風而起,飄漾京都,輾轉東南。之後,一個名字便橫絕令人仰望的峨眉之巔。「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山溪娓娓流動,猶如在我枕邊呼吸。你洩過砂石,滑過草地,又迷失在叢林。就像我昨天那些生動的往事,去向不明。
  • 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是我最好的人生態度
    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蕭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蘇東坡以自然界的風雨為喻,表達自己對待坎坷人生的曠達胸襟和超脫態度。人生路上會遇到各種坎坷,就如自然界的風風雨雨不可避免,關鍵在於我們用怎樣的態度來對待。外出遇到狂風驟雨,無法避雨,不必慌張沮喪,何不繼續瀟灑前行。人生路上會遭逢各種不順,我們也應該如此超脫對待。◆誰怕?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意思是說,某年黃曆的三月初七,詞人和幾個朋友在沙湖趕路,拿著雨具的僕人先離開了,結果他們在路上意外遇到風雨。同行的人都感到很狼狽,只有詞人不覺得。不一會,天又放晴,詞人由此寫下這首詞。我們先來看這首詞的上片。「莫聽穿林打葉聲」,穿林打葉,形容的是風雨穿透樹林、擊打在樹葉的樣子。
  • 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是我的人生偶像,他具有這些閃光點
    蘇軾在黃州的時候,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詩詞,沒有豐富人生經歷的人是寫不出來的。蘇軾為什麼能夠得到全體中國人的喜愛呢?我認為他不僅僅詩詞寫得好,更因為蘇軾是是一個好人,好人好報,蘇軾走到哪裡好事就做到哪裡。蘇軾的朋友眾多,三教九流。
  • 1000年前一個春天,蘇軾喝醉酒被大雨淋透,卻寫出最膾炙人口宋詞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就是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當年的蘇軾四十多歲。雖然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但真正能達到不惑境界的人還是極少數。而蘇軾也是在經歷了烏臺詩案的死裡逃生和在黃州的躬耕之後,才真正看透了人生,迎來了精神的升華和境界的提升。
  • 宇宙再生時,也無風雨也無晴,誰怕
    「也無風雨也無晴」出自宋朝大詩人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當年蘇軾被貶黃州(今黃岡),春天和朋友一起郊遊時,突然下雨,又忘了帶雨具,同行人皆淋雨了,顯得有點狼狽!雨停了,蘇軾並沒有覺狼狽,反而感慨萬千,於是寫了這首詩詞。最後一句「回首向來蕭瑟去,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