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
宋·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詠長嘯從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騎馬還輕便,任由這突如其來的一陣雨吹打吧,不怕!
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1)定風波:詞牌名。
(2)沙湖:在今湖北黃岡東南三十裡,又名螺絲店。
(3)狼狽:進退皆難的困頓窘迫之狀。
(4)已而:過了一會兒。
(5)穿林打葉聲:指大雨點透過樹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
(6)吟嘯:吟詠長嘯。
(7)芒鞋:草鞋。
(8)一蓑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製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樣子。
(10)斜照:偏西的陽光。
(11)向來:方才。蕭瑟:風雨吹打樹葉聲。
(12)也無風雨也無晴:意謂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態,當然是騎馬勝過竹杖芒鞋,但是蘇軾卻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當自己擁有平靜悠閒的心態時,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濘之中,也勝過騎馬揚鞭疾馳而去。
這「一蓑煙雨」也象徵人生的風雨、政治的風雨。而「任平生」,是說一生任憑風吹雨打,而始終那樣的從容、鎮定、達觀。這一句簡直就是蘇軾一生生活的寫照。
我們再看詞的下闋,下闋轉到寫雨後的情景和感受。「山頭斜照卻相迎」,是對生活的一種積極觀照,是一種通觀,是蘇軾經歷磨難和打擊之後,在靈魂上的升華。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可見,蘇軾是以此來磨礪自己的人格境界,並貫穿在他一生的生命歷程之中。全詞以這樣充滿哲理的句子收尾,韻味無窮,令人深思。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
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突遇風雨,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名家評價】
鄭文焯評此詞:「此足徵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手批東坡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