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德彬:也無風雨也無晴(四章)

2020-12-13 知行悅讀

也無風雨也無晴

——讀蘇詞

是水土潤奇才,還是奇才潤水土?一朵彩雲,於峨眉山下的眉山隨風而起,飄漾京都,輾轉東南。之後,一個名字便橫絕令人仰望的峨眉之巔。

關掉點燈,點燃蠟燭,燭光照亮我眼底書卷,不是「故燒高燭照紅妝」,而是為讀——蘇詞。

大江東去,雄姿英發,都說你詞家豪放,其實你內心蓄滿起伏跌宕的世路坎坷、宦海風雲。「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仰望,你在不勝其寒的高處;鳥瞰,你在竹杖芒鞋的低處。謝謝你,謝謝你那一輪陰晴圓缺的月,涼涼的浸潤我這過於熱辣的心。

你,朝朝暮暮,筆墨紙硯、杯酒、禪、茶、東坡肉,只因「一寸相思千萬縷,人間沒個安排處」?

相隔近千載,不能與你把酒,不能向你討教,不過,倒是偷得你的「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粉相扶」,只這一句,我卻有了「安排處」。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山溪

娓娓流動,猶如在我枕邊呼吸。你洩過砂石,滑過草地,又迷失在叢林。就像我昨天那些生動的往事,去向不明。

也許,你和我各有各的目標和路徑,此刻必須分道揚鑣。荊棘,榛莽,青草,小花,枯葉,這些皆是你必經的路徑,而這,又何嘗不是我此生的遭際?

我不知道我從何而來,你似乎也不瞭然自己。

穿出叢林,一個窪陷的坑,給了你圓潤自己的歸宿,而我,也收藏了此行的軌跡。

我想借你一泓水,澆灌我遍布裂紋的思緒,讓它化為一畝種植佳禾的田地。

秋林

我在水邊,看它們在對岸站成一排,那駁的色彩,是它們經歷風霜之後的留言。

一位手握黑色拐杖的老人蹣跚到了林邊站定,在落日塗抹的暗紅油彩裡,林子和人,互為參照。

自然和人,此刻,都默然在肅穆的氛圍裡。這是兩個不同秉性的節令籤訂孰死孰生契約的時分。

水裡再也沒有動蕩的波紋,水草張皇無語,雲,跌進深不可測的水底。

林子裡的秋楓,吐出渴望超塵出俗的火焰,白樺的軀幹,布滿意欲窮究天人的眼睛。而即將洗盡雪光的一堆殘菊,也在力圖掙扎所剩無幾的精神。

老人又蹣跚著漸漸走遠,他必須在夜色四合之前離開那秋林。

一隻白鶴,帶著一群幼雛在飛翔,它們和老人有著不同方位和構造的居處。人與鳥,還有樹林,都有著自己不可更改的窩。

在皚皚的白雪籠罩天地萬物之前,此時的秋林,依然枕著沒有音符的安眠曲。

一盞清茗

在三月春風的感召下,我從疏通了地氣的細枝末節上綻出嫩芽。

請讓我盡情享用天朗氣清。

可我終歸是嗜好性飲料者人人喜愛的精靈。沐浴麗日和風沒幾天,便在人間的歌聲中被一隻只纖纖玉手採摘。

我的旅程註定百般磨難——燻蒸,烤炙、熱焙,好可怕的「殺青」;搗壓、揉捻、拍打、攤晾……定型,密封。

沸水,青瓷,我成了新鮮宜人的一盞清茗。

儒者以我說事,道者視我為藥石,佛者用以安心。

我又是眾生不離不棄的杯中之物。

那微妙的香味,那醇和的口感,皆是我九死一生的芳魂。

作者簡介:

秋山紅葉——嶽德彬,報人,詩人,詩評家,貴州省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加入全國性和地方性的一些文學協會、學會。在國內外發表新詩、散文詩、散文、隨筆和文學評論若干。有作品獲獎或被一些高校列為館藏文獻,出版專著多部。

相關焦點

  • 也無風雨也無晴
    數學解題心理漫談 波利亞將數學解題的過程分成了四個環節,實際上就是通過不斷地自我設問,將解題過程引向深入,在這樣的一個解題過程中敏銳的觀察、靈活的思維、準確的計算當然非常重要,但有一個非智力因素必不可少,那就是良好的、穩定的解題心理。只有具備了積極的、穩定的解題心理才能讓解題者心無旁騖、主動探索,才有成功的可能。
  • 也無風雨也無晴
    也無風雨也無晴
  • 如幻人生,本無風雨也無晴
    有人說這是歲月的煎熬、生活的磨礪驅駛下的成熟,才有這來時的路上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感悟。然而,當我們將思緒在這條回望的路上繼續前探,去參父母未生前我們本來的面目時,卻發現透過那幽深久遠、晦明搖動的塵影縫隙,見到的卻是一片湛然長寂、空無一物、不知該說有還是該說無,也無法用時空、名相來形容的境地。那裡光明無限,卻找不到發光之體,清涼寂靜處空空如也。
  • 有一種境界叫「也無風雨也無晴」
    上大學那會兒,記住了一系列的符號化的蘇軾,比如,蘇軾的成就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比如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四家」(書法)之一,他的詞開了豪放一派……直到我成了一名中學語文老師,講《赤壁賦》,開唐詩宋詞模塊的時候,才真的用心去讀蘇軾。尤其是自己經歷了很多浮沉之後,再回過頭來讀他的那份樂觀曠達,自然生出無限的敬仰。被貶黃州的他,曾經「寂寞沙洲冷」,曾經親朋無一字,獨自啜飲著孤獨。
  • 也無風雨也無晴(昌君作品)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宋)蘇軾歌詞裡唱的很好:「天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無牽掛」,但是夢醒了才發現牽掛逐漸多了起來,牽掛父母、牽掛愛人、或者是牽掛孩子,牽掛朋友。漸漸的,我們會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世界物質誘惑太多,人的欲望總是填不滿。面對生活中的困惑,我們會有多種選擇,我們不妨可以學習蘇軾「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堅定信念,永遠心懷希望,因為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
  • 【宋詞學堂】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詠長嘯從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騎馬還輕便,任由這突如其來的一陣雨吹打吧,不怕!春風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⑻一蓑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製成的雨披。⑼料峭:微寒的樣子。⑽斜照:偏西的陽光。⑾向來:方才。蕭瑟:風雨吹打樹葉聲。⑿也無風雨也無晴:意謂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 宇宙再生時,也無風雨也無晴,誰怕
    「也無風雨也無晴」出自宋朝大詩人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當年蘇軾被貶黃州(今黃岡),春天和朋友一起郊遊時,突然下雨,又忘了帶雨具,同行人皆淋雨了,顯得有點狼狽!雨停了,蘇軾並沒有覺狼狽,反而感慨萬千,於是寫了這首詩詞。最後一句「回首向來蕭瑟去,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古詩詞中的十大人生境界,也無風雨也無晴
    陶淵明比梭羅早一千四百多年,而且陶淵明生活在農耕時代,梭羅卻生活在後工業時代,但兩人的生活態度確有相似之處,他們都抵拒物質享受的引誘,並回歸自然去過簡樸的生活。但是陶淵明的境界更高一層。梭羅獨自跑到瓦爾登湖邊去隱居,那兒寂寥無人,只有草木蟲魚為鄰,《瓦爾登湖》中的一章就題為《寂寞》。陶淵明追求的卻是「心遠」。
  •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定風波》聊聊蘇軾對待挫折的人生態度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正如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言——「也無風雨也無晴」心中想明白了,一切都看開了,自然也就曠達了,一切也就雨過天晴了。也正應了蘇軾所言「須臾便堪笑,萬事風雨散」。 1.
  • 蘇軾《定風波》,「也無風雨也無晴」,深得道家曠達豪放精氣神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全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尋常處生奇景,於簡樸中見深意,表現出詞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詞人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如何才能真正地愛自己呢?如何才能在人生順境與逆境的變更中在入世與出世的交互中達到超然、自足、完滿又熱情洋溢的境界呢?」 這也正是蘇東坡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在我們迷茫孤寂的時候他出現了他跟你說一蓑煙雨任平生,別發愁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軾的《定風波》,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寫於一次野外郊遊時,東坡先生在一開頭的詞序中就說: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所以,我們就知道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了。寫於什麼時候呢?寫於淋雨的整個過程中。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意思是說,某年黃曆的三月初七,詞人和幾個朋友在沙湖趕路,拿著雨具的僕人先離開了,結果他們在路上意外遇到風雨。同行的人都感到很狼狽,只有詞人不覺得。不一會,天又放晴,詞人由此寫下這首詞。我們先來看這首詞的上片。「莫聽穿林打葉聲」,穿林打葉,形容的是風雨穿透樹林、擊打在樹葉的樣子。
  •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他曾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長期執掌著名思想文化評論雜誌《讀書》,並有著作《閣樓人語》《書商的舊夢》《知道》《八十溯往》《最後的晚餐》《也無風雨也無晴》等。消息傳來,出版界人士紛紛哀慟悼念。記者聯繫採訪數位媒體、出版界人士,他們眼中,沈昌文從銀樓小學徒,到出版社校對員,再到編輯部主任、副總編、總經理的傳奇一生,也因他獨具風範的言行而難忘。
  • 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是我最好的人生態度
    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蕭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蘇東坡以自然界的風雨為喻,表達自己對待坎坷人生的曠達胸襟和超脫態度。人生路上會遇到各種坎坷,就如自然界的風風雨雨不可避免,關鍵在於我們用怎樣的態度來對待。外出遇到狂風驟雨,無法避雨,不必慌張沮喪,何不繼續瀟灑前行。人生路上會遭逢各種不順,我們也應該如此超脫對待。◆誰怕?
  • 讀《也無風雨也無晴》
    為了蹭個熱點,買了他的幾本書,然後忙中偷閒,囫圇吞棗地看完了他的自傳《也無風雨也無晴》。如果要拍成一部勵志紀錄片或者電影,沈公的經歷,無疑是最好的腳本。
  •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逝者沈昌文
    亦著有《閣樓人語》《書商的舊夢》《最後的晚餐》《知道》《也無風雨也無晴》,譯作有《控訴法西斯》《列寧對全世界婦女的遺教》《阿多拉茨基選集》(部分)等。以下文字選自沈公回憶錄《也無風雨也無晴》。該書詳細地記錄了他如何從上海銀樓裡一個初中都沒有讀完的「小夥計」,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和各種機遇,而一步步地成為三聯書店總經理和《讀書》雜誌主編,以及退休後的生活與出版活動。
  • 詩詞鑑賞:古詩詞中的10大人生境界,也無風雨也無晴
    陶淵明比梭羅早一千四百多年,但兩人的生活態度確有相似之處,他們都抵拒物質享受的引誘,並回歸自然去過簡樸的生活。但是陶淵明的境界更高一層。梭羅獨自跑到瓦爾登湖邊去隱居,那兒寂寥無人,只有草木蟲魚為鄰。陶淵明追求的卻是「心遠」。
  • 感悟: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作為旁觀者,我們無關對錯,只知道音樂無國界、無門派,只有耳朵。隨之「雲朵點讚中國」的是「音樂公開課」,看到久違的阿魯阿卓。奮鬥的路也許艱辛,無妨: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蘇東坡這樣說的。我們相信即可!20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