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認為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有錯字,建議改個字,說得過去嗎

2020-12-17 美詩美文

讀古詩詞時,是否需要帶著理性思維?這是一個頗有意思的問題。多年來,關於有些詩詞名句是否合理的問題,很多網友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唐代詩人盧綸的「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就一直有人覺得寫得有問題。大雪天怎麼可能會有大雁高飛呢?不只是一些網友和學生覺得不妥,當年數學家華羅庚也曾提出過質疑。這一點,小美在前幾期中已經和大家討論過了,盧綸這詩極有可能是虛寫。

本期小美要和大家說的,也是一個近來被認為有錯的千古名句,來自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愛讀蘇軾詞的朋友應該對這個名句不陌生,它出自蘇軾的經典詞《定風波》。全詞如下: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寫於1082年,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所作。800多年來,它備受後世推崇。大家喜歡詞中體現的灑脫和豁達之氣,多年來安慰了很多失意人。從詞作本身來看,不論是遣詞還是用字,都頗具豪情,特別是「一蓑煙雨任平生」和最後「也無風雨也無晴」,都是千古名句。

但是卻有一位網友認為,詞作中「一蓑煙雨任平生」寫得不對,有錯字,建議改一個字。他認為這個錯字是「蓑」字,原因是這首詞前面還有一則序言,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從這個序言來看,當時蘇軾是和一群人同遊,遇到雨天。而「雨具先去」可見當時大家都是沒有雨具的,所以才會說同行的朋友們都很狼狽。蘇軾寫這個序言一來是為了交代寫詞的背景,二來也是用同行的狼狽襯託自己的灑脫。

可是既然「雨具先去」,那為何後來還會有「一蓑煙雨任平生」之說呢?所謂「蓑」指的就是蓑衣,是一種用棕製成的衣服,披在身上可防雨。雨具肯定是包括了蓑衣的,蘇軾都說了同行皆狼狽,那他自己穿著蓑衣,這件蓑衣的存在,如何能襯託出蘇軾的灑脫呢?唯有連蓑衣都沒有,在細雨中行走在林間,且行且嘯,方是真正的灑脫。

基於這些分析,這位網友認為這個「蓑」字有可能是流傳過程中的錯字,需要更改一下,他的想法是改成「川」字,讓這句變成「一川煙雨任平生」。看得出來,這位網友也確實是位詩詞高手。首先,他讀詞作時,連序言也會讀到,可見是個很細心的愛詞之人。其次,他不但能找出問題,還能想到解決的方法,可見對詩詞是有一定研究的。對此,小美要給他一個大大的贊。

但是,他這種想法真的對嗎?蘇軾原詞真的錯了嗎?這個是我們要認真分析的。小美個人認為,蘇軾這個詞寫得並沒錯。

首先,在這一句之前,還有一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翻譯成白話,它的意思是:拄著竹杖,穿著草鞋輕行走,在我看來也勝過了騎馬,這種小事有什麼怕的?蘇軾雖被貶,也是一個有品階的朝君臣,穿著草鞋行走想來也是不太可能的,所以這幾句其實都極有可能是虛寫。既然前面已經是虛寫了,最後「一蓑煙雨任平生」也是如此,蘇軾的言下之意應該是:哪怕讓東坡我披著一身蓑衣在江湖海中度平生,又如何? 既然抒情式的虛寫,那就自然不存在前後矛盾的問題。

其次,蓑衣在古詩詞裡是一個很經典的意象,它在多數詩詞中就是灑脫的代表詞。當年唐代詩人柳宗元《江雪》中也曾提到「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如果改成「一川煙雨」,則顯然少了這種意境之美,與原詞也格格不入。

再次,把「一蓑煙雨任平生」中的「蓑」當成量詞來看,其實也是一種不錯的解讀。煙雨是無法用數量來概括的,於是蘇軾創造性地在前面加上一個「一蓑」,自此一蓑煙雨就成了宋詞中一種很高明的寫法,被後世不少人效仿。比如陸遊的《鵲橋仙》中就有「一竿風月,一蓑煙雨」,這裡的「蓑」做量詞,與「竿」相對。所以蘇軾這個「蓑」字做量詞來解,與前面的「雨具先去」也就不矛盾了。

以上三點,說明這個「蓑」字無論是從意境上來看,還是把它當成量詞,其實都是說得通的。東坡這個字不但沒錯,而且用得十分巧妙,只輕輕一筆就寫出了氣勢。如果改成了「一川煙雨」,雖多了一絲柔意,卻少了這股氣勢,看上去不錯卻與原作相去基遠。

當然,對詩詞的品讀一向是見仁見智的事,大家應該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小美並不建議從純理性的角度來品讀古詩詞,那樣多少會讓古詩詞少了一絲美感。大家覺得呢?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蘇軾在雨中寫下一首詞,「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態度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是北宋文學家蘇軾說的,出自於他的詞作《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字面的意思好理解,也就是說: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始終保持從容、鎮定,用樂觀的心態對待人生。
  • 手寫的溫度|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
    我們今天的主題出自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定風波》: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今天是周四,希望這首歌可以陪你寫下這段豪放不羈的文字,無論你那裡是風和日麗還是細雨濛濛,希望下班後你能暫停行色匆匆的步伐,踏著傍晚的和風細雨緩步前行。
  • 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他的風波到底定了沒
    這句「一蓑煙雨任平生」出自蘇軾的《 定風波 》,是點睛之筆。《定風波》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是蘇軾的一生遭遇、心志、人格的寫照。創作於「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沒有俸祿,仕途低谷。此時他已經過了不惑之年,經歷了人生起起伏伏的磨難。
  • 蘇軾最經典的宋詞名句,「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七個字究竟啥意思
    正如古人推崇詩詞經典,「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一般,今天我們談到蘇軾,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那些經典曠世的之作。「詩酒趁年華」、「天涯何處無芳草」、「一蓑煙雨任平生」。在這些詩句當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出現頻率是最高的,這句宋詞出自蘇軾被貶黃州之時。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寫盡了人生命運沉浮
    元豐五年三月七日,蘇軾在黃州沙湖道遇上大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已經先行離開。同行的人倍感狼狽,蘇軾卻不這麼認為。過了一會兒天氣放晴,他一揮而就,寫下一首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 《斑斕志》: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詞中描述風雨突降,未帶雨具,同行人多呈狼狽,唯獨蘇軾邊吟嘯邊徐行,不懼風雨,笑傲長空,格外自在與暢快。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感嘆,更是將一生受盡生計窮苦、受盡政治迫害、受盡精神摧殘的一代才子蘇軾展現無疑,他的樂觀、他的豁達、他的桀驁、他的傲骨……他的所有。蘇軾將官途中的殘害比成風風雨雨的驚擾,不畏縮風雨,不驚懼坎坷,任憑風吹雨打。「誰怕?——任平生。」而張煒的《斑斕志》則將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坦然,呈現在讀者眼前。
  • 蘇軾詮釋生活應有詩與遠方 一蓑煙雨任平生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被流放到黃州時,在生活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窘迫,但是他並沒有畏懼和退縮,一蓑煙雨任平生,迎著風,迎著雨,笑傲人生!他脫下了長衫,穿上農夫的短打,號召全家,向當地的官府申請了五十畝地,開展耕種。這塊地就在黃州城東門外的一個土坡上,所以蘇軾把它叫做「東坡」,而把自己就叫做「東坡居士」。
  •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詞,句句都是大智慧,一蓑煙雨任平生,值得一讀
    蘇軾,宋朝最偉大的文豪之一,在宋一朝,他的詩詞,可以說力壓群雄,成為了宋詞裡的典範之作,對後世影響很大多,而且他還開創了豪放派詞,使得後來的很詞人,寫詞時那都是以蘇軾的詞牌為範本。應當說蘇軾對於宋詞,可以說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蘇軾也被稱為千古以來第一人。
  • 一蓑煙雨任平生:為生民請命
    蘇軾成長在仁宗時期,人生最好的年華是在神宗時期為百姓做事,為百姓張目,最後年幼的英宗讓他達到了政治最高峰,晚年一貶再貶,我想他一生最喜歡的一句詞就是吧一蓑煙雨任平生,失意時他從未放棄熱愛生活,就算是做農夫也能寫出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最煩惱的就是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吧!面對朝堂的蠅營狗苟,黨爭攻伐他心裡想的卻是天下百姓。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
    那是因為有一天,他和同伴外出郊遊,不料突然遇到風雨,朋友們都感到很狼狽,只有這位大文豪不在乎。他認為,在雨中吟嘯詩歌、緩步慢行,即使手扶竹杖、腳穿草鞋也輕快得勝過騎馬。時近黃昏,雨又忽然停了,他回顧剛才風雨交加的情景,感到既然風雨不足畏懼,那麼晴天也不必過于欣喜。於是他爽朗一笑,說:「不如歸去啊,為什麼要在意是風雨還是晴天呢?」
  • 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賞析 文/圖/書 紅楓主人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這首著名的《定風波》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春,當時,蘇軾因寫詩多「譏刺朝政」而被彈劾,被捕入獄,關入御史臺,御史臺內多柏樹,烏鴉棲焉,乃稱烏臺。
  • 一蓑煙雨任平生:從詩詞中看蘇東坡的寵辱不驚
    而在我看來最可以說自己歸來還是少年的毫無疑問就是那個「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的千古通才蘇軾。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是蘇軾公元1076年在密州所作,那一年的暮春時節,寒食剛過,快到清明的時候,蘇軾登上了有子由命名的超然臺,在臺上眺望春色煙雨,觸動了鄉思,所以寫下了此作。
  • 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是我最好的人生態度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是蘇東坡與朋友春日出遊,醉酒歸途中恰逢驟雨,即景而作。最前面部分是小序,介紹寫作此詞的直接原因:三月三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只能冒雨前行。
  •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的任官史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的任官史作為著名北宋文學家、書法家以及唐宋八大家之一,大詩人蘇軾的這一生可謂是命運多舛卻又波瀾壯闊,他用天賜的才華寫出的詩文和優秀的人格魅力在千年後的人民眼中依然是那麼輝煌炫目,令人嘖嘖稱奇,感嘆不已。
  • 蘇軾的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看透了人生的沉浮!
    蘇軾還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絕句佳作。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灑脫境界。你們知道蘇軾的放蕩不羈,豪邁灑脫,背後不為人知的經歷嗎?曾經的他,輝煌歲月。蘇軾出生於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號東坡居士,故人們都稱為蘇東坡。
  •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在黃州遇雨,寫下《定風波》,這樣面對人生
    蘇軾寫過一首《定風波》的詞,「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蘇東坡:一蓑煙雨,得大自在
    當時正值王安石變法,王安石是一個個人意志非常強的人,他有兩句詩:「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這句話其實可以兩面看:一面可以說站得高,雲都擋不住我的眼,所以我可以洞觀世界,了解真相;反過來說,站得高,雲彩不正好擋住俯瞰的視線嗎?范文瀾的《中國通史》講手握大權的人,最怕「予智予雄」,也就是「(自以為)我是最聰明的、最有能力的」,這種心態很害人。
  • 享讀|蘇軾:最高級的人生哲學,是一蓑煙雨任平生
    雖然他的一生中不乏「生死兩茫茫」的悲情時刻,但更多的是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他建立了出處進退從容應對,超然自適的哲學觀,樹立了自己主宰自己、無所待於外、瀟灑自如的高貴人格形象,對於後世知識分子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蘇軾一生坎坷。
  •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詩蘊含著怎樣的人生智慧?
    有人喜歡唐詩,認為無出其右,然而也有人更中意宋詩,認為無論在題材、思想各方面都遠超唐詩。而大詩人蘇軾,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主將,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尤其對詞的貢獻極大。
  • 蘇軾《定風波》中,既然「雨具先去」,又何來「一蓑」?
    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一詞是我們所熟知的,相信很多人都會背誦,也經常引用其中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無畏和淡然。但你有沒有注意到,蘇軾在這首詞前面的小序中,已經說過「雨具先去」了,可在詞中卻又寫了「一蓑煙雨任平生」一句。既然拿雨具的人已經先走了,蘇軾又哪來的蓑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