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煙雨任平生:從詩詞中看蘇東坡的寵辱不驚

2020-12-17 是稚一一呀

很喜歡一句話:願少年在徵途後,回眸時,眼有星辰大海、胸有丘壑萬千、 心有繁花似錦。人生在世,沒有一個人一生都是順遂平安的,總會遭遇這樣那樣的挫折。而人在遭遇一些事情之後,可能會改變,有些人是變得更好,有些人則會忘了初心,變得不再像自己,還會為了自己的改變找藉口:我這是變得成熟了。可是真正的成熟是在看到過世間所有的骯髒與不堪後,內心還能嚮往積極與溫暖,而不是變得不再像自己,變得喪失了自我。而在我看來最可以說自己歸來還是少年的毫無疑問就是那個「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的千古通才蘇軾。

圖為蘇軾

說到蘇軾,應該可以算是家喻戶曉的一位大詞人 、散文家、文學家、詩人、教育家。他一生都沉浮於宦海中,歷經貶謫,可他全不放在心上,反而因為這些經歷變得更加豁達樂觀,對於他來說,一花的凋零,絲毫影響不了整個春天。況且雖遭貶謫,但也沒有影響他對對於國家人民的貢獻,只要在自己任職的地方,不管好壞,他都認真的為人民服務,為那個地方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深受人民的愛戴。並且在閒暇之餘,他也不忘記好好生活,所以才有了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魚等一系列東坡菜系,並寫下了諸如「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這樣讚揚美食的詩歌,可見他的豁達樂觀。蘇軾的這種隨遇而安的處世態度讓他一生雖遭遇磨難卻始終如一,對於自己的初心從沒有變過,反而因為這些經歷,讓他變得更加完美,天馬行空的思想、隨遇而安的心態、無論怎樣的憂患來臨,他總能一笑置之,安知若素,更留下了無數詩詞,讓後人景仰不已。

⒈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這是蘇軾公元1076年在密州所作,那一年的暮春時節,寒食剛過,快到清明的時候,蘇軾登上了有子由命名的超然臺,在臺上眺望春色煙雨,觸動了鄉思,所以寫下了此作。這首豪邁與婉約相兼的詞,通過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態的複雜變化,表達了詞人豁達超脫的襟懷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人生態度。因為將近清明,又到親人祭祀的時候,然而詞人此時還遠在他鄉,無法與親人相聚,因此只能轉移注意力,用寒食過後的新火煮一壺新採的茶,「且將新火試新茶」,所以整首詞都帶有淡淡的惆悵,但感慨之後,詞人又說「詩酒趁年華」,更多的是一股卓立於人間的「超然」。

⒉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若說「詩酒趁年華」還只能看出詞人面對難以排遣的心事懂得讓自己放鬆心情,告訴自己,自己很樂觀,但其實此時的樂觀僅僅只是一種流於外表的樂觀,並不能算是真正的豁達,而到了「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可以說,、在這個時候蘇軾才是真正的超脫,他面對挫折和打擊已經可以泰然自若了。這首詞作於公元1082年,當時正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而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年,當時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這時候的詞人在歷經人生的風風雨雨之後,已然不懼自然界的風雨了,所以詞人說「也無風雨也無晴」,在這裡,固然有蘇軾自我慰藉的一面,但可以看出來,更多的是東坡已經真正地變得超然了,將一切看開,看淡,無謂風,無謂雨,更無謂晴,只要自己心境是豁達樂觀的,無論看到了什麼,遭遇了什麼,都將不會影響自己的心情,於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塞繆爾說:世界如一面鏡子:皺眉視之,它也皺眉看你;笑著對它,它也笑著看你。就像蘇軾在這首詞中所表現的,「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態度。他和朋友同去遊玩,面對忽然而至的風雨 ,朋友深感狼狽,而東坡卻可以怡然自得地面對,並從中感到了美,這便是真正的豁達。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是我最好的人生態度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是蘇東坡與朋友春日出遊,醉酒歸途中恰逢驟雨,即景而作。最前面部分是小序,介紹寫作此詞的直接原因:三月三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只能冒雨前行。
  • 一蓑煙雨任平生:為生民請命
    蘇軾成長在仁宗時期,人生最好的年華是在神宗時期為百姓做事,為百姓張目,最後年幼的英宗讓他達到了政治最高峰,晚年一貶再貶,我想他一生最喜歡的一句詞就是吧一蓑煙雨任平生,失意時他從未放棄熱愛生活,就算是做農夫也能寫出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最煩惱的就是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吧!面對朝堂的蠅營狗苟,黨爭攻伐他心裡想的卻是天下百姓。
  • 《斑斕志》: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詞中描述風雨突降,未帶雨具,同行人多呈狼狽,唯獨蘇軾邊吟嘯邊徐行,不懼風雨,笑傲長空,格外自在與暢快。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感嘆,更是將一生受盡生計窮苦、受盡政治迫害、受盡精神摧殘的一代才子蘇軾展現無疑,他的樂觀、他的豁達、他的桀驁、他的傲骨……他的所有。蘇軾將官途中的殘害比成風風雨雨的驚擾,不畏縮風雨,不驚懼坎坷,任憑風吹雨打。「誰怕?——任平生。」而張煒的《斑斕志》則將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坦然,呈現在讀者眼前。
  • 蘇東坡:一蓑煙雨,得大自在
    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說到「平生」,就由眼前的這個實錄實情,伸展開來、穿越了時空。「煙雨任平生」,就是說「我一生的境遇,我一生的姿態,都是如此」。這樣一來,「煙雨」就有一個深層的比喻義,它就不只是自然界的風雨,更是人生的風雨歷程。「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一句,寫得非常好,是一個警句,也可以說是一個妙句。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寫盡了人生命運沉浮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就是著名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其中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非常出名,流傳千載卻歷久彌新。那麼,如何理解這句詞呢?
  • 手寫的溫度|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蓑煙雨任平生。今天是周四,希望這首歌可以陪你寫下這段豪放不羈的文字,無論你那裡是風和日麗還是細雨濛濛,希望下班後你能暫停行色匆匆的步伐,踏著傍晚的和風細雨緩步前行。提起蘇軾,我相信每個人都能或多或少地吟誦一兩首他的詩詞,或是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深情,或是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孤寂,或是人生如夢的透徹,但最多的應該是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豪放,是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蘇軾的一生可以說不是被貶官就是在被貶官的路上,也正因此更加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歷,練就了他對沉浮榮辱的冷靜和曠達。
  • 高手認為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有錯字,建議改個字,說得過去嗎
    本期小美要和大家說的,也是一個近來被認為有錯的千古名句,來自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愛讀蘇軾詞的朋友應該對這個名句不陌生,它出自蘇軾的經典詞《定風波》。全詞如下:《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軾最經典的宋詞名句,「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七個字究竟啥意思
    正如古人推崇詩詞經典,「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一般,今天我們談到蘇軾,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那些經典曠世的之作。「詩酒趁年華」、「天涯何處無芳草」、「一蓑煙雨任平生」。在這些詩句當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出現頻率是最高的,這句宋詞出自蘇軾被貶黃州之時。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 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賞析 文/圖/書 紅楓主人
    東坡詞賞析系列之一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賞析定風波三月七日,
  • 蘇軾在雨中寫下一首詞,「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態度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是北宋文學家蘇軾說的,出自於他的詞作《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字面的意思好理解,也就是說: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始終保持從容、鎮定,用樂觀的心態對待人生。
  • 十首描寫煙雨的古詩詞,一袖素衣醉狂舞,一蓑煙雨任平生
    攜一絲秋風秋雨,掬一捧秋意秋涼,到江南看一蓑煙雨。八月初的季節,雖然天氣依然燥熱,可是夜晚卻逐漸地開始變涼,山水朦朧,月光柔美,還有記憶中讓人迷戀的江南的油紙傘,以及使人難忘的潮溼的青石板。「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難怪白居易動容地說,「能不憶江南?」
  • 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他的風波到底定了沒
    這句「一蓑煙雨任平生」出自蘇軾的《 定風波 》,是點睛之筆。《定風波》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是蘇軾的一生遭遇、心志、人格的寫照。創作於「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沒有俸祿,仕途低谷。此時他已經過了不惑之年,經歷了人生起起伏伏的磨難。
  • 蘇東坡的一生,一蓑煙雨任平生
    公元1037年,蘇東坡出生在眉山。民間傳說,就在這一年,眉山原本鬱鬱蔥蔥的大山不知為何,突然花草凋零樹木枯萎。於是便有了一句傳言,眉山出三蘇,草木為之枯。人民藉助這個傳說,來表達自己對蘇軾才華的仰慕。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從這扇門中走出來,他們就是蘇洵,蘇轍,蘇軾父子三人。公元1056年春天,蘇東坡平生第一次離開了生活近二十年的眉州,父子三人一起前往汴京趕考。蘇東坡最大的幸運就是,當時的主考官就是歐陽修,好似良馬遇見了伯樂一般。 當時,空虛造作的文風泛濫,歐陽修改變了當時科考的方法,就是你心裡有什麼你就說什麼。
  • 一蓑煙雨任平生,看透了人生的沉浮!
    號東坡居士,故人們都稱為蘇東坡。相傳他用奇特的做法烹飪出來的肉,人們不知道叫什麼肉,故而叫東坡肉。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他同時也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及"宋四家"之一。其中在文學領域成就最高,集大家於一身。自從蘇軾二十一歲,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歐陽修的賞識下,名聲大噪。也是年紀輕輕就才華橫溢,難免有些狂傲。
  •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詞,句句都是大智慧,一蓑煙雨任平生,值得一讀
    蘇軾,宋朝最偉大的文豪之一,在宋一朝,他的詩詞,可以說力壓群雄,成為了宋詞裡的典範之作,對後世影響很大多,而且他還開創了豪放派詞,使得後來的很詞人,寫詞時那都是以蘇軾的詞牌為範本。應當說蘇軾對於宋詞,可以說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蘇軾也被稱為千古以來第一人。
  •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的任官史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的任官史作為著名北宋文學家、書法家以及唐宋八大家之一,大詩人蘇軾的這一生可謂是命運多舛卻又波瀾壯闊,他用天賜的才華寫出的詩文和優秀的人格魅力在千年後的人民眼中依然是那麼輝煌炫目,令人嘖嘖稱奇,感嘆不已。
  • 蘇軾詮釋生活應有詩與遠方 一蓑煙雨任平生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年,有一天,他到沙湖去看新買的田地,不巧途中下起了雨,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的詞。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不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
    「何妨」二字,又道出了詞人在逆境中依然笑傲人生的心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詞人要依靠竹杖在風雨中穿行,草鞋早已被泥濘的土地沾汙,原本是走得步步艱難,但是樂觀的詞人,認為比乘駿馬疾馳還要輕快。後面的「誰怕」更是擲地有聲,進一步表現出詞人無懼風雨的自持、自立、自信的形象。接下來「一蓑煙雨任平生」,詞人從眼前的風雨聯想到人生旅途中的風雨了。
  • 蘇東坡的這首詞,大概就是所謂的「佛系」宋詞吧?
    那麼,有沒有佛系文人、佛系詩詞呢?狗子認真想了想,大概蘇東坡應該就是佛系文人吧!而蘇東坡這首《定風波》,恐怕算是佛系詩詞的代表了!定風波·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 新春巨獻:復旦王水照教授談一蓑煙雨一犁煙雨及其他
    看來,深入了解量詞在詩詞中的特殊用法,對於文學作品的評賞和理解,是很有助益的。蘇軾的《定風波》是他貶謫黃州時期的一首名詞,通過途中遇雨一件小事,抒寫其在逆境中隨遇而安的曠達胸襟。其上半闋云: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